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16 08:52:23 作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一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 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 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 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 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 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 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 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 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 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二

近期读的刘慈欣的第二本科幻短篇,篇幅短小却韵味十足,情节设置简单但回味悠长,巧妙地将现实与科幻有机结合起来,于无声处彰显了人性的愚昧无知,以及教育传承即使如星点火苗也充满着燎原人类福祉的能量,给人以莫大的希望,而在两代生命体之间充当知识传递媒介的个体,即教师。

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李老师带着对恩师的承诺和信念留守在穷乡僻壤的山村,倾尽一生坚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尝试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他也想一直保持教书育人的匀速运动,无奈生活的压力,身体的病痛和村民的愚昧都成了极大的阻力,让他传授知识的历程异常艰难。

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在书里提到的人们普遍认知还处于愚昧阶段的小山村,想要推动知识的普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物质的匮乏让村民们需要寻求立竿见影的小富即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要提高教育的加速度,对教育和教师的扶持势在必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引领学生走出矇昧混沌状态的启明星,犹记在我人生中予我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师长们,他们或亲切温厚因材施教,或坦率真诚鼓励回响,或标准严厉良苦用心,更有激扬文字引发创意和遐想。我们遨游在知识的宇宙中,看穹宇包罗万象,勃发上九天揽月之雄心;观沧海容纳百川,燃起入五洋捉鳖之豪情。老师正是这知识宇宙的核心,散发着光和热,用光明和温暖抚慰点亮人心的黑暗,化腐朽为神奇,使平庸变伟大,而当精神愈之清澈,灵魂愈之通透,我们才可更加理性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乃至地球之外的宇宙。作者更是借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外星人之口,表达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人类作为没有记忆遗传的生命将自己的文明发展到令高级文明侧目的阶段,教师的桥接传承功不可没。全社会更应形成一种合力,加速发展教育事业,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说:“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教育的全民普及和深度发展才是一国的立足之本,以及人类跳出本我的局限探索宇宙的根本保证。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刻我可以想象,知识作为一种矢量,如阳光般温暖充盈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赤子之心,而反馈带给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言而喻,更深层次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将知识活学活用,老师针对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更是极为丰富地阐述了“知行合一”,教师和学生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体系里有机促进,相得益彰。人类在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文明时,作者更是抛出极端而神圣的例子,李老师不得不燃尽生命之光,将宝贵的知识财富无私奉献出来,使地球文明免于湮灭。电影《星际穿越》里库珀说“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总得留下点什么”,放在此处虽然让人觉得宿命且悲伤,但更让教师的意义非同凡响。

人类的千差万别与教育密切关联,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灵魂人物的角色,让地球文明成为宇宙中看似不可理解的真实存在,致敬所有教师!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三

约翰·杜威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在思想上,他可以说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使实用主义最终达到完善。

杜威的教育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建立在对前人学说的系统地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建立在杜威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政治观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美国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现实基础上。这种教育观的直接目的是试图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善的美国社会走向更为完善的理想之境。

胡适先生作为他的学生,曾经热情地把实用主义介绍到中国来,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思想认为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类队的周围环境,在这种应付环境的行为中,思想乃是应付环境的工具。真正的哲学必须抛弃从前种种所谓“哲学家的问题”,必须变为解决“人的问题”。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杜威先生对于教育的阐述。通过实用主义的透镜原本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在这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杜威先生对教育做出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即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换句话说,即每次所得的经验,和已有的经验相融合,重新加以组织。这种重新组织的经验又成为以后的参考和工具。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教育。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感情方面使儿童有社会的兴趣及感觉,知道自身以外,还有社会、还有别人;从知识方面,给他社会上必须的知识;养成实行的习惯,使他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与此同时,杜威先生明确指出旧式教育的重大弊端,他说:

“旧式的教育单是教学生在一条路上走,不许逸出轨道,天天如此。这种刻板的、无用的教法,虽然所教的东西只是一提头,就能往下背诵,但一试用到别处就没用了。故旧式的教育无论它怎样承认读书、写字、算学都是养成习惯的东西,而它所养成的习惯总是孤立的、死的、呆板的,而不是可以用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便是这学来的知识、经验没有和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融合,甚至是不相干的。

因此杜威先生继续说:

说到评判,杜威先生对记分考试的方法持否定态度,他说:

最后,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杜威先生的这些精辟论述只是他教育哲学的很小的一部分。他的学说并不像很多的庸俗的学说那样经不起实践,杜威先生亲自开办学校,实践和改进他的学说,在美国被称作“教师的教师”。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即使是现在听起来仍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畅快。为什么?学生们的心早已被传统的教育挤压变形了。

引领东方,杜威先生所描绘的新式教育仍然让人无限神往。

当科学和艺术这样携手以后,支配人类行动的最高动机已经达到了,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将被激发起来,人类本性中可能达到的最好的事业便有保障了。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四

《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的主著作,本书主要透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大方面阐述了教师就应不断完善的20项修炼。所谓修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炼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的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作者率先提出了“教育人生”这一术语。“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关的人,个性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要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教育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理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需要职责,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本书作者从三大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有“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方面的资料。其中“修炼教师形象”共有8项资料,有“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有调查研究证明60%的人认为得体漂亮的服装能够增加自信;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好处,我们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同事多一点微笑,对家长对一点微笑呢;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宽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教师的智慧——成为一个大智的人,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的情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精炼教师生活”,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乐从何来呢从有魅力的教育中来。教育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种人生的样式;教育就是教师的专业生活。因为,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乃教师修炼必需。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要透过阅读来拯救自己,要学会表达教育生活体验,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体验,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要珍爱身体,要真正成为人师。

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教师的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过一种阅读的生活,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透过阅读来开拓胸襟,拓展思路,都能够用阅读来拯救自己。教师的研究——专业发展必经之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的写作——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务必写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确、诚恳才成。

教师的反思——新型教师的必备潜力,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启发,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就应建立在必须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取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资料,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反思主要是总结性反思,总结,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总结是反思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开始。

教师的幸福——体悟教育之美,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终持续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天对着镜子朝自己笑一笑,每年做一次体检,每月听一场音乐会,每周唱一首歌,每一天多喝一杯绿茶或酸奶,每小时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钟都持续乐观阳光的心态!教师的健康属于自己,也属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优秀的教师必须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专业品格的人。她不仅仅拥有人格魅力,而且具有教师的专业品格。他们善于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构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他们善于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构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他们善于变革,改变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文化影响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职责重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的!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务必有信念,作为一位有品位的教师,还要务必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五

摘1:历史教学法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赵恒烈教授当时也在28中执教,跟我在同一个教研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不仅课上得好,而且还潜心于教学法的探索。他不仅研究教法,而且在与他交谈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部自己的历史教学法”,流露出要为中国历史教学法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宏大志愿。

启示1:成功总是垂青于有理想、肯付出的人!

摘2:课余记笔记,写心得,做摘录。

启示2:似乎写笔记,写心得,做摘录是那些成功教师的共性。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是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

摘3:备课三部曲是把教材由薄变厚,再由厚返薄的过程。

启示3:我认为学习应该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书本由薄变厚的过程,读出书本中言外之意,读书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知识的理解过程;第二阶段,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过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将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知识发生联系,进行纵横联系,经整理之后有序地存入自己的大脑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知识的储存过程;第三阶段又是将知识由薄变厚的过程,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将存于大脑里有序知识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这是知识的应用过程。

摘录4:一次备课不能到位,我就来一个长计划短安排,每节课接触一些原始材料,每学期重点备好几节课,有选择地深入攻下几个问题。积跬步总能致千里,这是我的战略思想。

启示4:做学问,贵在有序、系统和坚持!不要太急功近利,而应做到厚积薄发。

摘录5:我平时备课也总要接触各种看似对当前教学用不着的东西。更深层的东西,更广泛的涉猎,可以加深功底,可以提高素质。

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没有尽头的。

启示5: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只是一个分工不同,不要认为大学老师水平就一定比中学老师水平高。中学老师的学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很多。

摘录6:“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的观点,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史,反对了当时脱离史实、空发议论的偏向。

启示6:看了这个发现各门学科教学都尽量不要摆脱该学科的学科本色。数学课不能没有数学味道,而且数学味应该是主打味。

摘录7:“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的口号,从历史教学知识性与思想性相一致的这个特点出发,提出要挖掘教育内容内在教育因素,而不是外加一项教育内容的主张,反对“穿靴戴帽”式,标语口号式,强调了要突出一个“寓”字的教育教学思想。

启示7:数学文化、数学史料、德育元素等相关渗透应结合具体书内容进行融合,尽量不要自成一体,给人感觉有些多余的味道就不好了。

摘录8:

思想史之难,难在“抽象”。变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如能从形象入手,学生看得见,感得到,然后再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往往便易于理解了。

同一个历史时期,好几个头绪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最忌双管齐下,多头并进,全面开花,抓不住一个中心。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突破一环,讲深讲透,然后对其他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个做法,头绪再繁再乱,也可以全盘皆通。毛主席论打仗,说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一仗一仗歼灭战,最后便能全歼敌人,获得全胜。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历史教科书中概念化的词语虽然不多,但是仍然存在。概念化的辞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课时,可以用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它。

图表的优越性,在于脉络清楚,头绪分明,以简驭繁,直观性强,因此图表的设计,一忌包罗万象,求全而不简;二忌文字冗长,长篇大论,降低了图表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

启示8:数学学习在很多地方需要跟现实生活联系,跟过往知识联系,需要恰当的比喻,更需要恰当的直观,总之应一切为方便学生理解服务,教师在授课应该有效率意识。

摘录9: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

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

教师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练、干净。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重点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

准确而精练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而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来回重复,只能使听者生厌,兴味索然。

启示9:课堂尽量作到:语调抑扬顿挫,给学生有适当调整的时间;语言要尽量科学、简洁、形象,不要出现科学性错误,乱打比方,大量口头禅等语言垃圾现象。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六

俗话说:“若给学生一碗水,自个必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更应该充实自己,待开学时更加优秀的面对学生。充实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书,趁着假期,我读了由王艳芳老师写的《给音乐教师的建议》。里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真实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正是成千上万小学老师同样面对的问题,王老师的解决方法也让我受益良多。

红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书让人一拿到手就有赶紧读下去的欲望。《给音乐教师的建议》记录了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乐课上得非常鲜活灵动、贴近孩子、富有特色。书中一个个突发奇想的小妙招,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非常实用,从中我们也看到这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孩子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为本书作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书,你也可以写。我这里所说的“也可以写”,有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实实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后,用笔忠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我们更加精彩地去做。

书中编辑了王老师的日常教学教育教学案例,分为五辑。第一辑穿越心灵的歌唱——畅享音乐;第二辑一切行动听音乐——课堂管理;第三辑润物无声育桃李——德育渗透;第四辑带上小耳朵出发——名曲赏析;第五辑徜徉在音乐的天堂——音乐活动。这些案例,涵盖了德育渗透的、课程资源拓展的、音乐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案例也配了简短的教学反思,这些反思也只是心灵鸡汤式的思考导引。上海的陈璞老师点评此书赞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种研究是一种叙事研究方法,属于“质”的研究,这也是一线音乐教师比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径。这样的研究,要是从单个的案例来看,其本身的价值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在坚持中跋涉,在快乐中探索,“量变”最终能引起“质变”。这本书,印证了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乃至于成为一名音乐名师。

看完王老师的书我还有一些启发,音乐课就是音乐课,要让孩子和语文数学课有明显的区别体验,我们不必拘泥于音乐课本,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堂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表现。比如在书中王老师上来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暴雨”,由于安全起见,多媒体不能用了,王老师就以这场“暴雨”为主题,发散学生思维,上了一节编创课。在课堂上编创不经使孩子们发散思维,锻炼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长的同学还弹奏了有关暴风雨的钢琴曲,孩子们发动大脑,用自己喜欢、熟悉的曲调来替换歌词表达现在的心情,一堂音乐课好不热闹!孩子们不但锻炼提升了音乐创编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特别开心。

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周都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记录本周的工作,我当时很烦恼,觉得平时的课时那么多,课后作业比学生的还多简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我改变了这种肤浅的想法,在王老师的每一个课堂小片段后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课后反思。名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呢?实践出真知,但是也要善于反思和总结,只是一味的埋头去做还不行,还要回过头去想、去思考,去总结。

上课有《问好歌》,下课有《再见歌》,还有《安静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乐来表达,学生们除了学唱歌,还能听故事、做游戏……这样的音乐课哪个孩子不喜欢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认真上好课本上指定的课程以外,多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让音乐课堂充满了创意和快乐!

幼儿教师的读书笔记篇七

放假前走进图书室,在一排排严肃而略显厚重的教学著作面前,《玫瑰与教育》显得如此不同,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与我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

《玫瑰与教育》其实是窦桂梅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该书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写的是一些关于教育体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随想;“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的自然是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故事;“日本教育管窥”介绍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学校的见闻;“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选登了窦老师写的一些读书笔记。与其他一些书籍相比,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娓娓道来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孩子,每一个灵魂无论其智力高下,都应得到尊重、得到温暖的照耀”。确实,当我们发出一朵小红花的时候,当我们向某些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却也有意、无意中伤害了其他暂时落后或者尚不够积极的同学,只是我们无暇顾及而已。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心灵的沟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在选择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保护好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自信心,让每一朵花朵都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活泼的长大。

“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

有人说,教育是事业,教师是职业。但教育这一事业却要由教师这一职业来完成。身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者除了要保护好学生们纯净的心灵,更要扶持他们走上明天的人生路,为了这一目标,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真与那蜜蜂一般,但我们酝酿的却未必是学生们美丽的明天!现在有些家长、教师、或是学校领导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能考个高分数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其他全都可有可无。殊不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何来优异的学习成绩?即使是天分极者,缺少了良好的各种行为习惯,或许也能有骄人的成绩,但也必定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们要将眼光放到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上,只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从奴役性学习状态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这一习惯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与智慧。或许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积极的,才会是有效的。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了。”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我们极少将这一平凡的职业做到极致。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的成长道路;看到了一个教师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窦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诉说着、向我们诠释着,普通的你同样也可以变得灿烂。

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窦老师告诉我,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态度、行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对于教师而言,这份动力更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责任,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对人生的永恒追求。

在《我们的语文怎么啦》一文中,面对学生情感的粗糙,语言的贫乏,她感叹:语文教育存在两个严重的缺失:一是语文的工具性掌握得不好,二是人文性严重失落。她呼吁给孩子们足够的阅读时间,希望文学与语文相伴。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窦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

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们都不爱读书,特别是文学类书籍更是兴趣了了,其实有又多少老师们还在坚持着每日手捧一书,还在品读这些文学书籍呢!书山有路,师者先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去品读经典感悟美文,而没有老师们在旁一路提携引领,那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也只有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定要让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一段时间,坚持与文学相伴锲而不舍。

窦老师就是一朵玫瑰,玫瑰于人,手留余香。读窦桂梅老师的这本书,就好比沉浸在玫瑰花园之中,只要轻轻呼吸,就能感受到那阵沁人心脾的滋养;思考窦老师的这几句话,似丝丝凉风,清爽宜人,为我一路驱赶了这炎炎的夏日。也许,我一辈子也无法拥有那玫瑰的绚丽,但我也愿自己能做一朵路旁的不起眼的小花,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淡淡的幽香,给路过的人们以精神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