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篇)

时间:2023-10-08 23:11:47 作者:碧墨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这是一次综合应用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呈现了农村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分果园、蜂箱、兔群、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等6个场景。每个场景至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有些场景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如果园中苹果树的行数和棵树,耕地的块数以及耕一块地所需的时间等。有些场景的信息用文字表达,有些场景的信息用图画呈现,还有的场景信息用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呈现。这样的设计,给学生解决问题时观察和收集信息提供了合适的空间。这些场景中的问题不仅贴近生活现实,而且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求商、确定位置、统计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1.教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到郊外走一走,好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2.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

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对这幅图了一个整体感知,接下来就分块解决田园风光里的问题。

板书课题:田园风光。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左右 上下)

旋转(转动)

教学活动中,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力、有自己的的动手操作,也有小组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本课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 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二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

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

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新授课(计算教学)

1课时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编口诀。

生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3辆呢?……9辆呢?大家依次这样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能会说: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 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们学过“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业布置:

需要几个轮子

3 的乘法口诀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学设计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尺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九、布置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认识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学情简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1秒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神七倒计时录像、电子表和秒表图像、音乐、转动1分钟的时钟动画、古代计时用具图文幻灯片)、石英钟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一)认识1秒

1、秒的计量工具

同学们知道秒是计量很短时间的单位,你知道各种钟表是怎样计量秒的吗?一起来看。幻灯片出示:

电子表:在复习时分读法的基础上教生读秒,出示2个时刻让生练读。

秒表:简单介绍用途和读法。

2、秒在钟面上的显示

看,老师也带来了跟你一样的钟——石英钟,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秒针是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二)感受体验1秒

1、直观感受1秒

你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吗?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拿好你的表,如果你的秒有声音,就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没有声音,你就认真地看一看。

谁来汇报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2、亲身体验1秒

(1)你能想出办法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声音、点头、拍手、眨眼、跺脚)

我们一起跟着他来数一数(师的手指随着秒针动,领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数)

(2)闭上眼,记住这个节奏。现在你有信心做一个标准的小钟表吗?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比一比。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0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师调整钟面到12时说“开始”)

(三)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1、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听一段音乐,当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是多长时间。(播放音乐)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师揭晓刚才播放的音乐长1分钟。问生:1分钟是多少秒呢?生猜想并说明理由。(板书1时=60分1分=60秒?)这只是个猜想,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验证。

(四)体验1分钟

三、拓展延伸,趣味练习

1、现在有了各式钟表,人们计量时间很方便,在古代,没有这些钟表,人们又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资料书上66页。(播放幻灯片,出示古代计时工具的图文资料,学生读。)

数学二年级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一)找角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