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4 05:23:25 作者:FS文字使者 数的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8篇)

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以下是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第31页第3、5题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回答,师板书:a+b=b+a(a+b)+c=a+(b+c)。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

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1、例2并板书。

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4)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

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a×()=35×()a×b=()×()25×7×4=()×()×7(7×125)×8=7×(()×())。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37页的第2、4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平,教学中不以复习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xkbm。

1、口算下面各题。

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2)9248。

――――――――。

4822。

(3)列式:44+26=70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285567164。

――――――――――――――――。

()()()()。

――――――――――――――――。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板书设计:

(1)9248。

――――――――。

4922。

(3)列式:44+26=7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进行计算。

了解算式的意义。

一排楼房的图片、连成算式卡片。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板书)。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板书:连乘算式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1、一只小燕子孵出以后,一天要吃35只害虫,5只小燕子30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五、布置作业:教材47页第3、5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x9(36060)。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1)出示例6,口算。

(2)小结:有关0的计算。

(3)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运算教学设计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教学设计反思

题目: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一节内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处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探究能力而且易于接收新事物。但他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看事物只会停留在表面,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再加上哲学枯燥难懂,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媒介把晦涩哲学生动有趣,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教学策略

贯彻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比不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爱智慧之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实质,能够区分哲学上的新旧事物;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

而上学的静止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2.问题: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资料和观看以下视频看那个小组能找出世界有哪些事物是发展的。

播放视频:生物进化论

3.学生小品表演:电脑算命pk传统算命

通过小品让学生理解把握新旧事物的本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老师加以点拨,然后在做题加强巩固,突破本框难点——发展的实质。

4.知识点小结。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5.集体朗诵诗歌《我相信》,不仅仅学习本框知识,而且用发展观指导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本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七、教学反思

1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运用网络资源,让知识生动具体,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带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合作还有小组荣誉,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但也容易促发小团体思想,老师要加以引导。

3这个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和课堂都活跃,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准备更高。

八、板书

教学设计反思

大家好!上完go straight on.一课,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想想我们的英语课堂是不是很多时候仅限于对课文文本的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也仅限于对课文中的词、句的预习和巩固。学生们大多是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当“所学”不能为“所用”服务时,学生们当然提不起兴趣。所以,本课中我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感受学习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争当优秀小导游”这一活动。我发现当学生们看到凤凰湖、法华寺、海滨公园等自己熟悉的景色时,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急切的想参与、想表达。我还观察到一位平日十分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今天也非常兴奋的在组内说着自己的想法。相信,在生活的土壤里学生们一定会学的更快乐、更有效。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又特别喜欢表现。可短短的课堂40分钟,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表现和发挥呢?这时候小组互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小组“你争我夺”抢着发表意见,有的小组“安安静静”谁也不肯说话,有的小组把“讨论会”变成了“茶话会”,看似热热闹闹,谈论的却是教学以外的话题。 所以,本节课的每个小组活动,我都设计了“任务引领”,让学生围绕着“任务”进行活动。而且我还设计了“目标达成评价表”对每一次活动都有评价,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对学生的活动起到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也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任务达成情况。

活动前有“引领”,活动后有“检测”整节课的小组活动做到了“忙”而不乱,“闹”而有序。每个小组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歌曲于灵魂就像水于我们的身体一样重要。孩子们是天然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音乐感与节奏感较强,学一首歌往往比学一段话更容易。所以在本课之初,我利用歌谣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跟着熟悉的兔子舞的节奏,配合活泼的动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表演动作,听着他们甜美的童音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我不由自主的问了一句“are you happy?”我相信那句声音响亮,又充满激情的“yes”是他们由衷的心声。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同时也在无意识中记住了本课的重点单词left ,right和straight。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约15分钟左右就会分散精力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所以,在学习turn left.和turn right时,让学生们站起来边转边读。让学生边做,边学,边体验,孩子们学得更快了,记得更牢了,体验的也更深刻了。

在对本课重点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进行机械操练时,我再次设计了一个小chant。熟悉的音乐,郎朗上口的节奏,孩子们像背儿歌一样,轻松的掌握了这些句子。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活动”中学习。虽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交际活动操练不足

2.作业设计层次不足

在作业环节,我的设计是:画出你家到学校的小地图,并和你的朋友进行交流。从第二天的检查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有的孩子画不出来,有的孩子谈论不出来。是不是我应该设计一定的分层作业,让孩子们“跳一跳”都能“够到桃子”。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运算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运算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初一数学第三章第四节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一节很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数学知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该课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研究;归纳总结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哪些特殊角,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学习方法,学到数学知识。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的教学理念。通过线段知识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有相互的知识准备,为学生动起来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两个角研究如何比较大小,演示和、差,探究三角板画特殊角,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轻松互动氛围,变教学过程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整节课,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展示了主人的姿态,凡能由学生自行研究解决的问题,能表达的观点,教师决不代替解决和代述,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以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真情为创新开道,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教师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熟练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不断将教师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使它们自信,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创造精神,丰富自身的创造力。

1.知识与技能:

会比较两个角大小。

会画两个角的和、差。

会用三角尺画特殊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教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及动手操作、归纳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学习,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比较,画角的.和差。

教学难点:角的和差,几何语言的使用。

教学关键:与线段类比学习。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观察、演示、探究。

教师准备:三角尺、两根木棍、小黑板、彩粉笔。

学生准备:三角尺一套、自制两个角模型。

一、复习准备。

师:(教师手中拿着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比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生: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长度长的线段大,长度短的线段小。

师:回答非常准确,这说明线段的大小与其长度的大小是一致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把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落在同一侧,由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来判断大小,另一个端点在外侧的线段大。

师:叙述非常准确。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语言表达也十分准确。线段有大小之分,同样角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3.4.1角的比较)。

教学设计反思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设计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谁起来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的名言,并且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生汇报)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师: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二、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重点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寻找解决方案。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地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掌控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渊源于现实生活。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我十七年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对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同级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设计反思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 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 法来解答。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 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 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 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生成 生:乔木林占 1/2,灌木林 占 3

学生自主探索对 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目 尝试计算 的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1.完成教材第 118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2.完成教材第 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 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八.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 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 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有些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 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 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 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