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4-04-02 02:14:06 作者:笔舞

读后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体会。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这本书有许多许多的故事有“春秋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等。每一篇文章都是林汉达的心血,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一生的知识结晶。记录了历史上一件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一些成语典故。每一个章节都写得栩栩如生,读起来不那么枯燥,都是那么活灵活现。我也在其中领会到一些道理。比如说第一篇故事“千金一笑”这篇故事出现在两千七百多年一前,讲述了一个周幽王为了看到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烽火台,引起了战争,最后周幽王的儿子就是周平王带兵打退了敌兵,大家封他为天王的故事。这故事恰好反映了现代人们的心态,为了自己的私欲,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有一篇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人们常称的管鲍之交,现在形容人们之间最真诚的友谊,就像是管鲍之交一样,其实这也是有历史典故的。这个事件发生在郑国,那时候郑国很强大,当时也有不少的诸侯国,像齐、鲁、宋、卫、陈等等。郑庄公在郑国为国卖力,忧国忧民,又是很能干的国君,他跟许多人有来往,而且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的意见,连周朝的天王都怕他三分,拿他没奈何。他一死,四个儿子都要抢夺君位,闹得郑国没有一天太平的日子,每天都鸡犬不宁。最后老四继承了君位,郑国就渐渐衰弱下来了。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他的母亲是鲁国人,另一个叫公子小白,母亲是莒国人。这两个公子的师傅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是古时候最要好的朋友,然后他们互帮互助,把两位公子的`关系弄好了,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友谊的重要性,人们不能失去友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取得更大的成就。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先生之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讲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我对于书中的"饱不忘饥"和"退避三舍"存在一些疑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之后又攻打了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在楚成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言必信,行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最近老是推荐我们读几本好书,当时我的目光就已经深深地落在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上。这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它使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历史故事。

就是因为这本书,我才认识到了最会拍马屁的费无极,机智的晏子以及楚庄王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伤心,时而疯女,时而又替人家着急……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秦国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要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对人友善,更要像廉颇那样知错能改。如果在我和同学吵架的.时候,我可以像廉颇那样负荆请罪的话,那么我们两个的恩怨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看完负荆请罪后,我立马和那位同学道了个歉,和她又成为了好姐妹。而这一切,都要多亏这本书啊!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同学们,你不相信这本书的魔力,那么跟我来,和我一起体验体验吧!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看书。老师推荐的的课外书很多,例如《不一样的麦小朵》《开满蒲公英的地方》等,它们都是我喜欢读的。

不过,最近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其中让我最难忘的是“张良拜师”这篇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张良,有一天,他一个人悠闲自在地在桥上走着,突然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他便让张良下桥帮他捡鞋子。虽然老人再三地要求他,但张良还是帮助老人把鞋子捡了上来,并且帮助老人穿好了鞋子。老人觉得张良很有出息,便收他为徒。他让张良五天后来这里见他,前两次都是老人先到,这让老人很不高兴。第三天,张良为了不迟到,提前一天晚上就到了,老人准时到了,看到张良早已在此等候,他很高兴,便传给了张良一本兵书。张良从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我喜欢“张良拜师”这篇故事,因为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做人要有热心,要尊老;而且它还教会了我做事的道理。我要像张良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为做任何事都要锲而不舍,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365作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记叙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故事,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儿读物作家——林汉达编写的。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一种毫不起眼的东西,它没有台灯的漂亮,也没有台灯的灯光亮,但是,蜡烛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你瞧,我这个古灵精怪的妹妹,是不是很好玩。看了这一切,我感受很深,啊。再来一个;快看,快看。别说,这俩小家伙还真训练有素,数到了二十几个还没有出错。

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如《老马识途》《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也有好多故事是我第一次阅读,如《“仁义”大旗》《取经求佛》《豆粥麦饭》......这些故事图文并茂,读起来浅显易懂,我一打开这本书就废寝忘食地看了起来。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它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俩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却体谅管仲家里穷,反而拿的钱少;他们还一起打仗,管仲为了能奉养多病的老母亲,冲锋时排在后头,退兵时又跑到前头,别人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极力为他分辩;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逼死了公子纠之后,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而成了他的副手。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情谊简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人与人之间就要像他们一样,相互体谅,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

我们要像鲍叔牙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考虑问题。我们更要学习鲍叔牙的大将风度,他虽然是帮助公子小白当上国君的功臣,却甘愿把相国的位置留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好友——管仲。这是一份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情谊啊!

齐桓公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为人宽宏大量,虽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为了齐国的利益,却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是啊,没有齐桓公的弃忘前嫌,哪来齐国的全面兴盛?没有齐桓公对管仲的充分信任,管仲哪能积极改革、大展拳脚?一个斤斤计较、生性多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因此,我们也要胸怀宽广,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活才会更加多彩。

中国历史读后感

在9,10月份,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它是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经典。它是一套祖孙几代人爱读的书。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谈话。”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爷爷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后又攻打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重耳在楚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吉必信,竹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这本书主要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五个板块,读着这些故事,感到自己好像漫步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之中,学习他们身上的好品质:《晏子使楚》一文中的晏子让我明白了如果别人嘲笑你,你不能光生气,要用语言去反驳他们;《自贬三级》让我敬佩诸葛亮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些能人都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

不过,中国历史当中也有一部分奸恶之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祖国永远洗不掉的污点,我们要将这些事实化作经验与教训,时刻牢记在心。

这本书,使我从原本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的人,现在也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渊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秦朝末年,项羽起兵造反。项羽杀入咸陽后,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令火烧阿房宫。大火一烧三个月,三百里阿房宫变成一堆瓦砾。

由于项羽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是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抗秦斗争的,所以,一旦他觉得可以控制整个局面的时候,就想由自己来统治天下。

他首先改称楚怀王为义帝,彻底剥夺了他的权力。紧接着,又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分封为王,这一封,一共封了十八个王,他自己称西楚霸王,其他各王都归他管。

在十八个诸侯王中,项羽最忌讳的就是刘邦,为了削弱他的势力,项羽把他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成为刘邦回到关中的一道屏障。

汉王刘邦前往封地,为了迷惑项羽,他命人把东去的栈道都焚烧了。由汉中进入关中,山高水险,栈道是必经之路,烧了栈道,就意味着他再没有向东进攻的意思了。

其实,踞守封地的刘邦一直在作着积极的东征准备。公元前28月,刘邦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不到三个月的工夫,就占领了关中和河内的大片土地。由此,楚汉之争开始了。

到了公元前2,经过几年的战争,由于刘邦用人得当,项羽过于刚愎自用,刘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成皋一战,汉军大胜,刘邦与项羽彼此讲和,划定了楚汉边界,这就是鸿沟。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其实,这次讲和,不过是刘邦的缓兵之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刘邦便约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会合一处,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境内)。

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深夜时分,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这些江南的小调正是将士们所熟悉的楚国民歌呀!

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要不然,汉营当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突然,项羽也唱起了一首悲壮的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把这歌一连唱了几遍,唱着唱着,眼泪落了下来。他旁边的将士也哭了,谁都不愿抬起头来。

在这慷慨悲歌中,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羽,趁项羽不注意,拔剑自刎了。

当夜,项羽带领八百士兵再次突围,这一次,他们冲出了汉营,一路向南奔去。

天亮了,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走了,刘邦赶紧派大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顾不上清点人数,等他渡过了淮河,再看看左右,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他们又跑了一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路边的老农,便向他问路。老农知道他是项羽,不愿意指路给他,骗他说:“往这边走吧。”

其实,那是一条通往沼泽地的死路。

待项羽拨马回来,汉军已经追上来了。项羽且战且退,退到东城,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定远县东南,再点点身边的人,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

面对密密麻麻的汉军,项羽仰天长叹,对左右的人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大大小小经过七十多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有了霸王的称号。今天被围困在这里,是天亡我,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大喝一声向汉军冲去,汉兵抵挡不住,惊恐得纷纷散开。

项羽带着部将向南退去,一直退到了乌江边上。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他劝项羽上船过江,到了江东再图他日。

项羽却说:“我在会稽起兵,带吴中八千子弟渡江,到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去,你让我如何去见江东父老?”

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己又带着部将与汉兵继续作战。

汉军包围了项羽,想活捉他,项羽见再无路可走,冷笑一声,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周朝的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十分贪财好利。由于他行为暴虐,终于被国内的一部分贵族和平民驱逐到了彘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霍州市一带,最后死在了那里。周厉王去世,他的儿子靖被拥立为新君,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非常开明,他效法文王、武王等先辈留下来的礼制传统,使得四方诸侯又归附于周朝,周朝由此迎来了“宣王中兴”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周宣王之子周幽王是个昏庸的国君。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都城镐京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大河干涸了,离镐京不远的岐山也莫名其妙地崩塌。同一年,镐京周围还发生了地震,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那时的人们对地震并不了解,以为“山崩地陷”是不好的征兆,周朝要发生大的变故。

这个时候,周幽王本应该体恤下民,关心他们的疾苦,可是,他什么国家大事也不管,只一味地吃喝玩乐。

有一个名叫褒珦的大臣劝告周幽王,周幽王很不高兴,把褒珦抓进了监狱,一关就是三年。褒家想把褒珦救出来,就投幽王之所好,从乡下买来一个漂亮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然后把她献给了幽王。

这个姑娘名叫褒姒。

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送她锦罗绸缎,让她戴贵重的首饰,给她吃山珍海味,还封她为王后,许诺让她生的儿子伯服当太子。尽管如此,褒姒自从进宫之后,从未笑过一次。

为了能让褒姒笑,周幽王就出了一个告示:谁能让王后笑一笑,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有一个叫虢石父的人,给幽王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点燃烽火,召各国诸侯率领军队赶来,到那时,褒姒看到热闹而忙乱的场面,一定会笑的。

这是一个馊主意,可幽王听了,连连叫好。

原来周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十里就有一座,上边有士兵把守。一旦某座烽火台发现了敌情,就马上点燃烽火,消息就会一传二、二传三地传下去。各诸侯发现狼烟或者火光,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来救援镐京。

这一天,周幽王带着褒姒来到了镐京附近的烽火台上,命令士兵点燃烽火。临近的诸侯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迅速调集兵马,星夜赶往都城。但是,当他们来到烽火台下时,根本没有什么“敌情”,只有周幽王和褒姒坐在那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观看着舞蹈。

周幽王对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是我带着王后点烟火玩儿呢。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一听,气愤异常,他们在心里咒骂了一通周幽王,纷纷带兵回去了。

看到诸侯们灰溜溜的样子,褒姒果真大笑起来。

周幽王高兴极了,就赏给那个出馊主意的虢石父一千两金子。为讨褒姒的欢心,周幽王还把太子废了,立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她的父亲申侯是申国的国君,他见幽王废了自己的女儿,非常不满,便联合了缯国和犬戎国,共同起兵进攻周朝。幽王听说这个消息,叫人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可烽火点燃了,却不见有人来救援。原来是各诸侯国害怕再次上当,都不肯出兵了。

申侯的军队一到,守卫镐京的周朝士兵就败得一塌糊涂。周幽王见势不妙,带着褒姒要跑,但是刚刚逃到骊山,就被犬戎国的士兵追上了,周幽王、虢石父、伯服被杀了,褒姒也被掳走了。

到了这时,诸侯们才知道镐京告急是真,他们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可犬戎人已把周朝的财物席卷一空,放了一把火后退走了。

后来,申后所生的宜臼被拥立为新的国君,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登基后,为了避免犬戎的频繁騷扰,把都城迁到了洛邑。洛邑在镐京的东边,为了便于区分,历就把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中国历史读后感

就像门阀制度、经济重心南移一样,商周之际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除了作者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外,更在于部分印证了我以前的观点或回答了我的疑问。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记录不精确),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们更像是周人的后代。商人秉持的是一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他们逝去的祖先)都不是截然割裂的,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沟通的。当然,这种沟通的特权属于商人,他们也认为他们的祖先要强过其他部族的祖先,自然会给予自己更强大的.庇佑。并且他们通过祭祀和占卜不断(向其他部族)强化这种印象,借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我曾经徜徉在河南历史博物院(修缮前,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商代的青铜器不论从造型和纹饰都要比周代青铜器繁复得多(除最后一个图是西周的外,都是商代的)。这一方面说明商的铸造技术要远高于周,同时,商把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也作为强化其优越性的礼器,而周只是把他作为一种留存契约(铭文)的器物,因而形式大大简化了。

对比商,周是弱小的,他们甚至没有打算一举灭商。这些通过牧野之战两年前的孟津会盟,以及剪商后对商人的安置可以看出来。周人并没有把商人屠戮殆尽,而是采取了分化、迁徙、融合等方式。

面对强大的商的轰然倒塌,周人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这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周人提出了无差别对待人的“天”的概念。不是周人打败了商人,而是上天厌弃了商人,只是通过周人实现了天的决定。如何考察天的态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人于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种人文主义无疑比商人崇拜“帝”或“鬼”(祖先)的神秘主义是个巨大的进步!

其后周公主导推进的封建制(册封、确立氏族、武装殖民)、宗法制等制度让新的周人(当然也包括被收编的商人)团结得更紧密,也可以团结更多愿意加入的族群。天下从“松散的共主”制向国家形态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些制度对中国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五四运动,人们才开始“讨伐”它,这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