51范文网

诗经氓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2-25 20:58:39 作者:薇儿

编制教学计划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下面是一份针对教学计划编写的详细指南,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

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

(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

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

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蚩与嗤同。”从这些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看得出来,男子是戴着笑嘻嘻的面具的。

另外,从文章中的一些诗句也可以看出男子戴着笑嘻嘻的面具。比如说,女子回忆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场景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来看的时候,这种说法比较切合文意。毕竟奸诈的面庞即使隐藏得再好也是会露出破绽的。而男子就露出了不少破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就表明男子并不憨厚,他以布交换丝的名义来和女子悄悄地商量婚事。在先秦原本就是要媒婆去和女子的家人商量的,可是他自己去和不能做主的女子商量了,就显得他有心计。就在他们的婚事遇挫的时候,女子跟他说明了原因在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时候,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安慰女子,然后找一个好的媒婆或者提高自己向女子的家长证明自己可以给女子幸福。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女子发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男朋友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这里就为他们婚姻的悲剧结尾和女子婚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女子自从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明显了。

二、女主人公。

文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大家同情的,但是她最后的觉悟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值得我们反思爱情观。

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大体上,她的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年少的她和伙伴们、和氓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纯真的,没有意识到世间的险恶,对氓是绝对信任和喜爱的。她深深地坠入了情网之中、沉溺于爱情(从她的追悔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沉溺于和氓的爱情中)。就在氓为他们的婚事无理发怒时,她未经父母同意就马上答应氓要在秋天里嫁给他。氓离开她回家的时候,她竟然痴痴的陪着氓渡过了淇水一直把氓送到了离自己家很遥远的顿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当她因为思念而登上那倒塌的土墙希望远远的看一眼氓的时候,要是没有看见氓的时候,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要是看见了氓的话就马上开心起来了(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已经沉溺在了自以为幸福的爱情中了。此时的她,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

(2)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她嫁给氓之后,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女子命运变得悲苦起来(前面已经阐述过了)。面对悲苦的命运和无情的丈夫,她深深地后悔了。后悔自己当初一味的沉溺于爱情,后悔自己看错了人。她静静地想着以前的种种,后悔不已,暗自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子的行为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曾经和氓白头到老的愿望如今让她感到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自己落难了,可是兄弟们不理解自己,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安慰她一下,反而讥笑起自己来了,所有的悲苦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此时的她看清了曾经深爱着的氓的丑陋面孔,对氓产生了厌恶,也对自己曾经天真的行为感到悔恨,还为自己悲苦的命运伤心不已。

(3)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氓的狠毒与背叛已经彻底地伤透了她,他们感情破裂的口子太大了,再也弥补不了了。她不再暗自悲叹自己婚后的辛苦,而是大彻大悟了。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然很短,但是也表明了女子要摆脱氓,摆脱悲苦命运的决心。

女子是善良的、默默奉献隐忍的,她真诚的告诫其他女子不要像自己那样沉溺于爱情,不要太依恋男子了。同时,“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不如男子,社会基础也是她悲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的男权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此时的她在沉默中爆发了,不管以后的命运如何,都要先离开无情无义的氓,她再次做了命运的主人。

三、女主人公的兄弟。

文中,兄弟的行为让读者感到心寒。虽然女子年少时因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没有经过父母兄弟的允许就私自许诺嫁给了氓,使得家族蒙羞。但是血浓于水,女子私奔出嫁后,兄弟应该关心一下女子的处境,可是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女子艰难的处境,还讥笑女子。这样的兄弟实在是冷血无情、毫无人性、愚笨可恨。

《氓》以女子的口吻描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

《诗经》教学设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诗中流露的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

2).学生能指出起兴手法的运用,能说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熟读成诵。

2).听《采薇》的吟诵音频,掌握重章叠唱所营造的音乐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3)学生能对和平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赋比兴、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把握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把握戍卒王朝强盛的自豪感,对不平等的愤怒,急欲回家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保家卫国的强烈挣扎的矛盾心。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预习了《采薇》,你喜欢《采薇》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凄苦的思乡之情。

《采薇》是一位久戍思归的戍卒在回乡途中吟唱的血泪之歌,是一幅凄凉的物是人非的图画。我想,每个同学读完此诗,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再次走进戍卒的内心,感受那份凄苦与凄凉。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比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2.1~3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做什么?为什么要采薇?

采薇,采集野生薇菜,戍防战士所为,粮草不够,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去做,不勉强,也不做作。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3.1~3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具体赏析。

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便更深刻的表现了士卒的内心之苦。痛苦的感情层层递进。

从“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第1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

第2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

第3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时间流逝,不得归家。

4.每章具体描写思归之情的是哪几句?

第1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猃狁害得他有家难归。

第2章: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耐,还想到:“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

第3章:眼看已经到了十月,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士卒极其痛苦,可又有谁能宽解呢?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愁也日益深重。

这种反复吟咏,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入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5.播放《采薇》前三章吟诵,归纳重章叠唱的艺术作用以及1~3章所表现的士卒的思想情感。

艺术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得思乡之情更深沉,更加突出主题。

思想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第二部分:4——5章。把握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及歌唱中流露的士卒对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马匹高大、武器装备精良。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频繁的战斗。具体描述的是戍边战事频繁。

诗人描述军容威武、士气高昂、战斗频繁,从中能看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王朝强盛的自豪感。

“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急欲回家和继续抗敌的矛盾挣扎。

没有写思归情愫,但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

对比。君子与戍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不平等的怨恨之情。

三、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齐读最后一章,感受其中主人公的心情。

补充资料一:

【资料一】: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资料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

侔,相等。

【资料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对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2.谈谈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理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戍卒归途中的艰辛。路途总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着饥渴,挣扎着往前走。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回忆起离开故乡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最终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补充资料二: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束语: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白雪皑皑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2.收集三首征人思乡、闺妇思夫诗,并作300字左右的小评。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领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1课时。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教学过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老师范读: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4、着手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所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烈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矫饰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六、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经》教学设计

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

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

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的教学设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诗经氓》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经氓》教学设计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诗经氓》教学设计

作为这次优质课的参与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认识多多,收获多多。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感谢做优质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jiu1)窈窕(yao3tiao2)好逑(hao4qiu2)荇(xing4)寤寐(wu4mei4))芼(mao4)蒹葭(jian1jia1)溯洄(su4hui2)晞(xi1)湄(mei2)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二、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三、正课。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四、小结。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诗经》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a字音b节奏c情感d乐()好()寤寐()(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1、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