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22:10:17 作者:温柔雨 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准备)

利用投影仪,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看图思考解决问题,了解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将大陆漂移的过程通过电脑动画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直观形象生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指导

依据课程标准,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物投影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动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活动

活动材料:1个地球仪、1张描图纸、一支笔、1把剪刀

实践活动: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将描好的两幅图,剪下来,看一看,拼合处是否吻合,演示这两块大陆是怎样漂移的。

确定依据:课前活动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为大陆漂移提供证据。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师问:谁知道成语:沧海桑田的含义和来历吗?

沧海桑田就是指海陆变迁,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有许多引用成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看图思考出示实物图片投影: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海洋变成陆地)

出示实物图片投影:中国东南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师问:谁能解释这种现象?(陆地变成海洋)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生1:可能生长着古怪的植物。

生2:发出古怪的声音。

生3:一些人游览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陆地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书写板书——海陆变迁)

(展示课件)实验探究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生:人为因素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师: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会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师:如果海平面下降,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了加水,还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师:这是我们人为的,自然界中会不会自己发生呢?

(展示课件:实验二)

生:地壳的下沉。

师:如果地壳上升,该地海陆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变成陆地。

师:实验二研究证明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

师: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课件:实地考察)

师:观察荷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地区图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来分析一下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

生:地壳的运动。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

师:你有什么猜想吗?

生:以前可能是一块大陆。

师:最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课件: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猜想跟魏格纳的猜想不谋而合。可见大家非同寻常。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神秘面纱。

实验探究

水在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

实验一:

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

实验二: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

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利用实验探究的结论,分析各地海陆变迁的原因。

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最早发现其中的奥秘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

阅读材料

19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

探究发现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