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04 22:23:56 作者:笔舞 最新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播放《蓝色多瑙河》)

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件出示生词欧洲生涯装饰金碧辉煌草坪优雅博物馆街头巷尾掺和镂花梁柱阿尔卑斯山北麓华尔兹圆舞曲(指名读,齐读。)

2、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过渡: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从课本上获取这么多资料。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三、拓展交流,感受魅力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并要求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1、中心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摇篮”本来指什么?文中的音乐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发源地)你从“摇篮”这个词语,看出维也纳和欧洲古典音乐有什么样的关系?(欧洲古典音乐诞生在维也纳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发展、进步。)小结: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过渡: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

2、看,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呢!出示“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相关资料。学生观看并作简单介绍。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呢?(维也纳真不愧是音乐的摇篮,真不愧是音乐之都啊!)

3、在音乐中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有疑问吗?是呀,装饰一般用物质材料,可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装饰材料却是音乐。音乐果真可以用来装饰城市吗?还是这里的“音乐”有所特指?(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

2、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3、生齐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

2、学生齐读中心句(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师:从“离不开”这三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维也纳人热爱音乐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板书:如痴如醉)

3、小结: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人更是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人的心中。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过渡:维也纳到处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都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

学生自学5、6、7段,然后交流学习收获

1、国家歌剧院世界歌剧中心、美观大方、规模宏大、色彩和谐、艺术品

2、金色大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

3、播放课件,欣赏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小结:维也纳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带着荣幸,带着向往之情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4、听赏歌曲《好日子》。

四、回归整体,反馈成果。

(动手操作,发表学习感受。)小结:同学们,你们发表的是学习的感受,也是美好的愿望。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让我们在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优美旋律中结束这堂课。下课。

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篇二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篇三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课程

龙欢欢

目 录

选修课程计划(2012.9—2013.1)

四年级《手工di》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附:教学进程和教案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运用各种电教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收听广播,培养良好的语感。

2、用数码相机将学生表演视频拍摄下来,学生观看后进行点评,教室相机进行指导。

3、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与别组竞赛。 2013年3月1号

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校本上册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花》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卫二小 贺海峰 一、活动对象:四年级同学

二、活动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并掌握一些植物知识。2、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渗透理解和扩散思维。3、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活动重、难点

1、难点:使学生掌握校园里花的特点,生长习性。 2、重点:丰富学生有关植物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活动主要部分:

1、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六、活动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收集资料 1、大量收集资料。

4、再确定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内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亲身体验 实际调查 1、学生参观校园。

2、实际调查,解决问题

应用1:了解校园里有多少种花。

应用2:知道校园里每种花的样子。

应用3;知道校园里每种花的生活习性。

中卫二小四年级备课组 1

应用4:互相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展示评价

出示资料,交流同时归纳整理。

七、评价展示。

第二课:《校园里的国槐花》 一、活动对象:四年级同学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校园里国槐花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并掌握一些植物知识。

2、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渗透理解和扩散思维。 3、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活动重、难点

六、活动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收集资料 1、大量收集资料。

4、再确定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内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亲身体验 实际调查 2

应用1:了解校园里国槐花的特点。

应用2:知道校园里国槐花的种类。

应用3;知道花中君子——月季花的药用价值

应用4:互相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展示评价

出示资料,交流同时归纳整理。

七、评价展示。

第三课时:《花中之冠——鸡冠花》

一、活动对象:四年级同学

二、活动具体目标: 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并掌握一些植物知识。2、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渗透理解和扩散思维。3、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活动重、难点

1、难点:使学生掌握校园花中之冠——鸡冠花的特点,生长习性。2、重点:丰富学生有关植物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活动主要部分:

1、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六、活动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收集资料 1、大量收集资料。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初步讨论并提出的本节课问题:

中卫二小四年级备课组 3 1

4、再确定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内容问题进行分析、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亲身体验 实际调查

1、学生参观花中之冠——鸡冠花。 2、实际调查,解决问题

应用1:了解花中之冠——鸡冠花的特点。

应用2:知道花中之冠——鸡冠花的种类。

应用3:互相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展示评价

出示资料,交流同时归纳整理。

七、评价展示。

第四课时:《花中君子——菊花》

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校园花中君子——菊花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并掌握一些植物知识。 2、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渗透理解和扩散思维。3、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活动重、难点

1、难点:使学生掌握校园花中君子——菊花的特点,生长习性。 2、重点:丰富学生有关植物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活动主要部分:

1、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2、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六、活动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收集资料 1、大量收集资料。4

应用1:了解花中君子——菊花的特点。

应用2:知道花中君子——菊花的种类。

应用3;知道花中君子——菊花的药用价值

应用4:互相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展示评价

出示资料,交流同时归纳整理。

七、评价展示。

第五课时:《花中皇后——月季花》

一、活动对象:四年级同学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难点:使学生掌握校园花中皇后——月季花的特点,生长习性。 2、重点:丰富学生有关植物的知识。

四、活动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活动主要部分:

中卫二小四年级备课组 5

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篇四

1、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2、学生能借助“小卡片”,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感受。

3、借助温馨点击,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熏陶。

4、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诗,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讲故事。

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2、了解精卫事迹的同时,感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

老师需要广泛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好课件。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大家知道的故事可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生说。

(课件出示:《山海经》)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师引导。(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精卫填海》,了解神话故事。

1、自由朗读,读准确。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20页,借助文中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3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你读了几遍?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话,谁来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谈,难读,生字多)

师: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2名学生即可)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能把几千年前的古文读下来,老师发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受一下。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同学们,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激励:同学们,你们已经读得很有味道了。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师:如果能够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思考。读不懂得地方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也可以问老师。(3分钟)

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老师考考大家,文中写的精卫鸟什么样子?配乐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的朗读真是韵味十足啊!老师就奖励大家看段动画片吧!(播放《精卫填海》动画)

三、温馨点击,了解精卫的精神

过渡: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一个神话故事,那么古人是想用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1、自读“温馨点击”,了解精卫精神。

师:我们课本21页的“温馨点击”中的话一定会给你更多的启发。生自由朗读2分钟,然后交流。

2、小结过渡: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阅读温馨点击,对精卫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从精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四、活动广角

2、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片,大家观察图片,试着说一说这些神话故事的名字。

五、作业;

1、把今天的古文读给家长听一听。有兴趣的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古文版神话故事读一读。

2、课下读一读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在单元结束时我们召开故事会,看看谁知道的神话故事多,谁讲的最精彩!

小学四年级班队会教案篇五

1. 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 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