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

时间:2023-06-25 10:01:40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一

今年51岁的冯家新,在乡村工作已经33年了。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17年。1992年,由于获得全省科技成果奖,冯家新被聘为国家干部。先后又当过乡农办主任、党委委员、副镇长、镇长、乡党委书记。

冯家新的家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对农民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在高庄工作的10年里,冯家新总是把农民的困难,当成自己家里的困难,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本着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千方百计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多次受到省、市领导表彰。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高庄乡党委也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先做群众最关注的事

农村是基层,情况比较复杂,各种矛盾纠纷时常发生。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导火索”。

1998年,冯家新刚到高庄乡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比较多,弄得他吃不成安生饭,睡不好囫囵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上访告状?经过深入调研,冯家新觉得主要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办事不公道、不透明,有的甚至对老百姓的困难不闻不问。为解决这些问题,1999年,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高庄乡在新乡市农村率先推出“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制度。每月26日晚,乡干部到各村和“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坐到一起,面对面把问题摆出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在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推行10年来,每月26日雷打不动,解决了上百件在全乡影响较大的疑难问题,推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创新和丰富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新乡市委还专门下文在全市推广。

为了能随时倾听群众意见,2005年6月,在冯家新的提议下,高庄乡为农民开通32条热线,其中包括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乡长和各职能站所负责人的手机和所有办公电话。电话内容涉及科技服务、土地管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等。热线电话开通后,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随时向干部反映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大家都形象地称这32部热线电话,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百姓怨气的“减压阀”。是农村稳定的“气象台”。

解决好群众认为最困难的事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地处太行山南麓的高庄乡,不少村庄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困难。有的是遇到了天灾人祸,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因病致贫。

十多年来,冯家新经常接济困难群众。只要困难群众找到他,冯家新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总要给他们一些安慰。全乡2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冯家新接济过的人,他笔记本上记着的长期帮扶的困难户,就有160多家。有时候趁着星期天,冯家新还带着妻子、儿女一块,到村里去看望困难群众。

前郭雷村的张小艳,父亲去世,母亲残疾,哥哥痴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06年8月,她考上辉县市高级中学后却交不起学费。冯家新听说后,立即给她家里送去了600元,使她顺利走进了校门。十几年来,每到大年三十,冯家新都要到困难户家里去,看他们过年有没有割肉,能不能吃上饺子。多年来,他和许多困难户结成了亲戚,每到大年初一,他接济的穷孩子,就要来给他拜年。冯家新是有名的孝子,逢年过节总要回到老家和父母团圆。为了接待这些孩子,他就特意把妻子留下,并且准备好压岁钱。

办成群众最舒心的事

高庄乡地形复杂,山区、丘陵面积占一大半。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非常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吃水和行路都不易。贾沟村是省级贫困村,祖祖辈辈吃的都是地窖水,姑娘远嫁他乡,小伙儿找不到对象。对此,冯家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筹措资金20多万元,打深水井1眼,硬化道路5公里,让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通水那天,全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给乡里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走路不忘乡党委,吃水想起冯家新”。

几年来,冯家新和他的同事们,多方筹集资金,使高庄乡的8个山区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同时硬化乡村道路96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跑上了公交车。基础设施的改变和基层矛盾的化解,不断优化着高庄乡的投资环境,许多投资商的目光,盯住了高庄乡。近几年来,先后有7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在高庄乡落户,总投资额将近5亿元。高庄乡的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在新乡市122个乡镇中,也由2004年底的83位,上升到2006年底的28位,前进了55个位次。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二

保华乡地处水城县北部,由建并撤前的保华、双营小乡合并建成,成立于1992年,距市中心区25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总面积8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600亩,总户数6106户,总人口23348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2237元。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矿等煤炭探明储量4.3亿吨,具有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易于开采的优点,煤炭的生产和粗加工是支撑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作为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乡的乡干部,怎样评价其好坏,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俗话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进入保华,问起乡里书记怎么样,人们得到的 都是同一个回答“乡里书记不错,实实在在为了保华乡老百姓办事情”。高龙俊同志在任保华乡党委书记三年多的时间里,缘何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因为,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保华乡有了惊人的变化。现在保华乡内正气浩荡,党风端正,民风淳朴,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三年多来,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高龙俊同志团结带领班子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先士卒,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紧紧团结依靠全乡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开拓,积极奋发进取,克服种种困难,为保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一腔热情。 三年前,当组织上把乡党委书记这副重担交给高龙俊同志时,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是个不愿夸夸其谈的人,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今后的工作守则: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三年多来,高龙俊同志是这么想,也实实在在这么做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人一旦大权在握,便呼风唤雨,凭主观来决策,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贪图虚名。而高龙俊同志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可是老百姓利益,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上任的头几个月,他一个劲地深入到各村组、各企业、各学校等最基层了解情况,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并结合保华乡的实际,拓宽工作视野,提出了保华乡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为保华乡的下步发展开好了头,部好了局,从此,保华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需要改善基础设施,这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由于历史原因,保华乡经济基础薄弱,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保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他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保华乡的困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这部门不行就跑其它部门。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实事项目资金相继到位,实事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老百姓心里乐了,高书记真有办法,保华有希望了。保华乡群众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乡党委、政府威信逐年提高了,保华乡的各项工作步入了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年多来,保华乡各项实事进展顺利,投资近200万元的河堤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资325万元东丫公路工程、投资近300万元的民生村地质灾害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87万元的二道坪、大陆片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50万元的敬老院工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全乡高低压农用改造基本结束,突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理应与其他先进人物一样,高龙俊同志身上有着这样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民、爱民、为民,做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一切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积极、主动、认真地做一切符合群众利益的事。几年以来,她心中时刻装的是保华乡的人民。

一次,高龙俊同志到民生村去检查工作,无意间听说民生村村民尹贵宁因患有严重疾病,女儿面临失学,生活陷入绝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工作一结束,高龙俊同志就出现在尹贵宁家中,当躺在床上的尹贵宁听人介绍是乡里高书记来看他时,他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堂堂的党委书记会亲自跑到他家来。高龙俊同志仔细询问了尹贵宁的病情后,当即拿出了200元钱给尹贵宁,以解急用。同时嘱咐在场的村干部要多关心他的生活。一回到乡里,又叫乡民政部门尽快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困难。望着女儿又背着书包上学了,自己的生活又有了着落尹贵宁连声说的只有一句话“我遇到好干部了”。像这样的例子何尝只有一个。难怪群众都说高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

作为一个乡党委书记,手中拥有相当权力,权为谁用,这是高龙俊同志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话题。一年多来,保华乡实事项目接连不断,许多人也曾打过高龙俊同志主意,然而在诱惑面前高龙俊同志就是毫不动心,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有人也曾经拎着包去拜访过他,要求给予方便,但均遭拒绝,没有一丝商量余地,就是连最简单的吃饭应酬,能回避的就尽量回避。一名包头工事后感慨万千,想不到在高书记这儿承包工程不用花一分应酬的钱,这样的干部难得碰着。一个正直无私的乡党委书记活生生地摆在了全乡干部群众面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高龙俊同志的带头作用,现在保华乡内干群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奋进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正是高龙俊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乡党委书记在保华乡十年工作如一日的真实写照。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三

自2006年9月换届以来,***先后担任xx镇人民政府镇长、xx镇党委书记、xx镇人大主席。五年呕心沥血、五年栉风沐雨,只为了肩负起6.1万xx人民致富的希望,只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造福全镇百姓。身为党委一把手,他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和全镇各级干部,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xx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强班子

带队伍——以身作则的“勤廉书记”

作为党委班子“一把手”,***充分地认识到干部对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抓好了干部队伍建设,才能保障发展的持续稳定。在这五年里,他认真履行着这个“班长”的职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领导本领和工作方法。坚持“班长抓班子,班长带队伍”的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带领全镇干部上党课、学政策、查民情、谋发展。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他带头遵守廉政纪律,严格执行公 1

费接待和公车使用制度,资金汇集研究和汇审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述职述廉制度,积极推进“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逐步使整个班子形成了廉洁执政、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达到了“合心、合拍、合力”的效果。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创新提出了开展争当“党性最强、工作最好、作风最正”、“现代农业引领型,基础设施推进型、民主和谐促进型”的“三最、三型”干部活动,在急、难、险重一线涌现出大批优秀干部,干部队伍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抓经济

促发展——为民谋利的“致富书记”

xx是个幅员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6万亩的典型农业大镇,如何带领全镇人民搞好经济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实现总产值2.73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并在全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才能更优。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后,***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避免“米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的发展,***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生姜、秦王桃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了全镇四个片区“粮食、水果、生猪、蔬菜”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为了使农户信息畅通,他时常亲自下村指导。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2.3347亿元增长到了3.45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179元增长到了现在的5920元,净增长2811元,农民投资效益显著提升。

他坚持项目建设为基础,招商引资为依托,先后推动实施了沱江木业扩能生产线、琉璃瓦厂、晏家坝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商品粮基地、金土地整治、以工代赈、扶贫新村、村级阵地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在他的带领下,镇村干部深入项目一线,摸情况,查问题,都只为了一个目的,让项目切切实实地惠及百姓。目前,共建成农村通畅公路104.5公里,整治村组公路160公里,建囤水田埂、石河堰225根,建山平塘、蓄水池1068口,排灌渠26公里,完成农房风貌改造3500余户,完成村级阵地建设38个。

保民生

促和谐——维护群众的“平安书记”

***始终心系民生,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这一理念,将老百姓的利益高高置于头顶,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全面深化平安建设,把民生事业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推动xx和谐、健康发展。

为了民生工程的建设,他不分白天黑夜,经常是白天现场上指挥建设,夜晚办公室加班加班研究规划。他说“只要xx老百姓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精心组织下,xx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打井810口,中低产田改造4278亩,完成沼气建设国债和省投项目1235个,农村户用沼气新建300口,建卫生厕所480座,农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真切的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对群众的关切。

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通提高,真正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xx的百姓都说,赖书记是人如其名“平安书记”!他给xx人民带来了一个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四

各乡镇党委书记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给广大党员树立了一个榜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商州镇是宜宾县最边远贫困的山区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镇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原因,镇内两大特困企业潜在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政府负债沉重,仅历欠职工差旅费就达28万余元,社会欠款上百万元,道路交通安全压力相当大,这些给全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的极大的影响。刘昌会在20xx年11月临危受命,担任镇党委书记以来,面对全镇存在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没有被困难和问题吓倒,针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带领党委一班人知难而进,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使全镇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出现了新的局面,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心系百姓,同基层群众的“心贴心”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重要的行动准则,刘书记就是这样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知民、爱民、为民,做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一次,刘昌会同志到厂坝村去检查工作,无意间听说厂坝村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吴芳因患有脑溢血,因家境贫困,无钱医治,陷入绝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昌会同志马上嘱咐在场的村干部要多关心吴芳家的生活。一回到镇里,又叫镇先教办发出向吴芳捐款的倡议书。经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吴芳到宜宾市二医院通过治疗病情已经稳定,正逐步康复,生活又有着落的吴芳一家人连声说的只有一句话“我遇到好干部了”。在与刘书记一起到村社的时候,一些群众亲切地喊着:“刘书记”,而刘书记也能熟悉地喊出这些人的名字。在镇机关大楼,找他的人特别多,群众信任他,乐于找他办事,愿意找他倾诉,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代表了基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刘书记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愿为我们百姓办事,每次到村里来,总是关心地问我们生活过得好不好,有什么困难,我们有什么事情向他求助,他总是尽量帮我们办好,这样的好官不多啊!”农村群众都说。

善以待人,是镇村干部的“知心人”

“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近5年来,刘书记建设了一支过硬的班子,带出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在商州镇,刘昌会书记和气、好相处是人人皆知的。他那和蔼的面容,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赢得了镇村干部的一致好评和折服。作为一名书记,找人谈话,做干部思想工作是常事。但他从不使用说教的方式,他的谈话,就像知心朋友拉家常,叙友谊,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前年,镇政府新分配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尚未熟悉等原因,刘书记多次找他谈心,询问他的意愿,让他具体负责了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教育方式得当,该同志非但未对刘昌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相当感激,其工作态度逐步端正,赢得了同志们的信任和领导的表扬。对于新上任的村干部,工作不熟悉,他常常是手把手地去帮助指导。

在做好干部思想工作的同时,刘书记非常关心和爱护干部,总是想方设法帮他们排忧解难。平时,镇村干部中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知道,又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忙去解决。久而久之,镇村干部中谁有了困难,心中有苦闷,总是找他帮忙、倾诉,他成了干部中的“刘大哥”。

狠抓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

针对存在的问题的面临的困难,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且重在落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首先从政府机关内部管理抓起,建立了《镇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办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政府小车管理制度》、《三薄制度》等。切实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严格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努力增收节支,近几年来仅业务招待费一项一年就下降了6万元左右。通过努力,20xx年政府就将历欠职工差旅费全部付清,并偿还债务80余万元。

踏实干事,牢记党的宗旨

刘昌会同志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行政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可是老百姓利益,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来不得半点马虎。接任镇党委书记的头几个月,刘昌会同志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并结合商州镇的实际,拓宽工作视野,提出了商州镇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为商州镇的下步发展开好了头,布好了局,从此商州镇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为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刘昌会同志从一个决策者的高度敏锐感出发,时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不断促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三年多来,县上的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纷纷被请到商州镇现场上课辅导。刘昌会同志亲自带领村干部、种养能手多次到外地考察取经,为商州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需要改善商州镇的基础设施,这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由于历史原因,商州镇经济基础薄弱,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商州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刘昌会同志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商州镇的困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这部门不行那部门。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实事项目资金相继到位,干群心里高兴了。如今,进商州的公路畅通无阻了,干部工资和差旅费能领到了,政府机关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镇党委、政府威信树立起来了,商州镇的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发展农村经济中,主要抓好农村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和劳务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他始终带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工作标准,经常深入农村工作第一线,走村窜户与群众面对面做工作,一年中下村社时间达到100天以上。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使基层党组织起到了战斗保垒作用,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搞好农村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仅农民竹片(草纸)一项人均年增加纯收入80余元。农民富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小楼房随处可见。

廉洁奉公、忠于职守

刘书记深知“公生明,廉生威”,对待工作他认真履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三个承诺,多年来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全镇干部职工,也使那些为寻求给自己亲朋好友给予庇护去走后门者为之止步。其他乡镇的“一把手”都没有亲自到一线去搞计划生育工作,但刘书记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狠抓计生工作,使商州镇的计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刘书记在对于容易引发上访的敏感问题上,他更是严加要求,做到了先上会通过再批。现在“团结、务实、创新、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已成为全镇工作人员一致的追求。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也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刘书记就是这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把群众的利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是他工作的目标。几年来他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本职工作之中,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悠悠的呼兰河水犹如一条白练,弯转曲折地流过松嫩腹地,不仅孕育了人杰地灵的萧乡故地——呼兰,而且也孕育了隋志远如同呼兰河一样宽广的胸怀。他以黑土地般的赤诚,在萧乡大地上,普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奉献之歌。

隋志远,男,44岁,中共党员。担任过村书记,副镇长,副书记,现任呼兰区白奎镇党委书记。先后荣获县抗洪抢险模范,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标兵,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优秀基层干部标兵等荣誉。

的嘱托

1998年夏季,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无情地袭击了沿江两岸的城市和村庄。8月31日,洪水刚刚回落,朱镕基就来到呼兰县利民镇水利村考察灾民安置工作。当他看到只有275户的水利村,在短短10天内就安置灾民208户632人,村民与灾民一起吃住,和睦相处时,朱感到十分欣慰,握着村支书隋志远的手连声说“好”,当他得知村党支部已经帮助灾民找到了服装加工、劳务输出等生产自救门路,且水利村还是“省级文明村”时更是高兴,笑着对隋志远说:“这说明党支部很有号召力,战斗力,你也很有能力,可以当乡长了。”同时又说道:“村支书的担子很重啊!不要辜负人民的希望,好好干!”情深意切,语重心长的话语感动着周围每一个人,也让隋志远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不辜负人民的希望,的这句嘱托,成了隋志远永远铭刻在心的座右铭

朱没有看错人,隋志远确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魁梧结实的身板好象有使不完的劲,黑红的脸庞,浓眉大眼,眸子里透着北方汉子特有的那种顽强朴实的神情和刚毅坚韧的意志。他担任水利村党支部书记仅仅三年,就把一个贫穷混乱的“黑三角”,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变成了“金三角”。

3页,当前第1123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五

今年51岁的冯家新,在乡村工作已经33年了。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20xx年。1992年,由于获得全省科技成果奖,冯家新被聘为国家干部。先后又当过乡农办主任、党委委员、副镇长、镇长、乡党委书记。

冯家新的家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对农民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在高庄工作的20xx年里,冯家新总是把农民的困难,当成自己家里的困难,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本着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千方百计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多次受到省、市领导表彰。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高庄乡党委也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先做群众最关注的事

农村是基层,情况比较复杂,各种矛盾纠纷时常发生。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导火索”。

1998年,冯家新刚到高庄乡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比较多,弄得他吃不成安生饭,睡不好囫囵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上访告状?经过深入调研,冯家新觉得主要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办事不公道、不透明,有的甚至对老百姓的困难不闻不问。为解决这些问题,1999年,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高庄乡在新乡市农村率先推出“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制度。每月26日晚,乡干部到各村和“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坐到一起,面对面把问题摆出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在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推行20xx年来,每月26日雷打不动,解决了上百件在全乡影响较大的疑难问题,推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创新和丰富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新乡市委还专门下文在全市推广。

为了能随时倾听群众意见,20xx年6月,在冯家新的提议下,高庄乡为农民开通32条热线,其中包括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乡长和各职能站所负责人的手机和所有办公电话。电话内容涉及科技服务、土地管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等。热线电话开通后,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随时向干部反映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大家都形象地称这32部热线电话,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百姓怨气的“减压阀”。是农村稳定的“气象台”。

解决好群众认为最困难的事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地处太行山南麓的高庄乡,不少村庄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困难。有的是遇到了天灾人祸,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因病致贫。

十多年来,冯家新经常接济困难群众。只要困难群众找到他,冯家新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总要给他们一些安慰。全乡2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冯家新接济过的人,他笔记本上记着的长期帮扶的困难户,就有160多家。有时候趁着星期天,冯家新还带着妻子、儿女一块,到村里去看望困难群众。

前郭雷村的张小艳,父亲去世,母亲残疾,哥哥痴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xx年8月,她考上辉县市高级中学后却交不起学费。冯家新听说后,立即给她家里送去了600元,使她顺利走进了校门。十几年来,每到大年三十,冯家新都要到困难户家里去,看他们过年有没有割肉,能不能吃上饺子。多年来,他和许多困难户结成了亲戚,每到大年初一,他接济的穷孩子,就要来给他拜年。冯家新是有名的孝子,逢年过节总要回到老家和父母团圆。为了接待这些孩子,他就特意把妻子留下,并且准备好压岁钱。

办成群众最舒心的事

高庄乡地形复杂,山区、丘陵面积占一大半。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非常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吃水和行路都不易。贾沟村是省级贫困村,祖祖辈辈吃的都是地窖水,姑娘远嫁他乡,小伙儿找不到对象。对此,冯家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筹措资金20多万元,打深水井1眼,硬化道路5公里,让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通水那天,全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给乡里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走路不忘乡党委,吃水想起冯家新”。

几年来,冯家新和他的同事们,多方筹集资金,使高庄乡的8个山区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同时硬化乡村道路96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跑上了公交车。基础设施的改变和基层矛盾的化解,不断优化着高庄乡的投资环境,许多投资商的目光,盯住了高庄乡。近几年来,先后有7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在高庄乡落户,总投资额将近5亿元。高庄乡的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在新乡市122个乡镇中,也由20xx年底的83位,上升到20xx年底的28位,前进了55个位次。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六

保华乡地处水城县北部,由建并撤前的保华、双营小乡合并建成,成立于1992年,距市中心区25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总面积8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600亩,总户数6106户,总人口23348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2237元。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矿等煤炭探明储量4.3亿吨,具有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易于开采的优点,煤炭的生产和粗加工是支撑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作为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乡的乡干部,怎样评价其好坏,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俗话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进入保华,问起乡里书记怎么样,人们得到的 都是同一个回答“乡里书记不错,实实在在为了保华乡老百姓办事情”。高龙俊同志在任保华乡党委书记三年多的时间里,缘何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因为,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保华乡有了惊人的变化。现在保华乡内正气浩荡,党风端正,民风淳朴,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1三年多来,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高龙俊同志团结带领班子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先士卒,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紧紧团结依靠全乡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开拓,积极奋发进取,克服种种困难,为保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一腔热情。三年前,当组织上把乡党委书记这副重担交给高龙俊同志时,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是个不愿夸夸其谈的人,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今后的工作守则: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三年多来,高龙俊同志是这么想,也实实在在这么做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人一旦大权在握,便呼风唤雨,凭主观来决策,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贪图虚名。而高龙俊同志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可是老百姓利益,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上任的头几个月,他一个劲地深入到各村组、各企业、各学校等最基层了解情况,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并结合保华乡的实际,拓宽工作视野,提出了保华乡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为保华乡的下步发展开好了头,部好了局,从此,保华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需要改善基础设施,这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由于历史原因,保华乡经济基础薄弱,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保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他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保华乡的困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这部门不行就跑其它部门。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实事项目资金相继到位,实事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老百姓心里乐了,高书记真有办法,保华有希望了。保华乡群众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乡党委、政府威信逐年提高了,保华乡的各项工作步入了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年多来,保华乡各项实事进展顺利,投资近200万元的河堤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资325万元东丫公路工程、投资近300万元的民生村地质灾害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87万元的二道坪、大陆片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50万元的敬老院工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全乡高低压农用改造基本结束,突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保华乡的人民。一次,高龙俊同志到民生村去检查工作,无意间听说民生村村民尹贵宁因患有严重疾病,女儿面临失学,生活陷入绝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工作一结束,高龙俊同志就出现在尹贵宁家中,当躺在床上的尹贵宁听人介绍是乡里高书记来看他时,他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堂堂的党委书记会亲自跑到他家来。高龙俊同志仔细询问了尹贵宁的病情后,当即拿出了200元钱给尹贵宁,以解急用。同时嘱咐在场的村干部要多关心他的生活。一回到乡里,又叫乡民政部门尽快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困难。望着女儿又背着书包上学了,自己的生活又有了着落尹贵宁连声说的只有一句话“我遇到好干部了”。像这样的例子何尝只有一个。难怪群众都说高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

因为高龙俊同志的带头作用,现在保华乡内干群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奋进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正是高龙俊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乡党委书记在保华乡十年工作如一日的真实写照。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七

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创造出成绩,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这几年,xx县xx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经济全市驰名,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全省有声,与外商合资兴办的全县第一流中学——xx三中已喜迎新生入学,集镇日益繁荣,街道楼房拔地而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自来水、有线电视、高档家俱进入了平常人家。xx在短短几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们赞叹不已。

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职责,切实担负好稳定一方,带富一方的责任,才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1999年,年仅36岁的王阳明从县机关调任xx乡党委书记。为早日理清工作思路,放下行李的他顾不上调整从县城下乡的种种不适,扑下身子进村入户,短短二个月走访农户200余户,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40余个。结合实际,他在乡人大会上提出的“农业稳乡、林业兴乡、流通强乡、工业富乡”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代表的一致肯定。思路决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王阳明始终锁定农民增收目标紧抓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放松。他大胆启用一批经验丰富,年轻有为的人担任村干部,积极培养他们加入党组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他的直接帮扶下,古岭村支部书记、乡人大代表王寿全牵头创办300亩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带动52户农户致富。在王阳明的带领下,全乡360余名党员、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在种植、养殖、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大显身手,共创办“双带”基地26个,受益群众3200余人。近几年乡党委连年评为“六好”乡党委,20xx年被市委评为“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全乡80%的村党支部被市、县评为“五好”村支部。

“漠视群众的疾苦决不是一名称职的干部,更不是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他时常用这句话教育身边的人。20xx年夏,干旱困扰着全乡3万余名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整整2个月他日夜奋战在抗旱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组织劳力疏通抗旱渠道30余公里,修复机站28座,确保了全乡人畜饮水安全和2万亩早稻丰收。为解决全乡偏远村委会群众出行难问题,几年来多方筹集资金150万元,修建村级公路30余公里,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他一直做到情倾贫困群众,多年一贯地资助酒坊村孤儿阳道志上学,同时还经常到五保、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

“跳出农民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是他多年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他始终把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农村发展的“牛鼻子”突出抓好。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王阳明经过多方论证,在与县、乡人大代表一起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的基础上,下定决心建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龙头大集镇。在他的领导下,短短三年,一个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兴大集镇在原来的光秃丘岭上顺利建成。通过不断提升集镇的品位和服务功能,个体私营经济户发展到186户,私营企业达8家,集镇居民达6000余人。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近工化、工业规模化是他的得意之笔。王阳明在全乡提出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招商无小事”的理念,在全乡形成了改善形象广招商的氛围。几年来,他先后三次远赴浙江,动员400余位客商到乡参观考察,共有40余位客商投资8000余万元在xx“安家落户”,为全乡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活力。

为了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他不断地学习人大业务知识,在密切联系选民,征询民意的基础上认真帮助选民和县、乡代表排忧解难。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王阳明共为选民解决各种问题34件,被群众誉为“贴心”代表。

看着他近年来荣获的一摞摞荣誉证书,想起几年来xx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深信,xx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保华乡地处水城县北部,由建并撤前的保华、双营小乡合并建成,成立于1992年,距市中心区25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总面积8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600亩,总户数6106户,总人口23348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2237元。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硫、铁矿等煤炭探明储量4.3亿吨,具有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易于开采的优点,煤炭的生产和粗加工是支撑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作为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乡的乡干部,怎样评价其好坏,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俗话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进入保华,问起乡里书记怎么样,人们得到的 都是同一个回答“乡里书记不错,实实在在为了保华乡老百姓办事情”。高龙俊同志在任保华乡党委书记三年多的时间里,缘何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因为,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保华乡有了惊人的变化。现在保华乡内正气浩荡,党风端正,民风淳朴,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三年多来,作为一名乡党委书记,高龙俊同志团结带领班子一班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先士卒,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紧紧团结依靠全乡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开拓,积极奋发进取,克服种种困难,为保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一腔热情。 三年前,当组织上把乡党委书记这副重担交给高龙俊同志时,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她是个不愿夸夸其谈的人,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今后的工作守则:诱惑面前“硬”一点,工作面前“高”一格,群众面前“矮”一点,困难面前“抢”一步,决策面前“胜”一筹,权力面前“慎”一点。三年多来,高龙俊同志是这么想,也实实在在这么做了。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人一旦大权在握,便呼风唤雨,凭主观来决策,看似风风火火,实则贪图虚名。而高龙俊同志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可是老百姓利益,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上任的头几个月,他一个劲地深入到各村组、各企业、各学校等最基层了解情况,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大家意见,并结合保华乡的实际,拓宽工作视野,提出了保华乡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为保华乡的下步发展开好了头,部好了局,从此,保华乡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轨道。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需要改善基础设施,这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由于历史原因,保华乡经济基础薄弱,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保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他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保华乡的困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这部门不行就跑其它部门。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实事项目资金相继到位,实事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老百姓心里乐了,高书记真有办法,保华有希望了。保华乡群众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乡党委、政府威信逐年提高了,保华乡的各项工作步入了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年多来,保华乡各项实事进展顺利,投资近200万元的河堤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资325万元东丫公路工程、投资近300万元的民生村地质灾害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87万元的二道坪、大陆片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50万元的敬老院工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全乡高低压农用改造基本结束,突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理应与其他先进人物一样,高龙俊同志身上有着这样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知民、爱民、为民,做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一切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积极、主动、认真地做一切符合群众利益的事。几年以来,她心中时刻装的是保华乡的人民。

一次,高龙俊同志到民生村去检查工作,无意间听说民生村村民尹贵宁因患有严重疾病,女儿面临失学,生活陷入绝境。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工作一结束,高龙俊同志就出现在尹贵宁家中,当躺在床上的尹贵宁听人介绍是乡里高书记来看他时,他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堂堂的党委书记会亲自跑到他家来。高龙俊同志仔细询问了尹贵宁的病情后,当即拿出了200元钱给尹贵宁,以解急用。同时嘱咐在场的村干部要多关心他的生活。一回到乡里,又叫乡民政部门尽快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困难。望着女儿又背着书包上学了,自己的生活又有了着落尹贵宁连声说的只有一句话“我遇到好干部了”。像这样的例子何尝只有一个。难怪群众都说高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

作为一个乡党委书记,手中拥有相当权力,权为谁用,这是高龙俊同志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话题。一年多来,保华乡实事项目接连不断,许多人也曾打过高龙俊同志主意,然而在诱惑面前高龙俊同志就是毫不动心,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有人也曾经拎着包去拜访过他,要求给予方便,但均遭拒绝,没有一丝商量余地,就是连最简单的吃饭应酬,能回避的就尽量回避。一名包头工事后感慨万千,想不到在高书记这儿承包工程不用花一分应酬的钱,这样的干部难得碰着。一个正直无私的乡党委书记活生生地摆在了全乡干部群众面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高龙俊同志的带头作用,现在保华乡内干群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努力奋进在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正是高龙俊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乡党委书记在保华乡十年工作如一日的真实写照。

今年51岁的冯家新,在乡村工作已经33年了。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干了20xx年。1992年,由于获得全省科技成果奖,冯家新被聘为国家干部。先后又当过乡农办主任、党委委员、副镇长、镇长、乡党委书记。

冯家新的家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对农民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在高庄工作的20xx年里,冯家新总是把农民的困难,当成自己家里的困难,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他本着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千方百计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多次受到省、市领导表彰。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高庄乡党委也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先做群众最关注的事

农村是基层,情况比较复杂,各种矛盾纠纷时常发生。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成为群众议论的热点、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导火索”。

1998年,冯家新刚到高庄乡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比较多,弄得他吃不成安生饭,睡不好囫囵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上访告状?经过深入调研,冯家新觉得主要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办事不公道、不透明,有的甚至对老百姓的困难不闻不问。为解决这些问题,1999年,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高庄乡在新乡市农村率先推出“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制度。每月26日晚,乡干部到各村和“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坐到一起,面对面把问题摆出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在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月末乡村干群联席会”推行20xx年来,每月26日雷打不动,解决了上百件在全乡影响较大的疑难问题,推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创新和丰富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新乡市委还专门下文在全市推广。

为了能随时倾听群众意见,20xx年6月,在冯家新的提议下,高庄乡为农民开通32条热线,其中包括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乡长和各职能站所负责人的手机和所有办公电话。电话内容涉及科技服务、土地管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等。热线电话开通后,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随时向干部反映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大家都形象地称这32部热线电话,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百姓怨气的“减压阀”。是农村稳定的“气象台”。

解决好群众认为最困难的事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地处太行山南麓的高庄乡,不少村庄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困难。有的是遇到了天灾人祸,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因病致贫。

十多年来,冯家新经常接济困难群众。只要困难群众找到他,冯家新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总要给他们一些安慰。全乡2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冯家新接济过的人,他笔记本上记着的长期帮扶的困难户,就有160多家。有时候趁着星期天,冯家新还带着妻子、儿女一块,到村里去看望困难群众。

前郭雷村的张小艳,父亲去世,母亲残疾,哥哥痴呆,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xx年8月,她考上辉县市高级中学后却交不起学费。冯家新听说后,立即给她家里送去了600元,使她顺利走进了校门。十几年来,每到大年三十,冯家新都要到困难户家里去,看他们过年有没有割肉,能不能吃上饺子。多年来,他和许多困难户结成了亲戚,每到大年初一,他接济的穷孩子,就要来给他拜年。冯家新是有名的孝子,逢年过节总要回到老家和父母团圆。为了接待这些孩子,他就特意把妻子留下,并且准备好压岁钱。

办成群众最舒心的事

高庄乡地形复杂,山区、丘陵面积占一大半。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非常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吃水和行路都不易。贾沟村是省级贫困村,祖祖辈辈吃的都是地窖水,姑娘远嫁他乡,小伙儿找不到对象。对此,冯家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筹措资金20多万元,打深水井1眼,硬化道路5公里,让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通水那天,全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给乡里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走路不忘乡党委,吃水想起冯家新”。

几年来,冯家新和他的同事们,多方筹集资金,使高庄乡的8个山区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同时硬化乡村道路96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跑上了公交车。基础设施的改变和基层矛盾的化解,不断优化着高庄乡的投资环境,许多投资商的目光,盯住了高庄乡。近几年来,先后有7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在高庄乡落户,总投资额将近5亿元。高庄乡的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在新乡市122个乡镇中,也由20xx年底的83位,上升到20xx年底的28位,前进了55个位次。

最新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 乡镇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优质篇八

随着党员干部威信的逐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也不断增强。为了提高村民素质,彻底改变闲、散、乱、脏的村气民风,隋志远趁热打铁,从“心”开始,他在村民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这个“十星级”标准内容广泛,大到爱国爱党、科技致富、尊师重教、移风易俗、计划生育,小到家和邻睦、勤俭持家、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等,号召村民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每户每人必须掌握一门科技致富技术,家无辍学学生等,环境卫生要求得更为详细,要求柴草垛要堆在离村屯300米以外的距离,院内井然有序,绿化美化,无乱扔乱堆现象等。

刚开始评选那会儿,村民们当笑话听,当热闹看。可时间不长,看到邻居家挂起了第一块“星级文明户”的牌子,村民们心里不是滋味了,进而你追我赶地加入评选当中。隋志远随即又对评选实行动态管理,对有突出表现的农户可随时加星,对已不够标准的农户,可随时减星。这一举动更是吊足了村民们的胃口,“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成了各家各户争相求挂的金牌牌。

一块普普通通的牌子不但是各家各户的向心牌,而且也成了凝聚全村人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的动力牌。为星级牌争光彩,为村里争荣誉,成了村民们的一种追求和享受。以隋志远为首的新一届村班子组建以来,水利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省级村镇建设小康村。水利村的荣誉,沉甸甸地装满了全村人的心。

为了让村民们更充实,隋志远带领一班人投资兴建了一个农民学习娱乐室,摆上各种书籍,请来各类专家,让村民们面对书本、面对专家找致富门路,求致富经。除了富有农村特点的秧歌等文娱活动,棋类、球类比赛也走进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省级安全文明村”让水利村的精气神儿在全省拔了头筹。难怪有人说水利村代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前进方向。每听了这话,村民们心里的自豪感就不由得美滋滋地漾起来,他们知道为自己画这幅生活美景的就是那个一样是农民出身的隋志远。

无悔的选择

1999年,裕强村因征地补偿费等问题,造成村民大面积上访成了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村民们选不出支部书记的情况下,组织部门决定让隋志远挑起这个担子。隋志远知道这是上级党组织给自己这个年轻干部压担子。可老百姓听说上头又派了个干部来,便放出口信:不管来啥人,三天准给轰出去。

隋志远没信这个邪,扛着行李卷,顶着2月的小北风和村民们敌视、怀疑的目光,住进了裕强村。

当天夜里,在村里那间冷得挂霜的办公室里,隋志远和党员们开了个碰头会。会上,这个感情内敛的汉子讲起村民们的生活现状时眼圈红了又红。“乡亲们说三天把我轰出去,这说明什么?说明乡亲们对咱党员不信任。咱就要争这口气,三天能不能站住脚,关键就是要看咱党员身子正不正,能不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隋志远的这些话让党员们找回了使命感与责任感,个个热血沸腾。

就这样几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隋志远不但没有被哄走,反而成了乡亲们最贴心的人,谁家有了啥事,就连夫妻俩闹红脸都愿找他商量、调和,用乡亲们的话讲:咱们就信任这个黑黝黝的车轴汉子。

通过这一访、一问、一谈,隋志远懂得了乡亲们的心思,也就把准了工作的脉。村民们最急着想改变的就是村容村貌。

村里没钱,又不能惊动村民们,隋志远找来了外援。筹钱的、送料的、借车的,他把以前生意上的朋友都发动起来。村里一共七条路,隋志远挨个划线、定走向、钉橛子,每条路还都设计出排水沟。他带着村民突击队,一天扒掉117个猪圈和厕所。从7月到8月的40多天里,隋志远和村支部的成员们每天天刚亮就爬起来,早上泡方便面,中午吃盒饭,晚上再泡方便面。

眼瞅着31000延长米的砂石路修好了,再不用从早到晚穿着水靴子趟泥坑的村民们乐颠了,不知咋庆贺自己的新家和自己的新生活。末了,几个老人凑在一起商量:真该办个庆功会,可咱要说给隋书记办个庆功会,他肯定不答应。中,咱就说办个村民联欢会吧。几个老人一提议,村民们不谋而合,他们自发捐款,五元、十元、百元甚至上千元,筹了7000多块钱,村民们从县里请来了电影放映队、地方戏团,连演带唱热闹了两天。有的老人穿上拖鞋,由孩子们扶着颤颤巍巍走上路来,说要踩一踩这路,再看一看修路的人。村里的妇女们还做了18面锦旗送到村支部。

年轻干部取得了成绩,得到了县委和镇党委的充分肯定,这也为这个脚踏实地的人指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方向,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意味着在各种利益面前,要同时做到“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就是要做到为公、为民,另一个第一便是舍已、克已。

裕强村土地归利民开发区,寸土寸金,房号不好批。有的人说,隋志远你别犯傻,这权里可有来钱的路。可隋志远说,权是党和老百姓给的,挣这样的钱,昧一辈子良心,我不干。一位村民攥着厚厚的信封,信封里装的都是钱,找到隋志远,吞吞吐吐地请隋志远照顾照顾,批个房号。听说三代同堂的一大家子人还挤住在一起时,隋志远声音沙哑子:“你确实有困难,组织上一定会帮你解决。你放心,到我隋志远这,能办的事一分钱不用使,不能办的使多少钱也不能办。”这位村民感动得抹着眼泪不知说啥好。

一次,村里修路要用砂石,有个人想包料,带着钱找到隋志远,可被他挡了回去。这个人听说隋志远的老丈人说话有分量,就请老人帮他说情。没想到,隋志远仍然公事公办,当着来人卷了老丈人的面子。气得老丈人扔下一句“你毛长齐了,不认我了。”扭头气呼呼地走了。

村里财务、政务都公开,大事小情都请村民讨论、监督,有利益让给村民,有困难村支书和共产党员最先顶住……虽说官龄并不长,只有8年,可隋志远每到一个村,都给那里的百姓心中留下了一块“公”字碑。

用他的话说,共产党员的心里搁不下这个“私”字,更何况咱这个党员是为百姓当这个家。

为百姓当家,靠的就是共产党员的赤诚公心;为百姓当家,靠的就是共产党员脉脉的爱民之情。

勇挑重担

白奎镇是呼兰北部重镇,20xx年6月,因政府个别领导干部的不廉,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政府换届在即,全镇12个行政村中有8名支部书记联名上访,一场盲目排外的信任危机弥漫全镇,机关上下一时人人自危,震惊全县。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县委急需一名威望高、群众基础好、能力突出的干部坐阵白奎,稳定局面。千钧一发之即,县委又把目光锁定在隋志远身上。

此时隋志远已是呼兰镇党委副书记,工作得心应手,群众拥护,前途光明。呼兰镇是县城,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白奎镇却与呼兰镇有着天壤之别,条件艰苦,经济基础差,更何况当前形势复杂,别人唯恐避之不急。到白奎镇任副书记平级调动,在旁人看来,无疑于“往火炕里跳”。

领导找隋志远谈话,刚一谈去白奎工作的重要性,隋志远笑了:“直说吧,为了全县的稳定大局,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一年过去了,人们还为他来白奎的勇气而敬佩。

善于治乱村的隋志远,这次能否治好乱镇?20xx年7月,在特殊的背景下,隋志远带着县委特殊的使命和全县上下怀疑的目光,就任白奎镇党委副书记,第一副镇长,主持政府工作。为解决目前的危机,打开工作局面,一方面隋志远配合党委书记查找和解决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一周时间广泛与广大镇村干部座谈,讲稳定,说思路,谈发展。

“让基层党员干部恢复对我们的信任,关键要看我们自身正不正,硬不硬,看我们新一届的人民政府,能不能为民谋利,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老百姓信服。”一席话,一下子让机关干部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场“从我做起,重塑白奎干部新形象,建设阳光政府”的活动,在隋志远的带动下全面展开。隋志远主动向全镇做出廉政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府的一切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一律公开。为方便工作,及时与镇村干部沟通,隋志远在白奎一住就是几个月。

了解隋志远的人都知道,隋志远从政前经过商,家境比较优越,自己有车。来白奎的第二天,他就把自己的车开到了白奎,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不是为了自己通勤方便,嫌白奎条件艰苦,而是私车公用,无偿为机关干部下乡提供便利。一年多来,他从未从“公家”报过一分钱的车费。

在他的带动引导下,镇村干部队伍中悄然发生着变化,讲稳定大局的多了,背后散布小道消息的少了;按时上班的多了,闲散乱逛的少了;谈发展振兴的多了,不求进取的少了。

干部群众在隋志远的身上看到了白奎的希望,找到了白奎发展的动力。

干部的情绪捋顺了,形势稳定了,可这并不是隋志远所要的最终结果,白奎这样的产粮大镇,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农民致富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让隋志远吃不香,睡不着。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句话让隋志远豁然开朗,他惦量出肩上最沉重的担子是什么——发展经济,为民谋利。

一个偶然的机会,隋志远听说,黑龙江省翠花蔬菜集团公司有意在哈市附近投资建厂,消息传来,隋志远喜出望外,他深知,如果这一项目能够落户白奎,那老百姓就可以发展白菜种植,不仅不愁销路了,而且对群众来说就又多了一条致富的门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翠花”留在白奎。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隋志远再一次组织人马第三次赶赴朗乡,苦口婆心与企业领导讲呼兰撤县设区的前景,讲白奎的优势,讲企业今后的发展效益,与邻近县展开了一场翠花“争夺战”,翠花蔬菜集团董事长终于被这个一乡之长为了富民兴镇而不辞三顾朗乡的真诚所打动,最终决定,不但将建设分厂项目落户白奎,而且还要在白奎建立白菜种植基地,实行订单收购,就地加工。

老百姓听说翠花酸菜落户白奎,个个笑逐颜开,一句“翠花上酸菜”成为人们见面后必不可少的话语。干部群众自发组织秧歌到镇政府载歌载舞,尽情渲泄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也表达着他们对隋志远的敬佩与感激。

隋志远笑了,这既是胜利的笑,更是喜悦的笑,因为那满载白菜的卡车奔跑在白奎的大地上,这喜人的景象即将变成现实。能为群众办成一件实事、好事,隋志远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慰。

翠花成功落户白奎后,更增添了隋志远招大商、引大商,富民兴镇的决心和信心,他与班子成员乘势而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成功引资350万元,使哈尔滨龙泰粮食贮运站在白奎落地生根。

人们为隋志远的能力所折服,更为他风风火火一心为民,不知疲倦的精神所感动。短短的半年时间,白奎成功引资1200万元,这相当于白奎前三年引资总和,创白奎历史最好水平。全区上下再一次对白奎投来关注的目光,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躲避、怀疑,而是钦羡、惊叹。

白奎的形象变了,一个奋发有为,蓬勃发展的白奎又回来了。

与其他乡镇相比,白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部分群众还只是依靠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为了拓展群众致富增收的空间,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富裕的日子,隋志远又费起了脑筋。一次区里开会,领导的一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让隋志远心头一亮,茅塞顿开,于是他在积极引进企业的同时,又开始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离土创收战略。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是隋志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由他亲自挂帅,镇村干部共同参与的领导、组织劳动力转移网络在白奎迅速建立起来。从此,镇政府的劳务信息发布会、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会一个接一个。同时,每逢大会小会,人们都可以看到隋志远的身影,听到他又在宣传强调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声音。一批批的白奎人开始走出黑土地,踏上离土创业的新征程。

一年过去了,虽然隋志远的职务有了变化,由副书记、镇长,再到党委书记,但他为民谋利的心始终未改,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人们诠释着共产党员的真谛。

春去秋来,隋志远和他的乡亲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十个特色种养基地初具规模;两个百万元项目正式投产;通乡路修到了家门口;庆平村的马铃薯绿色证书拿到了手;龙头企业的牵动效应得以显现,农民的粮食不再为销路发愁了;离土战略的实施,使全镇6206人走出土地,占到了劳动力总数的63%,一年拿回1099万元,加之中央的惠农政策,年底一算帐,白奎的农民全年人均至少增收500元。白奎人的腰包鼓了,白奎人的腰杆硬了,自豪和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白奎的人民勤劳,白奎的百姓也最朴实,他们嘴里不说,可心里有数,因为他们知道,是谁给他们带来这喜人的变化。

20xx年1月7日呼兰区白奎镇一次一届人代会胜利召开,47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把这庄严的一票齐刷刷地投向了同一个人——隋志远满票当选人大主席。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发自心底的感激与信任,表达着对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爱戴和尊敬。

北方的一月,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盏盏迎接新年的大红灯笼,映衬着皑皑白雪,装点着节日喜庆,一如农家人冬季的心境,满足、喜悦、憧憬。

兴镇富民的头雁---隋志远,和他的乡亲们正是怀是这样满足、喜悦和憧憬,伴着呼兰撤县设区的锣鼓,沿着“农业立镇,畜牧强镇,特色兴镇,招商富镇”的发展之路,向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阔步前进。

他们头上,太阳暖洋洋地拥抱着白奎这片振兴中的土地。

20xx年2月19日,在遂宁市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表彰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的邓新民在讲话中说:在今天表彰的乡镇党委书记中,有这样一位同志,过去在偏远的涪西镇没有修高楼大厦,为群众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老百姓非常拥戴他;到县城所在地太和镇任党委书记后,尽管困难大,矛盾多,但他仍干得十分出色!

话音刚落,与会者的目光投向了坐在前排一位披戴大红花的中年汉子身上——他,就是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射洪县太和镇党委书记税清亮。

20xx年4月,将涪西搞得红红火火、声名鹊起的镇党委书记税清亮,调到射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川中重镇太和镇任党委书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使命,近三年来,税清亮团结党政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克难攻坚,开拓创新,每年努力完成10件为民务实工程,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新的跨越。20xx年被省委评为“全省非典型性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20xx年被市委表彰为“五个好乡镇党委”,20xx年被国家民政部乡镇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仅20xx年,太和镇就代表市县成功接受国家和省的10多次工作检查。税清亮连续20xx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公务员”、“优秀领导干部”,20xx年被评为遂宁“十大杰出青年”,20xx、20xx年连续两次被市委评为“优秀党委书记”。

“此生要为百姓谋,处处为民不懈怠”。20xx年前,当税清亮当选涪西镇镇长时,他立下了铮铮誓言。在这20xx年中,他用一颗对党和人民赤诚的丹心,以实际行动为鲜红的党旗争光添彩。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班子,离不开一支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

翻开税清亮近几年的述职报告,他体会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作为党委书记,税清亮始终把班子队伍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在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效能革命中,他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十带头”、一般干部“八个一”要求。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严要求、高标准培养使用干部,善于发现干部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太和镇这几年退居二线的正副局职干部有10多人,过去由于福利待遇低,又安排他们协助中层干部工作,这些老同志颇有情绪。如何利用他们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税清亮在分别找这些干部谈心后,安排他们协助分管领导工作,同时适当提高待遇。老同志的工作热情被激发出来了,象牛云跃、何其昌、罗中汉、杨永建等同志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独挡一面,挑起了大梁。

税清亮不仅处处以情动人,而且善于用人,以干成之事评判干事之人。他常说,当书记要善抓大事,会用干部,用对了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太和镇集体企业改制攻坚克难的时刻,他用懂企业管理、熟悉政策、责任心强的副镇长陈元惠担纲改制,结果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很快被啃下来了。

现在担任镇党政办主任的母华斌,是被太和镇干部们公认的一位“平时加班最多、工作最辛苦、进步最快”的一名年轻干部。可在两年前,他却是一位测评率低、干部群众不太认可的“问题”干部。当时他担任紫云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镇上调他到党政办作副主任他不干。对此,有人向税清亮建议给他纪律处分,但税清亮想,不能动则就给干部处分,查清原因再说。通过税清亮的一番思想工作,后来他来上任了,但又和同事关系不协调,情绪低落。看到这种情况,税清亮把他们双方找来摆谈,沟通感情。经过一年多的磨炼,母华斌的办公室工作搞得十分出色,不仅掌握了电脑等多门办公业务,而且信息报送工作在市县处于前列,今年被提拔为镇党政办主任。每当提起这些事,母华斌总是感慨地说,要不是税书记关心帮助我,说不定我早自暴自弃了。

在以情动人的同时,税清亮还坚持以理性的制度育人、管人。他先后主持制定和完善了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xx年,在全市率先推行聘请审计事务所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率先开展每年评选“爱民书记”、“爱民干部”活动,并一次性奖励300元。从20xx年起,建立了镇人大代表对人大选任干部进行《述职评议制度》,开全省先河,《四川日报》、《人民权力报》、《遂宁日报》等10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报道。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一般干部的工作热情,而且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3页,当前第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