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七年级角的教学设计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04:50:14 作者:念青松 七年级角的教学设计教案(模板8篇)

高二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以下是一些初中教案的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灵宝市阳店镇第一初级中学薛小丽

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4)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爱”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

(2)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1、道不尽的母爱

a、与母亲有关的格言或俗语。

b、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c、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歌曲、电影、广告等。

2、说真话、诉真情

举出一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并说出你的感受。(尽量每组1人,教师也参与其中)

(过渡语)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让我们多角度看母爱――

3、多角度看母爱

(引导)思考: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4、报得三春晖

有这样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在小组中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5、推荐作业

a、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b、找时间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

c、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胡适)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二、活动目的: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通过本次活动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活动,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深刻认识“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搜集有关“母爱”的文字和音像材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或提供一些背景。

2、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作好准备。

五、活动组织与计划:

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五人一组,活动过程中组长适当分工,组员各负其责,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本活动拟用三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懂你》等。

2.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

第二阶段:

1.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和追求。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2.给母亲唱一首歌,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针对以上内容,写一则日记,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第第三阶段: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六、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设计:(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一)导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近一段时间我们也了解了妈妈,今天我们就把感受到的爱说出来,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齐唱歌曲《妈妈的吻》。老师并用多媒体展示《烛光里的妈妈》优美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小组成果展示:

1、感受母爱:各小组选择一项最有价值的材料参加集体交流。朗诵诗文;展示相片、图画;播放音像资料。

2、走近母亲:

(1)家长代表谈作为母亲的心声。

(2)你的母亲是怎样的?围绕“我的母亲”这一话题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演讲或讲故事。

(3)回报母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母亲对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心声。

(三)在歌曲《妈妈的吻》中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引导和鼓励学生每人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拿一次拖鞋、递一件衣服、送一声问候等。用你的一生去爱自己的母亲。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作者: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七子之歌》导入

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粤教版七年级必修

王则柯

(执教:广州市真光中学丁洪生)

教学目标:1.梳理“钱”发展演变的历史,认识“钱”与经济活动之间紧密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有效避免“钱灾”的做法。

教学重点:1.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探究避免“钱灾”的做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梳理课文,一课时讲评“钱”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记得前十年有一首流行歌,《钞票》“是谁制造的钞票,它在世间呈霸道,有人为你伤了心,有人为你去坐牢…………”,这钞票,这一张张的纸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我们今天学习王则柯教授的一篇文章《钱》,首先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思考:

二,走进课文

1.“钱”的形态演变的历史。(学生浏览,教师放幻灯片,列出重点字词)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学生阅读回答,明确:(放幻灯片)

兽皮、贝壳--铁块--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信用卡--帐号密码)

问:请一同学说“钱”最初的作用是什么,“钱”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明确:等价交换物,信用符号。

钱是经济活动的中介,钱的演变实际上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问:课文介绍了与钱相关的哪些经济活动?(略)

2.归纳与“钱”有关的经济活动,认识到经济活动的两面性:

基本的:贸易--白银时代--知识经济

其他(高级形态):银行、金融流通(证券交易、外汇买卖)

白银时代:血腥的殖民掠夺惨无人道,在欧美国家大量积累财富的时候,无数的人民被奴役,甚至丧失了生命。而且,它也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南北差距”。

金融流通:投机活动、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补充资料:亚太金融风暴,人民币不贬值…………(自由谈,不拘泥一个话题)

3.就现今来讲,“白银时代”的悲剧几乎不可能再重演,但是金融投机、泡沫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有效地避免这种危机?(讨论后得出结论,用幻灯片放出结果)

(1)道德抑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济活动中要讲诚信,不吵作,不欺诈!--从个人角度来说。

(2):法律控制:经济全球化会将金融灾难全球化,所以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抑制金融投机活动!加强立法,全球的经济立法--从社会角度来讲。

-三、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教师讲关于“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

a、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

b、中奖500万,而亲人反目的故事。

2、学生分组准备讲故事,一个主讲,几个评说。

讲故事,重表述。

评故事,抓中心。(师生共评,具体过程略)

3、老师最后讲故事《税务官家的枪声》,故意不讲结果,让同学们补,课说说原因。

补出结果后再总评。

附《税务官家的枪声》原文

爱莎是税务官的妻子,他们住在荒凉的草原上。丈夫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这天下午,天气又阴又冷,下起了大雪,爱莎很担心丈夫的身体。没想到,丈夫突然回到了家,爱莎很高兴。可是丈夫看起来很不高兴,爱莎轻轻地走到丈夫身边,问道:“你怎么了?”丈夫闷闷不乐地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的一个朋友通知我,说商业银行要倒闭了,过会儿我要赶到芭比镇,把咱们的存款取出来。”“现在就走吗?”“是的`,时间很紧。”然后他又指着带回来的一个鼓囊囊的包说:“这一大包钞票是我刚收上来的税款,没来得及上交,我怕路上不安全就先带回来了,你找个地方藏好了。”可是往哪儿藏呢?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钱放在一个饼干盒子里,然后藏在厨房的地板下。

丈夫临走,千叮嘱,万叮嘱:“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不管他有什么借口。我办好事,马上就回来。”

爱莎目送丈夫消失在漫天风雪中,眼泪流了下来,丈夫太辛苦了!

几个小时后,夜幕降临了,房屋被黑暗和白雪笼罩着,更加显得孤零零的。爱莎没有心思吃饭,想早点儿休息,就又仔细地把门窗检查了一遍。

就在这时,她听到屋外有响声,好像是风声。她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不对,是有人在摩挲门窗!爱莎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接着,她又听到了敲门声,低沉而急促。

怎么办?爱莎想起家里有一支猎枪,便找了出来,拉开枪栓。真倒霉,猎枪里没火药!本来有两支猎枪,丈夫走时带走了一支,放在家里的偏偏没火药。

没办法,她只好拿着这支空枪,壮着胆子,朝那人喊:“你是谁?”

“夫人,我是一个伤员,迷了路,实在走不动了,请让我进来歇一歇吧。”

爱莎一听是伤员,不禁松了口气,客客气气地说:“我丈夫不在家,我不能让陌生人进来。”

“可是,我会在你家门前冻死的。”接着他又恳求:“让我进来吧,我不会伤害你的。”

爱莎心软了,迟疑了一下说:“那你进来吧。”

爱莎热心地把这个伤员扶到靠近壁炉的椅子上,又帮他洗了伤口,换了绷带,把自己准备好的晚饭端给他吃。趁着他吃饭,她又在后面一间屋里给他铺好床。那人连连道谢,吃完饭,躺了下来,很快就呼呼入睡了。

可是他真的入睡了吗?还是在骗自己?

突然,她听到一阵低低的声音,爱莎的心一紧,是隔壁那人在搞鬼吗?她举起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耳朵紧贴着门缝,里面传来那人很响的呼吸声。难道是装的吗?她推开门,走进去,俯身去看那伤兵,他似乎真的睡着了。

她回到厅里,又听见了那奇怪的声音。这次,她听明白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她立即从工具箱中拿出丈夫的大折刀,跑到伤员的床前,使劲地摇他,伤员醒了,看到她手中明晃晃的刀,“啊”地惊叫了一声。

“嘘--不要出声,有人在撬门,快帮我一把!”

“什么,小偷吗?别开玩笑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好偷。”

“有--厨房下面藏着一大笔钱。”爱莎一着急,说漏了嘴,她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去。

那伤员并没有注意那么多,只是说:“好吧,你拿好我的枪,我右手受伤了,不能开枪,把刀给我。”

这时,爱莎听到外面那个人在开门闩,便当机立断,拿过枪去。

伤员告诉她:“你站在门边,第一个人一进来你就开火。枪膛里有6粒子弹,你要连续开枪,直到打倒他,不再动弹。我来对付第二个人。现在你把灯吹灭。”

爱莎吹灭了灯,屋子里一下子全黑了,撬门声也随之而停,可很快,门外又传来了撬门声。这时,门被扭开了,有个人窜了进来。爱莎来不及想什么,就扣动了扳机,那人应声而倒,但很快,他又用手支撑着要站起来,爱莎开了第二枪,那人又倒下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又用膝盖一点点地往过移,爱莎又补了一枪。这下,他慢慢地倒下去,一动不动了。

那伤兵走上前去,骂道:“妈的,只有一个强盗!”接着又竖起大母指说:“好枪法,夫人!”

他把尸体翻过来,那人还戴着面具。把面具揭下来,爱莎凑了上去。“啊--”她尖声叫起来,这个抢劫犯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原来爱莎的丈夫虽身为税务官,但嗜赌成瘾,早已债台高筑,银行里的那笔存款,其实早被他输得干干净净。这天,他收到一大笔税款,就动起了歪心思:把款藏在家里,骗过妻子,晚上偷走,再叫妻子上保险公司索要财产保险。实在要不到,也没关系,钱是妻子丢的,坐牢也是妻子的事。没想到,算来算去,反算掉了自己的性命!

8月8日ycdhs@

作者邮箱:ycd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