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

时间:2023-06-25 09:44:06 作者:曹czj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篇一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很轻易地读到了:一是给政府工作以严格要求的,二是给市场主体以庄重承诺的,三是给人民群众以美好期许的。可谓是“狠话”摞给自己、“承诺”许给企业、“愿景”献给人民,浓浓的人民情怀不禁扑面而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天职”。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人民利益至上,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

当前,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政府要还权于市场,而主要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保卫国家安全等。当前,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以简审批优服务便利投资兴业,政府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审批事项应减尽减;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政府要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要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让收费公开透明,让乱收费无处藏身。

服务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体现在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即要责无旁贷地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当前,我们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要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要将党员教育发展、组织建设、资源整合等进行清单化落实,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确定各项工作时限,才能有计划地建设党的“大厦”。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篇二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心得体会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奠定理论基础

 

        李全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已从重总量过渡到了重质量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为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确定思路并奠定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从更为广阔和综合的视角来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五中全会有着较为特殊的时代背景。早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在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同时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建议国务院将这个方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在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三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此,本届领导集体的基本执政方针已跃然纸上。
        在过去的八年时间,我们经历了“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后半程和“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在即将收官之年,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在稳步发展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引下,正在逐步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同时,在这期间我们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国际形势诡谲多变,全球经济周期在壁垒渐高背景下的剧烈波动,各类国际贸易、金融摩擦,甚至是部分区域的军事摩擦。但我国近年来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一方面从十二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渐进式改革;
另一方面由于内部严明纪律,反腐败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涉及到金融市场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也都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展开。五中全会的召开,既是对上述改革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后续改革的规划设计,并将逐步完善新时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五中全会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将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方向。根据9月2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相关精神,五中全会将会在更高更深的层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理论基础。全会将会明确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将会强调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
将会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
将会强调构建“双循环的”新的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效率优先导向下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也会继续强调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以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中全会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在十四五规划的相关重大问题纳入讨论之际,今年各领域已陆续出台了多项重大政策,比如5月1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及在更早一些的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均从深层次论述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深化路径。上述文件中提出的都是涉及跨时代改革的重大任务,而近期需要解决在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下,如何尽快形成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远景需要解决包含所有制、基础性制度、要素市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民生保障制度、开放型经济、市场经济法制等诸多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进程的实施。这些改革不仅仅为中国经济“六稳”的实现起到支撑作用,更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二次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值得我们期待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肖汉平:建立乡村创业金融体系 赋能长江经济带乡村创新创业

 

    文|肖汉平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当前全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局,党中央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明确提出“双循环”发展战略。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会议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双循环”战略下,乡村振兴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是实现“双循环”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序发展乡村创业金融,是乡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带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创业金融是产业振兴的前提
    乡村产业需要围绕创新创业下功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提出,乡村发展也正式纳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更为重要的是,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激化乡村市场需求,从而在我国“双循环”战略转型中助一臂之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产业兴旺又离不开有效的创新产业。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围绕创新产业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发展高效绿色种养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特色产业以及生态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有乡村经营主体和金融体系难以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良性互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实体经济有效运行,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没有有效的金融支持,难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四十年农村金融改革,我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目前乡村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性贷款机构为补充,直接性股权融资、合作性金融占比甚微的农村金融体系。现有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乡村创业金融可以弥补现有金融结构缺陷,有效激化乡村创新创业
    创业投资被誉为未来明星企业的孵化器,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是企业家手中重要的金融工具。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以创业投资为代表的现代私募股权投资最先在美国得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创业投资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直接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不谋求对所投企业的控制权,通常只持有少数股权,这种投资特别适应于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
    长期以来,创业投资在帮助企业家将他们的愿景变为现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投资不仅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资本,而且还通过投后管理服务为企业提供管理、营销、战略、法律、商业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当前在我国,乡村创业投资应该重点推动依托现代技术和乡村资源的乡村经济活动,打造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发展乡村企业,赋能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创业金融支持,为此,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乡村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借鉴创业投资的经营模式和培育新生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应乡村创新创业的创业金融机制,建立乡村创业投资基金和公司。
    乡村创业金融有序发展需要制度规范、政策支持,更需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信贷支持,也需要适合乡村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更需要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经营规范的微观经营主体。乡村创业投资是乡村创业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如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不同于信贷担保基金,信用担保基金等,也不同于专门投资新兴科技、新业态的创业投资。乡村创业投资是借鉴创业投资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并将其运用与乡村创新创业活动,投资对象主要是一些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而不是一些大中小龙头企业。乡村创业投资范式是一种借鉴创业投资模式,专门针对乡村创新创业活动的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它既为这些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股权资本支持,也为这些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乡村地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本支持,帮助企业明晰发展战略,规范经营管理,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资本增值,最终通过企业并购、股权回购和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挂牌上市,实现股权退出,获得收益。
    二、长江经济带能够且亟需发展乡村创业金融
    长江经济带具备乡村产业发展的天赋条件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域广阔,地貌种类丰富,囊括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平原五大基本地形,绝大部分地区适合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众多,平原和丘陵相应,上游地区高山林密,地势险要;
乡村类型多样复杂,乡村与乡村之间差异很大,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发展条件差异很大;
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和养殖业的先天条件。这些丰沃的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天府之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鱼米之乡”“黄金水道”等美名,使得长江经济带拥有多个著名的农业基地、生态文化胜地和经济中心城市。
    长江经济带建立乡村金融发展基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支撑产业之一。从农业农村来看,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农村聚集区,耕地面积5.2亿亩,占全国的近30%;
草原面积近10亿亩,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六分之一;
农林牧渔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油、生猪、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6个省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较高,发展现代农业、乡村特色产业的基础好、潜力大。
    长江经济带乡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创业不足,并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面对农村人口下降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还需要面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问题。
    从对长江经济带部分市县乡村金融调研情况看,为贯彻政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金融支持机制,如农信担、财政贴息等,乡村金融机构也努力探讨推进策略,如普惠贷、专项贷等,这些金融改革均在传统乡村金融上进行边际改革或创新,并未改变现有乡村金融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即直接股权融资严重不足,创业金融几乎不存在的局面,因此,在现实中,大部分中小乡村经营主体难以获得有效金融支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合适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而目前乡村中小型经营主体信贷主要依赖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创业金融基本不存在;
另一方面需要有合适的规范经营的乡村产业组织或微观经营主体,而目前乡村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缺乏现代经营意识,组织架构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合适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合适的乡村经营组织,乡村金融也就难以真正有效深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之中。
    三、建立乡村创业金融体系,赋能长江经济带乡村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乡村产业发展条件,在长江经济带率先建立完善的乡村创新创业金融生态体系,对于支持长江经济带乡村创新创业活动,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建立长江经济带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地可以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示范带。为此建议:
    把长江经济带作为乡村创业金融改革试点地带
    中央政府可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省份各选一省作为改革试点区,探讨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的“创业金融生态”的制度安排,赋能乡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金融具体包括政府出资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母基金、乡村创投基金、乡村小企业投资公司、中介机构等金融机构。长江经济带乡村地区可以结合自身条件,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拓展产业空间、创新产业形态,因地制宜探索形式多样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引入乡村创业投资,为乡村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创业金融支持,打造一批具有现代经营意识龙头企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扩大乡村市场需求规模,服务百年变局之下的国家“双循环”发展战略,助力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创新创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统筹管理和运用中央政府、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涉农、支农资金预算资金,如直接投入资金、各类奖励资金、补助资金。创立专门的长江经济带乡村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长江经济带民间资本创设乡村创业投资基金,这样一方面提高政府资金运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扩大投资规模;
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运用财政和民间资本,设立面向大中型乡村企业的长江经济带乡村产业直投基金和面向小企业的乡村小企业投资公司。
    培育乡村金融新动能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政策,如为创投基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收益提供税收优惠,一定比例信贷融资支持,支持民间资本在长江经济带设立专门支持乡村创新的创投基金、小企业投资公司,为乡村创新创业提供股权融资和企业增值服务,打造乡村经济增长新动能。
    优化乡村金融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可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人员到乡村地区进行创业,如农民工、大学生、城市退休人员回村创业,构建知识型、开拓型、技能型新型农民队伍,建立一批运行规范的经营主体;
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础上,以“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为契机,在确保农民权益基础上,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建立适合规模化经营的新型乡村经营组织和劳动用工制度,培育新型微观经营主体,打造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化乡村经营体系;
营造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的良好金融和政策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发展和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
    为乡村金融资本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在强化披露、规范运作、优化流程、简化程序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先挂牌交易、转让、上市,为基金投资退出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经济从复苏走向再平衡靠的是什么?

 

        袁幽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经济论坛秘书长
        12月23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经济简报:从复苏走向再平衡》。简报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2%,2021年增速将回升至7.9%。今年6月世界银行曾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9月28日上调至2%, 12月23日仍维持此水平。
        如果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7.9%的增速,那这将是中国gdp增速在2012年破8以来近10年的新高。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致认为,中国将成为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在11月初预测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1.9%, 2021年增长8.2%。经合组织在12月初也做出了相同预测。
        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做出上述预测的主要原因是,认为随着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增强以及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善,经济公共活动扩大到私人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将实现从复苏走向再平衡。有效的疫情防控、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及坚持扩大深化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以快于预期的速度实现复苏。
        首先,有效防控疫情。今年对中国而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使得疫情在全球蔓延反弹的背景下,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使得一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市场和部分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
        其次,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中国政府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创造了条件。同时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及时灵活适度、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具体助企纾困政策及时精准到位。经济稳定恢复势头延续,市场信心不断改善,11月份制造业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上升。
        最后,坚持扩大和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策,而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健康稳定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根据12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呈现持续向好和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疫情后经济复苏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和绿色增长的机会。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世纪疫情”的背景下充分展现。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支独秀不是春。中国一些行业目前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疫情防控和外部环境仍然充满挑战。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仍面临明确的下行风险。未来仍有变数,世界各国应加强疫情防控,时刻保持警惕,只有这样世界经济才能够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唱衰中国于理不通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20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高含金量的成绩单。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型反弹,逆势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的新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国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这些数字背后,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在这份高含金量的成绩单面前,极少数个别人不是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戴上有色眼镜,别有用心地唱衰中国经济。自然,这些论调于理不通、于事实不符,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世界银行1月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下降4.3%,其中发达经济体萎缩5.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萎缩2.6%。疫情的冲击是全球性的、全方位的,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然而,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在严重衰退的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主引擎。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之“大”,“大”在体量、实力和潜力上。纵有疾风骤雨,也难掀起惊涛骇浪。个中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彰显“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从大手笔果断防控疫情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从“六稳”“六保”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去年初的经济负增长到年终的正增长,从“十三五”圆满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画,充分展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最坚决最有力的举措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极不平凡的一年书写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中国市场之大,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既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工场、制造大国,更是潜力无限的世界市场。2020年,尽管有疫情严重冲击,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来年的最高水平。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和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向往,中国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市场潜力将不断被释放。这是其他国家所难比拟的。
        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显著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是中国经济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的集中体现。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无论是生产能力、供应能力还是应变能力,都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持续成为外资的青睐之选。
        2020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2%,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中国是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世界给中国经济投下了信任票。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源丰富,人民坚强、朴实、勤劳,有着坚韧不拔、奋斗进取的宝贵精神,这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最重要动力支撑。
        因此,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增强发展信心和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迈入“十四五”,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凝心聚力。中国经济充满了源源不竭的活力与动力,一定能披荆斩棘,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格局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文|王雪磊 太和智库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导语: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物。自2009年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银行企业到个人客户、从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逐步发展的过程。截止到2019年年底,人民币已连续十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收付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和第八大交易货币,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2个,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了国际经济体系的“逆全球化”进程,美元体系面临储备货币多极化的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危中有机。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全球化方兴未艾,中国在平台经济、移动支付网络、数字货币等领域的创新和领先,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能,为人民币国际化使用提供新通道和新引擎。
    

    一、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情况
    

    人民币支付功能不断增强。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从2009年度的不到4000亿元,增加至2019年末的6万亿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1%。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从无到有,2019年末超过了13万亿元,收入大于支出。在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第一期投产使用,截至2019年年底,cips直接和间接参与者达到934家,覆盖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cips与swift合作,推动人民币成为swift产品和服务除美元、欧元之外的第三种计价货币,提升了跨境交易的效率,标志着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进入了更高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先后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过3.7万亿元;
在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行制度,将人民币现钞出境和回流渠道逐步延伸至全球范围。这对于便利中国与相关国家贸易投资、促进人民币国际使用,维护地区间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币投融资和交易功能持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双向通道逐渐开放,人民币跨境融资、资金池等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rqfii[1]、rqdii、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债券通和黄金国际板等投资渠道逐步开放。2019年,中国472家a股公司被纳入明晟msci指数,人民币债券被纳入全球三大重要债券国际指数,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的信心。截至2019年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合计6.41万亿元,持有债券托管量占比2.3%,持有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3.6%。
    

    随着境外人民币的不断积累,市场自发形成了以香港和伦敦为主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境内机构向境外人民币贷款余额合计超过530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余额4227亿元。市场对人民币信心明显增强,人民币离岸汇率围绕在岸价格波动,离岸人民币计价的权益类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日益活跃,日均交易量占全球外汇市场份额从2%上升至4%,其中95%是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从2010年开始,人民币陆续对欧元、英镑、卢布、韩元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直接挂牌交易。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已成为世界第八大外汇交易中心,与人民币的交易货币地位相匹配。
    

    人民币计价功能有所突破。2013年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中国铁矿石期货上市,目前大连的铁矿石期货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对国内钢厂锁定利润、稳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以人民币计价的ine原油期货在上海挂牌交易,目前已成为亚洲交易量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期货合约,仅次于美国wti原油期货和英国brent原油期货。人民币计价的精对苯二甲酸期货交易和期铜交易也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上市,同时引入境外交易者,其交易合约报价将成为全球或区域基准。推动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货币,是我国扩大对外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缓解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但缺乏定价话语权的困境,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逐步显现。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在篮子货币中排名第三。截至2019年年底,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176.7亿美元,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5位。据人民银行统计,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不匹配。据swift统计,2019年中国的gdp约占全球gdp的20%,但是人民币主导的交易仅为1.16%,美国gdp约占全球的25%,但美元交易却占44%。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原因,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境外使用人民币的网络效应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当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面临着国际经济体系“去中国化”的严峻风险。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对二战以后形成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掀起贸易战,多边贸易体系被美国的双边贸易协议所替代,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转处于半瘫痪状态,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被迫调整。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2019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的13.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对外投资大国。相比之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国内贫富差距加剧、产业空心化以及失业严重等社会问题,被美国的政客们归罪于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强大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老大地位。中美在贸易、科技、外交领域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中美脱钩的现实,这是当前国际关系最主要的背景和不稳定因素。
    

    中国成为“去全球化”最主要的受害者,全球美元体系的“去中国化”迹象明显。一是今年疫情在全球大暴发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荒”,凸显了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重要性,美联储在3月份与14个国家央行建立了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总计4500亿美元,人民币被排除在外;
二是中国正面临美国金融制裁的严峻挑战,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和长臂管辖权,对中国特定个人和机构的制裁不断升级,冻结在美国的账户和资产,禁止使用美元交易,严格限制美国机构投资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融资,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将香港踢出swift系统的说法屡见不鲜;
三是美国重新考虑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其印太军事战略“一唱一和”,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排斥在美国所构建的新的贸易投资联盟之外。只有持续深化与世界经贸的交往和联系,坚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能打破美元体系的包围和垄断。
    

    面临着后疫情时代和经济“逆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新冠病毒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尤其是美国“面临着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导致美国国内政治的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对外交往上的孤立主义、本国优先主义和思想上的保守主义将大行其道,预示着以人员、货物等物理空间流动为特征的全球化出现倒退。有着相似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经济联系紧密、地域临近的国家相互合作共渡难关的区域化特征将成为趋势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2013年-2019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了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但是大部分仍然是美元计价,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只占不到15%左右,域内66个国家只有8个国家主权货币与人民币直接挂牌交易。
    

    另一方面,中国在控制疫情蔓延和感染死亡病例方面表现较好,经济复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根据imf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gdp增长预期为-3.0%,除印度外,中国是全球十大经济体里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未来几年的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基准利率将仍然保持2%-3%的正数,中国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和发动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表一:imf全球gdp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imf
    

    面临着美元衰弱和国际社会“去美元化”的新趋势。“9•11事件”以后,美国将金融制裁升级成一种重要的国际权力工具频繁使用,这种单边主义色彩浓厚的暴力手段实施成本低而且破坏力巨大。比如2012年,美国为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通过swift向伊朗施压,禁止伊朗金融机构通过swift进行资金交易,迫使日本、希腊等11个国家大幅度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
2014年对俄罗斯国有银行和石油、天然气公司进行制裁,导致俄罗斯企业海外债券损失超过400亿美元等,此外对海外金融的巨额罚单成为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制裁的新现象,2008年-2017年,美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罚款总计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将美元武器化的做法激起美国的对手甚至是盟友的强烈反对,俄罗斯抛售1000亿美元国债作为对美国制裁的回应,并推动卢布国际化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欧盟2019年成立新的欧盟-伊朗交易支付新渠道instex,使用欧元计价,不通过swift系统,以继续支持伊朗履行核协议。全球“去美元化”之路已经开启。
    

    另一方面,为应对疫情而重新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突增到7万亿,一手发债、一手印钞的做法,势必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泛滥,加剧了美国和全球经济长期衰退的风险,影响美国巨额债务偿还的可持续性,如果美国国债违约,将会严重削弱美元的信用基础。其次,美国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地位决定了美元能成为全球使用的货币。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政策,虽是国际贸易平衡的产物,但是“特里芬难题”[1]的存在,也会影响将来在国际贸易中美元的使用,美元的衰弱不可避免。
    

    面临着数字货币冲击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确定性。2019年,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facebook联合众多大公司计划推出了跨国界流通的超主权数字加密货币—libra,其匿名性、低成本交易、币值稳定以及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亿级用户和巨大应用场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期待,未来很有可能对主权国家货币形成“挤出效应”,如同当前美元取代二战后的金本位一样,未来libra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数字交易的主要媒介,这将颠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因此遭到了各国货币监管当局的担忧和阻击。当然,也不排除libra会成为美国信用输出的一种渠道,通过libra的使用扩张,强行迫使其他主权国家接受美元信用作为其主权货币信用的替代和补充。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部分国家央行也顺应数字时代转型,推出了本国的主权数字货币。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的dc/ep最先完成测试,今年四月开始在苏州、深圳、雄安以及成都试点使用。目前主要是在国内零售终端使用,但是数字货币的天然跨境特点,也助力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交易上更易被人接受和使用。
    

    三、中国的科技创新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平台经济模式的成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互联网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企业能够很好地整合消费者、服务企业、支付机构等不同组织的信息,促进主体间的信息流动并形成和创造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能够显著降低产品和服务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成本,影响中国人的消费模式,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增值。目前我国市值超100亿美元的平台公司就有20多家,证明了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平台公司创造的消费生态系统提升了中国普惠金融水平。得益于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贯穿消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从2014年的0.0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8万亿元,增幅近400倍,信用卡发卡量到2018年末累积9.7亿张创历史新高,激发了新中产、年轻一代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
    

    5g和物联网作为技术支撑的、以信用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新生态正在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有60余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油气这五个领域启动数字化转型,估计可以拓展10%的产业价值空间,每年就可以多创造2000亿美元以上的价值。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率先应用能够帮助中国银行业成为与中国制造相关的全球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助力中资银行国际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移动支付工具的创新有利于中国引领新一轮数字全球化。物理空间的“逆全球化”阻挡不住信息社会数字全球化的潮流方向。数字全球化是“数字技术+传统国际贸易+创新产品服务+全球化”,不仅是将传统产品贸易的线下跨境流动部分转移至线上,还挖掘出数字产品出口等服务贸易的广阔空间,更是通过手机app等网络平台服务和产业物联网的平台企业推动的数字全球化。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主要表现为平台和流量的竞争,未来的合作体现为数据的有偿合作。
    

    在数字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相比传统的收购或新设机构的方式跨国经营,通过开放api接口与业务拓展国家的服务平台进行无缝对接更加高效,可以帮助中国科技企业拓展全球电子商务版图,推动移动支付工具在全球范围的使用。部分企业已基本建成全新的跨境支付网络,解决了行业痛点,为全球金融体系建立新的小额支付解决方案,也为人民币在更大范围、更多客户群体中使用提供了便利。
    

    数字货币的跨境流通有利于推动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相较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银行账户模式,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只需开立dc/ep钱包,如果双方的手机里都有数字货币钱包,只要手机有电,无须网络,手机碰一碰,就可以方便地完成转账或支付,而且是直接持有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方便、快捷、安全且匿名。配备了dc/ep的中国移动支付服务商将在海外市场如虎添翼,极大地方便国外用户使用人民币的兴趣和意愿。dc/ep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也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替代纸币,缓解境外人民币现金调运的矛盾;
同账户模式相比,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监控各种跨境洗钱行为,对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和调控而言,也更为有利和可控。
    

    一旦dc/ep的境外流通被官方、企业和居民认可并自愿持有以后,就会对dc/ep的可兑换提出需求,境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使用dc/ep的过程中,激发对于人民币数字资产的兴趣,其中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还会尝试持有数字货币的资产,这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人民币数字业务模式,而且对债券、股票等资产交易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中国监管部门不断完善dc/ep的境外流通政策,深化境内外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市场逐步稳步开放,人民币软实力建设是基础。坚持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市场化原则,继续引进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范围,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便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放松外汇市场参与者准入限制,丰富风险对冲产品和工具,鼓励非储备货币区域交易发展,建立健全开放的、有竞争力的外汇市场。同时,要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做好逆周期调节,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保留一定的资本管制功能,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底线。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在政府涉外统计、核算、管理中的计价功能,推动我国税收、会计、评级等制度与国际接轨,发挥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改善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法制环境及软实力的信心,形成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合力。
    

    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离岸中心的枢纽作用。上海中心的建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就如同纽约之于美元,伦敦之于英镑。上海的税收、落户等优惠政策要能吸引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愿意来此扎根,目标就是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人民币流动性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网络辐射效应。其中,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让外国投资者进得来、出得去,愿意越来越多地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可以考虑在现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面向全球合格投资者的人民币主权债务市场,更加积极的接入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的债务评级体系,推动人民币债券纳入欧美主流市场合格担保品。
    

    发挥香港在众多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中心”作用,针对目前人民币离岸证券产品受追捧但流动性不足的情况,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清算体制安排、人民币流动性、金融产品开发和跨境同业政策。可考虑在香港建立类似美国的国债回购市场,扩大人民币的境外循环;
逐步增加境内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流动,活跃市场流动性并得以完善离岸人民币利率曲线。
    

    作为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深度和美国制裁香港的对策之一,可以考虑改革目前的联系汇率制度,由港币钉住美元改为钉住离岸人民币。等到时机成熟,离岸人民币可取代港币,成为香港的法定流通货币。这一设计通过香港设立缓冲带,既保护了境内人民币现有的汇率制度和金融体系改革不易受外部冲击,又能鼓励离岸人民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用。一个央行,两种货币,两套管理模式,离岸和在岸紧密联动,助力人民币在更高水平上的使用。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可兑换,cny和cnh自然就合而为一。
    

    推动数字全球化的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融资安排上,推动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主要计价货币,支持以信息网络为主的“新基建”,帮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中受益,在参与数字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中,共享发展成果。
    

    鼓励中国的科技企业为全球金融体系建立全新数字支付网络。重点支持一批大型科技企业走出去,鼓励创新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国家在出口准入、数字税收等配套政策上要大胆尝试,先放开再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出口监管试点成熟后尽快向全国推广,加快跨境电商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关注跨境物流普遍存在的成本高、运输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从财政、税收、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提升跨境物流的效率。
    

    鉴于数据将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企业国际化可能面对的最大风险就是数据服务中的侵犯隐私行为,以及基于平台服务的垄断行为。目前各国政府正在制定数据本地化法律以限制数据的跨境流动,并为国内数据的处理制定严格的规则。目前可行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出口企业做出数据监管承诺,保护海外消费者的利益,以换取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承诺。最近一些关于数据流动的协议就体现了这种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不应该是替代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新的货币霸权,而是寻求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与全球经济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尊重并相互支持其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战略,加强与利益一致的各国央行合作,对libra等超主权数字货币加强监管,既要避免其紊乱本国货币制度和金融稳定,又要防止其成为美国在数字全球化时代树立美元垄断地位的新工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的dc/ep在境外的推广要坚持市场行为,水到渠成,否则有可能引发货币主权的争议,令其他国家对人民币产生不必要的戒心,最终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事倍功半。
    

    注释:
    [1]201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取消针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限制。
    [2]特里芬难题来源于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的《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是指“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
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参考文献:
    1.《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
    2.中国人民银行历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3.中国建设银行历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4.中国银行历年《离岸人民币指数》
    
黄益平:数字经济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文|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在本次疫情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备受关注。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2020智慧城市峰会》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此外,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怎样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中,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的质量。
    

    以下内容根据黄益平演讲整理:
    

    数字经济很快会进入爆发期
    

    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等领域国际领先,现在有可能即将进入爆发发展的前夜,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展示出来的无接触交易的特性;

    

    第二,政府在推动新基建的建设,会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三,政府在推动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我相信这方面会有很多的政策法规出台,会有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快十年,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也是数字经济的一些基本的元素。在这个领域,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是5g技术的落地,这样我们数字技术的基础会有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一方面是老龄人口的占比会增加,同时劳动人口的占比下降,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几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我个人猜测,数字经济发展很快会进入爆发期,这对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宏观经济稳定器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发挥了一些作用,在2、3、4月份,经济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经验、世界经验都表明,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最严重的就是“封城”。
    

    隔离和“封城”措施当然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法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巴斯夏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举例说,有一家理发馆,一个小孩子扔了块石头把玻璃窗打坏了,这个事情单独看是负面冲击,有财产损失破坏,但是巴斯夏觉得,当这块玻璃窗户打破以后,店主人就要到卖玻璃的店订购一块新的玻璃,而这个卖玻璃的店可能要到工厂去进货,玻璃来了也要请工人安装,如果我们把这些后续的经济活动全部加在一起,有可能是对推动经济增长甚至对推动就业有正面效应的。任何一个负面的事情,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许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巴斯夏的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称之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举个例子说,在隔离和“封城”期间不能去采购,也不能去餐馆吃饭,很多活动在线上活跃起来。2月份隔离政策最严格的时候,蚂蚁金服用支付宝的数据做了调查,发现2月份线下的餐馆业务量下降了70%,线上的业务量下降了40%,说明线上活动的下降幅度远低于线下活动。
    

    综合起来,因为我们有线上的活动,使得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的冲击变得更加平和,这是我们说的宏观经济稳定器的含义。
    

    电商、快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宏观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我觉得在疫情期间表现得更加突出。
    

    很多经济活动在疫情期间实际是在不断地延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线上很多电商交易以外,数字技术其实可以把很多线下的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
    

    我们讲智慧城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全部连在一起,这样才有高度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但是这个活动本身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很多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很多的落地技术手段。
    

    过去这几年,移动支付在这方面闯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从2017年开始二维码支付,线下很多小商贩都把二维码印在纸上直接收款,这样的活动看上去很简单,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发挥了很重要的功能,相当于把完全分散的个体经营户连接到一个系统里。
    

    移动互联网或者是物联网体系全部移进来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上半年,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用支付宝线下二维码的支付体系做了一个研究发现,中国全国可能有将近1亿个个体经营户,二维码支付将很多个人连载到一个系统上,这会为将来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基础。
    

    通过码商的数据,我们发现全国个体经营户的业务在2月大概下降了50%左右,从3月份开始复苏,到6月底恢复到应有水平的80%。
    

    过去看国外在大灾害之后会有很多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比如说地震台风一过去,很多人会跑到银行取钱,申请贷款,在中国,即便是“封城”四周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真正跑到银行取钱的人比较少,移动支付意味着钱已经在手机上,这就是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好的变化,一定意义来说,也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还专门做了一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绘了全国各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所谓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移动支付、互联网贷款、线上的保险投资等一系列金融活动。
    

    从2011年最早开始编制指数地图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比较发达的是东南沿海几个地级市,到了2018年,地区间的差异明显缩小,虽然最发达的仍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内陆地区都在快速发展。
    

    中国金融结构的布局绝大部分是在东部地区,西部人少地多,金融机构的布局也相对少一些。但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不管你处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有移动互联网,有智能手机,在线上有一个app,就可以享受和全国其他地区老百姓差不多的金融服务,从数字技术支持金融来说,是非常好的反映,既支持了地区差异的缩小,就是一个普惠性,更重要的从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说是互联,就是所谓的智慧城市。
    

    第三个数字金融的例子是大科技信贷。过去发展普惠金融比较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大、生命周期比较短、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很难对它做金融服务。
    

    大科技信贷,现在做得最成功的应该是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新网银行三家新型的互联网银行,他们所做的工作好在什么地方?就是解决了金融体系当中金融交易最难解决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特征,往往不能有效地提供商业银行做信用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完整的财务信息或者是抵押资产。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大科技信贷在疫情期间一直在放款,在持续地支持中小微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发挥了很重要的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普惠金融比较难做,有一系列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就是两条:一是获客难,二是风控难。大科技信贷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地说,可以看两个方面的工具,一是大科技平台的优势,像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或者像腾讯这样的平台建立了生态系统,对支持信贷,或者是提供金融服务,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长尾效应获客,支付宝、微信支付用户量已经是数亿;
第二是客户到平台会留下很多数字足迹,这些数字足迹积累起来,就成为了大数据,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谁在平台上借了钱,可以监测将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可以支持风控模型分析,这是新的创新;
第三是通过设计一些正向或者是负向的激励机制,加强还款管理。
    

    大科技平台在这个基础上还能做一个事情,因为生态系统是闭环的,所有人借款都在线上进行,这个时候平台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通过正向负向的激励机制,鼓励你还钱,还钱了你的信用记录改善,将来可以做更好的事情,更多的事情,如果你不还款,在平台上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通过这样的一些办法,一方面是使得过去这一段时间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了宏观经济稳定,更重要的是,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普惠信贷成为可能,这是我觉得几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发展。
    

    我们也看到工业革命正在走向深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讲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推动恰恰是做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至关重要的技术基础,我特别想说的是,5g技术的落地可能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数字技术对数字金融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大科技平台,二是大数据,三是云计算,三者合在一起,推动着数字金融往前走,将来5g落地之后,我觉得金融服务会进一步的提升,对物联网包括一些自动驾驶、城市的管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
    

    最后一个因素,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过去在经济发展中经常提到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是劳动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地上升,人口的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所以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从2010年开始,劳动人口的占比在下降,老龄人口的数量在增加,两个合在一起,意味着将来的老龄人口增加,一系列社会服务要求会增加,但同时劳动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使得劳动力成为短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不论是从企业、市场还是政府来说,我相信能替代劳动力、能自动化生产和服务的技术会得到大力的支持和推动,这也是为什么数字经济面临着非常难得的机会。
    

    数字经济与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未来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做一个更大范围的展望,数字经济如果真的大幅度发展,技术进一步发展,我甚至认为有可能最终会引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新的全球化浪潮到来,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有一点不以为然,因为今天讨论的更多的是世界各国逆全球化的政策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可能要跨越短期的一些发展,做更长远的展望,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两轮全球化的浪潮。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篇三

风帆已高扬,奋进正当时。几日来北京的天气格外的晴朗,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两会”也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拉开了帷幕。广场鲜艳的红旗随风飘扬,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耀眼。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现场共响起掌声数次。两会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的声音就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我们执政的底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我们从人民中来,必须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从全国两会不断传来的“最美的声音”中,人民的声音最是动听。

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是体现在对未来一年工作的规划中,相信坐在电视机前关注“两会”的全国百姓心里应该是很开心,会议中提出了很多百姓所期望看到的新政策,对于这次会议的内容,百姓心里的感受用几个词概括可能是“自信”,“好、快”,“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路再远,也要一步一步地走;水再急,也要一脚一脚地趟。我们要绘出的同心圆以沙粒聚成高塔,以繁花拥成锦簇,以细流汇成江河,用担当和实干书写追逐梦想的最美篇章!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变化,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开创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篇四

关于学习政府报告的心得体会怎么写呢?还是不会写吗?不用着急,小编今天整理了2018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01

过去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感到很振奋,也很自豪。

对于2018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按照稳中求进的基本方略,突出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第三个是要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非常突出,操作性也很强,便于我们基层聚力聚焦,抓好贯彻落实。

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主题突出、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结晶,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和真理光芒,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创新性、指导性。

02

第一个觉得是“提气振奋”

过去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感到很振奋,也很自豪。

第二个深刻印象就是“提神聚焦”

对于2018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按照稳中求进的基本方略,突出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第三个是要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非常突出,操作性也很强,便于我们基层聚力聚焦,抓好贯彻落实。

第三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提劲实干”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报告当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所以我觉得这个报告,非常的接地气、察民情,我们也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在报告过程当中,代表的热烈掌声超过了五十多次。下一步,我们参会的代表就是要认真地审议好、学习好、领会好。

03

李克强总理报告的内容高屋建瓴,思想内涵丰富,整个

报告都特别的温暖人心,接地气,很给力,不仅回应了众多民生期盼,更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我们将时刻谨记李克强总理的话,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安不忘危,兴不忘忧的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大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国家给予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是关键时点的关键会议,聆听着政府工作报告,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和期盼!虽然自己不能作为人民代表参政议政,但代表们的提案是民众非常关注的,比如教育公平、宪法新修订、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反腐斗争等,我要认真收听收看。了解国家大事,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也为下一步继续坚守好教育工作岗位提供引导和借鉴。

为,敢于担当,以新姿态主动适应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不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04

3月5日上午,在学习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我觉得这一报告催人上进、振奋人心。报告既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伟大成就,又提出了党和国家在步入新时代后的首年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有效举措。尤其是,报告提出的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等,将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热情,推动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等措施将加快我省扶贫攻坚步伐,推动我省民族地区持续快速发展。

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通过两会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教育。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岗位,作出业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全部的气力。

05

今天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抓住了时代发展新趋势,回应了百姓新期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听了以后,感觉很提气、接地气、有底气。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新蓝图令人憧憬/新征程扬帆起航,新使命重任在肩。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扑下身子抓落实。

一是战略方向把得准。

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步伐坚定。

二是深化改革力度大。

报告多处提到深化改革,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要再深化,要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这让我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三是预期目标科学合理。

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安排预期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目标合理,科学可行。

四是关注民生很接地气。

报告高度关注民生,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设健康中国、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满了浓浓的民生温情。

报告是新时代的“宣言书”,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报告是人民团结奋进的“领航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报告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06

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就是维护教育公平,才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主题突出、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结晶,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和真理光芒,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创新性、指导性。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应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岗位,作出业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全部的气力。

07

报告务实、接地气,关注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善解民意、句句走心,对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充满了信心。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大家描绘了全新的蓝图;在国家经济稳中求进中,实现稳中向好;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就业渠道更加宽广。

报告内容回应了百姓期盼、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听报告、学报告、将两会精神传达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民”字刻在心里,尽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是社区干部最大的心愿。

之前在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时候就已经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日新月异的中国。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更是让我感慨。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在就业、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出的未来目标和工作重点中更是有许多的民生热点问题,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政府。新政策,新起点,新征程!

通过今天观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我为我国不断繁荣昌盛而自豪。这五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都一路高歌,不断发展,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今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更应以身作则,奋发图强。国歌响起时,众人起立,屏幕外的我都不由得庄严肃穆,这就是国的力量,我为自己身在中国而感到骄傲!

08

进。我听了以后,感觉很提气、接地气、有底气。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新蓝图令人憧憬/新征程扬帆起航,新使命重任在肩。梦想照亮前方,奋斗正当其时。翻篇归零再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扑下身子抓落实。

一是战略方向把得准。

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步伐坚定。

二是深化改革力度大。

报告多处提到深化改革,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要再深化,要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这让我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三是预期目标科学合理。

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安排预期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目标合理,科学可行。

四是关注民生很接地气。

报告高度关注民生,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设健康中国、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满了浓浓的民生温情。

报告是新时代的“宣言书”,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报告是人民团结奋进的“领航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报告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09

2018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就是维护教育公平,才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主题突出、旗帜鲜明,思想深刻、部署全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的结晶,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和真理光芒,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创新性、指导性。

立足本职岗位,作出业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全部的气力。

报告务实、接地气,关注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善解民意、句句走心,对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充满了信心。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给大家描绘了全新的蓝图;在国家经济稳中求进中,实现稳中向好;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就业渠道更加宽广。

报告内容回应了百姓期盼、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听报告、学报告、将两会精神传达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民”字刻在心里,尽力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是社区干部最大的心愿。

之前在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时候就已经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日新月异的中国。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更是让我感慨。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在就业、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出的未来目标和工作重点中更是有许多的民生热点问题,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政府。新政策,新起点,新征程!

不自觉地想起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今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更应以身作则,奋发图强。国歌响起时,众人起立,屏幕外的我都不由得庄严肃穆,这就是国的力量,我为自己身在中国而感到骄傲!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优质篇五

做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容松懈”,迸发青春活力,挖掘自身潜力,怀揣足够韧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

在社会福利方面,从新生儿出生到疾病养老,政府的各种保障性政策可谓是面面俱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于基层家庭的关注和关怀 通过观看学习,深切感受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人民、对人民好,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要深刻学习并践行党的宗旨,不断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全国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们带着人民的殷切期盼,代表人民将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

我作为一为房产行业的从业人员,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该时刻关心时局。我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中,积极关注两会报道,将相关指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绝不辜负人民期待”。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崇尚真抓实干,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点滴小事着手,以奋斗进取的姿态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

在生活中积极健康、乐观向上;

给身边人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家庭、公司、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贡献个人的一份绵薄之力。

两会是我国政治事务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识和符号。通过两会学习,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国情、关注未来。这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更要求我们立足国情,根据自身现实,规划自身发展。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必定能够把握重要的历史机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必定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必将成为现实。作为党员,我们更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努力学习,提高创新能力,追求更高目标,同时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

我们为过去的一年里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得骄傲和自豪,李克强总理报告的内容高屋建瓴,思想内涵丰富,整个报告都特别的鼓舞人心。我们将时刻谨记李克强总理的话,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刻苦奋斗、居安思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又到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各省人民的期盼,聚集北京。聚焦全国两会的关键词:“发展生态环保”、“美丽中国”等。这些关键词无一不是反映我国当前的实际,无一不是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代表人民的意愿。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团结起来,开拓进取,为全国的发展、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国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

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思想上同心同德,才能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坚定信心才能明确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我国的总体目标。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要坚定信心,认真落实。全国两会的实际就是我国的发展,就是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梦”。作为干部要以身作则,立足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干,把学习两会精神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与此同时,以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为平台,开展好中心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以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果体现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成效。

作为干部,要将学习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当做一项思想政治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实际,突出重点,认真落实,用成绩说明成效。

2019年3月5日上午9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用约1小时40分钟时间向全体代表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报告信息量大,讲实干、接地气、聚民心、鼓干劲,更是让现场响起了不少于40次的掌声。而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首页上。

在信息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上街购物、买菜,还是旅游出现,走到哪儿都会有“二维码”的出现。而在总理的报告上,二维码又一次占据首页位置,更是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如何对待民生问题的真诚态度和总理承诺的落实。如果说两年前的二维码是“互联网+政务”的创新之举,那么这一次“二维码”更无疑又在中国政务公开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阅读的习惯逐渐走向了“碎片化”态势。人们打开手机习惯性的看上3到5分钟,就匆忙划到了下一个资讯。今年的“两会”,总理报告上的二维码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其中,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降低、企业个人所得税比例等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势,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也更能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算的清,也让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了保障。

小小二维码,连接你我他。作为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今年的总理“礼包”可谓是诚意满满:免费上网多了,手机流量更便宜了;买车更划算了,出现更省钱了;海淘更优惠了,看病少花钱了;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津贴提高了,税负给企业进一步减压了……通过扫二维码,各组民生方面的增减量、民生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提升等,都通过更加简洁和通俗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懂二维码,就读懂了“两会”。今年“两会”,无论是习总书记对文艺、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讲话,还是两会部长、委员通道的开启,都成为了世界舆论聚焦的中心,更让我们读懂了“两会”中对于人民的承诺和共产党人回答“时代之问”的诚意。读懂了二维码,就更能体会到“让农民荷包鼓鼓、让科研人员红包多多和让困难群体保障重重”的深情厚谊,也更能理解让普通民众参与“两会”、知晓“两会”、读懂“两会”的良苦用心。

解构二维码,感受同心桥。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今年的两会,融媒体参与到报道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越来越多的媒介渠道成为沟通两会委员与百姓心声的桥梁。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还是“部长通道”上的扫码提问,或是各大媒体的融媒体报道利器,无不体现了这一时代思维。相信,随着两会“二维码”的率先亮相,各地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的节奏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透明。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