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课程思政改革心得体会(热门16篇)

时间:2024-01-13 18:56:11 作者:雁落霞

心得体会是将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启示。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心得体会样文,相信会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听了圭峰和福建大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在网上还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课程思政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和积极影响。下面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我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心得体会。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缺乏热情。然而,经过改革后的思政课,不再是老师向学生摆弄文字的灌输,而更注重以互动、讨论、思辩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思政课并不是一味灌输理论,而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思政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课程思政改革也使我意识到了现代教育需要如何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学生们接触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思政教育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我们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以案例分析、团队合作、实践项目等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课程思政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过去,思政课往往与专业课的内容相对独立,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认同感。然而,在新的改革中,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思政课不仅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知识,还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有思政课与专业课真正融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课程思政改革促使我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一门课程的改革需要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但真正的改变是需要从我自己做起的。通过参加课程思政改革相关的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我明白了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人,始终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敏感和渴望。为了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我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义工服务,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将所学变为所用。

总之,课程思政改革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触动。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意义,意识到现代教育需要如何与时俱进,体会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改革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改革,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我相信这项改革一定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其中,课程思政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我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我有幸参与了相关的研究与实施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实践经验和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改革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东西贯穿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中不断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觉悟。这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经过我们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道德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明白了自己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要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首先,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是一个难题。我们通过开展教师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使他们能够将思政内容与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思政的力量。其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改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通过设置一些思政项目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最后,我们还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和讲习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他们的思政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首先,学生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更加注重实践。他们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其次,思政教育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他人的困境和需要。他们懂得了如何通过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最后,课程思政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不仅可以独立思考问题,还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人生道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结语。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相信,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理论研究,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相信有了这些努力和实践,我们的课程思政改革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力量。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_年6月22日上午在中心三楼多媒体培训,听陈不换领导讲座,收获很大。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新课程下如何上好教学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如何的上好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所有参与讨论人员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并非一下就立杆见影的,要经过一朝一夕的漫长的过程的。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与展示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今年我们的片区教研有个不错的创意,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提交到整个片区研讨,然后由某个老师综合大家意见再设计,然后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位老师对这种公开课的赞赏代表了所有教师的心声。教师需要公开课,但教师需要有实效的、真实的、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公开课,那种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也是老师们强烈反对的。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时常听到客人说:不必那么麻烦,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吧!话虽这样说,可是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准备几个拿手好菜!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参与讨论的网友黄国才老师这样比喻。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如何上好公开课,“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那些事先演练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天衣无缝的课,并不被教师买账。教师要求的真实课堂,就是具有真实事件的课堂,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课堂。“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我听公开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怎么样的上,怎样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我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思政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课程结构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因此,通过对小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参与和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思政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思政教育形式单一、课堂设施简陋、学生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我们也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针对现有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如增加思政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通过增加课堂设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举行班会、开展思政课题研讨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通过这次思政课程的改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思维和态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身上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责任心强、乐于学习的特质。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第五段:小结和展望。

思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思政课程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思政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和时代进步的需求,小学思政课程改革逐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参与了这项改革,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过去的小学思政课中,教师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传授知识和道德规范上,而在改革后,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新闻热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增加活动和案例的引导教学。

在以往的思政课中,老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在改革后,我们增加了活动和案例的引导教学,例如加入游戏、小组讨论、剧本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体验知识的乐趣和价值,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维度展现教育资源。

改革后,我们开始注重多维度展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主题课程和专题讲座。我们邀请了行业内顶尖的专家和学者,让学生通过听取他们的演讲和交流,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认识。

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在改革后的小学思政教学中,我们坚持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个性化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道德响应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使教育更全面、更科学。

五、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重要方向,改革后,我们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全面、综合、多元的能力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思政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和实践,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不断探索、创新,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期待未来更多的改革实践,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持续发掘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式方法,培养更多优秀的公民。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一说起新课改,就让我想起大学时的那门《中学思政教学论》,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接触新课程改革最多的时候,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就在想,如果我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但是当我真的成为了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繁重的工作几乎让我无法多花精力在这一方面,现实的状况也让我有点点懈怠、一点点倦懒。通过这次的培训,好像给我敲了一记警钟,仿佛该真正准备点什么,为学生做些什么。记得在听讲座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悸动,感觉前面就好像有一扇门,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去推开它,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将会是一条康庄大道。对于此次的培训,我有一些简单的体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讲座过程中,有好几个专家提到他们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早早地放学后,做点农活,然后一群孩子在山野间玩耍……坦白说,这样的情境,也是我小时候渴望的,放学后不是被关在家里做总也做不完的作业,父母不会紧紧督促我练琴、练字,可以自由地和同学聊天,狂奔在山野间,或者下下棋、看看课外书……但是这些几乎是可望不可求的梦想。现在的我们,只知道低着头解着数学题抑或是背着政史地,很多所谓的优等生,厚厚的镜片下眼睛没有一丝神采。我希望新课改能真正实施,能够成功,还孩子们一个灿烂的童年,让他们过一个真正的充实的花季。

本次深化新课改中提到“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老师”,有时想想,这对老师来说不是权力,更像是一种责任。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不断鞭策着更多的老师肩负起这种责任。那么我觉得:首先,新课程要真正实施起来、实施成功,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教师不应只熟悉、拘泥于教材,应该尽量利用教材启发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在我们平时的政治课中,我觉得更有条件可以贯彻。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要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培训过程中,有位专家提到,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新课程改革犹如“戴着脚镣跳舞”,但纵使是“戴着脚镣跳舞”,“也可强身、也可娱乐”。对于每一个参与到新课改的老师来说,你是什么、新课改就是什么,你是怎样的、新课改就是怎样的,你有多用心、新课改就会有多成功。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对策: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时,和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特别是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只要学生地位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展示,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互相倾听、交流、补充和纠正,达到互相帮助、学生互相合作的目的。真正把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并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课程它打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识永远是错,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犯罪。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的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今年,我们利用假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的学情是推进教师教情的。关注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的两堂课要注重学生的思、做、说、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地位,老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让学生自由大胆的想象,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到教材中去感悟和品味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和交流。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加强,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的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及评价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即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只有加强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xx年xx月xx日上午在中心三楼多媒体培训,听陈不换领导讲座,收获很大。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新课程下如何上好教学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如何的上好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所有参与讨论人员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并非一下就立杆见影的,要经过一朝一夕的漫长的过程的。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与展示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今年我们的片区教研有个不错的创意,即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提交到整个片区研讨,然后由某个老师综合大家意见再设计,然后进行教学观摩,再由大家进行反思,我觉得这样的公开课更有意义,没有修饰与表演,有的是尝试与反思。”这位老师对这种公开课的赞赏代表了所有教师的心声。教师需要公开课,但教师需要有实效的、真实的、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公开课,那种表演、作秀的公开课也是老师们强烈反对的。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时常听到客人说:不必那么麻烦,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吧!话虽这样说,可是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准备几个拿手好菜!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参与讨论的网友黄国才老师这样比喻。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如何上好公开课,“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那些事先演练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天衣无缝的课,并不被教师买账。教师要求的真实课堂,就是具有真实事件的课堂,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课堂。“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我听公开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怎么样的上,怎样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

我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工作三十一年啦。三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就了我的人生,丰富了我的经历。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是演讲者,学生只是听众,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上来,只是一味地为了完成每节课40分钟的枯燥时光,被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

在今天课改的课堂上,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学生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取科学知识;学生合作探究,去探究科学秘密;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我风采。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舒老师,我以前胆小,不敢发言,学校实施课改后,我的胆子大了,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啦!”是的,课改,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可以自主学习,可以与人交流,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跟他人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是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并有所行为的磁场,教学的魅力在教师,更在学生,课堂教学的改革,能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高效课堂的生成,更能成就学生、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1、课改,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自从开展课改以来,四年级五班的学生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当我说到“目光”的时候,学生能在2秒内“聚焦”过来,倾听老师的讲解,或倾听学生的发言、质疑。他们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守纪习惯、倾听习惯、质疑习惯、作业习惯。

2、课改,促进学生展示自我才华。以四年级五班学生为例,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课堂上,当我说请一个小组展示时,9个小组的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3、课改,促进了学生大胆质疑。刘俊良老师在五年级一班上《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实验验证可能形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有一个小组大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汇报时说:“太阳在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一样,地球上就不会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的运转速度和太阳的运转速度不一样,地球上就有可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这样的大胆设想,使我们老师都没想到的。

4、课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韩淑慧老师在四年级八班上科学达标课《营养要均衡》,在合作探究时段,老师让学生配制一天的食物。学生们都能在几分钟内配制好自己一天三餐的食物,并能做到营养均衡。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课堂达到了高效的效果。

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刻板的分析,有的只是师生之间情趣盎然的课堂对话;不要简单灌输,不再被动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营造轻松快乐、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更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原来的我,备课、做实验准备、上课,恨不得自己能成为学生,帮他们去学习,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现在的我,按照课改的模式上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参与交流的学生自觉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学生多了,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多了,有些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了,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在学生遇到重难点时点拨强调就可以了,一堂课下来,再也不觉得那么累了,而看到学生的进步却感到无比幸福。所以说,课改,教师收获了幸福。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篇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

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