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

时间:2023-06-27 09:23:11 作者:曹czj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篇一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篇二

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挫折,充满血雨腥风。从浙江嘉兴南湖,确立党的纲领,寻求国共合作到大革命的失败;从南昌起义的第一枪,确立党指挥枪的领导路线,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到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从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到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九十五年沧桑巨变,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党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却一脉相承。为了人民的事业坚忍不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透过《党的基本知识 简明读本》和《党的历史知识 简明读本,我深刻领悟了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确立是在一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在近代中国,有机会进入领导阶层的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那时的中国,是非常落后的,急需一场社会变革。农民阶级由于思想意识薄弱,注定难以领导中国革命。而资产阶级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却并未真正触动封建阶级的社会基础。还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与北方军阀妥协。而中国的无产阶级则不仅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特点。它革命性最强、革命最彻底、并且相对集中。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我们从一个弱小的组织开始成长。最开始,我们的政策是寻找同盟军,所以才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然而国共合作并没有继续太久,大革命终是失败。这时候,我们党意识到一定要坚持领导权。自此,中国共产党独立扛起了革命的大旗。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国际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当日本侵华时,我们党不去追究与国民党十年对峙,在西安事变中妥善解决了蒋介石的问题,使得国民党公开承认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就是时局转换的枢纽,掀开了共同抗日的扉页。

事上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在组织上使毛泽东进入了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选择领导人。这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进程的需要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开始,领导中国成为了如今崛起的泱泱大国。九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它。世界的和平离不开它。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锻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遇事多向领导和同事们请教,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篇三

一本好书,不像是一条小溪,只有水,没有鱼和水藻;一本好书,像一片大海,永不停息地流淌,波浪滔滔的海里物产丰富、景色奇异……

《开启智慧的历史故事》就是一本好书,它像一个无声的老师,给我讲述了许多历史上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它又像一个熟悉的伙伴,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日子。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叫《海伦·凯勒的聋哑世界》。它讲述了美国女孩海伦·凯勒,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失去了看、听、说的能力,使她的世界变成了一片黑暗。但是她没有被这一切所打倒,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教导帮助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终于学会了用嘴“说话”、用手指“听话”,而且还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

海伦一个弱小的女孩,面对又聋又哑又瞎的现实,没有害怕,没有屈服,靠着正确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靠着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借助自己的双手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听到了绚彩的世界……

读完海伦的故事,我非常震动,她让我明白了:困境是检验一个人耐力的试金石,困境铸就人的才能。在困境中学会改变自己,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想一步登天或急于求成,只有点点滴滴地努力和坚持不断地前进,才能走向成功。

再看看自己,不知要比海伦幸福多少倍,可是我又做的怎么样呢?在学习中,我总是缺少恒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止步不前,轻易放弃。今后,我一定要向海伦学习,学习她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学习她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好书伴我成长,我在书海中汲取知识,我在知识中快乐成长。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篇四

作为一个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的兴趣爱好者,我前段时间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全册(上下册),其中有大概六分之一的阅读时间都花在了查阅文中繁体字上。好在自认为读的还算认真,于是就想写点读后感作为对自己初读此著作后的一个小结。当然,钱穆先生的这套书值得再次精读,我保证再读的时候如果不看注释,很多字和词我仍不知如何发音,作何解释。

《国史大纲》是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就个人整体的观感而言,首先非常佩服大师们视野之广阔、学识之丰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都有信手拈来之感。历史如同一张刻在他们脑中的画卷,似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熟谙于心,对每一历史事件得失总结、评论观点独到而犀利。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大家的大师之作,尽管读起来略微吃力,但正因吃力才读的慢且细,细细品读让人受益匪浅的一点在于,不但开拓视野,更重要是启发思考。

其次,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浩瀚如烟的历史进程的文字时,过往时空中一些片段就会如电影桥段般跃然眼前。我知道它们并不是电影桥段,它们有的也许曾真实发生,过程被亲历者拿笔记下而流传下来;有的也许只是来自历代人们的口口相传,真相在传播过程中经或多或少的加工而变得模糊不清;有的来自于今人通过学术研究及科技手段,对历史进行还原、推断或假设。

无论如何,历史本来的面目对于我们来讲,只能是一种隔着时空之窗的遥望。但我认为,我们仍要多读历史,不仅是因为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在历史浩瀚的遗物中尽可能寻找线索,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以及我们自身进行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有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对于自身与过去,自身与当下,自身与未来这三层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只读了一遍,我可能还做不到就书中内容的解读或延伸来分享自己的拙见,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大事与小事

在历史整个语境下,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这个需要从不同维度来看。对于君民二元关系来讲,皇帝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制定的一条国家政策,任命一个地方官员,在天下黎民百姓看来是事关自身命运的大事。开明的统治者能明察秋毫,感受到社会中变化,民情的动向,他们不是不犯错,只是能掌控事态,在小事演变成大事之前及时解决。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盛世”,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所绝对领导。相反,那些亡国的君主既看不到这些变化,又掌控不了局势。秦二世制定《七科谪》与《闾左戍》时,陈胜、吴广只是千万劳役中不起眼的角色,履行着在皇帝看来为民者天生的义务。最终他们不堪忍受徭役,燎起了社会反抗革命的星星之火,导致了一个大帝国的灭亡。

细细想来,那些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并非突然爆发出来,追根刨底可能都是由各种小矛盾聚合而成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小矛盾能被及时处理,这些大的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那历史是不是该是另外一番模样?从这个意义讲,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决定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面貌的因素之一。尽管,只有那些大事件能被记住。

许多人的小事情,加在一起就是国家的大事件,这大概就是“民心”的含义。

多数与少数

《国史大纲》里有相当的篇幅都在讲民族关系,也就是华夏民族与 “蛮狄戎夷”的关系。“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春秋》)大概就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指导思想。在中原华夏文化语境中,我们华夏民族不但人数比少数民族多,文明程度还比他们高,于是我们就跟他们取一些特难听的名字恶心他们。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鄙视,更多是一种防卫的心理,从一开始就说明你跟我不一样。但是,当低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取得高文明程度地区的统治权之后,如何维持统治就成了统治阶层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少数统治多数,光靠武力显然不行,吸收、融入中原文化,然后尽量把自己变得和华夏民族一样,所谓“同化”,是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言而喻,不但是民族间融合的矛盾,更有本民族内各势力间关于“汉化”的分歧而导致的矛盾。对于数量占有、文化占优的华夏民族来讲,被异族统治在文化上是不可接受的,开始的反抗很激烈,反抗不过就慢慢妥协,最后从文化上同化异族,能被同化的最后都变成了华夏的一部分,不能被同化的统治也维持不了多久(比如元朝)。

总之,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背后都是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减少,甚至有些民族被灭亡。但同时,民族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而正是因为融合多于冲突,才能让我们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完整与断裂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社会之所以几千年历经各种变乱而文化不断的原因,也许就是太过于稳定,我们的文化一脉传承,导致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是后来者沿着前人的方向和脚步在走。社会变乱只是打断了原来生锈的链条,社会思想和文化让链条重新连接,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又重新开始工作,社会又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运行。如此循环,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我们读到史书里每一段寥寥数语的记载,更应该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文字,看到它们背后可能是一大群人的故事,有生有死,有血有泪,有痛苦欢笑,有喜乐哀伤。厚厚的历史卷本,记录的那些征战杀伐中的善恶选择,艰难岁月里的人性光辉,至今读来仍震撼和敬佩的人生故事,以及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跳过冰冷的文字,直抵我们脑海,让我们有感受到历史中的不同一面。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毫无污点的历史,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选择。

古代与当今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优质篇五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中共共青团成员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不在陌生,通过近一步的学习和认识,我深感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通过团校菁英班的培训和阅读有关书籍及文章后的总结。

一,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指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培养中青年理论家,这是关系党未来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党和人民的事业,归根到底是要由青年来继承和发展;青年党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决定了未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为党培养后备军和接班人。

1, 历史证明,青年的思想决定了党和国家未来的事业。

苏东剧变,有着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思想出现了问题。最初,领导人忽视了党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工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照搬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论述,党的理论僵化并脱离实践,导致政策呆滞缺乏活力。接着,僵化并脱离实际的理论导致党内精英不再拥有共产主义理想,而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勃列日涅夫就曾经对亲信说过,“共产主义,那是骗人的”。最后,一批缺乏共产主义信仰的领导人主动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所属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成为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党的领导人思想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青年时代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的教育和实践。三十年代苏联大清洗,以政治高压代替学习实践强迫民众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而勃列日涅夫等人,正是处于那个时代的青年。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学习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缺乏真正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今后对党的理论政策缺乏思考和创新埋下来隐患。五十年代后期,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而搞所谓的“改革”,在思想领域造成了混乱而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一批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精英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的名字耳熟能详: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克拉夫丘克、舒什克……他们成为了苏共和苏联的掘墓人。

历史证明,缺乏一批核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人阶级政党,其领导基础必然存在隐患,必然在未来的思想领域后继乏人。

2,现在青年思想特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青年是人生从不稳定的稳定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青年阶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仰什么样的主义。决定了其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青年培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西方和平演变的策略下,在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左主义等一系列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青年的思想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在青年中仍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年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在汶川地震、奥运会、国庆六十年游行、反对西藏新疆分裂分子上都有突出的表现,这些都是正确引导、培养青年特别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另一方面,拥有各种非主流政治思潮特别是自由主义的青年逐渐增多甚至在某些地方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某些青年聚集的地方,自由市场、三权分立、多党制、人权高于主权成为了谈论的潮流。这些,又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党和政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市场经济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财富神话,冲击着当代青年的神经。青年中,实用主义价值观横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有所抬头,政治冷、经济热成为当代很多青年的真实写照。“搞经济”、会炒股、懂生意、能赚钱的一批青年受到普遍的追捧。而一批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青年反而被同年龄人所嘲笑,“落伍”“不务正业”成为扣在了他们头上的帽子,青年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塑造面临环境上的巨大挑战。

二, 如何把自己锻造成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年一代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继往开来的时代重任,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搞好,只有学习好了,做其他工作才能真正起到锻炼自己的作用,学习搞不好,搞其他的东西完全是浪费时间,虽然我现在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是部署突出的,所以我以后要加大学习力度,整齐作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这样才能起到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带头作用。 作为马克思青年,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不仅要学习好科学知识,要更加注重实践, 作为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做表率,多带动同学向好的方面发展,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把自己所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落实,再实践中完成“第二次的飞跃”。 作为马克思亲年,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共青团的思想路线,团干部要自觉继承和发扬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还要着重于培养创新思维,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

作为马克思青年,我们要完善自我,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学生干部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影响和感召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作为马克思青年,就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古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有高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优秀品质,他绝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而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示范者。体现在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体现在从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体现在对组织要服从、要忠诚上;体现在对老师要敬重、要尊重上;体现在对学生既要热情关怀又要严格要求上;体现在春蚕吐丝、甘为人梯的胸襟上;体现在对事业同命运、共荣辱、齐奋斗的追求上。

经过团校菁英班的培训和近一步对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确实让我感到自己众合和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意识方面,更在行动方面,时时刻刻以一名优秀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种提高。也感谢学校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全面地剖析自己,全面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全面地看清自己。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一定会继续的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的工作,全面提高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