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精选中医学跟师心得大全(12篇)

时间:2023-10-27 10:34:51 作者:JQ文豪 精选中医学跟师心得大全(1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_中医学习体会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医师跟师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医生作为一个职业,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职业。在医学领域,师徒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式之一。作为一位年轻医生,我有幸能够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作为我的导师,并从他身上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学习与教育(250字)。

在我的医学生涯中,师徒关系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跟随导师的指导,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他不仅教会我最基本的医疗技能,还指导我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复杂的医学案例。每次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导师总会给予我支持和鼓励,让我能够坚持下去。通过师徒过程,我明白了医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第三段:人际沟通与责任(250字)。

除了医学知识的传授,导师还教会了我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交流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导师的患者沟通技巧,我学会了如何在面对不同的患者和情况时保持耐心和善意。在师徒关系中,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导师不仅在医疗过程中注重细节,还在医德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指导。他强调医生应该怀有患者至上的原则,并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第四段:自我反思与职业道德(250字)。

在师徒关系中,我能够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和提高。导师经常鼓励我对自己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进行反思,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强调医生应该保持谦虚和学习的心态,不断追求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卓越的技术。与此同时,他还提醒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作为医生,为人民健康负责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

第五段:未来发展与传承(300字)。

通过师徒过程,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医学的广阔和深厚。我深知自己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努力和提高。同时,我也有责任将我从导师处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去。我希望将来有机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导师,能够指导和培养更多的年轻医生,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100字)。

在医师跟师过程中,我通过与导师的学习和交流,获得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师徒关系不仅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医生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桥梁。通过师徒过程,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职业,并为将来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出了坚定的决心。

跟师傅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跟师傅的经历和目的(字数:120)。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需要一个榜样、一个导师来引领我们前进。跟师傅学习不仅能够获得技术上的指导,还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最近我有幸拜师学艺,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跟师傅交流互动的重要性,这不仅帮助我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使我在人际交往和生活态度上得到了成长。

第二段:跟师傅学习技术(字数:240)。

与师傅共事的日子让我见识到了他的严谨和专注,他传授给我无私的知识,细致入微地教导我各种技巧和工艺。跟师傅学习技术时,我深感自己的幸运。师傅总是耐心地教我,并且注重实践,让我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他从不吝啬自己的心得,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通过与他的交流和互动,我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艺,而且更加了解了技艺背后的原理和精神。

第三段:跟师傅学习人际交往(字数:240)。

与师傅相处的时光也让我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师傅是个谦和而亲和力极强的人,他总是愿意与我分享他的所见所闻,给予我诸多宝贵的建议。在跟师傅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处世的智慧。他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真诚地交流,如何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并且通过自身行动去影响和激励他人。师傅身上的品质和为人处世之道成为了我生活中心灵的指引。

跟师傅学习不仅让我技能上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我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互动,我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定要拼尽全力,而是要保持平衡,适度放松自己,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进步更快。此外,我还学会了坚持、耐心和乐观。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师傅总是以他独特的态度来对待,这使我学会了从不放弃,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字数:240)。

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互动,我不仅得到了一门技艺,更得到了一个良师益友。他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对我而言,跟师傅的经历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宝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践行师傅的教诲,努力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所得传承下去,并帮助身边的人成长。我相信,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我将能够成长为一个技术娴熟、品质高尚的人。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_中医学习体会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可是大有学问的。利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在中国医学中称为“饮食疗法”,或称之“食疗”、“食治”。早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之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后,我想提两个我对本课程的小小建议。第一是希望老师能补充一些食物的忌讳,即什么情况下不宜食用什么,以及食物之间的相克,即吃了什么后不应吃什么。第二是希望老师能对像“气虚、血虚”等一些较抽象的症举出一些病症特征,临床表现,让我们更易掌握如何判断它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饮食的学问,可谓受益非浅。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_中医学习体会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中医跟师学习心得_中医学习体会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为了得到更好的中医学习,我们可以选择跟师。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中医跟师学习。

心得体会。

欢迎欣赏。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学中医必须对中医充满自信。

颜老常把用药比喻为用兵,祖国医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有许多兵器,对付疾病有很多办法,诸多疾病都有中医的用武之地。颜老曾说过,年轻人要把中医学好用好,就必须把中医的思维一以贯之,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多加实践,才能提高疗效。中医的自信,来源于临床疗效,比如在20xx年非典猖獗一时的时候,颜老等老一辈中医学家就积极扛起中医药防非抗非的大旗,拟订了针对该病传变特点的治法方药,善后处理,在缩短疗程,改善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病例,是单纯依靠中医药治愈的。因此我们深深领会到,作为中医事业的后学之辈,舍弃中医的长处,就是舍本而求末。

二、临床实践中“一元论”的指导意义。

颜老的学术讲座,总是座无虚席,我们通过跟师,听老师讲解及研读颜老专著,发现老师总是在很高的高度来概括疾病的生理病理、治法方药,换言之,力图用“一元论”的思想以总括,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证中,也要求我们能用一元论的思想,对具体的病人作出病机的概括;所谓“一元论”,就是指一种高度的概括,把复杂的因素用一种能代表它们的因素来描述。

首先,在疾病的生理病理方面,颜老提出一个机理:气血不和,百病乃生。气血不和是临床辨证的基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颜老提出疾病不论来自何方,均首先干扰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使之紊乱,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把握疾病中的整体病机,通过疏通调和气血就可调整脏腑功能活动,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致正常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是颜老学术思想中的大纲,诊治疾病中把握这个大纲,从气血立论施治往往能抓住矛盾的关键所在。

[1];其次,在治则上,提出一个治则:衡法治则。颜老首创的“衡法”治则实际是与病因病机当中的一元论一脉相承的,即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是通过治气疗血来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达到“衡”的目的,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该法之中包含了八法的实质内涵,又不局限于八法之中,以此为指导,在临床中总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强调脾统四脏,固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阐述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但是五脏六腑关系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面面俱到,则不容易抓住重点,颜老突出脾统四脏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在具体诊疗中,颜老对“脾统四脏”的见解,有许多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如临床上颜老喜同用苍白二术来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在治疗多种疑难病时加此二味,常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又如颜老在治疗颈椎病难治性眩晕中,常加用葛根、黄芪补气、升阳,这里注意抓住“脾主升清”的功能,以“升”求“降”,临床上对顽固性眩晕每获良效。而治疗“胸痹”,主张重在心脾,盖心主血而贯宗气,故培补宗气可使心脉充实而行全身,而“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应用颜氏益心汤,用黄芪、党参培补宗气而养心脾,配丹参、赤芍、葛根、川芎,升发清气,活血化瘀,降香、决明子以降泄浊气,使清旷之区得以复原,疗效颇佳。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2

页,当前第。

1

1

2

胸痹跟师心得体会

胸痹是中医学中的术语,指的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胸闷、疼痛的症状。而师心得体会,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师傅的教导和指导所产生的体会和心得。胸痹跟师心得体会可能看似没有关联,但对于我来说,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师傅的教诲让我明白,面对痛苦和困难,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的唯一途径。以下将从对痛苦的体验、师傅的教诲、自我反省与成长、坚持信念以及启发和感悟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胸痹让我有了切身的体验。曾经,我不幸患上了胸痹,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我的身体迎来了警钟的响声。在胸闷疼痛的煎熬中,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陷入这样的境地?这一病症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的压力和疲惫最终都会在身体上得到体现,而这一点让我更加理解了师傅对心身健康的重视。

接下来,师傅的教诲成为我摆脱困惑和痛苦的方向。在我病愈重返工作岗位之后,师傅以及我的导师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鼓励。他们教导我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们告诉我,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要有忍耐和毅力。师傅也鼓励我,告诉我不要放弃,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然后,我开始与自我展开对话和反省。在师傅的教诲下,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和经验的缺乏。我开始主动寻求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我深知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上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师傅的教诲让我认识到,通过不断地与自己对话,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之后,坚持信念成为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常常会回忆起师傅的教诲,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坚持并付出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它们。师傅经常告诉我,在征战人生的道路上,背负着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乘风破浪。这份信念让我在困难中不再迷失,反而能努力奋斗。

最后,胸痹跟师心得体会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和感悟。师傅的教诲让我明白,人生中的困难和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更好地面对它们。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成长,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胸痹和师心得体会之间的关联,以及师傅对我们的启示和教导。

在经历了胸痹和师心得体会之后,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明白了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无尽的风景和挑战,而胸痹和师心得体会则是我旅途中的一道精神养料。只有通过不断地磨练和成长,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我相信,在明白了胸痹和师心得体会之后,我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师承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学徒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并继承其知识和技艺。师承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深受中国人的尊重和推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师承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够从师承中获取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探讨师承的重要性和我的个人体会。

首先,师承能够传承宝贵的知识和技艺。古人云:“不为良田者居,不为良师者传。”这句话传达了师承传授知识和技艺的价值。古代的匠人、文人、儒生等都通过师承传递自己的技术和经验。通过学习师傅的知识和经验,徒弟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和知识,并且接受到更深入的指导。师承的传统方式能够确保宝贵的知识和技艺在世代之间得以传承,使之不至于丧失。

其次,师承培养出色的人才。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师道尊严的传统,众多杰出的人物都离不开他们的师承。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名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人,使民不输”体现了他对于师承的看重。曾国藩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正是这些师承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代伟人。师承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艺,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行和处世方法上培养人才,传承家族甚至国家的优秀人才。

第三,师承弘扬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重视师道尊严,崇尚师承。师徒关系代表了一种承传、发展的关系。时至今日,师承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师德与教育理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融合,师承成为一座文化的桥梁,沟通着过去和现在。师承的存在和传播,让古代的智慧得以继承和传扬,有利于凝聚社会的共识,弘扬正能量。

第四,师承培养了学习的态度。在师承过程中,学徒需要虚心向师傅请教,努力吸取知识和经验。只有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追求。通过师承,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改进。师承培养了我们的谦虚、勤奋和自律精神,使我们具备了持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能力。

最后,师承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师承是一种社会联系的纽带,师傅和学徒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和合作的关系。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合作,学徒能够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结识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师承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师傅对学徒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使学徒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关爱和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总之,师承是一种宝贵的传统,它能够传承知识和技艺,培养人才,弘扬文化传统,培养学习态度和建立人际关系。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师承中获取到宝贵的体会和心得。通过师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获得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师承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我们具备了持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师承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传承。我们应该珍惜师承,发扬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

眩晕跟师心得体会

眩晕跟师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学术上的指导和启发,还能够收获人生方面的启示和成长。在我眩晕跟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眩晕跟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与老师一对一的交流中,我更注重倾听和理解老师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与老师的交谈,我不仅能够获得更深入的学术理解,还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察问题的角度。这样的经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教会了我如何尊重和领会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诉说自己的想法。

其次,眩晕跟师给予我机会去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他们常常会发现并指出我在学术上的优点和潜力。通过这些赞赏和鼓励,我更加自信地面对学术上的挑战,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决心。与此同时,老师们也会在评价我的过程中指出我的不足之处。这种指正和建议对我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们可以帮助我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通过努力来改善和提升。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如何全面地认识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也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在眩晕跟师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更主动地去寻求帮助和支持。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诉说我的问题和困惑。细心的老师总是会倾听并且给予我建议和指导。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为我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学术上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但也需要他人的关心和鼓励。只有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帮助和指导,也才能更好地克服学术上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眩晕跟师使我认识到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这个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前沿发展。老师们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了解和认识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解到学术界的学术创新和科研进展,并且对于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这让我明白,学术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对学科的熟悉和掌握,还需要对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在对研究领域有全面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在学术界有更高的创新和贡献。

最后,在眩晕跟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践行师徒之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与老师的交流不仅是学术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的建立。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巧,还感受到了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这种师生之情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激励着我在学术上不断前进,也影响着我在人生中更加积极向上、充满希望。通过眩晕跟师的经历,我明白了师徒之道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学习如何将这种道德和情感的支持传递给他人。

总之,眩晕跟师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认识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践行师徒之道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和体会给了我成长和启示,影响了我的学术和人生发展。眩晕跟师不仅带给我们学术上的指引,更是一次珍贵的人生之旅。

中医学习心得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后、我想提两个我对本课程的小小建议。第一是希望老师能补充一些食物的忌讳、即什么情况下不宜食用什么、以及食物之间的相克、即吃了什么后不应吃什么。第二是希望老师能对像“气虚、血虚”等一些较抽象的症举出一些病症特征、临床表现、让我们更易掌握如何判断它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饮食的学问、可谓受益匪浅。

跟师学徒心得体会

跟师学徒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徒通过观察和模仿导师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传承技艺,还能培养学徒的耐心、坚韧和自律。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曾经有幸拜师学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发现跟师学徒的学习方式在技术传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技能的精髓。与传统的教室教学相比,师傅能够教学相长地指导学徒,让他们直接参与实践并亲身体验。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徒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

其次,跟师学徒也帮助我培养了耐心和毅力。学习一项新技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重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徒需要不断地耐心思考、分析和纠正错误。对于我来说,学习如何编程是一项任务艰巨的挑战。然而,通过和导师的沟通和指导,我学会了放慢脚步,耐心地学习和应对问题。这种培养耐心和毅力的经历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同样适用于我人生其他方面的挑战。

第三,跟师学徒的过程也教会了我自律和自律的重要性。在跟师学徒过程中,学徒必须遵循导师的规定和要求,做到不辜负导师的期望。这意味着学徒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自律并为自己设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学徒不能自律和自律,那么他们将无法充分利用导师的知识和经验。我也通过这个过程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自律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通过跟师学徒,我还学会了珍惜和尊重传统与师承。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传统的技艺正慢慢消失。然而,通过跟师学徒,我们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技能传承下去,并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学徒承担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责任,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跟师学徒也加深了我对导师的感激之情。在学习路上,导师不仅带给我们知识和技能,更教导了我们一种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看着导师教导的技艺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我们对导师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激之情让我们铭记教诲,继续发展并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总之,通过跟师学徒,我获得了技术传承、耐心和毅力、自律与自律、保护和尊重传统以及对导师的感激之情等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这是一种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技艺传承的学习方式。我相信,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愿意担任一名导师,将我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有需要的学徒。

肺病跟师心得体会

肺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学生患上肺病时,他们会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给予学生额外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第二段:重视肺病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患上肺病后,往往面临着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困惑。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在他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

第三段:了解肺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肺病学生,老师需要了解肺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只有通过对疾病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药物治疗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鼓励他们按时服药。同时,我们要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第四段:培养肺病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肺病学生往往面临着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挑战。由于疾病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参与到体育活动和其他团体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通过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我们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五段:加强与家长和医生的合作。

在帮助肺病学生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与家长和医生密切合作。家长是学生的重要支持者和监护人,他们能够提供学生的详细信息和疾病的治疗方案,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而医生则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老师更好地应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通过与家长和医生的紧密合作,我们可以为肺病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尽力克服疾病,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以上的五段式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帮助肺病学生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肺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加强与家长和医生的合作。只有通过多方的努力和支持,肺病学生才能顺利度过困难时期,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