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夺冠电影简报(大全7篇)

时间:2023-09-22 06:54:05 作者:文轩 2023年夺冠电影简报(大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夺冠电影简报篇一

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又一次响起来了,我那颗激动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了。

看着12个美女,她们身着中国红的运动服,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金牌,手里拿着奥运会的标志物,那神采飞扬的情态简直让我羡慕,让我鼓掌,让我的心儿飞翔。

回顾这些年来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多此激励我走过坎坷,走过泥泞,走过风雪。

今年的暑假我跟随着女排的身影,和他们一起决战了小组赛,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今天的决赛。女排的精神依然在姑娘们身上闪烁:责任降临用肩扛起,对手凶猛智勇还击,x了再爬起来迎战,抓住机会猛了反击,一轮轮的对战,一场场的较量,一次次的置换,一天天的煎熬,他们在场上的姿态是昂扬的,信心十足的,让国人看这就心安。

那个郎指导,手握圆珠笔一点点的圈画勾勒,她是在在针对球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她站起来了,她的右手中指向了左手掌心,她申请了暂停,她把刚才自己观察到的球情和队员进行了现场指导,就是这一指导往往场上就出现了转机,队员们由衷的佩服,分数显示出她的判断力,当发现个别球的意外情况时,她会声嘶力竭的呐喊,知道她的队员听见了她的声音,你看,她又拿起水瓶喝水了,那是在湿润那嘶哑的喉咙。

联系她知道的三界奥运会,取得的成绩时三连冠,有人称她是郎帝导了。

是呀,三连冠,这在奥运会历也是不多见的,更何况她是领着一个12人的队伍。

中国女排的三连冠,这个成绩的取得传承了华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关键时候压不弯,踩不扁,挤不碎,打不垮,顶得住,抗的起。

中国女排我向你致敬!

夺冠电影简报篇二

现在,电影《中国女排》的'尴尬,只能由陈可辛才能解决,但据最新的报道,陈可辛还没作出任何回应!而对于陈忠和不服预告片中,因出现丑化他的画面和歪曲女排历史的镜头,陈可辛却无视,才导致现在网上舆论不断,支持陈忠和的占绝大多数!而对于郎平来讲,被无辜卷入,也相当无奈。

近日,郎平在接受《风云会》采访时,也谈到了这部让大家非常期待的电影《中国女排》,而对于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事,郎平表示自己现在也非常忙,不太知道陈忠和因预告片中出现丑化他的镜头问题,并坦言对于电影那不是自己分内的事,还是要相信导演!看来,郎平也没办法,明摆着,这事不找陈可辛找谁?再说,郎平也没看过剧本,怎能评判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镜头!

对于陈忠和的要求,之前陈可辛没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那是电影艺术要求,但现在陈忠和的反应如此之大,估计也出乎陈可辛的意料之外吧!

不过,按预告片中陈忠和年轻时的镜头,不管观众是谁,确实都认为是在丑化陈忠和,要知道,陈忠和是功勋人员,也是中国女排三代黄金时期的主帅之一,被陈可辛这样“搞笑艺术化”,换作谁都无法忍受!

有球迷就认为,本来想在大年初一,好好地欣赏这部被大家很期待的电影《中国女排》,现在才发现电影竟然是这样的,都已改变主意,要缓一缓再说到底要不要去看!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把陈忠和的镜头、人物、剧情等删除或改掉不就行了!虽然这要花上一点时间,也许可能导致大年初一无法按时上映,但也比现在这种局面要好很多,不然,等影片呈现出来却让观众不认可时,到时想改变就真的没办法了。

让陈忠和不服的是,电影《中国女排》拍得偏向娱乐化,实在讲,观众看到的预告片也显示,陈可辛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呈现出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应有的风貌!确切地说,说不上有什么深度,难怪被陈忠和斥责为博眼球,是为了票房!

至于陈可辛,到现在还没能理解,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要正确通过电影形式呈现出来,相当有挑战性!

夺冠电影简报篇三

2020年第一场电影,献给了《夺冠》。

上一场电影,嘉哥身高尚未超过一米二,还能享受免票进场的待遇;如今,小家伙已将近一米三,终于贡献了人生中第一张电影票。

对于80后出生的我们这一批而言,对女排精神或许不如上一辈理解得那么深刻。然而,当看到大屏幕上女排的一代又一代姑娘们靠信念、靠拼搏,一次次战胜自我、为国争光,那种振奋人心的燃依旧能直抵心灵深处。

不过,整部电影给令我触动最深的确实郎平教练的一句话:你们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优秀的人。诚然,每个人不是因集体而存在,也不是为他人的期待而努力。即便是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排球也不一定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最重要。

生而为人,我们承担了许多社会角色。在单位,我们须独当一面,除了完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在家庭,我们要尽好女儿(儿子)、妻子(丈夫)、妈妈(爸爸)的多重职责,光是为人父母,就已实属不易。

自从有了孩子,我们的姓名似乎不再重要。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交际圈里,我们的姓名习惯性地被冠以“某某妈妈”“某某爸爸”。单位的日常琐事、家庭的柴米油盐、孩子的点滴成长,消磨了当年的激情,让我们渐渐活得迷失了自己。

大半年前,曾经写下过类似主题的文字左手老师,右手妈妈,更要活出你自己。近年来,深感在忙乱的生活里能够有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着实幸福。

进入孕中期以来,身体状况日趋稳定,于是便恢复了日更一文的好习惯。在外人看来,这也许只是考验坚持与毅力。不过,有过写作经验的都知道,写一篇不难,每天写一篇,委实不简单。如何才能在庸常的日子里觅得那么一点值得记录的小趣味,这就需要觉察自我、凝望世界。

因为写作,养成了每日至少阅读半小时的好习惯。一旦形成习惯,一日不读书,便觉浑身难耐。李镇西老师在授课时强调,读书应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因而我的读书不再是走马观花的快餐式阅读,而是转向深度阅读。遇到一见倾心的句子,工整地摘录,细细揣摩之后,往往会有写就一篇好文章的惊喜;当书中所记与心中所想、日常所做发生碰撞,阅读、思考与实践也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写作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因为写作,工作不再那么繁琐而乏味。每一次备课,都是与文本、与学生、与自我的多重对话;每一堂课,都有值得称道的亮点与需要弥补的不足;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记录的故事;每一个家庭,都有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可供借鉴……诸多教育教学元素,通过写作这一方式,让我得以在文字中深刻反思。坚持写作,方才深刻理解李镇西老师那句话“做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才能做得更好”。

因为写作,生活变得愈发生动而迷人。一条朋友圈、一部电影、一对新耳饰、家人随口的一句话、萍水相逢的某个人……都可能触发我的写作灵感,进而写下洋洋洒洒的文字。少年时代的写作,多是“为附新诗强说愁”。人到中年,不再多愁,却依然善感。不再以忙碌为借口,不再以疲惫为推脱,而是带着一双凝望世界的眼,怀揣一颗体察生活的心,用文字记录生命走过的痕迹。

活出你自己,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方式。于我而言,阅读与写作,就是让我找到自己的最佳路径。感谢始终关注的老友,感谢最亲爱的家人,我坚信,这一份热爱能够伴随我度过这漫漫一生。待到年老之时,回首翻阅曾经的文字,那样的成就感简直无可比拟。

夺冠电影简报篇四

你不可以改变过去,但是你可以左右未来——2008年8月,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在炎热的夏日里,欢呼和加油声充满了大街小巷。大家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期待着运动员为国争光,为祖国喝彩。

《夺冠》这部电影虽然很多人说主角是朱婷,但我却和少数人一样认为是郎平,像是整个故事是以她的一个视角贯穿中国女排三十几年来的所有辉煌和低谷。而朱婷在片子中就像是另外一个郎平,让郎平从中看到了以前的影子,看到曾经热血的她。

看完电影我除了十分感动,也觉得她们身上有许多罕见的优秀品质。其中她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去学习。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她们的汗水浸湿衣裳,当别人出门游玩时她们在训练,当别人在和家人团圆时她们在训练,当别人在恋爱时她们还是训练。她们将青春献给了排球,献给了为国争光的长远道路上。

她们的坚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或许最开始好像并没有那么热爱,只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不让教练失望,甚至也想放弃,但没过多久又会重新振作起来,踏上旅程。一次次的波折或许也让她们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和选择。她们或许从没想过,后来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与排球有关。她们会因为胜利开心,喝彩却不会骄傲自大,会为了失败沮丧,沉寂却不会否定自己。我想排球已经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她们知道,既然没人可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左右未来。

通常人们看完或许多少都会觉得有些不切实际,现实里谁又会这么努力的为梦想奋斗呢?要不是我身边有这样的例子我也不会相信,这部片子也不会感动到我。

她是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从小学习钢琴。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一开始并不热爱,甚至因为母亲的强迫让她对钢琴开始厌恶。然而一年后这份厌恶却在一位新的钢琴老师的出现后慢慢消失了。她说,他很有趣,有趣到让她开始热爱钢琴,从最开始的敷衍变为了认真。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努力,但当她接着讲下去时,我才明白她真正热爱的是音乐。她期待每天的钢琴课程,每天的练习时间,就算期间有过失败但她没有放弃。最后钢琴成为了她的梦想,也和电影中一样钢琴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因这相似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夺冠》是真的一部很真实、热血的电影。它让我觉得除了完成梦想,找到梦想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你必须经历不同的事情才能找到它,因此也让我觉得有梦想的人很厉害。当然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路到底有多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分每秒用在我们所热爱、所追求的事上,并为此感到幸福。

电影的最后也讲述了她们成功,而中国女排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夺冠电影简报篇五

《夺冠》这部影片在国庆档上映,它反映了中国女排两代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

泛黄的镜头携带了岁月的沧桑。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第一代女排简陋的训练场,一群风华正茂的姑娘训练的场景。影片中间,我们看到训练场绿色的墙上,已经被排球凿得凹凸不平,这个场景和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成功之路从无坦途。

“人最不愿意的就是年轻的时候对不起自己。”白浪说。

每个人在遭遇坎坷、艰难时,可能都有过一个念头:放弃。然而真正的成功者肯定会百战不息,因为一蹶不振必然是失败者。

大年初一,女排在与江苏男排的较量中失利,教练狠下心来,罚了其中一位队员扣球,所有人都精疲力尽。我看见她哭了,瘫倒在地,怎么也爬不起来,郎平就自愿替罚了30个扣球。女排精神由此奠定基础,那就是即使痛苦,也要含泪在赛场上跳跃;遭遇坎坷艰难,那就吃苦拿下。

中国女排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

时光的沙漏在岁月中流逝,生命的意志历经风雨洗礼更加坚强。

郎平带领的美国队胜利了,中国女排陷入低谷。这时候第一代女排中一位将逝世的队员对郎平说:“中国女排需要你!”

郎平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改革训练方式,实行大国家队训练计划,中国女排重燃希望之火。

“你们为什么打排球?”郎平一语直逼女排队员的内心。

可是答案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代女排败多于胜是因为她们不清楚为什么打球,因为这个时代人们不会再为女排夺冠而上街游行庆祝,女排精神似乎缺失了。

终于,中古大战的幕布拉开。

比赛前夕,朗平对女排姑娘们说:“我们害怕失败,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希望我的队员不止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个优秀的人。”“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享受排球运动。”

镜头在古巴队与中国队之间穿梭。面对强悍的对手,中国队第一局表现得和古巴队“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接下来,郎平用神奇的出场模式变换调整,中国队实力展现出来。影院里的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屏息凝神,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当中国队得分,总有掌声响起。

中国女排冠军!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在中国女排华丽转身的成功背后,有着数不清的苦难磨砺。走出影院,我默默告诉自己,无论哪个成功者,在他的成功之路上,从无坦途!

夺冠电影简报篇六

急急忙忙总算是看了一场电影,《夺冠》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影片。

利用两小时的时间,主要通过郎平这个主角,通过夺冠故事的讲述,把女排几十年的主要故事都讲明白了,非常难得可贵。

女排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鼓舞全国的重要作用,通过女排夺冠故事的讲述,对当前人们是一个系统教育的机会。

没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从女排开始时期的刻苦训练,到历次女排努力拼搏的过程,无论是老女排死磕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郎平带领美国队在北京打败中国女排,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拼搏的过程,没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

特别是郎平,虽然在老女排有着铁榔头的美誉,在整个中国女排七连冠英雄史上,郎平只是这个英雄群体的一员,甚至并不是其中最好的。

后来的事情更是这样,郎平出国留学,应聘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带领美国国家队在北京奥运会打败中国女排就像电影里郎平的内心挣扎一样,至少在当时很多中国人看来,郎平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队的行为,就是对祖国的背叛。

她自己虽然也总是用职业教练来说事情,内心总隐隐约约存在什么地方不对劲。

一个人的成功很难,作为中国女排的一员,郎平成为老女排英雄团队的铁榔头,已经是非常成功的排球运动员了。

在出国留学以及应聘美国主教练的过程中,把当时的美国队带成冠军队伍,更是非常成功的排球主教练了。

当时,对当时的郎平和当时的中国来说,远远是不够的,特别是郎平作为中国女排英雄群体的一员,带领美国队在北京打败中国队,这件事上虽然很少有人说,肯定有人把这件事情看作耻辱,特别是对郎平来说,如果她能够阻止美国队获胜,哪怕是因而需要付出很多钱,她都会选择阻止当时竞赛有着自己的规则。

如果故事到这为止,就是一个国家培养精英运动员,带领外国队打败中国国队的叛徒,所有要素都具备了,在国家队成长为英雄团队一员,出国带着外国队回来比赛,在国家最重要的北京奥运会上打败中国队。

这不是叛徒,什么才是叛徒,这不是耻辱,什么才是耻辱,基本的爱国主义和为国争光意识哪里去了,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

这里没有责怪郎平教练的意思,只是某种情愫的描写。

后来的事情电影里都讲了,在中国女排各方力量之下,郎平再次回到中国国家队,一系列改革并且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实现夺冠。

这世界,没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

这是一个狼,郎平的狼一只伤痕累累却十分幸运的狼,每一步稍有差池,都是从英雄到叛徒的距离,她能够走过来,不仅仅是能力,不仅仅是努力,不仅仅是时间,也不仅仅是幸运,而是整个时代给与女排一员的所有综合。

郎平是幸运的,不仅仅是她的成功,更多的是时代和时间,给她成全幸运的所有要素少一点就不行。

再说朱婷,也就是新女排那个河南老乡,大个子姑娘,这姑娘去了好几家运动项目,最后来到女排,并且在女排也不是太顺利,总想着到广州打工去河南老家,她的周围,不能够通过考学参军实现改变的,大概率都是广东打工这条路。

在队里简称朱,实际上大家叫的时候,都是叫的zhu这里没有骂人的意思,生活总是这样,一切都非常艰难,遇到郎平给朱婷买营养品,朱婷先问问很贵吧这就是实际情况,她害怕很贵,她没有钱,她一直生活环境穷,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有,很多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

后来电影里都演了,郎平一边喊着要给女排快乐运动,给女排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人生,另一边是朱婷等女排队员刻苦凝心自我雕琢,从不合格队员到合格队员,从合格队员磨合为卓越团队,最终再次夺冠。

以朱婷为代表的女排夺冠,既是新女排为国争光的成绩,也是郎平从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女排的叛徒再次回归中国女排功勋之战,对女排很重要,对国家很重要,对朱婷她们很重要,对郎平也很重要比以前的铁榔头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样重要。

现在朱婷作为女排队员也很厉害了。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没有容易的。

一个英雄团队更是很多人的辛勤付出的结果。

《夺冠》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夺冠电影简报篇七

这部国庆”贺岁片“看点很多,在今年首映会上就爆出不少信息,比如影片中扮演郎平的是她的女儿,后半段将近一个小时戏份的“新生代“女排比如朱婷,张常宁等都由本人亲自扮演,可以说是纪录片和电影的结合。那些80年代的老女排形象辨识度很高,据说首映会上一位大叔见到本尊像踩了风火轮一般飞到台上献花,台下的90后们基本脸上都是复制粘贴的"amazing"。以及他们能从巩俐走路的姿势看出很像郎平,这些咱也觉得女排真的是一代人的回忆。他们跳过的舞是我们夺不走的。

虽然笔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女排一无所知,但丝毫不影响在这部影片中几次看的热泪盈眶。不感动的部分反而屈指可数。印象中,这是第一部让我感触很深的中国体育题材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就看到网上疯传的巩俐老师的手写体,真的堪称”女排字体“。在这部影片中,她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

年轻时的郎平18岁作为替补队员被选进了国家队,她能吃苦,但周围的人比她更能吃苦,影片中印象很深的就是她一直在角落里举着一百斤的杠铃。那时的中国女排训练条件很艰苦,基本就是拿生命在练。那位新来年轻的陪练员根本下不了狠手向她们扣球,直到教练对他说“年轻时往往担心将来对不起自己,而到了那个将来我们才明白其实自己对不起的是别人。“于是陪练员总算拿出了干劲,一次作为江苏队的男队员他挑衅刚作为主力上场的郎平“要是你能扣杀得分,我就一辈子陪你练排球“,结果郎平真的做到了。后来女排参加世界冠军比赛去日本前,郎平和陪练员在机场喝了一杯咖啡,她把姑娘们每人一针一线织的毛衣送给他,并且激励他”等你成为了正规教练就可以想去哪去哪了,毕竟我们也不可能一辈子打排球啊!“。

这次女排远征日本大获全胜,连续五连冠成为传奇,然而女排并不是不败的传奇,原来自08年东道主奥运会输给美国队,得到铜牌之后,女排就在下坡路上狂奔。甚至一度成为奥运可有可无的存在。这也是那位后来的国家队陈教练无法改变的。但他一直信仰着”女排精神“,直到郎平回国担任国家队的主教练。陈此时又担任了郎平”陪练“的角色。

郎平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次大批招入新人,甚至取消了主力。她在严厉训练的过程中,时常问队员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打排球“。这个问题在那种高压的环境下逼走了不少其实内心不喜欢排球的队员。她还让队友彼此填写调查问卷,促进了队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另外,她有时也很松,比如告诉这些姑娘排球并不是她们的全部,去谈恋爱吧。

当然,她的这些改革并没有立竿见影,比赛仍旧一输再输。郎平却说这就是她想要的效果,输得还不够。她有时也很不客气的训斥队员,比如朱婷,她说“我之所以说你像我,只是说你像当年那个替补队员的我一样。“倒是那位陈陪练时常来安慰这些姑娘,比如他安慰朱婷“如果不是郎导,你今天就不是在这里打球了。“据说当时朱婷靠墙哭到导演喊cut都没停,直到郎导来劝才停歇了。

真正想表达的部分居然还没开始,留到明天吧,写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