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精选成都市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1 22:39:39 作者:碧墨 精选成都市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模板16篇)

规划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目标、资源、时间等因素,并合理安排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以下是一些规划计划的最佳实践,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制定出更加高效和有效的计划。

十四五规划教育主要内容范文

内容为汉语词汇,拼音为n&eir&oacuteng指事物中包含的实质性事物。艺术作品的表达、基本意义、意义或审美价值。内容是指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感官、主观、心理和情感暗示,这与我们对描述方面的简单感知相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4.4%,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2.5‰,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注文化产业;。

八是推动绿色发展,关注环保产业;。

十二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注军工产业。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我在中大咨询的官网上了解到“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内容,上面谈到,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参考文件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等重大战略、规划、政策文件,以及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文件.

我曾请教过中大咨询的“十四五规划”专家,专家认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前期研究和准备阶段:组建工作机构,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2、基本思路研究阶段:研究提出地区“十四五”总体规划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完善基本思路,听取人大和政协对总体规划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3、纲要草案形成、报批、发布阶段:完善意见稿,提交政府常务会和委常委会等研究审议,形成“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与上一级有关部门衔接,完善草案.

“十四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四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21~2025年,现在关于十四五的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这要等到十三五末才能进行规划.需要考虑的当然是国家层面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领悟都要考虑到.

中大咨询的十四五规划专家认为知,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遵循以下编制原则:1.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推动全省整体发展,又要适应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合资源,集中攻关.道2.坚持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统一.既要加强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谋划,增强规划宏专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要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3.坚持属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政府部门编制规划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开门搞规划,充分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我们的国家能用20来年的时间走过西方200年的经济发展之路,那么,我们同样能解决他们200年不断积累的、无法解决的诸如社会矛盾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格局必然会在15年内实现,中国雄起!70后的我很高兴能见证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做精自己的事!做美自己的事!就的贡献!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2020年以来,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但我们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脚步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在沿黄九省区持续深化。可以预期,“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举措将在通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之路上继续发挥关键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在今年新冠疫情波及全球的恶劣形势下,为应对国民经济的下滑和国际局势的波动,党中央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我们下一个五年计划:“十四五”计划。

此次大会提出党的工作着眼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各方面实现了综合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同时,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的方针,我们要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新时代美好蓝图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__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因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仍需向着国力强、人民富、底气足的新目标继续前进!

新目标、新征程、新作为,学习会议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你我更好的中国,建设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文档为doc格式。

十四五教育规划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纲要》,简称“纲要”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4.4%,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2.5‰,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大家可能奇怪,这次5年计划,为什么跟2035年远景规划,一起提出?那是因为党的xx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这次xx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将提前15年成为现实。这是历史的渊源!回顾我国建设的71年来国家发展的历程,每一个五年计划,都能完成和超额完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纲要》,简称“十五”“十四五”规划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一共60条,2万多字,对于我来说,想要一下子学懂实在是不容易。我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即大学时光,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难题。回顾历史,还记得一五时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的种种封锁,我们亟需巩固新生的政权,快速发展经济,于是有了一五计划。如今,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就是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就必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十三五”时期的实践可以充分证明。规划《建议》第二板块的分论第一条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说明,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我们把坚持创新摆在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要从以前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即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与前两个新是互相联系的,例如,规划《建议》第四大条中提到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极其复杂,被美国扼住喉咙的华为--麒麟芯片断供现象充分体现了我们要保障产业链安全,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九十九年,明年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非常荣幸能够见证这一伟大时刻!我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组织,为组织做贡献。最后我想用8个字来结束分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十三五征程我们凯旋收官,十四五我们展望未来,红领巾相约2035,我们一同回顾走过的光辉岁月。

盾构机破土动工,加快了中国速度,神州上天拉高了中国高度科技领域的重大工程,不仅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新高度和新水平,也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中国自主创新的进度条;宁德时代用年轻的身份,年轻的成员闯入了世界的前沿,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动力之源助力;在螺蛳粉的助力下柳州市的收入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红火。这个螺蛳粉特色小镇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放眼神州大地,这样蓬勃发展的小镇数不胜数;选择了科研就是选择一条孤独前行,艰难攀爬的路,但陈薇老师18年坚守岗位,在疫情期间连续奋战113天,与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一场抗疫战争。每天忙到飞起的状态,坚守在与病魔对抗的岗位上,为世界人民献上了大礼—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国疫苗。正是因为这样的人们,我们一路凯歌,大步前进。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继续乘着时代,东风在逐梦路上继续奋斗前行,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做时代的弄潮儿。

十四五环保规划主要内容

“十三五”规划工作期间,我局紧紧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20年期间,我局共完成审计单位93个,查出主要问题金额50.49亿元,其中:违规金额0.64亿元,管理不规范资金49.85亿元。审计发现非金额计量问题175个。审计处理处罚资金4.59亿元,其中:应上缴财政资金0.75亿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0.52亿元,应缴纳其他资金650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3.26亿元。移送处理事项48件,其中:移送纪委35件,有关部门13件,移送处理人员4人;提出审计建议282条;完成政府转办事项520个。其中,市水务局、原城管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市供销社财政收支、201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等5个审计项目,先后获得自治区、银川市优秀、表彰审计项目荣誉,共计5人获得审计标兵称号。

(一)审计服务大局。一是跟踪审计推动政策落实。五年间开展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稳就业”等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督促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二是持续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认真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两办新规”的执行,及时更新审计对象底数,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了对市财政局、科技局、农牧局、教育局、市委办、组织部等36部门(单位),临河镇、白土岗乡等4个乡镇和城投、文投、融资担保等3个国企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工作,不断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三是持续服务保障提升财政资金绩效。通过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连续五年对灵武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暨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开展审计工作,针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前瞻性、预警性的审计意见建议,每年的财政同级审计工作报告都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度肯定。相继开展了市政协办、农综办、人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等23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对公安局、再生资源园区管委会、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白芨滩林场等14个部门(单位)财政收支审计和5个乡镇的财政决算审计。四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2016年至2019年共完成工程建设审计项目3590项,审计总金额112.94亿元,审定资金102.88亿元,核减工程造10.06亿元,核减率8.91%,其中:招标控制价审核1896项,送审金额55.26亿元,审定金额50.17亿元,核减造价5.09亿元,核减率为9.21%;工程结算审核1694项,送审金额57.68亿元,审定金额52.71亿元,核减造价亿4.97元,核减率为8.62%。

(二)审计创新突破。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精心谋划了灵武市十三五审计工作工作任务,就推进审计全覆盖、创新审计方法、科学审计管理、提升审计质量等进行了探索和规划。二是顺利完成审计机关机构改革。按照机构改革相关要求,成立了灵武市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强化了审计工作的统筹协调,先后召开四次会议研究灵武市审计工作重大事项。积极承接了发改局的“重大项目稽查职责”和财政局的“财政监督检查职责”,并有序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三是有序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突出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督,初步实现了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四是探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连续三年分别对马家滩镇、原林业局、崇兴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式、方法,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与领导干部的履职评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尝试。五是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督查考核机制,将审计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推动审计结果运用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对2015年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移送处理敷衍整改及未整改事项15件。同时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列入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六是稳步推进投资审计转型。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通知》(宁政办发〔2018〕64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在法定职责范围内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必要性,全面退出工程结算和控制价审核,不再承担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和审定、征地拆迁、工程招标、材料价格认定等决策和管理活动。

(三)存在问题。一是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全覆盖,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逐年增加,同当前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人员专业覆盖面不够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审计技术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在运用推广大数据和信息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个别部门和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重视不够,致使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进度缓慢,审计结果运用程度较低。

2021—2025年,灵武市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和灵武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各级审计委员会会议和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总体工作思路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审计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审计机关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灵武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自觉服从大局,积极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二是坚持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审计工作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使审计监督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三是坚持统筹推进。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大民生审计力度,重点关注重要领域、重大资金和重要项目,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将政策执行审计融入各类审计项目,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确保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各项措施相互衔接、协调推进。

四是坚持依法审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审计工作制度创新,破解改革难题,依法理顺今后审计监督体制。积极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依法依规,加强审计监督,做到查深查实查透。

五是坚持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审计队伍管理,强力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审计人员教育培训,审计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审计干部队伍,审计监督能力与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相适应。

2020年,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和灵武市委审计委员会相关会议精神,以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目标,提升审计工作政治站位,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全力推进审计全覆盖,深化审计改革创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坚持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坚持“治已病、防未病”,为灵武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审计支持。

(一)以党建强审为抓手,不断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1.以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制度为契机,切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全面落实两个责任。

一是做到决策民主,办事公开,工作务实。坚持重大事项由支委会集体研究决策;按月做好重大财务支出和干部考勤等局内日常管理。坚持班子成员每月至少深入审计一线调研指导审计人员2次以上。二是认真履行支部书记党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三个清单”,对照整改,层层传导压力。梳理审计廉政风险点34个,并一一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和相关制度机制,明确整改措施和目标,确保整改效果。局党组与各科室干部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将重点工作、具体工作落实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强化干部责任意识。三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切实丰富学做结合实践载体,讲好廉政教育党课,开展现场廉政警示教育,筑牢审计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我局以模范机关创建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一支以责立志、以德立身、以能立业、以行立信的审计干部队伍。一是加强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国两会、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第十次全体会议精神和审计业务理论,积极参与廉政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和宗旨意识。二是党组带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党委及市委对审计工作的安排部署,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等多种方式,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歪风、刹邪气、树正气,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凝聚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3.以提升党员服务能力为重点,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2020年以来,我局帮扶泾灵南村贫困户23户,在册总人数95人,其中,在校生27人,有劳动能力的53人,无劳动能力42人,残疾2人,享受低保政策7户。截止目前,包扶的2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严格落实上级关于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关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扎实开展“四查四补”工作,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建立完善“一户一档”,规范扶贫手册填写,持续入户做好政策宣传、务工就业、思想教育、环境卫生等工作,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今年7月圆满完成了国务院脱贫攻坚普查任务。

(二)坚持履职尽责为导向,筑牢财政资金运行“防护网”

2020年,我局严格按照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关于2020年审计工作安排部署,加强审计工作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截止目前,已开展审计项目25个,查出主要问题金额4.21亿元,其中:违规金额218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4.19亿元。审计发现非金额计量问题37个。审计处理处罚资金318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资金99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81万元,应缴纳其他资金138万元。移送处理事项8件,其中:移送纪委7件,有关部门1件;提出审计建议24条。

1.做好审计主责主业。

一是积极完成署定、区定审计工作。开展了第一、二、三季度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通过审计,促进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及时落实落地,起到实效。完成了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有效促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实施灵武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进行2017-2019年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通过多种形式的监督,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切身利益,保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认真开展财政审计工作。对2019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市委组织部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促进财政资金高效科学使用。

三是扎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继续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聚焦党委部门和国有企业,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廉洁用权,对市委办公室、崇兴镇、民政局、市城投公司、文投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6个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

实施了灵武市白土岗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及灵武长枣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五是尽职履责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款物专项审计工作。在做好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立足做好本职工作,根据审计署的统一部署,按照自治区审计厅的要求,我局组织审计人员对我市2020年疫情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开展了专项审计,紧盯疫情防控款物接收管理、分配使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审计监督保障。

六是积极开展专项审计。以预算资金流向为主线,以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和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效益性为目标,开展了市委政法委禁毒经费和司法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市团委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审计。

七是继续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以推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为目标,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开发利用责任,贯彻执行中央及省重大决策部署、遵守法律法规,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对崇兴镇主要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

八是完成市政府交办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我局积极发挥审计职能,扎实做好审计服务工作。先后完成了白土岗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及培训中心项目、白土岗养殖基地入园保证金、河滩地收回、园疙瘩湖冲毁面积等4个专项核实工作,配合完成政府转办事项14件。

2.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市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随着审计全覆盖理念的提出,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项目逐年增多,现有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项目全面完成,存在出现审计发现问题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风险。

二是审计干部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时代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审计技能等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促使审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的提高。

(一)继续做好“两统筹”工作。科学安排审计项目,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项目的平台作用,加大各领域审计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探索预算执行审计与重大政策跟踪审计、专项审计相结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相结合,努力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

(二)扎实提升审计效能。坚持科技强审,提升审计技能和水平,实行“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组织新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优化内部管理,加强审计项目督促,建立审计任务清单制,在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反映审计任务、审计责任人、审计时限、审计发现问题等,定期汇报研判分析,提升审计组审计实施效能。

(三)强化审计成果提炼。结合我局实际,做好优秀项目申报,对我局目前不衔接、不科学、不适用的操作规范、业务流程予以清理完善,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宣传工作,在审计成果运用的深度上下功夫,将审计监督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分析综合,及时提炼成审计工作信息,推进审计成果转化。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树立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一系列举措是满足人民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传播“十四五”精神的方式。学习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内容是当代青年人的责任,继承并弘扬其精神是我们应担当起的使命。

通过学习“十四五”的相关推文,我了解到此次规划建议稿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涉及到了民生、经济、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十四五”规划的第一板块为总论,从推文中我体会到了我国要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起挑战的决心与信心。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历和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公民,我应积极了解新政策,配合其实施,尽我所能的帮助这场新征程能够尽早取得胜利。

第二板块——分论,结合新发展理念,分领域、分层次的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并对重点领域进行了工作部署。这提醒着我,作为一位新青年,要认真学习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思想上时刻牢记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发挥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我们要总结前人经验,继承其精神,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对推动社会发展进微薄之力。

“十四五”规划的第三板块是结尾,强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将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参与进新征程中,团结一致的为新时代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而奋斗。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会在志愿服务中丰富人生阅历,锻炼本领;在学习中内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计划;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学习新思想,紧跟党的步伐,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为实现新征程尽一份力量。

十四五规划内容学习心得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无论是“十四五”发展目标,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都贯穿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需要强化政绩考核。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牢固树立考核导向。政绩考核是一个指挥棒,也是一个明确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自觉把思想意识转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上来,自觉在工作和重大决策中注重高质量发展。《通知》强调,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用政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从重视gdp增长速度,到推动经济社会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出表率,更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部署,在考核导向上主动聚焦高质量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及时调整考核指标。有了指挥棒,关键在落实。在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之下,要及时调整干部政绩考核中的量化指标。要把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的调整到民生发展和群众评价方面上来,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注重考核民生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引导领导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注重了政绩考核方面的引导,但由于缺乏逗硬的考核标准,因此效果不是很明显。《通知》明确要求,要对应新发展理念,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有了更细化明确的考核指标,有了科学完善的考核架构,自然就会激发考核活力,就会形成考核合力,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注重突出考核实效。出台任何一套干部考核体系,都不是单一的制度推进,而是一种协调配合。干部政绩考核亦如一首悦耳的音乐,需要弹奏出高低错落的音符,才能有美妙的声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需要各方组织协调,需要导出组合拳。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出自己的领导把关作用。组织部门要强化自己的主责主业意识,做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工作衔接,力求简便高效,力戒形式主义。作为本单位本部门,要强化日常管理,在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去考核和考察领导干部的政绩。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xx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树立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这一系列举措是满足人民未来生活的有力保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传播“十四五”精神的方式。学习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内容是当代青年人的责任,继承并弘扬其精神是我们应担当起的使命。

通过学习“十四五”的相关推文,我了解到此次规划建议稿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涉及到了民生、经济、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十四五”规划的第一板块为总论,从推文中我体会到了我国要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起挑战的决心与信心。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历和成就,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公民,我应积极了解新政策,配合其实施,尽我所能的帮助这场新征程能够尽早取得胜利。

第二板块——分论,结合新发展理念,分领域、分层次的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并对重点领域进行了工作部署。这提醒着我,作为一位新青年,要认真学习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思想上时刻牢记使命和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发挥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我们要总结前人经验,继承其精神,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对推动社会发展进微薄之力。

“十四五”规划的第三板块是结尾,强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将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参与进新征程中,团结一致的为新时代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而奋斗。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会在志愿服务中丰富人生阅历,锻炼本领;在学习中内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计划;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学习新思想,紧跟党的步伐,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为实现新征程尽一份力量。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其中,民营经济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改革开放40年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198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80%以上,个体私营投资(含农村个体投资)仅占13%多;到2017年,全社会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已经占60%以上。民营企业数量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了80%,在轻纺、食品、电子、机械等普通制造业及制成品等行业已占绝对优势;在重大装备、高技术等高端制造及制成品等行业,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各领域对民营经济准入的不断放开,民营经济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未来我国不断提升供给质量,特别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民营经济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公报中,“科技”一词出现10次,“创新”出现15次。这里首次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因此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科技型企业一开始投入非常大,也就是前期需要比较大的支持,希望能有更为精准的配套政策出台。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科技创新为主要指标的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对工业生产类项目采用准入评价,评价因素包括科技创新、环保、安全、绿色、规模等因素,其中“科技含量”应当成为评价体系中首要考量要素。

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进科技资源、研发机构、成果孵化项目等工作举措,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

在引入知名高校分校或学院,并不是越多越好,地方政府应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民营经济优势,以企业需求为牵引,以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多校联合的方式,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契合度强的科教资源。

因此不仅仅是产品需要供给侧改革,当地主导产业的需求也需要“供给侧改革”,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培养,引入科研院等科技资源、整合科技孵化平台等等,形成高校技术成果、项目、人才向地方转移的快速通道,科创机构、人才、装置、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抓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强化项目支撑、突出龙头带动,把产业规划落到具体项目上、具体企业上,尽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加速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补链、延链、稳链,更重要的是“强链”,即: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完整化、供应链安全化和价值链高端化,促进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规模更壮大、产业集聚更高效、龙头带动更强劲。

一条产业链涉及企业量大面广,涉及各个领域,多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是产业链协同的关键。总协调指挥部门要承担产业链协同规划实施和业务支撑的主要职责,就产业链涉及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努力打通和克服产业链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确保政府在产业链建设中的资源集聚、要素优化和技术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扶持对象应由单个企业、单独项目向全产业链企业和产业链集成项目转变,将资源分配转向集约高效,推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企业是产业链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要注重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紧紧抓住产业链协同的关键点,深化开展上下游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要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产学研创新链主体,带动产业链现代化,走市场化强链发展之路。

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这就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打通堵点要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要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样就既能够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

要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必须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新基建作为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支撑,不仅本身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还将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将对内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

在当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时代,数据作为生产的核心要素,数据的生产、加工、处理、交易和消费,在整个经济链条中产生决定性或者基础性的作用。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营销到服务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上下游企业、物流运输商及其服务商、相关金融机构等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链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产业之间的整合、优化和协同,消除整个产业链上不必要的消耗,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政策层对普惠金融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民企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占比很少,融资问题依然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部分民企出现经营不善和融资困难,尤其是小微企业在贷款规模、审批效率和抵押担保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要实现民企的高质量发展,解决融资难也是刻不容缓的关键之一。

据统计,2018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有5600万家,潜在融资需求4.4万亿美元,其中融资缺口为1.9万亿美元,占中国当年gdp的14%,41%的中小微企业都存在着融资困难问题。

有些地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用普惠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全成长周期”的针对性服务。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初创期需求,有地方设立了专项基金、发放科技创新券;在企业成长期,则为企业提供改革企业研发类费用加计扣税、科技转化奖励实行递延纳税等税费政策;在企业成熟期,建立创新产品“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的科技保险,全程为科技创新企业保驾护航。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政府是否和企业能够有很好的信息沟通?有报告中显示,41.6%被访问的民营企业家表示“缺少政商交往的途径”,这是在“当前政商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中,占比最高的一个问题。

有高新技术制造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平时政府会有一个干部直接对接一个企业服务的“一对一”政策,也有见面会请企业家提建议,但这些沟通渠道实际作用比较有限。“沟通方式仍有待改进,包括其他企业也反映,虽然有一对一沟通机制,但有时我们的诉求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分析原因,有39.6%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是“缺乏面对面等常态化的政商互动制度”,有32.4%的受访者认为“民营企业家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不畅通”。沟通渠道要落到实处,否则会有起不到实际作用的感觉。

开办企业是百姓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是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地方对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欢迎程度,开办企业是否方便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政府各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让数据多跑、群众少跑,这已成为政府做好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调查报告显示,有31.8%的企业表示政府“行政审批效率相对较低”,有企业反映项目报批程序环节不够明晰,需要的各类证明太多,流程刻板,缺乏指引。

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各部门之间标准不一。部门之间信息不协调让企业在申请项目时处于较为尴尬的状况。比如企业申报的一个项目,在得到一个部门的审批通过后,却被办事的后一个部门告知这样申请是无效的,这让企业很彷徨。

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流程的简化、公务员素质的提高等等。政府现在亟须做的是建立标准的审批体系,企业可以对照着一一展开。

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比如有地方地税局以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信用清单、管理清单和网上审批等“五单一网”为抓手,持续推进税收审批行为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大限度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

浙江省具有市场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数字经济先发等优势,当前应当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全省建成省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73家,其中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家,数量居全国省市区前列。杭州钱塘新区、宁波鄞州区、嘉兴科技城、杭州未来科技城4家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72家,其中国家级246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为吸纳科技人员创业、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统筹优化资源布局,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做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浙江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搭建多层次、多类型、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范文

三堂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1.7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4000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2000多亩,小麦良种繁育3000多亩,牲畜存栏1.2万头,渔业养殖水面800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三堂镇进驻规模企业有太和金诺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鸿茂纺织品有限公司、源通敷料有限公司、太和县灏翔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3亿元。二是积极打造济广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泰源纺织”、“灏翔纺织”、“鸿茂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1亿元,其中博涛塑业投资5100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6220余万元的安徽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258户5351人,2015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2345户,贫困人口5598人。2014年脱贫242户960人;2015年脱贫252户887人;2016年脱贫779户1586人,洪河村、康庄村出列;2017年脱贫332户,685人;2018年脱贫444户837人,贫困村玉皇村顺利出列。2019年拟脱贫518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三堂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13.32‰;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9505人,家庭签约人次13555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2958人,办理慢性病本1763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97%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20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12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100%,全民参保任务达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各5次,培训人数达200人,50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42人,共计420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3处,建成3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60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1099户,1768人,其中扶贫户有880户1463人,城市低保12户,20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131人,享受60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239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18户,给予每户1000-3000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80周岁以上老年人1139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240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7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2400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305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1个镇级、8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19年4月3日,太和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赵寺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10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三堂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站东村、洪河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7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新时代,新征程。2021至2025年,三堂镇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实现跨越大发展。三堂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式,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到2025年,将三堂镇建设成为“生态三堂、文明三堂、和谐三堂”。

三堂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三堂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25年gdp达到13.579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25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9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到202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151元;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教育。幼儿入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双基”工程建设,保障群众生活便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各村卫生室改造。提高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落实计生政策,开展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保障民生。

“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三堂、文明三堂、和谐三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308省道至工业园区10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

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2020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三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三堂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三堂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学习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心得体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