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度的演讲稿 爱家乡演讲稿演讲稿(优秀6篇)

时间:2023-09-13 18:52:30 作者:JQ文豪 2023年度的演讲稿 爱家乡演讲稿演讲稿(优秀6篇)

演讲比朗诵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随着讲稿的内容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不要在演讲人前边安放讲桌,顶多安一个话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演讲稿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演讲稿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度的演讲稿篇一

是啊,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有说不完的话;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充满着感怀;谁不是提起家乡就会心情澎湃。

谁不思家乡亲!谁不言家乡美!谁不赞家乡好!

在我小的时候,我倚在妈妈的怀抱中注视着世界,我还完全不知道“家乡”是什么意思,我仅仅是喜欢跟着大人们去赶集,仅仅是喜欢和伙伴们在田间山头嬉戏,仅仅是喜欢自己的家。春天,在桃花烂漫中去寻找蝴蝶;夏天,在袁河之水中去追逐清凉;秋天,在浩淼太湖之下去寻觅湖藕;冬天,捧起那一碗热辣辣的小猪肉……在我小的时候,我心中的罗坊,美味、甘甜、宁静。

慢慢的,我终于长大了,我终于系上了我一直羡慕的红领巾,老师郑重的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就是个少先队员!我望着老师,那个时候的我还完全不能理解老师的郑重……直到后来,我终于去了《罗坊会议旧址纪念馆》。我才突然明白,原来,美味、甘甜、宁静都是用英雄的鲜血换来;原来,红领巾才会红的那么鲜艳;原来,我的家乡有着如此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个时候在我心中的罗坊,是那么的伟岸、那么的挺拔,他在我心中就是那铮铮铁骨的汉子!

仿佛突然间我就读初中了,在我用我的脚步从初一丈量到初三时,我总莫名其妙的感觉我的时间和空间都在飞速变化,我有时甚至都怀疑我产生了错觉,我开始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伸展,正在不断伸展出那无穷的充满力量的枝桠。那个铮铮铁骨的汉子,正迈开他那坚实的步伐,扯着我迎着潮流飞速前行。曾经很少出现的高楼开始林地,新农村建设大举开展,中心镇工作如火如荼;一条条水泥道路、一座座坚实桥梁、一排排挺拔绿树,仿佛血管,将罗坊的各个角落进行联通;联合收割机、公园广场、集中精英力量办学,三个完全不搭架的东西跳进了我的脑海;创新、发展、和谐,我觉得我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词来形容这些带给我冲击力的变化,在我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声音在不断的呐喊:夸父逐日!我的家乡,你就是我心中的夸父!

我爱你,我的家乡。

在你的养育下,我已茁壮成长。

我爱你,罗坊。

在你的呵护下,我将点燃希望,放飞梦想。

度的演讲稿篇二

大家好!

我是__班的老师,我叫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与责任》。

我们之所以会成为老师,是因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而我们成为了老师之后,也依旧一如往昔的热爱这份职业,热爱我们的学生。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教育学生也是因为爱。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爱和责任这两者是不可以缺少一个的,对这份事业没有了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了责任同样也不能教育好学生,所以对我们老师来说,爱与责任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从事这份职业也已经x年了,这x年的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在我还没有察觉的时候,不知不觉我在这个岗位上就已经工作这么多年了。在这之前我是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的,我虽然热爱我的职业,但我同时也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教师的工作轻松吗?可能在外人眼里是轻松的吧,但也只有我们老师自己才知道这个工作究竟是不是轻松的。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都不会认为这份工作是轻松的吧,但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份工作上一直坚持着呢?因为爱,也因为责任。

我们所教育的是新一代的学生,我们所影响的是新一代的未来,我们的工作是非常的关键的,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一生的。教育之所以会被称作为终身教育,就是因为老师的影响是深远的,知识的影响同样也是深远的。我们身为老师,是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因为我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想,若不是因为热爱这份事业,若不是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很多的老师都会坚持不下去了,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是非常能够理解我的。

我们爱我们的事业,也爱我们的学生,因为爱我们才会坚持,因为爱我们才会在教育事业上一直都奋斗着。对于学生我们是有着教育好他们的责任的,当爱跟责任并行,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如果只有责任,没有爱,那我们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的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就像是一个教育的机器。也因为有责任,我们才能够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地的去教学。所以我们老师是既需要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也需要承担着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当爱跟责任并行,我们算是一名好的老师。

谢谢大家!

度的演讲稿篇三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ct室的孙雪,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静卧着一座不起眼的坟墓。近百年来,世界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医生怀着朝圣之心来到这里,拜谒一位长眠于此的医学同行——爱德华·特鲁多医生,在此寻找医学人文的踪迹,重温镌刻在他墓碑上的一则墓志铭:这则墓志铭译成中文,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的行医格言,是他一生的职业总结。这则墓志铭,既道出了医学科学不完美的现实,又揭示了医疗服务的真谛和医生应尽的人文关怀。医生不光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传递温暖,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有能力的医生。

冬末春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病毒“魔鬼”袭来,一个个白衣天使、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逆行的背影成了抗疫前线最美的风景。这一群群和平年代的战士们,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冲锋陷阵、义无反顾。他们誓死不退,不胜不休,以一种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压倒的大无畏精神战斗在抗疫一线。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ct室作为筛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科室走在最前。接到医院防控指令后,ct室诊断、技术和护理三组人员全心全意地投入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吃住在医院。与感染性疾病科一样,站在一线的ct室医生,作为抗“疫”的“眼睛”,为准确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诊断治疗依据。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我科室普通ct作为发热门诊患者的检查区域,将区域改造,医患通道分开,独立存在,同时,与院感科、感染性疾病科共同制定发热门诊患者的检查路线,由发热门诊,经专人引导从室外绕行至安全通道,极大地减少了室内空气不流通易感的风险。在此次战“疫”中,ct室坚定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疫情面前绝不退缩,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精诚合作、齐心抗”疫”!希波克拉底说:哪里有医学之爱,哪里就有人类之爱。这爱,不是抽象的,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的、有温度的。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医生,这种温度也体现在平时严谨的工作中,我们不放过每一层图像,以己之学助人于危难之中,用医生的温度温暖每一位病人。

学医数载,初心不忘。学的越多,经历的越多,就更加明白“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含义。让我们满怀同情与仁爱之心,努力工作,规范诊疗,合理用药,科学宣教,竭尽帮助,真诚关爱,使白色圣殿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医学的温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度的演讲稿篇四

大家好!

作为一名医生,人生更是一场关乎灵魂深处的修行。因为医院既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站,也是每个人生命的终点站。在守望生命健康的路上修行,做一名温暖他人灵魂的医生,是每个医者的初心。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么作为一名医生,更应该不忘初心,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温暖每一个人的健康路。

医者仁心,协和名医郎景和曾说,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道处方应该是关爱。只有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才能让这个世界温暖。也许只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也许是一句同情的安慰,也许是一次耐心的倾听……,在细微之处,就能敲开医患之间那扇陌生的心门,让医患复杂的关系不再冰冷。

医学的世界博大精深,唯有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拥有精湛的医术,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在自己已知的领域给患者最大的帮助。

医德是每名医生的灵魂。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只有圣洁高尚的灵魂,才能温暖感动另一颗陌生的心灵。

敬畏生命,谦逊做人。生命短暂而宝贵,神圣而平等,在生命面前,虔诚的敬畏就是医生的温度。学海无涯,时刻保持谦逊的姿态,满怀感恩的前行是医生的温度,也是高度。

有人说医学的本质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医患世界里,患者寻求的不仅仅是治愈,更是心灵的抚慰与解脱。倾听,拉近医患心灵的距离。交流,提升医患之间的温度。也有人说,医患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到我。一名有温度的医生,眼睛里一定要有人,而不仅仅是病。

虽然寒冬已至,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愿意做一件最温暖、最浪漫的事,就是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陪您一直健康地走下去,温暖您的健康之路。

度的演讲稿篇五

教授的一群学生要离开教授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皓首白发的教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这是一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也是一堂最深奥的试验课。我希望你们以后能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堂课,因为这对你们的一生将十分有益。

教授说着,取出了一个玻璃容器,又往容器里注入了半容器清水。教授说:“这是常态下的水,如果把它倒进一条小溪里,它将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许多水一道奔流着涌进大海。”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说:“现在我们将它制冷。”过了一会,容器端出来了,容器里的水凝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教授说,0℃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冰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但水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动了。诸如南极极地的一些冰,它们呆在那里几千年几万年了,几公里外的地方它们都不能去,更别说是流向大河,流向大海了。它们的全部世界就是它们立足之地的那丁点大地方,我们实在替这种水感到深深惋惜和悲哀啊。

“现在,我们来看水的第三种状态。”教授边说边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到了酒精炉上,并点燃了熊熊的火焰。过了一会儿,冰渐渐融化了,后来被烧沸了,咕咕嘟嘟地翻腾出一缕缕乳白色的水蒸气,在实验室里静静地氤氲着、弥漫着。

过了没多久,容器里的水蒸发干了。教授关掉酒精炉让同学们一个个验看玻璃容器说:“谁能说出那些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们盯着教授,他们不明白这最后一堂课,学识渊博的教授为什么给他们做这个最简单的试验呢?这是他们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都已经做过的试验。它太简单了,简单得简直让大家谁都懒得去回答。

教授微笑着望着他的学生们问:“明白这堂最简单的试验课了吗?”

“不,这不是一堂简单的试验课!”他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让你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温度最少保持在100℃,这样你们的人生世界才能会最大。这就是我这堂试验课的最终试验结论。”教授微笑着说。

度的演讲稿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你所见过的演讲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演讲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有温度的教师。

今年,我刚刚踏入教育行业,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心怀立德树人的教育梦想,踏上朴实厚重的三尺讲台,来到孩子们中间。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先是有些慌乱,我急切地问自己,你能教好他们吗?你能为他们的成长引路吗?你能担得起他们的期望吗?我胡思乱想着,不过慌乱稍纵即逝,学生们一声亲切的“老师好”,让我坚定了决心,鼓起了勇气。那时,我想到了自己怀抱的初衷:我要做有情怀的老师,我要把课堂变成有温度的课堂。带着这样的信念,我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抛洒着一腔热情,努力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他的话如一记重锤击打着我,有些闷痛却让我警醒。我想,大家都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如果课堂沉闷无聊,确实很难听进去,所以,我决定从课堂氛围营造上下功夫,立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尝试着以“零零”后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走进他们。在备课时,我适当增加了课堂互动环节,也常拿他们喜欢的“梗”来教学,渐渐地,课堂氛围“活”起来了,而那个不爱听课的孩子,也喜欢上了我的课。现在,我正在领导分析《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我会努力做好这一课题,和孩子们一起,在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进步。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如此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一颗热烈的教育心,以一份赤忱的教育情怀,坚定地在教育之路上,时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让孩子们走进有温度的课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这篇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演讲稿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做一个有温度的“八院人”

“温度”是一个温暖人心的词!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句有温度的话语悄然地打开了冰封的心扉;
一个有温度的动作感化了走上不归路的浪子;
一双有温度的手抚平了满是创伤的心灵;
一个有温度的眼神让绝望的人重燃希望的火花...... 人是有温度的,人身体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6.8°左右,这个温度恰到好处,过高则热,过低则凉,这样的温度能让人处于一种最自然、最舒服、最正常的生命与生活状态,于是我们一般说体温为36.8°的人是健康的人,否则就是病灶出现的直接体现。而我们医患之间又何尝不是需要这样适宜的温度,惟有在这样适宜的温度里才能达到和谐。

不久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画布上的医学”的画展。一幅幅名画,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浓浓的医患亲情。其中有一幅英国画家路克的代表作《医生》让人肃然起敬,这幅画源于画家的一段亲身经历:1987年,画家的孩子身患重病,请了当时的名医穆瑞来诊疗,尽管孩子因为病情恶化而不治身亡,但穆瑞的医技和医德深深打动了画家。画面中,穆瑞大夫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边用深情的目光抚慰着患儿,一边苦苦思考着治疗方案。据说,这是我国医学前辈黄家驷教授毕生最钟爱的一幅画,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挂在办公室中,以勉励自己。

还有一幅画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代表作——《我和阿雷塔医生》,这幅作品向我们呈现了画家本人病痛中的真实写照。画面上,戈雅身体佝偻着坐在床上,双手拉扯着被褥,阿雷塔医生从背后支撑着戈雅的病体,右手托起一杯水,脸上流露着关切和悲悯,让人们感到医患之间亲如兄弟。

艺术家的情感是最丰富、最细腻的。一名画家,若非真的动情,绝不会有传世之作。而能够让画家燃起激情的医生,必定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百年之前,医生没有白大褂,也没有多少器械和药物,但他们内心虔诚,与病人生死相依。因此,医生常常成为画布上的“风景”。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医学进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医生也日渐从画布上消失了。我们在欣赏这些名画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怀念已经逝去的医学人文本质的回归呢?因为医学是人的科学。离开人文的关怀,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而我们现在的医务工作者更需要用自己的温度来温暖医学、温暖患者。

一、心灵要有温度

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我们要怀抱一颗有温度的心灵,这样才能把温度传递给患者,从而温暖患者,这是很重要的逻辑起点。

孔子的“仁爱”思想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常怀“仁爱之心”,用我们实际行动关爱患者,了解和理解患者,并把我们对亲人的爱,推及到每一个患者身上,那我们又是一个多么温情的人啊,我们的医患关系又该多么融洽呢?在我看来,怀抱一颗“仁爱”之心,才能铸就一颗有温度的心灵,而这又是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的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医院温度文化的逻辑起点。

1940年,裘法祖正式开始外科生涯,在德国担任住院医师。一年以后,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接受第三例阑尾切除手术的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突然去世。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存在什么问题,但导师对他说:“裘,这是一位4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裘法祖记了一辈子。“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裘法祖时时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学生,要作一个合格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

裘法祖有一句名言:“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为了做到“医学要有人的温度”,他要求自己的弟子,“医生是做人的工作,要先交朋友,后做手术。”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虽早已名闻天下,著作等身,但从没有架子,不论病人身份高低贵贱,凡预约的病人,他提前到诊室等待;
病人的来信,他每封必回。他会诊从不收费,90多岁高龄的他,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一个电话过来,风雨无阻,马上就走。

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鼓楼医院老院长陈祖荫教授,在病人术后喊冷时,他就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捂热。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涂源淑教授,冬天接诊病人一定要把听诊器放在手心捂热了,再隔着一层秋衣听诊;
询问病情时,她也必定微微弯腰,俯身倾听患者的诉说;
她乘电梯时遇到患者,一定会让患者先进,在办公室写病历时,只要有患者前来咨询,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起身相迎。我想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医,之所以成为患者心目中可信赖的白衣天使,就是因为他们常怀“仁爱”之心,他们用心灵的温度,温暖了每一位患者。

心灵的温度是需要长期修炼的,比如那种表情自然的会心微笑,不仅会给人带来被关心、被呵护的温暖的感受,同时也给大家营造出一个舒适和谐的气场。试想,一个内心纠结拧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自然顺畅的微笑?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敞亮阳光的面容?怎么能会有清净安宁的心境?相反,一个内心富有温度,充满温暖的人,一定会自然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一定会展现出阳光的面容,一定会保持宁静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不管有人擅长在生活中表演,于内心中掩饰,但是心灵携带的信息和内存的释放是不会骗人的。人性的温暖一定是伴随着心灵的温度而来的。

医生是一个道德行业,医学史全社会的得到的底线。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成为心灵有温度的人。因为一个人毫无隐讳的把隐私告诉你们,把痛苦告诉你们,把身体展示给你们,把生命交给你们。这个人就是病人。你们是什么人?你们应该是道德最高尚,公众最信任,全社会最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二、诊断要有温度

现代医学看似很先进。但是从我行医30多年来的经历来看,其实它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全能,那么准确,那么百分之百。因为,照片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cta也是见心不见人。这样就必然会造成一个后果,医生的手术刀在病人面前不知哭,病人在icu里想哭都哭不出来。

很多人去看医生,有一个倾诉的愿望、沟通的渴求,从叙事医学的观点看来,疾病是一个故事,病人有眼泪要流,有故事要讲,有情绪要宣泄,有心理负担要解脱,这个过程就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现在医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医患接触之时,不让病人说话,平均17秒就要打断病人的话;
过去没有那么多高精尖设备的时候,医生首先需要安静地聆听病人倾诉,再次倾身用听诊器聆听躯体的症候,然后再进行沟通,等做完这三步以后病人的病情就好了一半,但是这些充满温情的画面没有了,因为医生觉得患者讲的都是多余的,机器照一下全知道。

可以说,人性的温情都消融在这些所谓的高科技的诊断方式中。现代医学借助于高科技的影像和实验室检查,虽然能够准确地早期诊断疾病,但这却不是万能的,传统的带有人的温度和温情的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诊断方式仍是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三天,病人肯定会有颅脑损伤的征兆,那时如果我们能够多看望病人一眼、多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我想就会及时发现问题,不会上演这样悲剧的一幕。所以病史是疾病的直接信号,体查是疾病的间接信号,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是身体功能和形态的瞬时信号,后者只能是诊断的支持和参考。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生前曾遇到过一位腹痛的女病人,他刚做了腹部触诊,病人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您真是个好医生啊!”他感到很奇怪,接着病人说:“我看过五六个医生了,从来没有医生摸过肚子,您是第一个。”此事给裘法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
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
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心脏科老专家马德瓒教授,根据听诊情况就可以手绘出患者的心电图图形,跟机器测出来的一模一样。今天我们倡导温度文化、人文医院,又何尝不是倡导上述医学温度诊断的回归和复兴呢。

三、治疗要有温度

我们都知道,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愈率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作为医生的我们是素手无策的,医学大师特鲁多就曾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照顾,总是去安慰。”可以说,在治病的过程中,病因学占了20%,发病学占20%,症状学占了30%,安慰学却占了40%。由此可见,医学涉及了最基本的人文价值,它的一端是科学知识,另外一端是人文知识,因此对待医学我们要用两只眼镜:第一只眼是技术之眼,第二眼是人文之眼,第二只眼有时比第一只眼还重要。

你要明白,医生是在观察病情,而病人是在体验痛苦。也许因为作为主治医生的您的一句饱含温暖的问候、一句真诚的鼓励、一句温馨的安慰,就能极大地缓解病人的痛苦。因此,人文的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温度融入到我们的治疗过程中。

由此可见,医学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和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容器,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

因为医学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和周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能够止于至真、止于至善。因为医学的主旨在于减轻痛苦、拯救心灵,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要通情达理,入情入理,更要敬畏生命。因为医生与病人是情感、道德、价值的共同体,医学又是一门人道、人性优先的艺术,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散发着自己可以散发出人性的温度,我们医患关系这座冰山必将融化,我们医院的温度文化也将开花结果,我们医院的历史将在爱的传承中不断积淀起来。

我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个理想,我憧憬着走在我们的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感受着这个有着65年历史的医院的人文情怀:医生们耐心细致的诊疗、护士们热情周到的护理、陪送人员体贴入微的护送、遇到陌生路人导医们不厌其烦的指引,患者与我们的医护人员如同亲人般其乐融融……这些都将成为构成我院温度文化的美好画面,它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八院人”地不懈努力,它也将成为我们永续经营的动力所在,我想这些美好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