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

时间:2023-06-29 09:37:35 作者:曹czj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一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想来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貌似都不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可以讨论讨论。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丽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尔卡蒂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让它陪伴你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经常与孤独为伴,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二

一本书,诉说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一本书,表达了一个作家内心的愤懑;一本书,控诉了一个时代血腥的历史。它,就是《百年孤独》。

初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被这本书所吸引,它似乎只是在简单地记叙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没有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家族开始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他们为了躲避亡魂而来到了一片滩涂,并在那里建立了小镇马孔多。起初小镇是美好的、单纯的:人们生活美满,村庄欣欣向荣,没有纷争,没有灾难,甚至“没有人死去”。但从第一批吉普赛人到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再忙于治理村庄,利益、暴力、征服等欲望一点点显露出来:买磁铁、买放大镜、买六分仪……。从吉普赛人和意大利人的到来,再到香蕉公司的建立,最后外来的所有都在大雨中化作一片沼泽,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人都会想到,马孔多就是一个微缩的哥伦比亚,而外来的人们就像是传来的现代文明。现实中的哥伦比亚因为外来文化,在短短70年间爆发了几十次内战,死伤数百万,对文明无疑是一场灾难。而正是不断输入的文明成果激发了人们的欲望,最后招致灾难。

我很好奇,当初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写下这些的。对外来者的愤恨?还是对本土人的不满?又或是对人生的迷茫?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欲望,是孤独的起始。

生而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那样只会是个空壳人,毕竟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如何控制好欲望、积极地利用它,是我们要用一生来学习、领悟的。但你若是被欲望所驱使、浑浑噩噩地去过这一生,那么最后回头时你便会像奥雷里亚诺家族一样两手空空、终日与孤独作伴,最后在悔恨与无力中死去。当今社会,许多人被欲望所支配着,为了一己私欲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往往害了自己,更多的时候给无辜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我们要学会做欲望的主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否则后悔莫及的就是你。

最后,我想把书中的一句话送给你们: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三

这本书看完已经是今日的凌晨1点了,颇多感触,本着不能熬夜的养生法则,按耐住情绪戴上眼罩自我催眠的睡觉了。

看完有一种悲凉与孤独感席卷而来,人生海海,唯有孤独为伴。上午听到918事变防空警报,想到书中的故事,感慨只有和平的国家,没有和平的年代。很庆幸在各国局势紧张,战乱不断的时期,我还能悠闲地躺沙发上翻看这本书。很庆幸,还可以努力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这本书里每个女主人公,都有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勇气。尽管世事变迁,繁荣消散,依旧要维持自身的体面。虽说多少有些迂腐,但不乏也是一种人生该有的态度。

深沉的道理用最浅显的故事体系诠释。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人生若似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一般早已注定,也应像奥雷利亚诺一样,满怀好奇的去欣赏那块未知的冰块,对未来充满期待。用赤子之心去探索,然后坦然接受与坚持。

共勉。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四

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摘自《百年孤独》)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五

家族的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这个固执任性的孩子独自一人离乡多年,后返家乡,却又执意迎娶妹妹丽贝卡。最后离家而居,终未团聚。

奥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他的兄弟毫无相通之处,就像是两个染色体不同的物种。他继承了家族的传统,专注,坚持,有着狂热的追求精神与坚不可摧的意志。他参加过内战,有卓越的功勋。但结局,却是紧锁门窗, 与世隔绝,不停的将被自己融化的小金鱼炼成另一条小金鱼。

阿玛兰妲是第一代兄弟的妹妹,另一位是丽贝卡。阿玛兰妲爱上了不爱自己的男人,害死了自己不恨的姐妹,逼死了深爱自己的爱人。她悔恨终身,烧伤胳膊,企图在紧紧残绕的黑纱布里挣扎着活下去,再未嫁人。后来 ,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丽贝卡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家庭的,她面容阳光,内心却似布满苔藓般潮湿。她爱上了姐姐中意的音乐家,音乐家也为她沉迷。那阵子她似雪花飘舞,喜不自禁。被姐姐从中阻挠万般不得,心灰意冷,雪花挥发,寒气逼 人。后嫁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再未出门,直至尸骨腐烂,仍孑然一身。

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而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篇六

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内容似真似假,让人难以琢磨,这种类型作品给你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但是其主题——“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贯穿始终,意义深刻。马孔多这个地区从兴盛到败落同样映衬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变迁。最终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灭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说在最后说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暗含了马尔克斯的美好愿景,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小说整体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个经历百年孤独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哀。

小说人物各有特色,这个家族的人纵使性格迥异,但感觉都有一种孤独的特质。但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家族每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种特质,最为典型的便是奥雷里亚诺第二通过大摆宴席来摆脱孤独的困扰,但随着马孔多的动乱,灾害的侵蚀,家族的没落,他的抗争也宣告了失败。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拥有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这个家族中也显得那么普通,与其谈论说我喜欢哪个人物,倒不如说我更着迷于这个家族。

小说通过对马孔多百年变迁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华与苦难。但时间在拉丁美洲却像是“停滞”的,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动、相似的命运,都诉说着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同时,孤僻、封闭、好奇、贫穷与抗争显然也是小说一直围绕的点,也是拉丁美洲那个时代人们的特点。一群封闭的土著人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与外来文化形成反差,使得当地人变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这些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殖民者的掠夺和破坏也强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小说的最后一句我觉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百年孤独承载的不是一个有着与生俱来孤独特质的家族的兴衰,而是这个家族经过了各种努力却依然败倒的无奈与彷徨带来的孤独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