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8篇)

时间:2024-01-03 09:37:21 作者:FS文字使者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在思维和语言上都有积极的影响。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甚至不喜欢学习它.作为语文教学者,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实践,教学过程如下:。

作者:黎海蓉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南坪中学,四川,九寨沟,623400刊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英文刊名:duyuxie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得今天,需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以往以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实这远远不够,英语教育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方面来考量。英语教学还要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启发创造思维,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good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tryonce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ball”“blackball”“orange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juice,cok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这种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改变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交际,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扑面而来,让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接不暇。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要改变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移。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让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教师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也必须为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为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还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稳步的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载目标,有效实施。

二、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并作出适时、适当的评价。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问题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很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运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要刻意要求学生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生气时的状态,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情绪、行为以及品格融入语言教学的活动之中。在英语语言的活动中,实现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蕴藏无尽的文化资源。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文化相互依存。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思想内涵,灵活地运用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体会文化差异,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与讨论的方式,借助所阅读的英美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书籍,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够提高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也很多,也是学生窥探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个窗口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等。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异国风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也可以通过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表现的文化。

四、合作交流,催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分工,更要合作,彼此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以合作为催化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宋桂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徐文丽.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j].中小学外语教学,(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把数学教学和数学应用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许多人认为,数学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旧教材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平面图形的镶嵌、三角形的稳定性、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在生活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真正有用途的。

重视最基础的知识,使学生易于接近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我们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设置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来吓唬学生,让学生产生畏惧、谈“虎”色变的感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最基本的、最易于学生接受的题型和例子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乐趣,在问题解决后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愿意并乐于接近数学。

把知识传授与数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参与课堂教学。尤其是让学生动手演算、操作,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最关键处或最后阶段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或作出结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是一种应用工具,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模式,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更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养。

在一般教学理论中,数学素养指的是在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换思维模式,随机应变,发挥自身数学素养。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公式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应用数学题中却得不到正确解答,或者只能在题目中解答,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所学数学知识根本没有转换成一种素养。再如一些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的人,数学公式、定理与解答方法早已忘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理性判断思维,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数学应用,能全面思考、思路清晰、做出缜密解答,这种能力就是让人一生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进行转换,从数学角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判断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专业层次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习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能通过数学背景和本质素养,运用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身的数学思想素养。解决问题的时候,态度明确、观点科学、思维清晰,既能运用数学定律,又能结合新思想、新概念的数学素养,面对现实中各种问题,能够有条有理地进行简化和量化,从数学思维出发,从事物各个角度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素养。

2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含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当今,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一、转变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

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

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

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但教材是死板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灵活性、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材料,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活”用教材。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变通、调序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教师应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何种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方法。

再次,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的场所,课堂上学生活动如何进行评价?引起本人关注,恰逢此次丹阳中学进行改革,学习南通模式。多元智能理论早在1983年就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它们之间有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具体流程如下:设计活动方案——学生活动单: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整理知识结构,梳理出教学主线及教学核心价值,设计学生活动单。课前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活动单的学习内容。分组学习交流——学生活动展示:课堂上分组,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让学生展示各组成果,各组成员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与完善。学生活动评价——评价体系设置: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那就涉及到评价体系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置了学生活动评价体系。该体系总分值为100分,共有十项内容,每一项10分,由每一小组组长打分,得分排名,颁发流动红旗。总之,以活动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体现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为载体,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与精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最后,凸显主题。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前是“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将“双基”细化、强化为数学素养,特别关注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次次改革,使目标更进步、更人性化。因为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也不单是为高考,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终生收益。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下面对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能把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老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数学文化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

四、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如:数学阅读理解,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新课程改革正深入开展的时候,认真地反思一下长期以来的中学作文教学,虽然有很多值得让人欣喜的地方.流派纷呈,新法叠起,但总体而言,更多的.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不足,与我们日新月异的时代,与未来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带给中学语文教坛的是全新的信息、带给中学语文老师观点上的全新撞击,更有必要让我们对跟下的作文教学做一些检讨和反思,为什么一个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长期作文训练,却写不好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甚至是一篇简单的应用文呢?即使是大学生也有写不好应用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的事见诸报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失误,高耗低效,作文教学缺少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作者:田永生作者单位: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刊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languageandliteraturestudie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褚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褚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本学期,我读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了解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一个核心;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大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围绕每一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自主发展,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过程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健康生活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现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我校的班级自主管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自主交流,快乐学习。

社会参与,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心校领导下,我们学校工作围绕“一体两翼三行动”,三行动中养成教育,具体安排是每月一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很重要,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上的主人,班级任务划分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拿打扫卫生来说,谁扫地,谁拖地,谁擦窗户,谁倒垃圾,都明确到人,哪一个地方没做好,就让那一位学生负责改正,这是我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方面。

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等教学实施。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直接失系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让我们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在教育者岗位上孜孜不倦,努力奋斗。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四、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当前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处理好一切难题,才能够在社会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可以说,思考的过程融合了非智力要素和智力要素的互相影响,该过程的特点是复杂化、系统化。因此,缺少思考的热情会导致思考过程的低效化、繁重化沉闷化,从而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但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和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工作,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像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模式等等。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思考。

思考和疑问是开启知识宝库和理想大门的金钥匙,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主导和中心环节,教师会为学生十分透彻、详尽、认真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这好比是一点一点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缺少,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就形成依赖心理,不会思考和不知道思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懂得提问艺术的应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欲望,从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倘若教师直接地为学生讲解长方形跟正方形的特点,那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丧失。

鉴于此,教师能够认真地设计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像是教师能够提出下面的一些问题提让学生思考:请你数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边各有多少个?请你量量正方形和长方形每一个角的度数和每一条边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联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能够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这些问题。

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究,能够获得一些结论,尽管学生获得的结论并非完善或准确,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而且是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中建构新知识。

三、启发学生质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固然重要。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即在通过质疑独立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注重设计提问,而且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质疑。如此一来,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从而进行创新性的认识活动,最终切实把握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时候,能够发现有的学生在一开始测量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发现是179度。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教师明确了他们是在质疑教师和其它同学测量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这样做:一是解释这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结果;二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会拼成一个平角。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需要把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在提问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学文言文教学误区及校正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现状令人担忧。走出教学误区,让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使学生在字词教学中培养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在诗文欣赏中培养学习兴趣,在古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在教学点滴的文化渗透中培养古典情怀,让中学文言文教学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促使青少年在成长初期逐渐形成受用终生的精神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其中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祖国语言文字”,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的教学更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今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刻板的字词教学,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当今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文言文课堂上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文言语法及课文翻译。教师不断强调文言文字词、语法的重要性和翻译的准确性,一堂课结束,对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的感悟却鲜少涉及,即使有,课堂中也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只剩下与现代汉语的字词、语法有何不同,还有翻译准不准确这些问题了。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古汉语教学,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淹没了文言文本身的人文价值,重视知识的“正确性”而忽视文章“文化性”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青少年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他们总是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希望去了解和知道更多的未知事物,探究事物所拥有的内涵,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文言文,理所当然不应该排除在好奇心之外。作为母语的源头,文言文中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是与国人血脉相连不可或缺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文化性”入手,而教学中文化性的思想情境蕴造,必须从学习兴趣入手。

例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作为中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往往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词与释义上,留给“趣味”的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学生很难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快乐情感。这就违反了学习这篇文言文的初衷,学生不仅没能通过课文体验作者的童趣与自己儿时的快乐,还因为学习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而丧失了日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简单而又刻板的字词教学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副作用不能不引以为戒。

二、过多的结构分析与思想教育,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大量的时间用在字词、语法教学上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分析上。架空文本,片面强调其思想性价值,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过多的结构分析将文章“五马分尸”,没有留给学生对文本进行完整的解读。讲求理清每一部分的意义,也必将文本蕴含的整体美的意义拆解得支离破碎。

语文教学论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文言文教学除了字词、语法的学习之外,不能一味地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性的阅读,只有在学生具有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学中所倡导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有的教师会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先天聪颖还是后天教育,只重视文章的思想教育功能,不管学生是否对文章有真正的感情体验。除此而外,就是过多地进行层次结构分析。且不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如何,这种教育无形中必然给学生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丝毫没有发挥便被“泯然众人矣”的心理暗示打压了。在压力下固然有动力,但压力过大反而会成为阻力,文言文的教学必然不是别有洞天,而是误入歧途了。

三、为教学而教学,忽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博大的内涵。文言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这种文化的传承作用。但是在现代的考试制度的制约下,文言文作为考试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为考试而服务,只重视知识积累和赏析技巧,而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却很少谈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只剩下为了考试而考试,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作品的人文情感知识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不能从作品中了解古人的精神与追求,不能体察作品深含文化的韵味,当然更谈不上古典情怀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论语十则》一文时,作为儒家文化最经典的代表,《论语》的文化熏陶作用本来是最重要的,可是有的教师却将它与其他文章一视同仁,只注重知识性的教学,没有突显出它的熏陶作用,课文的学习失去了人文性关怀,教学的目的也就很难实现了。

“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立用,强国之路。”人文是根本,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根本之道。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条件,也是文化传承实现的手段。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该破解樊篙,走出误区,真正实现课标所提倡要求的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科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程恭让。天问。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中学)。

培养中学生的素养心得体会

素养是指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教学生活中,我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素养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让他们能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我通过设置课前问题与课后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必要。我常常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协作。同时,也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新想法,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第五段:结尾。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素养需要我们教师们认真承担、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将其作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集合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了课改的一大亮点。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式教育变为指导式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过程、方法、步骤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可以通过自学或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达到理解教材,并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探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边实验边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升上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对问题讨论的结果由每个实验小组向老师汇报,老师要――加以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鼓励,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方式,被称作知识的“知识”。

1使学生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产生兴趣。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由此产生,使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氩的发现过程使其领悟科学的真谛。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说,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

2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时,探究蜡烛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学习二氧化碳时,探究各种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学习铁生锈时,探究铜制品的锈蚀的原因与如何防护除锈的方法,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在学习盐时,探究含碘食盐中碘含量,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学习溶洞、钟乳石的过程中,探索保健钙中钙的含量;在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时,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等等。这些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开放实验室等来完成。将探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沮丧,既能鼓励做得好的学生,又能鞭策不认真的学生。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次的情感体验让小老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不断地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情感丰富复杂,时时存在,所以,人的情感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人的情感通过人的潜意识左右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这是情感把握行为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索的快乐。

1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充满自信和活力,热爱所教学科,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实验技能娴熟,能起示范作用,常受到学生的推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许多学生会应此而喜欢化学。

2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实验,讲化学变化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布置家庭小实验,用醋酸清洗热水瓶或烧水壶的水垢,上课前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太妙了!”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索醋酸为什么可以洗掉那些水垢?再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意志的总和。结合课本内容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体现了他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莫瓦桑首次制得氟的过程,体现了他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那些基础性的科学规律外,应该掌握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让学生终生受用。例如讲解煤和石油时,向学生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造成了空气污染,同时还应讲解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科学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氢气作为能源有三大好处,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用水制氢气的廉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天长日久的反复学习,积极探索,更需要老师们的精心引导和培养。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我们的教学铺平了道路,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科学探求的条件,为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素养,让他们成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希望对你有帮助。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支持力量。我们培养学生们的好素养一定要注意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舆论与班风学风。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言论的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对全班学生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

素养的培养越早越好,须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开始,从头抓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的坐、言、走、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初次接触,班主任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良好素养养成的重视。期间,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着装,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力求不漏。如谁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谁字迹工整美观;谁衣着整洁得体等。同时还要不点名地指出同学身上的不足,两相对比,该选择怎样的素养一目了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不断地提出素养养成的新要求,还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体验或名人养成好素养的故事来激发儿童努力养成好素养的热情。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而崇高的地位,学生对自己喜爱与崇拜的教师的言行都容易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为学生做表率,尤其要注意行为与生活细节。在培养儿童良好素养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师要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家校配合,家校教育目标与教育要求一致,形成合力,才有实效。家长在家里除了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之外,还要以身作则,尽量用自己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只是要求孩子。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并非杂乱无章,有许多程序性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尤其在学生的素养养成方面更是需要抓反复,反复抓。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实践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职责》等,这样实现了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好了会怎么样,违反了纪律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素养的养成是建立一条“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主体体验是良好行为素养“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相关的有趣活动,抓住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身的典型事例,帮助孩子体验“好素养让自己尝到甜头,坏素养使自己吃到苦头”。

改变不良的素养与建立新的良好素养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养成良好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素养的形成有个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与不良素养作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好素养,确保每一位同学的素养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进行。学生养成良好素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努力需要及时得到老师的承认,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增强学生成功的快感,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素养的进一步养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不让不良行为发展成不良素养。教师与家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及时纠正,等孩子已经形成固定素养了再改正难度可就大了。养成素养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常有反复,教师与家长要“抓反复,反复抓”。著名教育家曼恩说:“素养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素养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素养的培养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教育的重复性和反复性,不要抱着一蹴而就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我们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应该把握好所愿与所能的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

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又要对未来做出展望。所愿是我们想做的工作,想获得的职位。所能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技术、能力、素质、实践经验等等。大学生的就业理想往往是美好的,但依靠现在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却可能暂时实现不了美好的愿望,因此,大学生很有必要在校学习期间了解职业生涯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日积月累,以便将来更好更快适应职业的需要,最终获取职场成功。

人的一生之中,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与之相适应。如果我们对某项职业有兴趣,但缺乏从事这项职业的能力,将来即使做这方面的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达到优秀绩效的可能性就更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自我职业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并在选定的职业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优势。

职业素质是指职业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个性等方面。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与此同时,一个单位(部门)取得成绩关键也在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过“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没有优秀职业素质的队伍去贯彻执行无异于一堆废纸。

大学生真正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实现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最高化,就要推行

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疏导,提高思想素质;弘扬仁爱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倡导求真务实,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搭建交流平台,提高沟通适应能力;培育钻研精神,提高学习和创新素质。总之,围绕着“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求特、求强”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在社会主义道德框架下和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条件下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职业人才。

大学生职业素养也就是在就业前到就业中对自身素质的一种要求与完善。通过职业目标的确立,对其意识的需求,使大学生在知识,专业,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道德,社交与素质等方面来符合职业的标准与规范。大学生必须用提升自我职业素养来达到个人的职业目标,分析就业现状,职业需求,定向的学习与吸取各方面才能,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 顺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方面,国家也专门有了就业指导与培训职业素养的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各方面素质的培训课程,该素质的培养对我们今后的就业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职业素养的学习,尽我所能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升我的职业素养,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生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存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鲜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的提高,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生活是个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教育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说教。

例如《背影》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就让学生结合这篇课文,写自己的父母,由于此文题故事性强,又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感情深刻。在他们的文章中,既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哲理,又有刻苦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体会。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的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课外学语文。通过课内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免去“无尽苍生是语文”的“桂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从应付考试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方法,授技巧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很深的蕴味,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就要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一个“读”字,以读悟读,以读悟情。1、认读扫障碍(利用工具书能够读得流畅、有节奏,扫除生字障碍);2、识理朗读理清思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3、表情朗读现情感(带着感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反复读悟道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读、悟、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由课内精读平稳过渡到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得到运用,另外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果说课堂阅读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集中阅读,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梳理知识、掌握技巧。这样,有利于单元教学及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1、准备笔记,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的感悟、喜欢的名句、精彩的语段记下来,然后定期去看。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课外阅读的阅读量,要求做好名著阅读记录,人物、情节感受等,入学后开展“书评比赛”,及时交流,以检查督促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刻认识,同时可学习借鉴文章的构思、立意、艺术手法等,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思想境界。

2、办黑板报、壁板,学会展示。对于班级里的后黑板,除学校统一的内容安排外,我们可组织学生把黑板开辟为美文天地,发动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短文,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评析。负责抄写的学生进行监督并收集同学们对自己所选文章的看法,相互借鉴促进提高。

3、创设情境,学会说话。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听读写重要,说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要把说话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课前安排“3分钟”演讲,内容不定,但要人人参与;可定期举行故事大赛,通过讲故事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内阅读材料的看法,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领悟,又能提高说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实践,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技巧、技能,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创造出新的活力,语文的实用性、应用性、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听了郭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不忘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是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数学学科是一个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循序渐进,及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数学思想程资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逐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已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主体,既要设计好教师的“教”行为,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的表现,实现“教与学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