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高一化学免费教案(热门16篇)

时间:2023-11-07 10:30:28 作者:JQ文豪 高一化学免费教案(热门16篇)

高一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和组织的重要工具。通过范文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教案设计的重要原则。

高一化学教案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oh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化学教案-碱金属。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溶液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高一化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掌握蒸馏、萃取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实际操作,来学会对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理解蒸馏、萃取的原理,学会用蒸馏、萃取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

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

预习案。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页—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二、蒸馏---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或的.杂质。

(2)主要仪器:

(3)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

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4)注意事项:。

三、萃取: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3)完成课本第9页探究实验4-1: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探究案。

1、冷凝管有何作用?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吗?

高一化学教案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一化学教案

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大约相同的原因。

设疑、导思、归纳、应用。

多媒体辅助。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板书]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怎样求体积?

学生回答:v=。

物质。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20℃密度(g/cm3)。

体积(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变化。

[]比较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

[]标准状况:0℃,101kpa。

[]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h2、o2、co2气体的体积,并填表:

气体。

粒子数。

1mol物质质量(g)。

密度(g/l)。

体积(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22.4l体积的实物模型。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是在任意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

[]为什么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固、液态物质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体积都大致相同呢?让我们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找找原因。

[]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2.为什么体积由18ml变为3.06×104ml,体积扩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粒子间的距离,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误的原因。

1.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2.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个o2。

5.在同温同压下,32go2与2gh2所占的体积相同。

6.在同温同压下,20mlnh3与60ml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正确的是5.6.)。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

1mol固、液态物质的体积不相同。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标准状况:0℃,101kpa。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

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vm=单位:l/mol。

高一化学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旨在引导学生满怀信心的认识高中化学,激发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两个小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高中化学的学习仍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体会到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2、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3、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2、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一化学教案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高一化学教案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的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的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高一化学教案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化学教案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

(1)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

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类反应中,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此元素可能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d.化合物分解的产物有单质,则该分解反应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类型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2o3+3co2====fe+3co2d.h2+s====h2s。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媒体。

电视机、放像机、投影仪、实物。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nm=1×10-9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录像]化学发展史。

(如无录像片可阅读课文)。

[讲解]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投影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影]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

[讲解]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展示]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实物。

[讲解]以上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材料的含义应包括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两层涵义。

[投影板书]。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播放录像]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通过观看录像,讨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化学有哪些作用。

[小结]现代社会的发展,化学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讲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转换关系:

我国已合成叶绿素,如果能模拟叶绿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实现下列转换:

地球将会变得更干净,这一设想一定会成功。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

1.制做一件材料标本。

2.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

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同系物?同系物的特点有哪些?

2、烷烃同系物的通式表示什么意义?

[新授]。

一、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观察]表5—2,并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总结]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异同点是。

1、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自学]本p122第2—4自然段,写出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注意命名方法,观察其球棍模型。

[思考]。

1、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否为平面结构?试想象其构型?

2、写出—ch3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烃基。

叫做烃基。

烃基一般用xx表示,叫做烷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1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甲基,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做乙基,等等。

[思考]。

2、“基”与“根”有何区别?

二、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问题]。

(1)什么是习惯命名法?它有什么局限性?

(2)烷烃如何命名?碳原子数目用什么表示?

2、系统命名法。

可概括为五个字:“长、近、简、多、小”

沪教版免费电子版高一教案展示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_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_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_。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三、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五、教师总结。

六、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本教案以介绍沈从文和《边城》情节导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边城的人性美。教学中应以学生品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二】。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_,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关系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_。应该说,_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_。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_,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_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_,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_,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_,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_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_。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_。”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本课时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重点介绍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分析该内容的重要性。

该部分内容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进行其它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很多有机知识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是学好本门课的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加深了解并牢靠掌握。

二、教学对象分析。

2、学习方法方面:因为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且由于在以前很少涉及该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2、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训练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书写烷烃的命名,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及教学策略。

3、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其教与学的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师先讲授有机物命名法的步骤与规则,再进行大量的学生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多的只是对命名步骤与规则接受式地了解与记忆,再进行机械地运用,这样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有机物命名法的“高级规则”。

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

让学生参与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与规则的发现。以问题解决为活动形式,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层层推进,实现对“高级规则”的发现与应用掌握。

五、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以改错的形式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六、分析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法、发现法、讲述、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以实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引入课题。

3归纳总结:书写口诀(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4.归纳总结:名称组成,数字意义;烷烃的系统命名遵守的原则5.作业布置。

八、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看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当场理解。纸笔评价是通过提问练习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十、板书设计。

一、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定主链,最长称“某烷”。

(2)编号,最简最近最小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即支链最多的一条为主链。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编号。即较密集的一端开始。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前面。

(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

二、

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十。

一、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预想: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学过程简述。

1、“情境创设”

写出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具体的名称带来交流的障碍。

2、引入——寻找有机物命名的方法。

3、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阅读提纲。

1、“习惯命名法”的使用范围与方法?

2、烷烃名称前“正”,“异”,“新”表示的意义?

3、为什么甲烷、乙烷与丙烷名称前不加“正”?共同活动。

分析与归纳出“习惯命名法”的。

1.使用范围: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

2.区别异构体:用“正”,“异”,“新”。学生活动。

问题解决1——用“习惯命名法”命名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顺利用“习惯命名法”解决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问题解决2——命名“己烷的同分异构体”

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用习惯命名法只能解决部分“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命名,学生又面临新的问题。

合作与探究。

活动目标。

1、“观察与思考”中烷烃的名称包括哪几个部分?

2、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思路?

3、系统命名法命名的主要步骤?共同活动。

分析归纳得出有机物名称的组成部分与主要特征,发现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1)选母体,(2)编序号,(3)写名称)。

一、习惯命名法。

1、使用范围。

2、正、异、新的含义。

二、系统命名法。

1、选母体——最长原则。

2、编序号——最小原则。

3、写名称——注意符号。

高一数学教案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预习检查。

1、焦点在-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二、问题探究。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2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左焦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该双曲线的虚轴长的,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经过它的右焦点,作一条直线,使直线与双曲线恰好有一个交点,则设直线的斜率是.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理)设是双曲线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则.

四、知识巩固。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一点(0,1),作一直线,使与双曲线无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集合是.

2、设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两点,相应的焦点为,若以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则离心率为.

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值为.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5、(理)双曲线的焦距为,直线过点和,且点(1,0)到直线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