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秋思的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6 13:52:20 作者:梦幻泡 最新秋思的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读后感五年级古诗秋思读后感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说不完的情意。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临发:快要出发。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5、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天净沙·秋思读后感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袅袅,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上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斑白、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驻的词,突然突兀地出现在面前,凌厉地让人无法逃避。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一定可以捭阖天下,出人头地。天下?何处不可以成为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再矿世绝代的英雄也不是这世间唯一一朵花,成开败谢,时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顶替。

在暮色苍茫中,那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漂泊的人身上,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迫文人的气质——潦倒失意,惆怅无奈,鬓先秋,泪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颓唐带愁归……有人说马致远是一种情调,在中国,马致远并非简单代表某个古代诗人的名号,而是混同于那首名叫《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马致远意境。

当夕阳西下,马致远还是那个远在天涯的断肠人,但天涯又何尝不是马致远,还有夕阳?这样一幅年代久远、画在那种宣或绢上的水墨园画,具有天然的颓废之美,很适合骚客、雅士,乃至达官贵人的口味。

时至今日,马致远依然是秋风肃杀、黄沙漫漫、红日西沉时那条天涯归路,大多数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惫无羁的灵魂消消休憩。马致远之后,秋思这盏离愁之酒,渐渐馥郁成断肠之毒,有绝世香浓,可惜饮一口,会断肠。

秋思读后感五年级古诗秋思读后感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读后感

秋,是悲凉、凄惨的季节。思乡是秋的旋律。

在这秋风瑟瑟的季节,羁旅天涯的我牵着一匹瘦马走过这荒凉的古道。我的马儿啊,你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仿佛这秋风一吹,你便倒在地上,你饱受岁月的摧残,风霜的洗礼,喘着粗气,蹒跚地走着,陪我一起受这苦这累啊!

路过一棵古树,那树啊,也已老态龙钟,树枝上的枝叶早已随风而去,落地成灰。树枝上的纹路依稀可见,犹如父母那满是厚厚的老茧的双手,树干弯曲不堪,看起来少气无力的,就像那劳苦大众因挑重担而被压垮驼背的脊梁。整棵树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受尽岁月折磨的老人,这“人”也似白发疏疏,皱纹满面也是有气无力,力不从心啊。那枯老的藤蔓缠绕在老树的枝丫上,初看一眼那藤,竟然是身长八尺带有剧毒的蛇一样,我顿时,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全身毛骨悚然,害怕得不禁后退了几步。路是要赶到,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靠近了,原来那时候只是一颗枯藤而已,心中自然舒缓不少。即使这样,我仍心有余悸,背后发凉,回头一望。我,心中顾忌一览无余,却多了几分悲悯之情,那藤,那树越看越像一对相依相靠,相互依存的老夫妇,这时,乌鸦的叫声响起,那聒噪声音令人悲从中来。

沿路前行,不到一里,看到一条清如明镜,透如玻璃的小河。这河映出我的身影,那影有着三分凄惨,七分悲凉。周围的遍地黄沙使其更加伤感,那小挢架在河上,桥上飘着几片落叶,一切都显得如此荒凉,在小河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屋上的烟囱飘出缕缕炊烟,窗口飘出阵阵饭香,对于饥肠辘辘的我来说,那已经是山珍海味,屋中人一定是一家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想到这里,我不禁悲从中来,天空愁云漫天,而我早已潸然泪下。

在这荒凉的,充满秋意的古道,只有一名羁旅天涯的游子和一匹瘦如干柴的马,马儿啊,你受苦了,若现有粮草,你也不至于瘦成这样,萧瑟的西风拂过你我,带来秋的哀思。

走过了“枯藤老树昏鸦”,也走过了“小桥流水人家”,在这“古道西风瘦马”的情景中,夕阳西照,一个犹如断肠之人,在思念远如天涯之别的故乡。

天净沙·秋思读后感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马致远写的,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