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高一历史期试教学反思与总结(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03:36:57 作者:书香墨 最新高一历史期试教学反思与总结(大全5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本人任高一级历史教学工作,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收获的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1)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的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八单元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时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本学期在学习人教版教科书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可由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对中华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则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时,通过“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发挥想象力,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厦门的纺织手工业者,你会发现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什么变化?’”和“如果你是当年的荣家兄弟,请进行讨论,展开市场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通过“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通过“从材料一人物挂冠从商中,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问题思考,达到读史明智,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在现行的考试制度制约下,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领导不重视,教师无压力,学生无所谓。一些学校不开或少开历史课,把时间留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即使开了历史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农村历史专任教师少,教师不留作业。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

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部分学生的课本在使用两个月之后如同新书一样,上面居然没写一个字,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还固守着学习历史也就是上课听一听,考前背一背的老观念。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但只靠单抢匹马孤军奋战的时代过去了,只有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如我在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反复推敲,就是难以找到突破“曲折”这一难点的有关材料,最后只好用教师可以讲解来解决这一难点,后来听了专家的课后,顿时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且由此获得了教学新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根据校行政的安排,本学期改上八年级的历史。上半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线索明确,但内容较多,容易混淆,且知识点难度大,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是看地图,学历史(识图学史法)。通过看地图,将比较空洞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空间立体感的历史真貌中。

二是列表格。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大条约几乎都有赔款、割地、开设通商口岸,学生很容易混淆。我指导学生将每个条约都制成表格,使知识在轻松的学习中被记得更牢。

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上历史课的兴趣。

四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绘制“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疆域图”、开展社区历

史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了和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从这次期中测试的成绩来看,学生总体上考得比较正常,班与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不及格的人数也不多。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差,这是所有任课老师的共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审题能力、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的能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均与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同时,学生仍未重视历史这门学科,仍然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学生现状如此,过多的埋怨责怪都无济于事,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现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讨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5.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高一(18)(19)(20)(21)(22)五个平行班的历史课。因为学生还处在高一年级这一非常特殊的学年段,文理尚未分科,而且我校又是一个重点中学,学校上上下下一切为理科的学习科目马首是瞻,每周和音体美相同的课时,还恨不得再减去一节留给学生自习。于是这就将我们历史原本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学科推上了一个极为难堪和尴尬的境地。但是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原则,我还是认真地去备好每一节课,尽量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了解历史的真实,让可怜的国民再找回一丝历史的责任感,尽我最大的能力去让学生喜欢全国人民都不重视的历史课。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他们就会认真地听课,也就自然避免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历史课就是自习课就是有老师的休息课的窘迫困境,学生爱学这一科,觉得这一科对自己有用,自然上课就不会说话,打瞌睡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方式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但是就像有些领导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要想泰人自若的驾驭课堂实现上述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在诸多不可能之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全力去努力实现,所有首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我觉得对所教教材还不熟,对于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真备课,敷衍了事。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精明的很,老师是否认真地备课了,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不出一周,学生便会了解一切的。所以任何应付和得过且过的行为和想法都是极其可怕的,它会断送学生对你的信任,甚至彻底颠覆学生对为人师表的教师的高大形象。所以我丝毫不敢放松备课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在讲每一节新课前,我都会通过对新老教材的对比,查阅相关资料。在头脑中多次设想,在这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我该如何解答才会给他们最满意的答案。尤其是在涉及与现实联系很密切的问题时,我都会通过网络或向政治等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等途径,尽量挖掘出历史与现实的某种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历史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而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素质较高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自己。我就利用了他们这个特点,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历史兴趣,有所收效。这几个班中尤其是(18)(21)(22)班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劲头都很高,我就尽量使他们成为带动全班学习历史的动力。毫不吝啬的表扬他们,其他同学受到了感染,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研究成果,后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21班的学生,声情并茂讲的非常好。(我已写了一篇文章记述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教学,也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当我们回归课堂的本真时,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我首先怀疑的是:我这样讲学生能不能懂?我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答?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喜不喜欢?作为年轻老师的我们,就应该在这样的反思中,在这样对课堂瑕疵的苦苦寻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我觉得,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切不能“抱着石头跳舞”无趣且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