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07 15:20:30 作者:MJ笔神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可以供教师进行参考和借鉴。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理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课前谈话: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现了自然数;在具体操作时,以某一单位测量出现不够一个单位时又出现了小数,为了表示两个意义不同但数值相同的两个量时,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板书课题。

1.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的学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也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这些信息:

(1):班级的成员也发生了变化,咱们班这个学期转走了三个学生,转进一个学生。

(2):学校图书室转进100本新书,又借出100本书。

(3):小明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进银行800元,又取出100元做零用钱。

为了清楚地区分是转进100夲书还是借出了100本书,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你们真会动脑筋,真会创造。

2.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出示数学史课本第四页“你知道吗?”)。

1.同桌讨论举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用加“+”或“-”的方法来表示。交流汇报。

2.介绍课本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正、负数的读写法。

3.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吗?还有吗?有多少个?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负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进一步认识负数。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负数,用于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量为负,请举例。

5生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关板书,并根据板书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1.教学例1。

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10)这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关键要找准谁的位置?

零摄氏度也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什么?

零上温度用什么数表示?零下温度呢?那0就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2.教学例2。

(1)出示第3页例2请说说对存折上各项的意思?(指名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有关意义。

(3)同桌互说有关正负数的意义。

(4)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2.神七与负数:我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以上,而背阳面会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1)21℃(2)100℃(3)-100℃。

指名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由于负数在生活中是鲜活存在的,所以本课教学思路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经历、感受生活中的负数,使学生对负数建立整体而系统的认识。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学负数。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联系生活学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引入负数概念时,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认识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继而通过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生活信息,使学生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从而感知负数;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特点。

二、让学生的体验更有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究负数的产生过程,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体验更有研究的价值。本课教学时为了教师补充了:取走全部余额,该如何表示,使学生对0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为整个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

《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长方体、正方体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基础。圆柱和圆锥(教材中的圆柱体指的是直圆柱,简称圆柱;圆锥指的也是直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本单元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冰淇淋盒。

信息窗二。

制作圆柱形纸筒。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信息窗三。

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四.单元编写突出特点。

1.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和联系。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了三个信息窗,分别是圆柱、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模型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后,又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一学习的格局,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

2.体现从猜想到验证的学习过程,渗透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如:第三个信息窗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思路:由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切入点(化圆为方),实现思维上的迁移,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这样的编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单元课时统筹。

信息窗一。

信息窗二。

信息窗三。

回顾整理。

圆柱的表面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的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回顾整理、练习:1课时。

巩固练习:2课时。

圆柱体积巩固练习: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圆锥体积探索、基本练习:1课时。

圆柱和圆锥体积巩固练习:2课时。

六.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冰淇淋盒。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形状的冰淇淋包装盒。

例题的设置:

第一个红点: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第二个红点: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老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圆柱和圆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让高年级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综合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能,对圆柱的特征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建立“圆柱”的表象,是教师备课中应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找一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己先回去做一个圆柱,课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做图形说一说,对于这两种形体自己有哪些了解。

第二、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关键是学生要有空间观念,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反复地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归纳出圆柱圆锥的特征。

第三、注重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眼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体,让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高。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借用媒体,来化解这一难点。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区分出高和母线。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借助于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达到上述目的。

4、练习的分析:

练习要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主练习第3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的题目,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表面积做铺垫。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连线。还可以作为学生动手操作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找一些实物,沿着高剪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是为下一窗口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铺垫,结合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以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好多题目要加强实际操作,象练习中的第四题也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第5题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在想象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抛开实验,进一步进行想象,这样一步步加深理解。

第6题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彩带的长度与圆柱的直径和高之间的关系,第二点要让学生发现圆柱底面也有与上面重复的彩带。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并测量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正确测量方法:(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木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教参中所述的页码不对,是49页)。

信息窗二:制作圆柱形纸筒。

1、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信息窗的介绍:图中左侧呈现的是圆柱形纸筒制作车间生产纸筒的情境,右侧的纸筒标示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3、信息窗的教学建议:

第一、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直观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

这里所说的操作,应是两点,一指课前操作。教师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形的纸筒,结合自己做纸筒的过程,交流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纸筒制作车间做纸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清晰了解纸筒的制作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二指课中操作,重点解决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实际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应该是底面的周长和高,这是学生非常难理解的,在这里要借助反复地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侧面积应该是底面周长×高。

第二、注重几个概念的区分。

这一窗口涉及到了好几个概念,如侧面积、表面积、底面积、底面周长等等。很多教过五年级的教师都有这种感触,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学生们掌握得不错,但当把所有的知识点合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都乱套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求什么要用到底面周长,求什么要用到底面积,让学生头脑清晰一些。

4、练习的分析:

自主练习第2题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求商标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同时注意该题的`结果要用到“进一法”取近似值。

第3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练习时,要让学生用圆柱代替压路机的前轮,让学生通过演示明白,压路机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而求压路机转动一周的长,实际上就是求压路机的侧面积。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以用课件进一步强化对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

第5题实际上是对圆柱表面积的一个深入理解题,这道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思路:第一看到长方形,我要怎样把长方形围起来,围起来以后谁做了底面的周长?第二底面周长知道了,那么怎样计算它的底面直径?从而根据底面直径对下面几种底面进行相应的选择。

第8~10题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建议把第8题或者第9题做为半例题处理,第10题应该提醒学生单位的转化。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明确是求的哪些面的面积,再具体问题灵活解决,防止生搬硬套。

第12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然后再解答,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每截一次,表面积就增加两个底面的面积,该木料截成4段,需要截3次,增加了6个面,面积是36平方米。

信息窗三:冰淇淋包装盒容积。

1、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2、信息窗的介绍:这幅图呈现的是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冰淇淋盒,并分别标出了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

例题的设置。这里有两个红点,红点一是学习圆柱的体积。红点二是学习圆锥的体积。

3、信息窗教学建议:

第一、启发诱导学生,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猜想和操作,找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引领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想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以往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要转化圆柱想法。联想到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脑子里出现圆面积推导的方法,将圆转化成长方体,圆柱与圆有着类似的地方,想到可能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有了这个猜想,就要去进一步验证。

第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圆柱、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萝卜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怎么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结合学生的操作,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或教具再现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这个转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解释教材中为什么将体积的立方厘米转化成了毫升)。

圆锥的体积学生理解不是很难,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操作,通过验证得出结论。第三、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三分之一。在应用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的错是漏写1/3,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以加深印象。教材呈现的实验只是一般的一个实验,教学时可以设计其它的实验。(可以补充讨论时的问题及想到的方案)。

4、练习分析。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放到一起时学生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反复加强基础练习。

第12题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把圆柱捏成圆锥,体积是不发生变化的,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和它的底面半径,就可以利用算术式或者是方程得到圆锥的高度。进一步观察学生也可以从圆柱和圆锥的关系中找到他们之间高的关系。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等体积等高,底面直径的关系等。

第13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有空间观念,在脑子中知道我这个圆柱是怎么样折成的,哪里做了底面周长,哪里做了高,这样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学生想象不出来,一定要让学生用纸亲自折一折,这样进一步明确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加强空间观念。

第※14题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三种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因为它们的高相等,所以只需比较底面积的大小即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周长相等时,圆、正方形、长方形,谁的面积最大?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把它们的周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数(如:31.4),再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绳子,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找到答案:当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从而得到最后的答案:圆柱的体积最大。(计算时可用计算器)。

“聪明小屋”这一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学具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谓的表面积就是表面的面积,所以应该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去掉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再加上圆柱的侧面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来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出示其它形状,让学生来说一说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回顾整理有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圆柱和圆锥是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下半部分是整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1、水果市场在进货和出货,你们瞧!(课件出示市场进出货的画面)。

仓库管理员小王对水果进出的情况进行登记,你们觉得他记清楚了吗?为什么?

要区分相反意义的量,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呢?

2、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课件出示数学史)。

1、同桌讨论举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用加“+”或“-”的方法来表示。

交流汇报。

2、知识老人介绍课本第9页的《你知道吗》以及正、负数的读写法。(课件出示课本第9页的《你知道吗》)。

3、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吗?还有吗?有多少个?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负数。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进一步认识负数。(揭示课题:认识负数)。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教学例1。

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10)这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认识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

2、教学例2。

在我国的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天当中温差很大。吐鲁番这种独特的气候特点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课件出示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课件介绍海平面)。

(课件出示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海平面以上用什么数表示的?海平面以下呢?那海平面的高度又该用哪个数表示呢?

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四、链结生活,内化理解。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1、羽毛球与负数。

2、神七与负数。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同学们,生活中的负数还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留心观察。

《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3.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的第2、3题

三、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认识》教案精选

认识负数(一)。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p1—3练习一1—5题。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2)小小气象记录员。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2、练一练。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水中的鱼烧好的鱼。

数学教案设计: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认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生活中一定数量的具体事例,充分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思。理解通过练习掌握一定情境下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以及正、负数在特定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自我介绍。

师:孩子们大家好,认识我吗?(不认识)那老师就来介绍一下自己。

师:通过刚才老师介绍的这些数字信息,你们对老师有了一些了解了吗?

2、记录信息。

师:运用数字我们可以了解、记录更多的信息。下面我说几件事,你们能把听到的数字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懂你要表达的意思。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开始。信息: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某位同学口算题得10分,抢答题失10分;(2)公交车上,第一次上来8人,第二次下去6人;(3)商店八月份赚了元,九月份亏了1000元。

3、反馈信息。

情况一:直接记录数字。

不能没关系,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同学的记录方式。情况二:文字。

师: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一模一样,人们就用这种方法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数的前面加上了符号,就产生了新的数。

1、同学们,你知道像下面这行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负数)那么上面一行呢?(板书:正数)。

正数都有一个符号(正号),它的写法和加号一样,这个数就读作:正十。那这种呢?这叫负号,它的写法和减号一样,这个数读作:负十。我们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剩下的数学生齐读。

2、下面我们来举手抢读,并说一说是什么数。大屏幕上逐一出示:-100+6.8-1.8-3/436师:36与前面几个数有什么不同?(前面没有正号和负号)。

指明:36也是正数,为了书写方便将正号省略。以前学过的数除0以外都是正数。

追问:负号可以省略吗?

三、借助温度,加深意义。

1、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分析与讨论,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家庭里的新成员---负数这个新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进一步地了解负数,认识负数。

2、天气预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气预报节目,仔细听,边听边看。

教师读:北京-5~5℃;哈尔滨-15~-0℃;上海5~10℃;海口15~25℃(1)你看到了负数吗?谁来读一读。

(2)师:下面我们来关注北京的温度,你听到的和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5表示零下5度,而5表示零上5度。)。

哪个温度更冷一些?那么与“0”度相比呢?那么这样看来,“0”度在这里是?(分界点)。

(3)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简称0度。比0度高的叫零上温度,比0度低的叫零下温度,他们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反。下面,我们一起去温度计上找找—5度和5度。(出示课件)3在温度计上感受正负数与“0”的关系。

(1)(出示未标刻度的温度计)为什么指不出来?那应该怎么样?(先确定0度的位置)。

(2)再出示标好的温度计。

师:现在你能找到5℃的地方了吗?那么—5℃应该在哪里?你能告诉大家吗?(3)师:刚才我们知道哈尔滨的最低温度是-15℃,-15℃在哪里?应该往下数几格?课件演示。想像一下,假如现在真的是-15℃了,你会怎么样?用你的表情或动作告诉我。

(4)漠北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0度左右。这个温度计上能标出来吗?那大概位置在哪?越往下温度越低。

(5)师:请你们也来当气象播音员,读出下面的温度。越往上温度越高。

(6)课件圈出零上温度,这些数都是负数。圈出零下温度,这些都是负数。0度在中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体会生活中负数的应用。同学们,刚才通过温度计,我们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负数。

1、周末老师在商场乘坐电梯,想要去3楼购物,我应该按那个键。买完东西要去地下2层取车,应该按那个键。

问:这里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地平面用那个数表示?

2、回到家后老师有记账的习惯,翻开11月的账本。

问:这里+2500、-35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购物花了500元怎么表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正号)+。

10、+。

8、+2000……正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号)-。

10、-。

6、-1000……负数。

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分辨里外。

巩固5以内的数量的.认识。

能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正确分辨里外。

环境资源:

幼儿经常生活的环境,如教室里、外。

活动准备:

桌子一张,玩具小鸡5只,篮子一个。

第一、二、三组:幼儿操作材料第7页。第四、五、六组:人手一只分类盒,一小盘内有两种动物卡片和相对应食物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数学教案设计:认识厘米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周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但费时较多,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后面厘米的教学上。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以厘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了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一开始认识1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老师让学生找找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1-2厘米,3-4厘米都是1厘米。我觉得老师可以问一下:这里的起点还是0刻度线吗?这样一问学生会引起注意,这样对下面的判断很有帮助。因为练习题有一道题目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让学生判断这个测量方法对不对?学生的印象就是从0刻度线开始量,所以我觉得上面问一下很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教案负数初步认识

能力目标: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多媒体,温度计。

教学方法:探究总结。

课时: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比比看,谁反应最快。

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5层;我在银行存入1000元钱;零上10摄氏度;。

引人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量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些意思相反的'量。

师:负数,就是用于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量为负。

(二)自学课本,自主探究。

(出示课件)。

师:天气预报中报道了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

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1.怎样用正、负数表示气温?举例说明。

2.观察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是什么?怎样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师: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读一读温度计上的刻度所指的温度。在读温度计时,注意看红色液柱,它所在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温度。

3.观察存折上的数字:为什么数字前会有“+”和“-”?表示什么意思?

4.怎样用正、负数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

(三)组内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交流、讨论。

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2)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五)课堂检测。

1.数字分类。

2.月球上的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各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少摄氏度?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其他地区的时间。

(六)联系生活,猜测物体温度。

水沸腾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教师适当启发)。

二、板书: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三、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认识》教案精选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评: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2、教学例1。

谈话:同学们,咱们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小明的一则。

7月18日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

这则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

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

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老师注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填表.

r(米)。

0.241.422.6。

d(米)。

0.861.04。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五、课后作业。

(一)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能力目标: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用具:多媒体,温度计。

教学方法:探究总结。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快速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比比看,谁反应最快。

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5层;我在银行存入1000元钱;零上10摄氏度;

引人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表示意思相反的量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些意思相反的量。

师:负数,就是用于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量为负。

(二)自学课本,自主探究。

(出示课件)。

师:天气预报中报道了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

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1.怎样用正、负数表示气温?举例说明。

2.观察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是什么?怎样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师: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读一读温度计上的刻度所指的温度。在读温度计时,注意看红色液柱,它所在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温度。

3.观察存折上的数字:为什么数字前会有“+”和“-”?表示什么意思?

4.怎样用正、负数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

(三)组内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交流、讨论。

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2)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

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五)课堂检测。

1.数字分类。

2.月球上的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各是多少摄氏度?相差多少摄氏度?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其他地区的时间。

(六)联系生活,猜测物体温度。

水沸腾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教师适当启发)。

二、板书: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三、教学反思:

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

2、探索兴趣的激发,以及观察、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2、准备四种颜色的圆圈(红、黄、蓝、绿四色)。

【活动过程】。

一、让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请他们自由的观察、触摸和摆放。

师: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拿一样玩具,待会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拿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它摸上去是有什么感觉?把它放在桌子上看看会怎么样?并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二、教师从幼儿的观察中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及其特征。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我玩的是可乐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分析进行总结型概述。

师: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有四个面是一样大,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是一样大,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也都不能滚动。

三、请幼儿分别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师:为了证明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下面来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分分类,将球体放入红圈内,将圆柱体放入黄圈内,将正方形放入蓝圈内,将长方体放入绿圈内。(分好后)。

师:我请小朋友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分对了,如果有错,应该放在哪里?

四、请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教室内的事物)。

师: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大家来找找看好不好?(找到后,老师夸小朋友们真厉害)。

六年级数学教案负数初步认识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理解数可以分为正数、0、负数的同时渗透极限思想。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正数负数的意义,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数、负数和0的意义。

1、六年级孩子对于负数已经不再陌生,天气预报,楼层中会经常到,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应用价值。

2、学习负数,为学生完整的认识数系打好基础,并且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奠定基础。

课件、练习纸、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从询问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入手,引出天气预报。

2、学生观察天气预报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负数。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活动—看电视导入新课,交流中拉近师生的关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负数,知道负数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负数。

1、读负数认识“—”,学习读负数。

2、写负数。

由读过渡到写,写负数要涉及到整数、分数和小数。

3、引出正数。

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知道以前学过的很多数都是正数;知道“+”一般省略,如+3和3,读写不同,意义相同。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在脑海中形成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会读写,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负数的意义。

1、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小组讨论,这些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是什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解释其意义。

3、学生汇报、展示,师生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负数;负数的意义需要学生有切身的体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意义的表述上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阐述,可以画图,适当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维。

4、教师小结。

(1)通过观察上面几对正数和负数,得出:“正数负数,意义相反”的结论。

(2)揭示0、正数和负数的关系。得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的结论。

设计意图:这些结论都是根据学生提出的上面那些正数和负数经过对比、思考得出来的,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负数的历史。

运用课件,通过配乐朗读的形式了解负数的历史。

设计意图:这种形式比单纯的学生看、教师讲更能吸引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正负数表示。

1、零上摄氏度表示为:_____,零下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

1、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3、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4、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5.5゜c和+5゜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都是基础题,比较简单,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解疑惑。

1、在一次体能测试中,我们班男生平均身高是143cm,王超同学测试单上却写着+2cm,李飞同学的更奇怪是—2cm,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设计意图:增加难度,进一步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理解负数的意义。

2、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一班得0分,二班得—20分,三班得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这题属于开放型题目,可以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