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精选14篇)

时间:2024-01-13 23:05:08 作者:念青松

教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合理设计和组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高效性。这些五年级教案范文的编写思路清晰,步骤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统计表》

例1教学复式统计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把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的数据汇集在一张统计表里,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构造,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教学过程分三段进行:第一段呈现了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及每个兴趣小组男女生的人数,根据四幅图里的信息和数据分别填写四张单式统计表,让学生在填表时感受组别、性别以及数量的内在联系,为下面教学复式统计表搭建平台。第二段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要求: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填在一张统计表里。让学生在填表时体会,表里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组别、性别;每个数据填入表格,都要根据它的组别、性别,找到相应的位置。这一段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交流。第三段说说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它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单式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地反映了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人数,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至四年级已经接触过单式统计表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对单式统计表已经有丰富的体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节课的内容应该很容易。只是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上可能不一下子记得牢,教学中要加强力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纵轴表示,单位,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前几天,教育局督导室的领导来了,要听一节数学课。我的课程已全部结束,准备第二天讲的《圆的复习》课件还没有准备好,只好把上过的课搬出来再讲了。这次,从胆量上和提问上都有所进步。王主任听课后一方面鼓励我。一方面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1、不是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板书。

2、不能把教材搬到多媒体上,还应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能力。

3、要关注社会,把最新的消息传给学生。还给我指明了以后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王主任的讲评,对我感触很大。我还是要多钻研,多锻炼。

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纵轴表示,单位,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统计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的同学请把你的办法写在答题纸上,有困难的同学有三种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办法的同学请教;第2可以举手跟老师一起讨论;第3可以求助课本94页。这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比如,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科学等。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情景引入: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演示绘制方法(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统计表》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是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本单元的第二节内容,继学习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计算前口头表达出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还要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口头训练,令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竖式书写方面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变成整数,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移在竖式上,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

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应将学生的错例拿出来作为例题进行全班讲解,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巩固练习中我也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我认为首先学生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不够,应该多让学生说每一步该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而且很多学生移动小数的位数错误,导致了计算思路不清晰,导致计算结果不正确,比如,1.68÷0.020.02扩大到它的100倍,1.68也要扩大到它的100倍。0.02扩大到它的100倍,目的是使0.02变成整数,为了使商不变,1.68也要扩大到100倍。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和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原因二我认为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基础不够牢,特别是商中间有0这种类型,它既是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原因三我认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小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懒与计算,动手太少。原因四我认为是在完成竖式商的小数点不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数位对齐,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对于小数除以小数的讲解应有以下改进:要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总结列竖式的过程: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位数。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除到哪位商就在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落下一个数继续除。最后还是要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自由叙述。

四、小结: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一、情境引入。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五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古语常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样,即使在没有人给他鱼的情况下,他也会有鱼吃,而不再依靠别人。拜师学艺,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是方法、步骤和技巧,学徒学到的是师傅的本领。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怎样去做,如何去做,最终能摆脱师傅独立去支撑门户。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老渔翁,传授技艺的老师傅,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产品。因此,我校进行了“共备学导”的教学改革(即课前老师与学生一起备课),下面是我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案例:

一、学生交流(时间约5分钟)。

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本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二、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时间约15分钟)。

生1: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不能画成两个单式的折线统计图?

生2:我认为能,因为我们已经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没必要把画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3:我认为不能,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太麻烦,画起来很浪费时间。

生4:我认为不能,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种量间的变化情况,而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利于进行比较。

师:你们同意哪位同学的看法?随后一起打开课本看例题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比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比较,继续下一个问题。

生5:为什么横轴上间隔不相同呢?

生6:我认为横轴上的时间不是连续的,中间有空年,所以间隔不一样。

生7:1992年到1995年中间还有1993年、1994年,所以要占3个间隔。

……。

三、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学生代表讲解例题,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适时点拨)。

四、强调:

你认为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

六、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从我校进行“共备学导”教学改革后,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多了,爱动脑的学生多了,想当小老师的学生多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提问题的同时已经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老师只须点拨即可以。原来一节课重点内容老师强调的教多,现在学生通过备课自己就能解决一些重点知识,如本节课学生最后强调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