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地质学报告心得体会范文(14篇)

时间:2023-10-26 14:51:13 作者:念青松 最新地质学报告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心得体会的整理和总结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经验积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构造地质学报告心得体会

地质学报告的编写是考验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对地质科学研究能力的一次考察。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模拟构造地质学报告的编写,既可检验个人掌握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助于整合和巩固已学知识。本文通过对个人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构造地质学报告的编写流程和技巧,以及个人在编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同学们在构造地质学报告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构造地质学报告的编写流程通常包含构造背景、野外调查、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实验室分析、结论等几个部分。编写报告的第一步必须先分析构造背景,梳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资料。其次,进行野外调查,搜集有关地质信息,同时注意记录地质剖面和野外观测数据。接下来,进行野外地质剖面测量,精确测量高程与纵向地质剖面,并制作详细的剖面图。之后进行实验室分析,通过样品性质、微细结构和地球物理化学性质等进行地理学研究。最后,根据前面所做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的综合整合得出结论。

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既需要整理与分析大量的地学资料,又需要具备较为娴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技巧:一是数据来源和基本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对研究对象所涉及学科的深入探究,准确表达相关概念和论点;三是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在每个段落中都要阐述中心思想,严谨行文。

在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权衡资料的质量和缺失,比较待选样品的性质,选择实验研究方法等。在这里推荐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询问导师或同侪,多方面解决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疑点,收集范围内的地学资料以尽量获取全面信息,分析透彻而再去进行研究结果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总能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对应的解决策略。

第五段:经验总结与建议。

在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判断。同时,也需要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招待导师的带领和结合实际案例的思考,充分利用软件工具的辅助手段,积极关注科研文献,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建议大家应该在注重基础科学方面的同时,要有不断拓展认知和拓宽眼界的心态。在整个编写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的方向调整和实践中,需要保持耐心、专业的态度和刻苦而有毅力的精神,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方法去完成所有的实验操作和研究过程,不断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成果。

地质学工作报告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应用地质学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应用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地球内外部构造、岩石、矿物和地质体性质的研究,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预防等领域。作为一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应用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在实践环节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质理论的理解,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二段:资源勘探(250字)。

应用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勘探是指通过勘探技术和方法寻找、评价和利用地下自然资源。在实践中,我参与了地质调查队伍的工作,亲身体验了资源勘探的过程。我学习了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包括地质地貌的实地观察、岩石和矿物的采样分析,以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应用。通过这次实践,我学会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实地数据,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判断和决策。这种实际操作中的观察和思考,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段:地质灾害预防(250字)。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应用地质学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降低灾害损失。我参与了一次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了解了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以及防治措施。在实践中,我掌握了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通过采集现地资料,并使用地质勘探和遥感技术,我能够合理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我还学会了利用地质工程技术,如地质钻探和边坡保护工程,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这次实践使我明白了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性,也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在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四段:环境保护(250字)。

地质学行业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在应用地质学的实践中,我参与了一项地质环境调查项目,通过采集水、土壤和岩石样本,我发现了一些地质环境污染的源头和途径。我还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工程技术,进行了地下水污染与地形演变的研究。这些实践经历使我认识到了地质学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将会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努力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300字)。

通过应用地质学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应用地质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应用,更是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实践中,我不仅学到了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也锻炼了我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通过与组员合作,我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应用地质学还唤起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我将会在未来的职业中积极运用地质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总之,应用地质学的学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报告心得体会

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编写地质学报告,这是我们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的呈现方式。构造地质学报告则是地质学报告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编写这种类型的报告时,我们需要了解并发掘地质学的种种细节,以得出更加准确、严谨的结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体验和见解。

在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时,首先要了解报告格式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考核标准,而且是报告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在所有地质学报告中,包括构造地质学报告,都需要包含地层和地质特征的详细描述,地质样本分析结果,以及地理和地质图像。此外,报告应该以规范的学术写作方式进行撰写、反思和推理。

第三段:实地调查和研究。

编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最重要步骤之一是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进行细致、准确和全面的实地调查,在探索断层、褶皱等构造地质学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收集大量关于这些现象的数据和信息,从而绘制出更为全面准确的地质图像和说明。这一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地质记录的准确性、实验分析的科学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等等。只有在真正踏实而深入地研究过程中,才能够得出真正意义上的结论。

第四段:整合结论和故事。

在综合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整合结论并形成一篇有价值的构造地质学报告。这部分内容在报告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需要体现实地调查的结果和科学研究的内涵,合理梳理进行结论和展示。同时,要特别注意报告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性,形成有内涵和个性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断层和褶皱我们可以看成是经历了数百万元史的文化和自然的嬗变,历经风雨的,归结为自然界和人类生产力活动的对立和对话的不断上升。

第五段:推广地质学研究。

编写完整有效的构造地质学报告仅仅是一个开始。此时需要考虑推广与交流。地质学报告可以呈现在各种场合和形式之中,比如出版、展览、学术交流和会议报告。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地质学报告作为对于社区和公众交流的一种手段,来教育引导大众对于地球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报告的读者和听众包括其他地质学家、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学生和课堂上的公众以及其他有志于研究地球科学和自然景观的人们。

结语:

构造地质学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从专业知识角度看待地质学现状,推广地质学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在编写和完成这样一篇报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琢磨每个环节,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做到严谨、具体、有说服力和展示性。报告的结论应该是对于构造地质学现象更深入了解的基础,并提供了更深刻地视角和思考角度。

蒙氏地质学心得体会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历史进程的科学,而蒙氏地质学则是由英国地质学家拉塞尔·华莱士·蒙特菲奥雷(R.A.F.Monteath)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在诸多地质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学习蒙氏地质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不仅更加理解了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对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蒙氏地质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蒙氏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地壳在不断地变化。同它的前辈们相比,蒙氏地质学强调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尤其是震动和地质变形。通过研究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深处的岩石运动,以及它们对地表的影响。例如,我之前对火山喷发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知上,认为那只是火山岩中的熔岩自然涌出,而没有深入研究发生火山喷发的深层机制。通过学习蒙氏地质学,我明白了火山的爆发是地壳中火山岩中的压力释放导致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知。

其次,蒙氏地质学还告诉我们地质历史是可以通过岩石的层序来解读的。蒙特菲奥雷提出了“层序”这个概念,指的是地质层次中不同地层之间的顺序和对应的时代。通过对地质层中的岩石和化石进行分析,地质学家可以重建出地球上过去的环境和生物群落。这项技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探测矿产资源非常有用,也让我们对地球演变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我的学习中,我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岩石层序,了解了不同地质时代地壳的变化和陆地的迁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球过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蒙氏地质学还深入研究了岩石的形成和变质。在地质学中,岩石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通过岩石的组成和结构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状况,还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蒙氏地质学使我认识到岩石是地球演变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地质学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岩石的成因和变质过程,我了解到地温和地压是岩石形成和变质的重要因素,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的热力学过程对地壳的形成和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蒙氏地质学还对地球上的局部地质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例如,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缘,地震活动频繁。通过学习蒙氏地质学,我深入了解到地壳的运动对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蒙氏地质学不仅拓宽了我的地质知识面,还让我对地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地壳在不断地变化;它让我们通过岩石的层序来解读地质历史;它深入研究了岩石的形成和变质;它对地球上的局部地质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些知识和见解对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也让我更加热爱地质学这门学科。正如蒙特菲奥雷所说,“地质学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是一门对整个自然界感兴趣的科学,而且地质学是所有科学的母亲。”

构造地质学报告心得体会

地球是一个广阔的天然资源库,人类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地球结构、性质、成因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保护和开发地球资源。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质变形和运动机制的学科,构造地质学报告是学习构造地质学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对地质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增强对科学写作的熟练度。本文从个人经验角度出发,总结出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真学习,提高素养。

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首先要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地质学概念、理论、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构造地质现象。同时,报告的写作还需要对科学写作的技巧、语言表达、结构设计等方面有所理解和把握,这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实践积累以及不断地反思、分析和总结。因此,提高地质学知识水平和科学写作技能是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基础。

第二段:关注问题,选择合适主题。

构造地质学是一个广阔的学术领域,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地球物质分布及变形规律、地球构造演化历程、地震活动机制等诸多方面。在撰写报告时,需要关注问题、认真分析地质学现象,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选择主题要符合本身的兴趣和研究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代和地域特点等因素,使得报告更富有创新性、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第三段:深入研究,精益求精。

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多方位地掌握主题和问题的基本情况,同时也需要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对地质学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一定要细致深入,尽可能排除漏洞和万无一失,将论文做得更加完善、精益求精。

第四段:逐层决策,建立扎实的结构。

构造地质学报告中,结构数不胜数,组织框架要注意逐层决策,建立一个扎实而有条理的学术结构。应该遵循学术论文通用的三要素,即引言、正文和结论。在该结构基础上可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相关章节,但各个章节要尽量符合逻辑性,组织精致的思路和有序的过程。其中,引言要清晰明了的引出研究的目的、方法、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意义;正文要突出主要论点,确立论题及进一步论证其有效性;结论要突出对研究的真实和可证实性,对研究简明说明,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段:反复推敲,不断完善。

在最后的撰写阶段,要反复推敲、反复修订,力求精益求精的完善论文。此时,需要仔细检查论文的语法和书写格式,以及数据来源和引用等方便细节问题。同时,还需关注文章的框架、逻辑和文笔,确保文章的完整性和精度。反复筛查、反复修改是构造地质学报告成功的关键问题。

总之,在撰写构造地质学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研究,将事实与理论充分结合,建立清晰、有条理的学术结构,反复推敲,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成果。这样做,可以不断增强个人的科学写作能力和地质学知识水平。

应用地质学心得体会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结构、地质过程和地球历史的科学。应用地质学将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在我学习应用地质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奇妙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应用地质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应用地质学在资源勘探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地球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应用地质学通过对地壳构造、地质构造、岩石组成、地下水的研究,能够准确分析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富集规律。如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发现油气田的存在和规模。同时,应用地质学还可以为资源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根据地质结构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科学地设计井网,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其次,应用地质学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自然力量导致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应用地质学可以通过地震观测、地质勘探等手段,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例如,利用地震仪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可以判断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另外,应用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地质工程和地质治理的手段,来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再次,应用地质学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了解地球上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地质学可以通过土壤污染的调查与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地下水的研究,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分析,可以找出地下水的补给源和径流方向,为水库的建设和保护提供重要指导。

最后,应用地质学也对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地质学可以通过地质调查和工程勘探,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地下水的问题,以及土地适宜性等因素。此外,地质学还可以通过地质工程和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地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总之,应用地质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涵盖多领域的应用科学。通过学习应用地质学,我深刻领悟到了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无论在资源勘探、灾害防治、环境保护还是国土规划方面,应用地质学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相信,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时代,应用地质学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的美好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蒙氏地质学心得体会

蒙氏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地质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蒙氏地质学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球的壮丽之处和自然界的神奇之处。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与体会,以期增进大家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理解。

蒙氏地质学是以蒙氏法则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蒙氏法则主要研究地球上不同地质层次的差异,并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推断地球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化过程。蒙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构造、地层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构造,为人类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学习蒙氏地质学,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球的深邃之处和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地质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构造背后隐藏的奥秘,让我对地球的杰作充满敬畏之情。同时,通过了解地球构造和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微小和渺小,更加珍惜这片绿色星球。

第三段:蒙氏地质学对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蒙氏地质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构造的工具,也为人类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研究地层和矿床的分布、性质以及岩石类型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发地下的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对地层和地壳运动的研究,也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原因和规律,指导我们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第四段:蒙氏地质学对于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启示。

蒙氏地质学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可以揭示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规律,为生物学和进化论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时期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为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蒙氏地质学对于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地质学研究的深入,蒙氏地质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研究方法和更加细致的地质学数据,进一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构造的奥秘。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推动蒙氏地质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总结:蒙氏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通过研究地质层次和生物化石,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学习蒙氏地质学,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壮丽和自然界的神奇,也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同时,蒙氏地质学对于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启示也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蒙氏地质学将继续发展,为我们揭示更多的地质奥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学实习报告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飞仙关——芦山县沿途地区和雨城区——碧峰峡镇——上里古镇——白马泉地区(由雨城区市区沿318国道至芦山县沿途地区:茶马古道、猪儿嘴、陆王沟、老君岗、龙门溶洞、龙门乡红星村,以及雨城区市区至上里古镇沿途地区:太平桥、太平电站、陇西大滑坡、白马泉、上里古镇二仙桥)四、实习内容1、地区概况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1]雅安市位于川西地槽区和川东地台之间,地壳运动剧烈。从震旦纪以来,历次构造运动为雅安地区遗留下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等多种走向的褶曲和断裂。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作用下,产生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等种类俱2全的岩石变形,构成歹形、人形、山形等类型多样的构造体系。

地下水资源白马泉白马泉是典型的虹吸泉,其形成是由于山体外部的破碎带形成的孔洞和裂隙中侵透水流出,其中含有大量气体,液体与气体产生的震荡发出“嗒嗒”之声,犹如骏马奔驰的声音,故人们将此泉水称之为“白马泉”。由于水在岩层中渗透时,矿物质对水有过滤作用,溶解有益物质,大量的溪沟对地下水有补给作用,同时由于岩层中的多层裂隙作用,控制着水量,地温相对于大气温度来说,相对稳定,冬天时低温高于气温,夏天时,低温低于气温。所以这里的水喝起来滋味很好,而且温度合适,冬温夏凉。因为岩层对水体的作用,使水温保持在十几度,冬天比人体温度高,夏天比人体温度低,所以喝起来很爽口,并且也不会因为干旱而枯竭。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相比于地表水有很多优越之处,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广,其流量一般不受季节的变化的影响,在干旱地区、干旱年份的供水作用尤为突出。在地下水入渗及渗流过程中,由于岩层过滤,水质都比较纯净不易受污染,但当地下水被污染后,比地表水更难于净化。地下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一种数量有限的资源。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及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地下水的需求增加,首先是在一些缺乏地表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量而集中的开采地下水,很快引起区域性水位下降,出现地下水资源枯竭的现实威胁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地下水是一种数量有限的珍贵资源,必须查明数量,有计划的开发利用。白马泉被科学的利用于旅游开发,是对地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不仅保护了白马泉的水资源,还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

地质构造与地貌。

单面山:猪儿嘴猪儿嘴是最为典型的单面山构造,是下第三系名山群地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易分化形成土壤。其顺向坡长而缓,地质条件稳定,水系发达,土壤较为肥沃,适合农业开发利用。其逆坡土壤不稳定,易发生垮塌,其附件既不适合农业生产,亦不利于城建规划。在岩层中可以看见地下水出露,水流从逆坡流向顺坡,5故在顺坡的底部容易找到地下水。

飞来石:龙门乡红星村在龙门乡红星村,可以看到大量的砾岩,当地的耕地均在砾岩表面风化形成的很薄的土层上。很容易看到,在红星村的周围山体均为泥岩,而此处的出现的很多砾岩沉积,此处应为典型的“飞来石”奇观,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如此大范围的飞来石都是极其罕见的。据老师讲解,此区域内大量出现“飞来石”可能是因为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时,地壳板块活动,使同一山体的两边向旁边挤压,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山体断裂产生的碎裂物质,在岩体断裂时弹射到当今红星村所处区域,散落到各地,形成现在所看到的“飞来石”奇观。这些砾岩大小不一,对于研究古代造陆、地质运动、地壳活动等有珍贵的科考价值。飞来石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零星分布的砾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使得原先较为平坦的地区变得混乱,无法形成成片的土地,而且,此处“飞来石”中的岩石均为钙质岩类,石灰岩含量高,碱性偏强,在雨水的`作用下,钙质物逐渐与土壤混合,致使土壤碱性增强,影响作物生长,使得该地区极不利于农业耕作。而因其地形限制,使得土地的合理规划也存在巨大困难。

地堑:陇西河太平桥地区两条大致平行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下降,形成地堑。陇西河太平桥地区,岩层趋于水平,此处为龙泉院大石板断层和吴家山庙子岗断层的作用下形成的地堑地形。在桥下观察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倾角较小,地质条件稳定,此处可以建造高速公路桥。稳定的地堑构造,也使得当地居民可以得到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当地农田布设紧凑,具有稳定的农业耕作环境。太平桥地区四周高,中间低,使得农田、居民点的排水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田的周围有很多的排水沟,水利设施比较健全,农业发展和土地规划的现状都很好。

笔架山:上里古镇二仙桥站在上里古镇二仙桥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有很多个并不太高的小山,其形成是由于软硬岩层相间产生的差别风化,软岩层更容易被风化,而应岩层残留下来6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整个连绵的群山和高下不一的山谷与山峰,看起来像笔架,因此被称作“笔架山”。该地区是白垩纪贯口组地层,多砖红泥岩及钙质粉砂岩。这个区域的地质环境较好,位于一二级阶地之上,有丰盛的土地资源。四处高两头低的地形,适于高灌低排,农业生产很是便利。

此地为与单面山的裂倾坡,本不适宜耕作及居住,但仍能看到许多居民点为于山脚。总体来说,是由于山体有大量的植物覆盖,对水土的流失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岩石不至于裸露在外,而且裂倾坡的坡度并不很大,相对比较缓。故居民点修建在山下能较好的调节室内环境,笔架山可以阻挡强烈的太阳光,减缓风的对流运动。于是,形成了非常有利于人们居住的“风水宝地”。

近两天的实习,使我更加深刻的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知道了理论知识如何结合实际,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为人类造福。本次野外实习,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地质学与地貌学》与本专业的联系。这次地学野外实习丰富了我的眼界,看到了书本所讲内容,巩固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人文、社会、经济的各方面情况。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在进行治理类似的地址灾害时,不仅仅是在治理,不顾其他诸如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是不能取得由效的成果的,要多方面的考察,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确保在保护水土流失的大前提下,更多的应该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争取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取得较好成绩,其措施才是长远的。在观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运动,大自然在上百万年的运动中,或者悄无声息或者剧烈的运动之中,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活动,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创造8了非常多的奇观为世人惊叹。从山体的褶皱、山体的断层,以及遗留下来的风化沉积物,我似乎看到了过去此地的地理形态,我似乎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我想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只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前进,否则只能自取灭亡。在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区域内,我们看到了多种地质构造,地质奇观及一些灾害治理的工程。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知识,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以及灵活的处理问题,还学到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也在途中加深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本次野外实习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次重要体验,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裨益。

地质学实习的心得体会地质学感想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地质学实习报告

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金马河地区主要分布着岩浆岩并有少量的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演讲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一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岩石。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石英、长石其中花岗岩分布最多,且颜色种类较多,有灰色、灰白色的、肉红色的还有深灰色的,这主要是组成花岗岩物质的不同造成的。花岗岩为等粒状结构,且其中的颗粒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所以可按照花岗岩岩石中矿物颗粒洁净的大小分为粗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有的斑晶很大,形成了似斑状结构,称为似斑状花岗岩。金马河旁的花岗岩主要为块状结构。

金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金马河是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形成了以树枝状水系为主,格子状水系为辅的形态。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

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同时在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金马河大桥下的金马河,看到了大量的环规2010-120104577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运石车,且金马河滩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否保护好我们的地表和生态环境。我们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2、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二站,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到春夏山洪爆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所以为了排除洪灾之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山虎头岩的一部分。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本文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

3、映秀镇

映秀镇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三站,也是地质实习感受最大的地方。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的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映秀镇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建设了多个水电站。

2008年5月12日,在此地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映秀镇成了重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电通讯中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我们所实习的地方是地震后重新建设的新镇,房屋都是现化的,镇中心的周围有条岷江的支流流经,镇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群山环抱。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山体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块和碎屑物质,有山体已经没有植被覆盖而裸露着。这都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积物和倒石堆。此处的崩塌属于山崩,山崩是山区发生的大规模崩塌的现象,边坡很陡的地区,在岩石的释重作用、温差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下,沿陡坡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张裂隙,产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节理,从而使得边坡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遇到像08年特大地震的触发因素时,岩体产生了崩塌。

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了岩石风化的产物的类型和性质。

(2)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地必要条件,斜坡的外部形状也对崩塌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岩性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这类岩体能形成陡峻的斜坡,在触发作用下发生崩塌。

(4)构造条件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地产生创造了条件。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透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构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那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二、实习资料。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内含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透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构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个性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构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构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构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潜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构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个性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构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构成了此刻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超多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构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十分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构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构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构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超多岩浆经冷却收缩构成了此刻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超多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构成此刻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齐,看上去仿佛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构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构成了色彩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 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 (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马山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马山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4)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马山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5)其他

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马山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马山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马山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马山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马山区域中。马山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马山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马山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地质学实习报告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所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初步分辨其中的成分。

2、通过为期两天的野外地质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在提高对本学科兴趣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与增强集体观念,提高撰写实习报告的能力。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第一天在去的路上,我们刚好看到一个施工队正在对地质勘查取样,图片是他们打上来的20米以下的地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时软土层,再后来就是基岩。老师说这是地铁四号线南延段的施工勘查。上午实习地点是白云区唐阁村,实习项目是认识各种各样的沉积岩例如砂岩、砾岩还有页岩等,下午我们去了岑村的火炉山地质公园,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岩浆岩中的花岗岩。第二天的实习地点是广州市南沙区小虎岛,实习项目是认识海蚀崖,从观察出认识海洋迁移变化,中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在唐阁村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沉积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图片中的沉积岩里面含有很多页岩,煤线,赤铁矿,砾岩,砂岩等等,很多裸露在外面的金属矿因为长年的风化,雨水侵蚀都已经氧化了,在图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像是煤炭的物质,轻轻一拨就会脱落,这些叫煤线,是在剖面上出露的极薄的煤层。煤线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由于煤层露头受风化,大部分物质被剥蚀,以致煤层厚度变得很薄而成的。

查资料知炭质页岩属于粘土岩,页理构造,泥质结构,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是由粘土在地壳运动中挤压而形成的岩石。它是一种沉积岩,是固结较弱的粘土经过挤压、脱水、重结晶和胶结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它层理分明、易剥离而称为页岩。页岩一般为褐色、灰色或黑色,硬度不高。页岩以其对硅、钙、碳的含量不同而分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碳质页岩。

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用于水泥中能使其降低成本,增强活性,增加抗压强度,减底燃料成本。发热量为1300-3600大卡可以用作煤的替代品用来发电。

泥质岩是指含有大量粘土矿物,且粒径小于0.0039毫米的沉积岩。又称粘土质岩。岩石多呈白、灰等色,含杂质时色变深。致密块状或疏松土状,有腻滑感,可塑性低,粘结性小,耐火度高,可达1770~1790℃,具良好的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主要作造纸涂料、填料、橡胶、塑料、油漆填料和陶瓷原料。用高岭土制合成沸石,可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吸附、干燥、分离净化,以及石油的催化、裂化等。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的物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创造力显得多么渺小。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财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资源。

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了解到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火炉山公园里的花岗岩都是经过时间与地质的变化,从山上滚下来,广东地区气候只要是湿热,阳光的暴晒使花岗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里面的依然较低,当下雨的时候,表面的温度又迅速下降而内部的温度较高,反反复复的热胀冷缩,这时表面会松散,易脱落,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火炉山上这样圆滑的花岗岩(如图),这已经成为岭南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山脚很多的花岗岩都像图片中那样断裂,是因为山体运动,受力不均匀,导致开裂。每块石头都好像记载着一段历史,我们细读会慢慢感觉到它的经历,它的价值。

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图片中的横纹呈倾斜状是因为这块地左右两边隆起的速度不一致,所以才呈现这样的现象,所以可以根据此来推算出这个地方多少年前是被海洋覆盖的。

海蚀洞是海水不断冲击山丘,将岩石冲出一条小巷而形成的。

海水对岩石的冲击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小虎岛,可以看到海蚀崖上有一些被海浪掏空的洞穴,这样的洞穴就叫作海蚀洞。上网收集资料才知道其实在某些湖泊的岸边也会有这样的洞穴,它们的形成也跟海蚀洞一样,因此也可以称作海蚀洞。一般来说,陡峭的海岬或海浪直接冲击的悬崖海岸都会有这样的洞穴。我们知道,陆地上的溶洞主要是化学溶蚀的结果,如水会溶解石灰岩而形成溶洞。但海蚀洞不是由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机械侵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量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各个部位坚硬程度并不一样,而且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裂缝。海水会冲进岩石缝隙中,那些较脆弱的部分经不住海浪的冲击会崩塌、破碎。这样就会在岩壁上形成凹陷进而形成一个洞。这些洞在海浪成千上万年的不断冲击下,越来越深、越大。海浪冲进洞内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继续破坏洞内的岩石。有时还会将洞顶的岩石冲碎而形成一另一个洞口。在小虎岛很多人将神明的像放在海蚀洞里,刚开始我们还稀里糊涂的,以为是专门把神明放在这样,又可以避雨什么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村民就把神明“送”到这里来。可见中华文化还有很多我们这些作为年轻一辈所不知道的。

无法起到固土的效果,所以有很多防止山体滑坡的格构支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想出办法解决海蚀崖绿化问题,在格构支护里我们看到有人在中间种植了一些植物来改善山体绿化环境。我之前就了解过,栽撒葛麻根护坡可以绿化了荒山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多种植些低等比如藻类的植物,这样的植物易成活,又提高生物圈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应该修建些拦水坝,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山体,导致水土流失。通过植树种草来改善植被情况,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我觉得应该尽量多的去实践,只是感觉实习时间太短了,感觉还不是很够用,如果能多一点的时间的话我们就能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地质面貌有个更深的理解。这次实习也让我认识到团体协作的力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一定要注意团队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1.泥质岩-百度百科。

2.海蚀地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