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加与减二年级数学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4-01-12 23:40:15 作者:字海

二年级教案的编写应该符合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二年级教案,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二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多媒体课件。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微视频、微练习。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二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案

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5×85×55×36×29×5。

3×42×84×57×23×6。

(个别说说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

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投影仪。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4、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案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二次设计

一、复习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教案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竖式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说情境图。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7)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1.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2.体会试商过程。

3.第4题改错练习。

4.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独立探究,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教案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空间关系。基本上会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学习内容。

分辨上下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的上下关系。

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课件、动物玩具若干、小架子(上、下两层)、苹果树挂图一幅。

听故事,然后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并提问。

小狗和小熊玩了一天后回屋休息,小狗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狗还是不听,最后小熊只好艰难地爬上了上铺。

a、小狗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最后睡在了哪里?(上铺)。

1.认读上下。教师领读上下,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2.认识上下。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上下,如;宿舍的上下床、家里的鞋柜和冰箱、教室里的黑板和红旗、自己的头和脚、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小花小草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 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 它表示( ),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写作( ),读作( )。

2. 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 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 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 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 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 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 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 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 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 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 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九二十七五()四十五六()四十八。

四()三十六()九六十三八九()。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8=28÷4=。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2。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9=27或9×3=27。

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27÷3=9或27÷9=3。

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四、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提升。

1.(2)×9=(18)(答案不唯一)。

2.(27)÷(3)=9(答案不唯一)。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8、9题。

板书设计: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3×9=27。

27÷3=927÷9=3想:三九二十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不足之处: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对“数学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挂图、乘法口诀卡片。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二、问题探究。

三、体验感悟。

1、拿小棒摆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板书:1×3=3;一三得三。

4、组织学生摆2、3、4、……个三角形,写算式,编制口诀。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

1题:找朋友。

2题:找规律填数。

3题:动物运动会。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10页。

需要几个轮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