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通用

时间:2023-05-10 19:49:19 作者:曹czj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篇一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学校20xx-20xx年发展规划为依据,为加快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使我校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优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带动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和实施西南石油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计划”,多层次、全方位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遵循“稳定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正确处理稳定、培养、引进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建立一支具有若干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与带头人、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一批教学名师与教学骨干;培育若干以高层次拔尖人才为核心,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优秀创新团队,使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把我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理、工、管、经、文、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层次齐全、学科配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部分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

在学校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筹措二千多万的经费,利用四年的时间(20xx-20xx年)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计划”,构筑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和支持体系。探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力争引进或培养国内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xx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20名,省级教学名师3--5人,在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选中有所突破;聘请xx0名左右的兼职教授;培养xx0名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术队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目标提供人力保证。

(一)引进体系: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方式一:制定《西南石油大学特聘教授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校人字[20xx]27号),秉承“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着眼于吸引和遴选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促进优秀团队的形成。

方式二:为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需要,制定实施《西南石油大学录用师资的基本条件及引进高层次人才、其他人才的优惠政策(修订)》(校人字[20xx]28号)。

(二)支持、培养体系:对团队支持、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支持和培育“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

1、实施《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试行)》(校人字[20xx]29号),着眼于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创新群体,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形成产生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物及拔尖人才的平台;争取并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培养扶持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我校的学术地位。

2、实施《西南石油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试行)》(校人字[20xx]30号),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造就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个人支持和培养计划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施《西南石油大学“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试行)》(校人字[20xx]23号),通过选拔出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将其培养成为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并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优秀人才。

第二层次:实施《西南石油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试行)》(校人字[20xx]24号),培养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为优秀创新团队的组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师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①实施《西南石油大学教职工攻读硕、博士学位管理暂行办法》(校人字[20xx]27号),着力于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学位提升,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②实施《西南石油大学学术假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校人字[20xx]26号),为教师提供较为集中的时间来接受继续教育,从事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③实施《西南石油大学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试行)》(校人字[20xx]25号),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④实施《西南石油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的要求及相关政策(试行)》(校人字[20xx]29号),为了把新进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在实处,建立一种有利于新进教师快速、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有效机制。

(三)其它

1、《西南石油大学校聘教师岗位职责及聘任条件(试行)》(校人字[20xx]1号)

2、《西南石油大学“银发工程”实施办法(试行)》(校人字[20xx]28号)

3、《西南石油学院外聘教授管理暂行办法》(校人字[20xx]13号)

4、《西南石油大学新进教师住房补贴及引进人才安家补贴费发放办法暂行规定》(校人字[20xx]29号)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使师资队伍建设落在实处,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建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统领协调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由人事处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计划。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以院(系)为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充分调动院(系)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建立针对性强的教师培养模式;对各院(系)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要有明确的抓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考核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各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齐抓共管共建师资队伍的有效责任体系。对于急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要开通引进的“绿色通道”。同时,对引进人才要建立追责问效机制。

(二)明晰思路、建立制度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促进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以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主线,大力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事业平台”为载体,将“以人为本,人才强校”战略贯穿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始终,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制定“西南石油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计划”,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尊重人才、强化服务

树立一切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努力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通力配合,积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学术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教授会等学术机构的作用。

(四)提供条件、保证资费。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不少于2400万人民币,切实保障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实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英才到校工作。学校建立“师资队伍专项基金”,每年600万,由主管校领导审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聘用和教师的培养。积极落实国家各种人才支持计划的配套经费;逐年加大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比例;积极申请国家各部门设置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经费;积极探索校院二级共同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方法;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充分运用国际合作途径,广开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渠道。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合肥学院“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思路,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现状,特制定我校“十二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围绕办学定位,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合肥学院成立以后,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十一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补充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主线,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使师资数量快速增加,结构明显改善,层次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数量可观,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评估的基本要求。重点优势学科和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4年我校制定了《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津贴的直接费用2100多万元。新进人员320人,引进博士、教授68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校的师资结构,充实了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提升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目前,系正副主任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引进的人才,大大加强了教学单位的管理力量。

2、着力培养师资队伍

在引进的同时,学校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相继制定了《教师国内外攻读学位的实施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攻读硕、博士学位的给予资助。十一五期间有210多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110人,取得博士学位的22人。目前,学校已支付教师进修培养费用210多万元。

针对年青教师比例大实践经历少的特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继续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制定《合肥学院教师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实施办法》,分批选调工科和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到市内大中型企业挂职或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毕业生与工商业界的距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901人,其中:专任教师708人,教授47人、副教授20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35%。博士73人、硕士42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十一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按照“十二五”16360人的在校生规划规模,加上艺术、外语及中外合作专业和留学生、专业硕士点建设对师资的要求较高,以16:1生师比的指标测算,无论从现有状况还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态势来看,学校编制职数以及师资数量还有较大缺口。

2、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现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比例偏低,且工、经、管理学科专业副高以上教师数低于文、理、教育和公共课教师的副高以上数,体现不出我校以工、经、管为主,文、理、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需亟待加强。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缺乏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3、青年教师比例大,培养培训任务艰巨。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46%,加强培养、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4、经费短缺,高层次人才待遇有待提高。学校虽已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经费不足,我校教职工的总体收入尤其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待遇仍然偏低。

5、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不足,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验实践教学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多以兼职为主,且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6、师资队伍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缺少刚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绩效考评、激励约束和退出机制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缺少刚性的激励约束机制,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紧扣“三建一改”,即:本科为主、发展专业硕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条主线,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位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进修并进的原则。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引导、激励、竞争、约束、淘汰”的师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向合肥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

1、总量建设目标

表1    师生比和教师总量表

年份

2015年

类别

学生数

师生比

专任教师数

数量

16360

1:16

1020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708人,到2015年尚有28名教师退休,按16360人的规模,生师比16:1计算,到2015年我校应有专任教师数(校内专任教师数与聘请校外教师数的一半之和)为1020人左右。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每年需净增专任教师 70人左右,适当聘请部分外聘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基本满足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新进数

70

70

70

70

70

博士、教授、

副教授(有硕士学位)

50

50

50

50

50

硕士

20

20

20

20

20

2、结构优化目标

根据我校目前师资结构的特点和现状,要切实加强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教师能力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按照省市主管部门关于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的规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强化岗位意识,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逐步实行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全员聘用的新型教师管理方式,优化教师的学科分布。力争到2015年高级职称教师达到 400人左右,占教师总数40%左右,正高100人左右,占教师总数10%左右,且学科分布合理。尤其要提高工、经、管和外语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

3、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目标

通过大力培养和重点引进,到“十二五”末,努力培养和造就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6支左右;培养5—10名教授成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省高校学术带头人及培养对象20名左右;培养遴选校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0名左右;培养省级以上教学名师8—10名;遴选校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培养能够胜任“双语教学”教师50名左右;培养选拔一批硕士生导师;形成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力争在五年内建设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主要举措

1、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大业、人才为本,“本固则末茂,源浚则流清”。人才是兴校强校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是合并新建本科院校,更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

2、提升师资层次,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在政策上,要体现教师优先,重点优先,要选拔和重用优秀年轻教师,为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制定和实施《合肥学院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意见》、《合肥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和培养办法》和《合肥学院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实施方案》等;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遴选培养校级教学名师,培养推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提升师资层次,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3、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教师岗位聘用和考核机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逐步实行教师考核由重身份、重资历向重岗位、重业绩的转变。在全校范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师资动态管理体制。深化学校的内部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切实提高优秀人才待遇,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适当拉开收入档次,让高层次人才真正享受到高待遇,以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

4、加大引进力度,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在充分发挥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作用的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继续实施《合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引智)实施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继续建立引进人才专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确保引进人才的经费支出。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稳得住、用得好”。

5、加大培养培训力度,着力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通过“访名校、拜大师、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办法和途径对教师培训。在鼓励教师攻读硕博学位的同时,也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进行单科进修。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尤其是工、经、管等专业教师)到相应企业挂职锻炼,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缩短毕业生与工商业界的距离。争取5年内使80%的工、经、管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做访问学者,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对新进硕士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并让其从事“三助”( 辅助科研、辅助实验、辅助管理)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其尽快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历练能力和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继续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出国培训深造,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打造一支与我校的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6、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在今后5年内,将继续挑选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去。在各工科系部和校实验中心建立一支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实验员和实验技工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确保我校“应用型”办学理念的落实。实验教学人员要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随学生到企业做实习指导教师,切实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继续聘请企业的高管、高工到我校做兼职教授,帮助其从学校申报评审教授,发挥校内外“两种资源”,发挥校内外“两个积极性”,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7、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塑造良好教风。在抓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有满意的投入,更要有满意的师德。通过争先创优、名师讲学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把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摆在首要地位,认真组织实施。建立一支热爱教育,治学严谨,教风端正,师德高尚,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8、充分利用社会和国外智力资源,加大柔性引智的力度。要转变人才引进的传统思维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聘邀属于“智力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继续大力聘请德、韩、美等外国友好学校的专家教授来我校兼职,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智力资源,实现国内教学国际化,国际教学本土化,增强国际化办学实力。通过兼职教授开设讲座,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我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管理队伍的人才建设,党政管理队伍、学工队伍、后勤保障队伍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管理水平上不去,就会严重制约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选拔懂业务、会管理、肯奉献、愿服务的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去。一所好学校,除了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以外,还要有一支好的管理队伍,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

有目的地选派中层管理干部到名校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外校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加强学工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逐年充实党政管理队伍和学工队伍,提升党政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有爱心、懂管理的专兼结合的学工队伍,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提供人才保证。

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进修和业务培训,改善管理队伍的学识结构,提高管理队伍的执政能力。

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奋斗,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全面推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师资保证,为实现合肥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篇三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务处本着“以学生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试点为动力”的指导思想,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认真规划。同时,以我校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为契机,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将20xx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20xx年,全校专职任课教师133人,其中有:专业教师89人,外聘教师16人,23位“双师型”教师。经管系专职教师27人,其中:专业教师17人;机电系专职教师28人,其中:专业教师17人,外聘教师5人;现代制造系专职教师26人,其中:专业教师17人,外聘教师2人;网络中心专职教师4人;计算机系专职教师27人,其中:专业教师18人。

教务处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手册》、《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等。注重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过程管理,将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本着“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通过仿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训一体化教学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日益成熟;通过组织召开研讨会、执行推门听课制度、两周一次教学工作抽查(含教师课堂设计及学生作业抽查)、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召开学生座谈会,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全年教务处抽查了50人次教师的教学设计和20个班级100位学生的'作业检查,做到了客观评价,及时反馈。

教务处制定了《教师培养培训规划》,《专业带头人考评方案》、《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的选聘与管理办法》,全年有34人次参加了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师大、江西财大等师资培训基地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工作。

20xx年,我校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就有23人,占全市“双师型”教师人数的69.7%;20xx年,学校有计划地派出了陈上来等3位教师赴德国学习,张自远等5位教师赴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家级培训,何寄等3位教师到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为期6个月的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李希锋等34位教师参加为期1个月的全省“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培训,汤朝晖等4位老师参加省级考评员培训。

20xx年上学期开学伊始,教务处就派出了曾德纯等5位教师分别在东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专业骨干教师素质提高师资培训,李希锋老师、缪志荣老师分别被省市劳动和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称号,培训教师的有关费用,学校给予了足额保障和提前预支。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提出了“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看竞赛”的口号。20xx年,教务处有计划地派出了汤夏林等7位教师参加了全省专业骨干教师技能竞赛指导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竞赛成绩,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20xx年全省第九届技能竞赛节中,我校取得了4个二等奖和7个三等奖的成绩;在全市第七届中职学校技能竞赛中,学校派出了12个代表队48位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竞赛特殊贡献奖和团体总分第一名以及12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0xx年7月16日,我校7位教师参加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共获得了5个项目的第一名。其中葛彬老师荣获财经商贸课类第一名,李雪梅老师荣获计算机专业课类第一名,丁新昶老师获电子电工课类第一名,李小桃老师获文秘类第一名,李含老师获语文课类第一名,谭小英老师获素质教育课类第二名。

20xx年7月27日,我校李雪梅等两位老师教师代表萍乡市参加了全省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竞赛,李雪梅老师获计算机专业课类第三名,我校获得了全省唯一的一个优秀组织奖。李雪梅老师于20xx年11月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竞赛,获得了二等奖,为萍乡教育赢得了荣誉。

20xx年7月,全省“振兴杯”第二届技能竞赛在南昌举行,我校派出了3位教师代表萍乡市参加了本次竞赛。其中我校选手缪志荣老师荣获车工类职工组第一名,同时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李希峰老师荣获数控技术类职工组第二名,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

20xx年9月,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比赛在南昌举行,我校派出了两位教师代表萍乡市参加了本次竞赛,其中葛彬老师荣获财经商贸类第一名,并推选在全省同专业类参赛教师中现场作了说课示范;李雪梅老师荣获计算机专业类二等奖。两位教师代表江西省在11月份参加在南京和宁波等地举行的全国“创新杯”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

20xx年,我校有六个教学研究课题获得江西省技工院校省级立项,其中李敏校长助理的《模具制造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有12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瞿根鹏撰写的《中职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学术月刊》上发表;教务处组织编写了《机械制图》练习册、《autocad》练习册、《普通车工实训手册》、《pro/e》、《制冷和空调操作评价手册》、《数学》练习册等多种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完善了实训中心的学生实训手册。

教务处全对校133位教师建立了《萍乡市工业学校教师业务电子档案信息表》,每个学期教务处都会组织各系、实训中心、网络中心教师更新信息表内容;外聘教师严格执行试讲说课面试报批――试用程序,同时建立外聘教师信息档案,外聘教师管理与在编教师相同。

20xx年,教务处配合学校《工校之窗》栏目制作了9期节目,有7位专业骨干教师接受了萍乡电视台教育频道记者的采访;一篇关于教师获得国家级竞赛奖的报道在《萍乡日报》头版刊登;累计向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办公室提供13条教学、教研、教改资料;向学校网站提供了17篇(条)教学资料;被校报采用9篇教学、教研、教改文章。

总之,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深深体会到,师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持续发展,就必须抓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篇四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前身是上海市沪闵中学,挂牌于xx年4月,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岗位62人,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新组建的教师队伍。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2人,占教师总数的近60%,有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学校的组织机构目前由学生处、教学处、后勤服务中心、校办等组成,校级和中层班子共8人,平均年龄36岁,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

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教育资源中最根本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管理资源。新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一种资源,要注重开发潜能,发展个性。这就首先要把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努力去“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使教师的活力“竞相迸发”,使教师的才智“充分涌现”。

学校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也要努力为教师的一生幸福创设条件,其中包括小康的生活福利,工作的成就感与集体生活的愉悦感。

(2)“以人为本”,关心和信赖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从多方面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3)“以校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学校自主培养为主,只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以发展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励教师成功,学有所长,不断进步。

(5)“以青年教师为本”,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才。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的目标是:继续完善“引进、培养、调整、优化”队伍建设指导方针,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构建以“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师自培模式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有特长、结构合理、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敬业爱生,师德高尚,奋发向上,业务良好,善于研究,勇于探索的有凝聚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力争在三年时间内使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骨干,三年后教师队伍中有70%左右的教师达到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班水平,60%左右的教师具有某方面的教育教学特长,三年内创造条件使现有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20%左右的教师在学校中层岗位锻炼,并从中选拔优秀者充实学校干部队伍。

培养一支高质量、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100%的教师能开设2门以上的课程,70%左右青年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出一定比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名区学科带头人、3-4名局学科带头人和5-6名左右区骨干教师),为教院附中提供优质的师资。

①要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人文修养。中青年教师要努力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平时生活的语言与思维,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常规习惯。

②要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探索实验经常搞,论文总结经常写,研讨交流定期办。

③要提升对外交往的品位。积极而适度地参与对外交流,展示个人风采,得体与人交往。

④共同培育和推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名师”,依据“名师”办“名校”。

⑤夯实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一专多能”的本领,提升外语水平,电脑水平与信息素养,掌握开设三类课程的基本技能。

要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气质风度的品位,提高思想境界,讲究修养、教养、涵养、学养。

师德建设包括日常教育和集中学习两个基本途径,这两个基本途径又包括许多具体的途径。

① 建立两年制新教师培训学校,制定两年制新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近三年进入我校的新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重点抓好教学常规、语言表达、板书新意,待人规矩四个重点,使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见成效”。

②除了见习大学生安排师徒带教外,学校综合考虑,全校平衡,明确目标,落实到人,安排教龄5年以下的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校内、校外拜师,进一步充实顾问小组,由专家、老教师长期带教3年,促使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的标志之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①鼓励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及其它专业培训班的学习。

②进一步完善校“学科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形成区、长桥地区和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级梯队。

③每学年进行1-2次全校性的教学大赛,促使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竞赛课、汇报课,积极促进中老年教师参与研讨课、展示课,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系列训练,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与优化课堂教学全程有一个质的飞跃。

④不定期地组织科研、现代信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讲座或培训,开拓视野,使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有敬业爱生的精神,而且在学科专业、计算机运用、外语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样要有突破。

⑤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区党训班、青训班,并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完善在一线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管理干部的机制,将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到干部队伍中,使学校管理队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⑥每学年举行1-2次课件制作评比、论文交流评比及教育思想研讨活动,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与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来推动教育改革。

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①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②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a.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奖励评价制度。

b.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评聘分离,对由于种种原因、职称上不去,但实际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比较优秀、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在校内实行浮动的低职高聘。相反,也可将职称高、水平一般、态度欠缺的教师,高职低聘,促其流动。

c.要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稳定并发展现有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引进教师要从量的补充转变到质的提高,要注重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对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内动力”的教师要进行流动,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管理竞争流动,基本上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形成“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看贡献、考核看实效”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视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除组织教师参加市、区“540、240”业务进修外,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开展自培活动,自培工作分两条线:一是不同的教研组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考核办法,二是不同类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各有侧重,培训要求各有异同;三个层面:一是带教性培训:对0-2岁青年教师的业务带教及班主任带教;二是基础性培训,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使每位教师具有基础型课程教学及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教学的能力。三是发展性培训,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培训与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求相关教师都必须参与,并由校长负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把教师参与自培课程和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千方百计通过自培基地的扎实努力,请进来,请名师名家开讲座、请专家作导师。走出去,参加全国、全市、全区各种研讨会、骨干短训班及硕士学位、双学位课程班进修,送出国门在国外短训等方法,培养人才,脱颖骨干。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篇五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前身是上海市沪闵中学,挂牌于xx年4月,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岗位62人,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新组建的教师队伍。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2人,占教师总数的近60%,有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学校的组织机构目前由学生处、教学处、后勤服务中心、校办等组成,校级和中层班子共8人,平均年龄36岁,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基本理念

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教育资源中最根本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管理资源。新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一种资源,要注重开发潜能,发展个性。这就首先要把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努力去“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使教师的活力“竞相迸发”,使教师的才智“充分涌现”。

学校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也要努力为教师的一生幸福创设条件,其中包括小康的生活福利,工作的成就感与集体生活的愉悦感。

(2)“以人为本”,关心和信赖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从多方面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3)“以校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学校自主培养为主,只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以发展为本”,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励教师成功,学有所长,不断进步。

(5)“以青年教师为本”,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才。

2.建设目标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的目标是:继续完善“引进、培养、调整、优化”队伍建设指导方针,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构建以“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师自培模式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有特长、结构合理、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敬业爱生,师德高尚,奋发向上,业务良好,善于研究,勇于探索的有凝聚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1)近期目标

力争在三年时间内使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骨干,三年后教师队伍中有70%左右的教师达到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班水平,60%左右的教师具有某方面的教育教学特长,三年内创造条件使现有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20%左右的教师在学校中层岗位锻炼,并从中选拔优秀者充实学校干部队伍。

(2)远期目标

培养一支高质量、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100%的教师能开设2门以上的课程,70%左右青年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出一定比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名区学科带头人、3-4名局学科带头人和5-6名左右区骨干教师),为教院附中提供优质的师资。

3.主要内容

(1)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学校兴衰的关键

①要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人文修养。中青年教师要努力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平时生活的语言与思维,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常规习惯。

②要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探索实验经常搞,论文总结经常写,研讨交流定期办。

③要提升对外交往的品位。积极而适度地参与对外交流,展示个人风采,得体与人交往。

④共同培育和推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名师”,依据“名师”办“名校”。

⑤夯实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一专多能”的本领,提升外语水平,电脑水平与信息素养,掌握开设三类课程的基本技能。

(2)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首要任务

要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气质风度的品位,提高思想境界,讲究修养、教养、涵养、学养。

师德建设包括日常教育和集中学习两个基本途径,这两个基本途径又包括许多具体的途径。

4.主要措施

(1)提高0-3岁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① 建立两年制新教师培训学校,制定两年制新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对近三年进入我校的新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重点抓好教学常规、语言表达、板书新意,待人规矩四个重点,使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两年合格,三年见成效”。

②除了见习大学生安排师徒带教外,学校综合考虑,全校平衡,明确目标,落实到人,安排教龄5年以下的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校内、校外拜师,进一步充实顾问小组,由专家、老教师长期带教3年,促使青年教师早日脱颖而出。

(2)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的标志之一。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①鼓励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及其它专业培训班的学习。

②进一步完善校“学科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形成区、长桥地区和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级梯队。

③每学年进行1-2次全校性的教学大赛,促使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竞赛课、汇报课,积极促进中老年教师参与研讨课、展示课,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系列训练,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与优化课堂教学全程有一个质的飞跃。

④不定期地组织科研、现代信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讲座或培训,开拓视野,使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有敬业爱生的精神,而且在学科专业、计算机运用、外语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样要有突破。

⑤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区党训班、青训班,并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完善在一线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管理干部的机制,将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到干部队伍中,使学校管理队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⑥每学年举行1-2次课件制作评比、论文交流评比及教育思想研讨活动,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与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来推动教育改革。

(3)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①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②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a.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奖励评价制度。

b.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评聘分离,对由于种种原因、职称上不去,但实际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比较优秀、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在校内实行浮动的低职高聘。相反,也可将职称高、水平一般、态度欠缺的教师,高职低聘,促其流动。

c.要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稳定并发展现有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引进教师要从量的补充转变到质的提高,要注重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对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内动力”的教师要进行流动,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管理竞争流动,基本上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形成“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看贡献、考核看实效”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4)构建“教研训一体化”自培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视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除组织教师参加市、区“540、240”业务进修外,还要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开展自培活动,自培工作分两条线:一是不同的教研组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考核办法,二是不同类教师在培训内容上各有侧重,培训要求各有异同;三个层面:一是带教性培训:对0-2岁青年教师的业务带教及班主任带教;二是基础性培训,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使每位教师具有基础型课程教学及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教学的能力。三是发展性培训,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培训与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求相关教师都必须参与,并由校长负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把教师参与自培课程和实际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千方百计通过自培基地的扎实努力,请进来,请名师名家开讲座、请专家作导师。走出去,参加全国、全市、全区各种研讨会、骨干短训班及硕士学位、双学位课程班进修,送出国门在国外短训等方法,培养人才,脱颖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