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距离读后感想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3-10-08 15:57:11 作者:雅蕊 2023年距离读后感想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写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该书是周国平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1983年至1995年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包括女儿的病死,父亲的离世等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等人生哲学的思考。

该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十四辑,分别是第一辑—存在之谜、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第五辑—智者的心灵、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辑—守望的距离、第八辑—书与人生、第九辑—爱的智慧、第十辑—人生寓言、第十一辑—随便走走、第十二辑—对话和独白、第十三辑—格言的本色、第十四辑—读元曲随想。全书均以以哲学的眼光和充满人文的思考融入内涵睿智的文笔,发人深省,使我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平庸生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生命,爱情,自由,成功等无限向往的高度。

书中的语句“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警示着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所谓超脱,并非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位置的,而“守望者”便是他的名字。

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守望者”,但可怜的是我们自己却认为我们自己还在成为“守望者”的路上前赴后继!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这个暑假,本就计划着要读一本书,碰巧语文老师也布置了这么一项作业,但是他要我们在给出的六本书里面选。一开始,我是不乐意的,但在过目了那六册书的名单后,我一眼瞧见了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仿佛遇见了初恋的情人一般,我无法将思绪从这五个字上转移开,回到家中,立刻缠着父母给我网购了一本《守望的距离》。

这本书是一本周国平的散文集,十四辑散文,诉说着一名当代哲学大师的精神思想。在阅读之前,我就有一种预感,这将会是一个不平凡的阅读之旅。实际阅读之后便更加清楚的感受到,这简直是不平凡到令人震撼!

本书的字里行间,一笔一划,一切的一切无不展现着一位当代哲学大师作为一位智者的深思与一位长者的感叹。用心拜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定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周国平对做一名人生的守望者的强烈的执着与作为一名人生的守望者的最为真挚的情感。

看淡了世间功利,参透了人生的一条真理的一位学者在书中的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他如是告诫我们:“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

是的,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为了生存,这也许是不可或缺的,但若是一直追求名利并且深陷其中的话,我们一生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体味真正的人生。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现实的利益世界中,这样的生活方式过于寂寞,我们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周国平告诫我们,不要被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淹没自我,尤其是不能失去精神家园,因为有了精神家园,一个人才能算是真正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说,他要做一个守望者,而精神家园的守望也需要恰当的距离。守望,不仅仅是在一旁观望,守望代表着一种积极,一种乐观,一种守候,一种期待,一种心灵的宁静,一种十足的信心,一种无惧风雨的坚韧,一种勇往直前的坚强。用守望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不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而是一种对自我的祝福。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抛弃功利之心,用守望的态度面对一切,那么他终将是一个快乐且幸福的人。

当然,守望的态度并不能使一个人变得完美,正如世界上没有毫无瑕疵的宝玉一样,无论一个人怎么做,也终究无法成为完美的存在。守望只是一种轻松浪漫的生活态度,但人不是想要做到守望,就能够立马成为一名守望者的。想要轻松,就必然要先经历沉重,被生活中的不幸、困苦与不愉快压迫,与内心的敌人作艰苦的斗争,只有在这场仿佛永不完结的与心魔之间的战役之中奋勇拼搏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才有资格与周国平一起,作为一名守望者,守望生命与人生。

还没读完这本书,我就已经决定了,总有一天,我要战胜一切驱使我变成一个木偶人的因素,在与内心的战斗中获得胜利,作为一名守望者,守望人生的美和幸福。

遇见《守望的距离》,遇见周国平,我衷心害怕用尽了一生的幸运。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读月读书读人,然后写诗做人明理。而我认为读周国平,便是在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周国平确实是一种享受。

有这么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可见周国平在当代的影响力很大。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轻名利的追逐,乐于淡泊,坚持在充满功利的社会中把持自己。

在周国平的众多作品中,我最爱读他的《守望的距离》。这“守望”表示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的,在当今的社会人们需要慎独,需要看住自己的心灵,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读周国平,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生活的烦恼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他带着他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细读这句话,其中蕴含的便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准则——重精神轻功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题记。

《守望的距离》,给予我太多太多对人生的感悟。每每翻开这本书,再合上,这其中的过程仿佛经过了人生悲欢的轮回,让我受到心灵的洗礼,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的人获得了学业的成功,而寻找工作却成为了他的负担;找到满意的工作,下一步他又为家庭担忧……如此辗转不断,快乐便不留一丝影踪。毋宁说,人生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古往今来,尽管崎岖坎坷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古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令人顿生敬仰之情。“诗仙”李白,才华横溢,无奈仕途不顺。有着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却只能做一个伶人般的御用诗人,终于他扔弃“春风拂槛露华浓”带来的皇上的青眼有加而愤然出京。从此,怀着一颗悲愤的心,遍访名山大川,然而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般的洒脱。为了开心颜,怎能摧眉折腰?“诗圣”杜甫,同样的伟大,同样的怀才不遇,却是不一样的人生。他眼见“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他心感“无定河边骨”的惨烈,酒并不能换取最后的解脱,只有愁更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终于未及天命之年而病殁于漂泊的小舟中。

古人云:“知足常乐。”流星转瞬即逝,但我们期待流星许愿的实现;昙花一现,但我们享受短暂的那片氤氲。不管成功与否,我们不妨享受幸福,让快乐顺着风。让快乐再飞一会儿,别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初读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是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爱不释手,于是在网上买了不少周国平的作品,其中就有《周国平三十年散文全珍藏》共五本,里面就有《守望的距离》这本书,其余四本陆陆续续读完。暑期里,我在工会委员群里发起了一个读书接龙互动活动,倡议大家读一本喜欢的书,写一篇读后感,既然是我发起的,自然身先士卒。于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写下这段所思所想。

《守望的距离》是周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字里行间投射出作者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问题的思考,面对当今物欲横流、嘈杂烦乱的现实世界,周先生的文字犹如一缕清风,让人清醒、使人振奋;更为可贵的是宛如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浮躁心顿时会宁静、踏实。

不知道人生下一步怎么走?迷茫中的我,买了部分《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书》,有《蒙田》、《萨特》、《耶稣》等,《尼采》是其中一本,书中赫然印着自造的“戴平藏书章”(是印刷厂印书用的铅字集结而成),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日于新华书店的字样清晰可见,这印证了周先生的说法。周先生提到的一九八五年初写作的那本论尼采的小册子指的是一九八五年五月完成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两年后出现的“尼采热”是不是就指的这套《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书》呢?因为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系统介绍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丛书。列入丛书的这些杰出的思想巨匠在哲学和各种科学领域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国外各种思潮涌入,我选择了哲学读物;选择了业余充电充实自己,于是就把通过不断地学习想进一步深造作为奋斗目标。白天,备课、上课;晚上,到大学自习室学习,1985年工作一年的我除了参加济南市优质课比赛的同时,还报考了东北师大的研究生,考上了没有上,领导不同意;于是,1988年又想上人大在职研究生,,老公没同意;直至到九十年代,又报考山大法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所有的课程都通过了,最后卡在了英语上没有拿到学位,最终是自己“没同意”。一次次的“不同意”有些懊丧,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高学历、学位固然好,没有也未必就是不幸。周先生在《守望的距离》这本书的扉页上写到:“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如是说我尽管没有收获一本本证书,但在追求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是深嵌在骨髓里的了收成,别人是看不到的,唯有自己体味得到。

读了周国平作品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守望者,一直坚持着守望者的职责——守望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守护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关心着自己人生轨迹不偏离人类精神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

做这样一位“守望者”不是也很好吗?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在炎热的中午,我怀着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阅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我始终认为周国平的书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周国平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因了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周国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让我在读他文章的时候,不断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当他谈到幸福,爱情,婚姻,友谊时,我不断的反问自己,我是否幸福。那个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说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强调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对人说婚姻违背人性,束缚自由,败坏或扼杀爱情,本质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亚修正说:“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谊必得与爱情融和一起。”也许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爱情基于幻想和冲动,因而爱情的婚姻结局往往不幸。但是,无爱情的婚姻更加不幸。仅以友谊为基础的夫妇关系诚然彬彬有礼,但未免失之冷静。保持爱情的陶醉和热烈,辅以友谊的宽容和尊重,从而除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为什么爱情和婚姻会如此的复杂?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说,太理智,太过于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吗?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爱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这一句话。

是不是我们也该轰轰烈烈的活一次?为了爱,为了自己想要的,弃离一切?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国平说:“你须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个的未来,让它们绝对自由,不要被你的爱人占领。”我非常同意他说的这一句话。我仍然是属于我自己的,并不会因为我所爱的人而改变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爱默生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谁都想保持这一颗童真的心灵,但是我们受到这个社会的洗礼太多了,那颗纯粹的,不带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们常在讨论,什么样的是友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谊?我记得莫洛亚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饶有趣味的。他列举了三种异性之间友谊的情形:一方单恋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双方是过了恋爱年龄的老人;旧日的恋人转变为友人。心静下来想想,确实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再也不是童年时候什么都不会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们都有个自己的想法,我们想问题总爱想,这样做,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在乎,太过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忘记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样子,我们的物质不断地满足,但是幸福感却在不断地下降。是不是我们该把步伐慢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在物质富有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灵还是那么的空虚。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周国平说:“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喜欢他的文字,因为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

周国平说:人生是场边走边唱的戏,有太多的欢喜和悲伤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尝,去守望,去记载。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壮观、伟大!那双永远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寻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们总是喜欢笑,笑得这个世界都在动摇。多么可爱、多么美丽的脸孔,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年轮的一点点可恶的侵害。守望——我们一生的命运!

或许,对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种浅悟罢了。感谢他文字让我如此无穷尽地反思。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一本散文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使之得到升华。散文集有个别样的名字——《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周国平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在作者写作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这本书让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能使人时不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不落后于时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周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