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象人读后感中文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9 15:34:28 作者:紫薇儿 最新象人读后感中文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2.自我监控目标理论。这个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压制情绪的结果,越去不要想某件事情,或者克制不要出现某种情绪,大脑越喜欢去确认这件事情完成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内不在大脑里想小粉象的原因,不信你试试?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9.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10.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11.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无界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12.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强健,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13.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14.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射出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15.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所提论点,与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把我的论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个人的原始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性格即为本心,不可逆转,“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为体现则是实现“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径。

我们称之为智。“心”与“智”之间的关系犹如国王与丞相。

国王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谁也无法左右。丞相的决策,都只是为了满足国王的需要而存在。

国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吸收力,需求也会不断的提升,丞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继续满足国王,如此,人便能持续的感到幸福。

国王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当丞相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它便会跳过丞相这一关而直接行动,如此国王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国王便越来越沉沦,不幸便会随之接踵而来。

因此,人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够满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则心不甘,控制不住,则心无度。故而,我们所下的功夫,与其说是控制“心”,不如说是培养“智”。

所以,人只要能够认清“心”,肯定“心”,接纳“心”,并用恰当的方式满足“心”,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人生的意义为何?我相信每个人在漫漫人生中都将发出这句“圣问”。作者从外部(人生目的为何)及内部(人生本身的目的)展开对答案的搜寻,随后聚焦内部,从爱与工作、全心投入、跨层次一致性、群体选择、超越自我的意义感进行深度探索。

作者认为追求人生的意义是一个高贵的行为,我欣然同意。青少年期若能发出这一哲学思索,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从积极层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蜕变。联想近期的学生波动现象,结合作者的观点,我想以下三个因素可能是部分影响源:

1.特殊社会背景,疫情下延迟开学,到复学复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2.受国情影响,宗教信仰的传播有所限制和淡化,缺乏仪式感将降低意义感。

3.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剧增,加之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导致学生的激情行为较为凸显。

我自己在中考后的假期,也若有若无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期间,都在听音乐,大把消遣时间,想吃吃,想睡睡。回想起来,即便思索无果,但自由发呆对于孩子而言是必需品,在精神世界或幻想世界遨游,身体学会如何与一团乱麻的脑子相处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个层面而言,思索已有果。

我个人以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目的在于找寻意义。而人生的过程便是建构意义的过程。那些缺乏安全与爱的婴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更难建构意义。与主要抚养者间的联结不足或中断将容易引发其人生危机。当然,并非在安全与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受困于危机与迷失,而是他们拥有更多的能量、资源及所建构的意义等支撑他们走出迷失。

象人读后感

初看《象人》的时候,一是自我惯来对黑白色的偏爱,二是冲着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这次的《象人》,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让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动物,象人是人。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进绝望的夹角时最终的呼喊,却寻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缓慢拉开的序幕:一个相框中的美丽女人,一个接下来绝望的可人儿的母亲,一群喧嚣的大象。伴随着背景聒噪的喇叭声,一个女人的身体被象群踩过,践踏。这个女人,一位母亲,这热带雨林中荒诞的经历,故事的起源就用这样的蒙太奇给抽象带过。然后是冗长的两个小时。黑白画面。伴随让人产生自然的生理嫌恶的哮喘声,变形的身体,丑陋的皮肤,硕大的头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只还是本来面目的左手,丑陋面貌下的美丽圣洁的心灵,夜夜祷告神经的羔羊,被屠杀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无辜的,他像个孩子一样胆战心惊,他害怕人们对他的鞭打,对他嘲笑,他害怕窗户外突然出现的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脸,他害怕哪怕只是一个突然的关门声,他害怕的不敢说话。他随身带着他母亲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后他又悲痛的说:如果我的母亲还在,她必须不会想见我,她……会以我为耻,我,我让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态般的接近他,他却受宠若惊,开心的像个孩子,他会说:那是真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不敢相信,他以为他一生会真的像一个动物般的在阴暗潮湿的低层度过,伴随着衰弱的身体,和沉重的哮喘声。他对窗外教堂的期望,来自于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远的地方,那么近,他看不见,他只能在心里画出它的轮廓,运用自我的想象来打造他的梦想,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梦想。

我以为这只是大卫·林奇编造出来的借畸形人来嘲讽这个世界的黑色幽默,一部《巴黎圣母院》的延续和再造,用残酷的躯体面容来歌颂内心的圣洁。当我开始搜寻更多关于象人的资料的时候,我搜寻到了joseph merrick的故事。《象人》就是根据joseph merrick的真实经历改变而成。这是让人震惊并且让人悲痛的一个事实。一百多年前,象人以往真实存在过。事实上,现实远比影片所表现的要残酷,merrick在死后,其身体一向被伦敦皇家医院保留,用做实验,他罕见的病理成为困扰医学界100多年的难题。而影片中用畸形小矮人的救助和医生最终的良心发现来证明完美的一面,只是依旧无法挽救象人的死亡。joseph merrick曾亲手用纸板做了一座教堂,华美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