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实用15篇)

时间:2023-12-25 08:29:38 作者:飞雪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所制定的一份教学指南。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学计划而苦恼,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摘要:课堂评价问题日益成为师生关心的焦点话题。语文课只有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观;创新教育;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评价问题日益成为师生关心的焦点话题。语文课如何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来促进学生生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教学专业化水平,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课堂是否名副其实地践行了现代课程观。

传统语文课程观特别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人们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朗读、聆听、记录、练习是课堂的主要构建元素。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十分简单,那就是教师讲得好,学生听得痴迷,应试考场上效果好。现代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由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提倡全人教育观,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比如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完成基础目标: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更要让学生完成发展目标:也就是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堂是否自始至终地践行了现代学生现。

传统语文课程观,对教材的处理是老师自己的事,几乎与学生无关。现代语文课程观对教材的处理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主体的立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合乎学情。一篇课文要探求的很多,如果大而全、或信手拈来,则都会造成目标定位不准。同时,所选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2.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就语文课来说,教师应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心灵得到陶冶。

传统语文课程观,教师居高临下,他们是权威,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现代课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教师则被要求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积极互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重视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新课程语文课只有建立了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传统语文课程观,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用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学生“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不以聆听、练习等为学习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不是处于“高位”。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要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比如文本、音像、时间、实物等,激发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课堂上提问有梯度,讨论具有开发性,让学生均按兴趣在“作业超市”中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等。从而使学生真正被教学内容陶醉,实现课堂互动中的“真情交流”。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能为现代课堂高效保驾护航。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因为一位老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解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方面为学生作良好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使用现代传媒的基本功。要求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制作语文课件。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课堂语言规范得体,幽默、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艺术。如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有发展梯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能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教学环节紧密,过渡自然,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我们的不少“优质课”“观摩课”,实际上其中有些是比较肤浅,经不起推敲的。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该看课堂上的热闹程度,不应该片面看教学流程是否走完,也不能只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更不能看学生的应试成绩怎么样,笔者觉得,教学一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表征看课堂是否?落实了现代教学的质量观:

1.学生主动参与情况。

传统语文课程观认为,课堂上,老师专心致志的讲,学生专心致志地听,只要老师讲得好,学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不开小差,学生一样能学到丰富的知识。现代语文课程观认为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课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一些学者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课堂应为整节课的2/3以上。

2.合作学习情况。

现代语文课程观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并积极建立群体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其教学组织形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表现在形式上,应是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教师在“权威、平等”的角色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情况。

传统语文课程观评价好课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考得好就是好课。现代语文课程观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一堂好课应尽可能捕捉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

4.鼓励创新情况。

现代语文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课堂上的亮丽风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好的课堂学生的创造的火花被彻底激发,整个课堂生机盎然。

总之,笔者以为,一堂教学效果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切实减负、有效、高效、实用的课;应该是主张开放、践行民主、重视平等、关注边缘群体,崇尚差异、实现和谐,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应该是师生幸福,共同成长的课。学生通过这堂课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很好体现,生成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心灵愉悦,久久难忘。

参考文献:

[1]潘焕琪?.语文课导课方法刍议[j].新课程,(4).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唐朝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2、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通过对唐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唐朝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重点: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难点: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朝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那个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儿?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

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那些?

(二)学生提问老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老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可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水陆交通情况,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也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实现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变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1、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2、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联系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归纳出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关于唐朝和各国贸易,科技交流问题,首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实现制作好的唐朝与各国贸易、科技交流表。

1、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把中国人称为()a.中国人。

b.汉人。

c.华人。

d.唐人。

2、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频繁,在输出大量中国特产的同时也有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其中占首位的是?()。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大食。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殷切期望。

通过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课时。

挂图、录音机。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有层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热切期望。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收到过亲人送的礼物吗?你了解这些“礼物”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礼物》。

1、学生自读诗歌,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读诗,也可以读生字组词,并引导学生随机介绍自己识记字方法、积累的好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诗,想想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2、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诗中哪个礼物?为什么?

教师随机抓住学生回答的原因,指导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伟大,时间的珍贵和知识的重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指导从整体上朗读诗,读出喜爱之情。

1、音乐渲染,教师朗读诗,学生想象。

2、学生谈从亲人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出无论什么礼物,都表达出了亲人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谊与殷殷期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朗读的形式多些,可以个别读,分节读,小组读等。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试背颂。

礼物。

种子。

懂得。

自然。

礼物。

小鸡。

懂得。

生命。

亲人的关爱、期盼。

手表。

懂得。

时间。

《少儿百科全书》。

懂得。

世界。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2、会写本文的生字。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有关内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体会到亲情的?

3、观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这几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依照诗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5、全班交流所写的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较难写的。

2、教师示范写有关字,重点指导写“礼、懂、精、博”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1、抄写并背诵《游子吟》。

2、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

3、预习第二课。

游子吟。

家庭小档案。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论文

新课程,新课堂。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课程下,构建开放、生成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

1.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2.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认真审视现在的一些课堂,一般都是抛出一个贯穿绐终的大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寻章摘句式的学习,一篇优秀的作品在我们教师地操纵下支离破碎。精彩词句的赏析,变成学生找喜欢的句子,学生点到什么学什么,试问学生找的绝对是文章的精彩词句吗?值得思考!师生对话漫无目的,为对话而对话,脱离文本。小学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3]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在语文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上下功夫。我国的语言丰常丰富,名家名篇更是语言的瑰宝,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语言文字的熏染,从而喜欢语文,钻研语文。这比什么都重要。

3.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目前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可是在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实效性却考虑甚少。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非语文手段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解决问题,这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该是有限的,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一旦脱离我们教师给予的学习工具,语文学习必将停止。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手段教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下应有的能力。

4.“读”没有得到加强。《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4]“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新课程教学参考对各年级段的朗读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中建议: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5]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个人独白代替学生的朗读;以师生之间繁琐的对话代替学生的读……“读”不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间接性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必然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界定,不仅强调其工具性,更突出强调人文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时代、教育、生活和教学实际都要求我们要抛开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授课模式,而“活动式”教学则能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重点阐述创新活动“期末复习汉字听写大赛”“唱诗会”等。通过对这些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教学设计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阅读法。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习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习吗?为什么?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今天听了我校赵勇主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讲座,收获很大。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教学功能和基本要领,指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和新课程下的一些新的组织模式的技能等开展指导,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借鉴。如何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改变课程的功能,新课程突出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重新界定新时代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教会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有效地与学生交往互动。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上教师一味关注自我表现的状况,要进行倾听与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共享,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要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观察、倾听、对话、交流、合作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认识与情感,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教材分析: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滅法”单元中的“分与合”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掌握1-5各数的组成和分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欢和理解,最后能够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内容:分与合。

教学时间:20xx.9.2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小花朵,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图中有几朵花?

2、请圈出从右往左数第三朵花。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的向日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

放进两个里,大家想帮帮地唱?

二、新授。

(一)学习4的分合。

1、把4朵向日葵放在两个筐里,怎么放?(用学具摆一摆,看。

看会有几种情况?)师巡视。

2、指名回答并板书,师领读4的分与合。

3、小朋友真了不起,很快学会了4的几种分法。再请小朋友们。

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师板书。

4、练习巩固4的分解与组成。

出示苹果图,要把四个苹果放进两个盘子里,应该怎么分?

学生回答。

(二)学习5的分合。

2、小朋友们用彩笔代替玉米,分一分。

3、学生操作,师指导。

4、学生反惯,师板书。

5、反过来谁说一说5的合成。

6、开火车来现固。

三、练习。

1、“做一做”

2、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2和3的分合。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自评:本节课学生们学的很开心,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些朦胧的认识。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对于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巩固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学习了那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数一数。顺着数,从小数到大;倒着数,从大数到小。

二、学习新知:主动探索4的组成。

1、用小故事引出问题,4个桃子装在两个盘子里要怎么办?

2、拿出4个小棒代表桃子,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44。

132231。

4、读数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三、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1、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555。

14233241。

4、读一读。

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5、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6、小组自学3、2的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跟小棒编出了4和5的分解,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3、2的分解。

(2)汇报板书。

(3)小结3、2的分解,并组织全班读一读。

四、全课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2、3、4、5的分与合了吗?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2、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

3、练习四的第1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

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2.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模板。

8.《一夜的工作》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欣赏。

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识字学词。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分角色表演。

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的: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5的组成呢?(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活动:

环节一: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环节二: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环节三: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环节四: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做一做练习。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

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搭房子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出示课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原有的一些教学设计并未如期进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设想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不同摆法,可是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习,基本各自摆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会模仿。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值得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开放性课堂的构建论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课堂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了语文教科书和传统的语文小课堂里,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语文双基的训练,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分强调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同时学习一个内容,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封闭、凝固、僵化。因而语文新课改呼唤着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当今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可能是闭塞的。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带来教育的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教育的开放性空前加强。因此,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该怎样构建开放性课堂呢?在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

1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现行教材中内容滞后、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舍去,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文章、好作品。如在学习新闻消息时,详细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学生已掌握了有关新闻的知识,就不必再讲《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了,可拿来报纸让学生阅读,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新闻,从而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及写法。并让学生尝试写一些新闻,报到我们周围的事,可鼓励学生办《班级日报》、《校园周报》等。如学习《芦花荡》时,我们可观看一下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的视频片段,去体会小说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白洋淀军民的抗日乐观主义精神、去体会小说中战斗的诗情画意。还可以去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进一步去体会白洋淀派的小说风格。如我们学习李清照的词时,可不必按照教材编排,可自行创作设计《走进李清照》,把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她的后期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悲欢离合。尤其是去理解其作品哀愁婉约的风格。这样,我们自选文本,去寻找作品的想象空间,去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

2教学形式的开放。

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形式应是不拘一格的,但内容决定形式,丰富多彩的形式又促进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对诗歌、散文教学,我们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并自制背景画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小说、戏剧教学,我们可以编排课本剧,以演促读,以读促写,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摄像,刻录光盘,进行观赏,交流欣赏。如说明文教学,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取画面,制作解说词,进行解说。学山水游记,也可让学生制作解说词,做一回导游。作文课上,可让学生叙述生活故事、成长故事、传奇故事等,举行故事会;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举行演讲赛;针对某些观点,举行正反双方辩论赛。也可以采访一个人,做一回小记者;也可以对文本深入挖掘,大胆地与本对话……教学形式的开放,也必然带来作业训练的开放,这样,学生的作业也不局限于题山背海之中,学生的作业也可以让他们创作、编排课本剧、准备故事会、演讲赛、办手抄报、搜集乡土文化,到民间采风等。教学形式的开放,作业训练的开放,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3教学思维的开放。

长期以来,我们一般习惯于求同思维。因此造成学生思想僵化,以致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面对蜡烛,学生总要歌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学生总要歌颂默默老做的养路人;面对风雪中的梅花,学生总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学生总要想到台湾的统一……在学生的头脑中,高尚与卑下,正确与错误,伟大与渺小,正义与邪恶,仿佛都已早有定论。因此,在他们笔下,黄鼠狼永远是没安好心,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乌龟永远是执着的典型;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颂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去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如在学习《论雷锋塔的倒掉》时,当我们对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对封建卫道士法海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可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白娘子的确是妖,法海执法无情,铁面无私,制止人妖结合无可非议。也就理应歌颂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续写、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了《孔乙己》后,学生可以想象孔乙己的结局。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已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中悲惨死去。也有的学生想象孔乙己遇到贵人相助,奋发读书,科举高中,重回鲁镇任父母官……。

4教学空间的开放。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语文教学也不应成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应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生活中有无穷之学问。古人有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都说明自然、社会、人生将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例如,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消遣性的花鸟虫鱼,从生活化的酒经茶道到艺术性的曲艺杂谈,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如我们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生态环境、物候风貌、文化名人、节日文化也都将成为语文学习的课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众媒体铺天盖地。都为语文学习资源提供了层出不穷的生成点。为此,我们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资源,也必将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大资源。因此,我们要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源,筛选有用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走进“地球村”,去分享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如此看来,这样从有形的教学设施,到无形的学习气氛,从近出的一草一木,到远处的名山大川,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要根据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的象牙塔,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