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中学艺术教育论文范文(14篇)

时间:2024-01-12 13:19:36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我们写作的启示和指导。每一篇范文范本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关注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儿童的生活状态是灵活,开朗,充满想象力和快乐的,不受限制和约束的,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儿童是不完整的儿童。儿童的生命发育需要自在轻松和照料滋养,需要天然的环境,需要整体的、长远的发展。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华民族出版社,1985:21.。

[6]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纽约:e.l.凯洛格出版公司,1897:16.。

[7]苏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艺术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角色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正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种回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已表明,教师致力于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职业教育科研则是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要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是全面、综合、创新型的,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必须要有从事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跟上改革发展形势,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科研素养。

本人经过接触和学习,对职业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提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使和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质量。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素质。如何提升职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觉养成这一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参与,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意识。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教育研究,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调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参加教改立项研究活动,以高水平、有影响、有经验的教师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的学习,成功与困惑及时汇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刚开始接触立项,满头雾水不知东,感觉职业教育研究对于老师来说是不着边际的事,费时间、费精力,让教师搞科研,成为科研工作者,太不靠谱了。我在参加了校商贸科的教改立项《以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主持项目的科主任简单扼要地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教育研究,教改立项方面的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参与到课题申报、设计、实施过程。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家的科学创造性,把教改立项工作做好,获20广西区教育厅二级立项。立项促教师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研究方案,做出准确判断。教师有意识的参加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撰写教改论文、教学设计,参加课件比赛,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参加培训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参加培训,与外界联系。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形势。7月,我参加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的培训学习,认识到教育研究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领域,是有法可循的。教师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及执着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次“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学习,使我的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教学需要反思。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有不完美之处,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理论性是教育科研深度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多读教育理论的著作,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教育专家对教育的论述等,去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和研究。

5月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建设远程培训。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一些优秀教师,与他们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科研理念,提高自己教育理念。网上研修,不仅给予了教师知识发展的便利,也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教师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原动力。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去接收各方面的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凭借优良的素质和很强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要勤学善教,创新进取,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地反思与积累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化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为人师表,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和享受到教育者的快乐!

三、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

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是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体会到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多读书:勤动笔、多思考、勤实践。打破传统模式,开创更好更快更新的教育天地,使教育回归本真。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可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研究具有获得快乐的精神体验,使教学实践充满激情又理性,增强自我效能感,消除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是: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与功能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和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去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教育科研是相通的,之间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科研课题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参与教育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扎实研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一样,只要我们投入最大的热情,付出刻苦的努力,我们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要真正确立符合学校实际,对自己和学生发展有利的课题,并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实践——反思——实践——总结,勤交流,挤时间读教育理论文章,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育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坚持经常写教学后记,写教育论文写作,坚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有益启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中反思,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理想的途径,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会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己,我们会获得成就感,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曾贞.谈高职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6)。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题目:工业社会及现代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工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工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工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工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至使工业体制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工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工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工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工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工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工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工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工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工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工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工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工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工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工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工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工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工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工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工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工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工业生产形式,将工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工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笔者认为艺术作为一种教育,它也必须是多方面的。在中学艺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采取音乐、美术、文学、影视四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它包含了以音乐、文学为代表的时间艺术,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代表的空间艺术,以戏剧、影视为代表的时空艺术。所以艺术作为一种教育,它也必须是多方面的,它是综合的、立体的。

当前,提高艺术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便是题中之义。因为艺术的本质是我们人类以自己的心灵观照这个世界整体的方式之一,各类艺术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二、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课堂形成了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一种模式,老师成了真正的“传道”者,甚而之为“一言堂”;或者就是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为书本而教,不是为学生而教。教材活动脱离学生,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心灵体验。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为主的“开放式学习”的课堂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2.确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课题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发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能够发现这种不同的发展,分清学生间不同的层次,以便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三、对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的认识。

1.对艺术史了解的现状。

笔者曾于参加一所大学艺术系硕士招生复试。场外遇一复试刚出来的女同学,主考官问她何谓印象派,什么是大地艺术等一些艺术史知识,她说:“我是学陶瓷工业的,哪里知什么是印象派,什么又是大地艺术。”足可见,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对艺术史的漠然是多么严重的现象,大学教育况且如此,何谈中学艺术教育呢?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们的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对美术,音乐的一些基本技能的培育上,而忽视了对艺术史的渗透。对艺术史了解的盲区,其实也就是艺术欣赏的盲区,往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同学们看了《格尔尼卡》,却不知画面为何如此,只见一些奇怪而狰狞的物象,听了《春江花月夜》,也不知音乐为何这么悦耳。其后果便是对艺术经典作品的“快餐化”欣赏,变成了对艺术作品“囫囵吞枣”式的理解和领悟。即便是艺术欣赏课,老师往往也只会从艺术作品本身构成来分析作品,实际上一幅画上的线条、色彩、明暗、人物,一首乐曲的音乐、音调、节奏、旋律,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或多或少都反映了或烙下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不了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艺术史,便很难对艺术与社会的主动关系产生感受,同样也很难把握世界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2.了解艺术史的意义。

兔子讲解图画》这样的作品;如果不去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脉络,同样也不会让同学搞懂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中央电视新办公大楼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如此新异的建筑。对艺术作品背后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对潜在的创造力产生激发作用。

四、多媒体辅助技术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和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扩展了既定的艺术课程。它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老师主讲,学生操练,不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的旧有课堂模式。现代青少年对这种充满形象性、丰富性、生动性、充满趣味的多媒体技术的敏感,要比其他任何人群都强。在把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的演示,这一新技术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领悟教学目标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是直接的、快速的、形象的、主动的。所以,艺术课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地吸纳新知识,不断地用新的多媒体影像充实课堂,从而达到丰富教学手段,更快的更新教学观念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里,享受学习的乐趣。笔者在5·12四川大地震后观摩了一堂题为《艺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痛苦篇)艺术欣赏课,任课美术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播放一些反映二战期间轰炸场面的影视资料后,引出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的其他代表作。课件的内容包括一系列获普利策奖反映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痛苦这一主题的摄影杰作。整个课件内容紧贴课堂主题,丰富而生动,有影视画面,有作品图片,有音乐,他们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种关系。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就以钢琴艺术为代表,浅析钢琴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学校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活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中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总和体现,这就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以钢琴艺术为例,通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单靠专业知识的灌输,还要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长期熏陶。学生钢琴艺术的学习能够直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社会文化的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通过完善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钢琴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钢琴艺术的学习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辨明不同的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层含义,并使其积淀为大学生深层的世界观基础。钢琴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精神文化来引导、规范和激励大学生的行为。从人们的实践来看,钢琴艺术的学习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它只是一种无形的、道德范畴类的约束力。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使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优化、人格得到美化、意志得到强化、情感得到深化。钢琴艺术的学习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凝聚功能。美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大层面上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工作学习热情。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是学校教学工作高效运作的有力保证,是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向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境界进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它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它甚至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发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它具有全面性、长效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的,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人的品格具有潜在的影响。

二、钢琴艺术教育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的涵盖面极广,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钢琴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方面也需要遵循整合原则,在实践方面要作宏观思考,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微观切入。首先教学的物质方面需要根据学校财力合理计划行事,教学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学生对于钢琴艺术教育的思想接受则通过学习、教育、熏陶、内化,来逐步实现,不可操之过急。人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抓住核心问题、综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物质提供要满足精神建设需求。如前所说,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性的要求,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育与提升,只有学校的积极性和制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而没有保证全体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难以持久,收效甚微的。钢琴艺术教育做到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高品位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培养高素质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的高度上来认识,立意要高,而它的实现必须要充分注意物质建设的教育性、艺术性,给人以美的`熏陶,以美辅德、以美益德。

三、钢琴作品的赏析和与德育教育。

钢琴艺术作品的赏析是在大学生德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钢琴艺术是人类中相对古老和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符,用于表达演奏者内心感情,与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钢琴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经典的钢琴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在通过音乐的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这种艺术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修养。钢琴作品的赏析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对命运的悲愤和对生命热情的火焰和不屈于命运的精神,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到曲子蕴含的气势磅礴的精神,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这就是钢琴作品的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在每一部优秀的钢琴曲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意义。在钢琴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通过对钢琴曲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学会赏析这些优秀的钢琴曲来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赏析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而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的修养又直接影响着他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欣赏水平层次不齐,对同一个作品的欣赏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受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意义,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校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的钢琴教育,从而达到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形成正确校园舆论导向的目标。

四、大学生钢琴演奏学习与思维培养。

钢琴音乐教育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乐谱上的每个符号,真正的音乐精神是无法记录的,因为作曲家在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无限的精神和丰富的感情,演奏钢琴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再现作曲的精神和情怀。大学生在钢琴的演奏中能影响思维活动,并通过动脑筋和用感情出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使乐谱中的每个符号真正复活。对于钢琴曲的演奏是个人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背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从科学的角度讲,在学生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式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练习指法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随着钢琴演奏的不断深入学习,就能逐渐掌握技巧,熟练手指动作和力度.增强手指的敏感度,这能让大学生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为保持与演奏所需要的相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调控功能,从而使人脑思维更加敏锐、反应更加灵敏。总而言之,钢琴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按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维,二是扩敞思维,而学生的扩散思维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正好与聚合思维相反,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舭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因此,在大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同时,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如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正是一个从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五、大学生钢琴艺术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大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限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差,尤其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的钢琴艺术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其演奏和欣赏中理解并学习音乐,通过作品的理解、对作者人性在精神上的触摸,更能使得大学生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感情,并用合理和谐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能让他人或自己接受对方的想法,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校园团体生活的和谐健康的进行也有着极大帮助。艺术普及、钢琴教育促进着大学生的情商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及钢琴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钢琴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有效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六、结束语。

钢琴艺术教育通过学生对经典钢琴曲的学习和鉴赏,让大学生接触到优秀的钢琴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总之,通过学校对钢琴艺术课程学习的加强,能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圣.论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j].科技展,(21).

[2]齐霞.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j].魅力中国,(33).

[3]梁庆东.浅谈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11).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

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普遍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幼儿园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儿园就要在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交往的同时,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指导,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关分享、协商、谦让等方面的游戏。教给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突然发现了一只蜗牛,多多激动地和我说了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关内容,引来许多小朋友的观看,借此机会我请孩子们互相讨论、交谈,借用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作为随机教育请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讨论了:蜗牛的出现,饮食,繁殖等),我做及时指导。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技能,在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强化巩固幼儿的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进行移情训练,有目的地设置教育情景,灵活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想他人的兴趣与需要,克制自己并作出适当的反应,逐步矫正攻击性行为。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对于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于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勤,《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8期,第19页。

[2]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4期,第25页、23页。

[3]“快乐星球”网站:/news/view。

[4]陆晔,黄艳琳:《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期,第33页、32页。

[5]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第7期。

中国画的艺术美教育论文

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在学术上的争议和市场上的成功已经被画界和藏界很多人关注。有人分析过他的绘画技法,有人研究他市场成功的原因,说法众多莫衷一是。我认为,研究一个画家的艺术定位,必须要回溯他曾经走过的艺术之路,一步步去探寻和分析他的艺术本源,及进而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分析南海岩的过往之路,不是想发一番纯感性的慨叹,而是试图通过对其艺术之路的逻辑梳理和客观分析,以确定他艺术之路的前行方向和所能到达的目标。

可以肯定南海岩是一个有远大艺术理想的画家,否则他不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敢放弃安逸的教师职位,孤身一人飘在北京,在北京画院潜心学画。南海岩1962年生,1982年德州师专艺术系毕业,当时国内美术教育中受苏联绘画的影响很大,尤对人物画影响更甚,而且南海岩在山东学习,欧美现代美术思想的侵扰自然少了很多,所以苏联现实主义经典绘画在他心目中根深蒂固。直到今天,我们也不难在其系列西藏组画中看到列宾和苏里科夫的影子,如《祈祷》《春天的期盼》等。但南海岩早期确实是沿传统人物画路子走的,这些可以从海外回流的很多线描仕女和高士画中得以验证。这些画都是勾线填色、平涂晕染,是正统的国画水墨技法。

直到他去了西藏,被雪域民族博大深沉、沧桑神秘的文化,浑厚质朴、乐观不屈的性格,猛烈而持久地感染了。从此,南海岩欲罢不能,他想用画笔把他心中奔涌激突的情绪表现出来。实践中,南海岩发现用中国画的一根根线条撑不起他想要表达雪域生活的厚重,平涂的颜色也表现不出藏民的坚韧和力度。这时,苏联巡回画派经典画面在他脑海闪现,为何不能用中国画刻画出有强烈性格特征和视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画呢?对于有很强造型能力的南海岩来说,人物形态和布局都可以解决,只是中国画相对于平面的绘画效果在情绪宣泄上没有西画那么强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能不能将西画中一些元素借鉴到国画,南海岩开始了尝试。对于这种必然会招致非议的改良,南海岩心里也没有底。但为了能原汁原味地再现他心中魂牵梦绕的藏族生活,南海岩还是选择了对中国画技法的大胆变革。

在现代中国画和西画阆发生过很多次激烈碰撞,如徐悲鸿通过西方写实造型对中国画的介入,给后人开辟出一条中国画写实主义表现路线;林风眠则借鉴了西方现代派中表现主义的色彩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学界普遍认为徐悲鸿的改良是有现实意义的,而新世纪以后,学界又认为林风眠在对中国画之精神探索方面做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与丰富。

当代画家李可染、周思聪、田黎明等人也各自对中国画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变革,如李可染本是学西画出身,受徐悲鸿之邀来北平艺专也是教授色彩学,当他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和黄宾虹门下,中国画和西画的碰撞已经开始,最终两种碰撞产生了火花。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周思聪也是如此,他原先跟随李可染先生学山水画,后转入蒋兆和先生学人物画,早期曾创作出《人民与总理》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后来受到日本丸木夫妇《原爆图》的影响,以西方现代派自由创造精神及平面构成、抽象造型的原理,创作了表现型水墨的转折性作品《矿工图》,该组画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渗出重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侵略者欺凌下的中国矿工无尽的伤痛。

上世纪80年代后,周思聪的《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吸收了西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地运用了大面积的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新面貌,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画优秀的人物画大师。还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的田黎明,以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并融合印象派的光影,形成了画面空间深远清澈、人物明朗恬淡的新中国水墨画,确立了当代中国画旗帜性艺术家的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就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如果有人非要将现在的优秀国画创作与传统的国画杰作相比,无疑是上演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因为现今生活状态和语境都已变化,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比较不尽客观,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因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传承的只有技术,一个时代杰出的艺术经典一定的不可被复制,也役必要被复制,就像宋的工笔花鸟画,元的文人画一样,只能存在于美术史,这么说,本文并非要全盘否认传承的重要,只是想说明艺术要传承能为我们所用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这种学习不仅仅面向传统,而是面向一切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包括西画、版画、雕塑甚至建筑。其实,今天的优秀国画作品也可能就是以后的经典,就像现在国画界推崇的青藤和八大在当时也被归为异类一样。同样,以后审定的新中国美术史,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一篇,也必定是最精彩瑰丽的部分。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周思聪等人对中国画变革做的贡献肯定会重新定位,同样,田黎明,南海岩等人对中国画变革持续推进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至于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如何,需要以下几方面来判断。前苏联的车尔尼雷夫斯基说过“艺术是生活教科书。”我们就从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和描写的真实性方面开始分析南海岩的作品。海岩的绘画在构思的严密和形象的生动方面非常突出,画面显得真实有力,很容易使观者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像他“百年中国画大展”代表作品《虔诚》中的老年藏妇,如此逼真,简直触摸可及。她悲苦期盼的神情中又含有一种忠诚信赖和坚忍不拔,这种精神更让观者震撼、感动和思素。

这个形象是概括了劳动人民精神美的杰作,代表了千千万万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藏族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追求。显然,这幅绘画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南海岩在绘画个性和真挚情感的表现方面也不容置疑,南海岩的画即使放在挂满画的大厅里也容易抓住你的视线。因为如雕塑石刻般突出的人物形象,厚重饱满的色彩,饱含感情的衣容笑貌,都散发出强烈的南海岩风格。而且南海岩创作中的'人物,全是根据生活中那些曾感动过他的、具体的模特原型描绘下来的,虽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也保证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避免了公式化和雷同的毛病。可以说,不是南海岩赋予画面中藏族人物以灵魂,而是他们借助南海岩的画笔展示着他们的生命状态。南海岩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也值得称道,在这个假画泛滥的时代,南海岩的假画是最不容易仿的,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独特的绘画技法,都让众多造假者难以复制。

当然,人无完人,画也没有无可挑剔的作品,要把一方面做到极致,就必须放下他与之相逆的一切。可能,南海岩绘画在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了画家强烈情感严谨创作赋予艺术形象有力量,为了真实地再现藏族人民生存状态,这点缺憾是可理解的,其实中国画绘画形式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它的精彩程度必须依据于内容,而不是某一笔墨或一根线所能替代,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时,他们才会了解艺术的意义。”艺术自诞生起,就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形式就不能长久生存。南海岩绘画就重在浓缩藏族生活的一瞬间,通过画面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故事性吸引观者,进而把画面中的情绪传递给观者。这一瞬间蕴含有南海岩10余年不间断的西藏写生积淀,也饱含着南海岩对西藏人民生活深深的关切,在绘画题材选择和生活描绘深度上都有着宝贵的社会价值。

目前国画界有一个不好的认识,仿佛传统精髓就是文人画,仿佛中国画核心就是笔墨,中国哲学就是“天人合一”。宋元文人画的兴起,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传统十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构成,但绝不是唯一的中国画符号,否则千年中国画的传承该有多么单调和平淡。多重文明并存。才使这个世界显得丰富多彩千娇百媚。对于传统需要全面了解和学习,不能管中窥豹,不能孤单地、片面地看待传统,更不能以一种传统卫道者的姿态去排斥时代的创新,学习和继承传统只是为了更好地拓进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家,要敢于从观念上、内容上、风格上、流派上、形式上、题材上出新,为了中国画的时代进步,为了使创作中国画的艺术家们始终有一颗自由的心灵,绘画界和理论都应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来迎接创新力量,这也是中国画长久繁荣的必要条件。

艺术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突出表现形式,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音乐教育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显得十分紧要。

一、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

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养成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之时,为学生讲解乐理之时,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实施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得到成长。

2、有利于进行美学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美学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自身就极富旋律以及内涵,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以及艺术美的认识,实现对心灵美的培养。

3、有利于进行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外界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冲击,面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如教授学生一些民族以及爱国歌曲,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就业率,导致文化课程建设投入较少,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师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教育教学设施并不全面。[2]虽然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广大高职院校也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所占比例仍旧十分稀少,现有的教学设施依旧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教学需求。再加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音乐教学任务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材内容缺少新意。

在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高职院校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然而,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教材内容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新意。同时,由于教师所用教材较为陈旧,所学内容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开设的定位是选修科目,而且绝大多数的是非限制性选修课,而由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音乐课程满足不了开课人数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出现迟到,甚至是未到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且教师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

4、缺乏充足的教师资源。

在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已经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也为其配置了相应的师资,甚至为了确保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等。但是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师资短缺的现象,即使为音乐教学安排了教师资源,所需选择的教师也是一些非音乐专业的教师,由于这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有限,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构成过于年轻化,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面对专业化的音乐教学中十分吃力,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1、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解决好当前音乐教育进行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忽视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发展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对教育教学设备的犹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确保音乐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进步。

2、丰富教材内容。

要想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除了需要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当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告知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

3、规范课程设置。

规范课程设置是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在进行音乐课程规范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从自身出发,与教学内容实现充足,做好科学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注重音乐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力量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优化师资结构,就需要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聘用一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得教师能够积极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愈加的突出,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教育之外,高职学校还需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为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音乐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师资构成结构,为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育论文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社会使用最广泛,最灵便,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则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师生相互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等,都必须凭借教学语言。老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质量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效率,教师语言的情感焕发着学生的情感。可以说,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解答问题,交流情感等,一般都必须靠语言来完成。教师讲课是否精彩,学生听课兴趣是否浓厚,都跟教学语言息息相关。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时时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空间中的语言,其艺术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谨简约。

严谨是指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尽量减少口误。特别是新授课,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是首次感知,更要注意其概念表述的确切,逻辑推理的严密。如果表述不准确,就很有可能给学生以训导,留下永久性的错误。例如,一位学生在阅读指导课上问老师“什么是茶砖”,老师不知道“茶砖”是什么,愣了一下:“茶砖?茶――砖――,茶叶的茶,砖头的砖,茶砖就是浓茶中所浸的砖块。”这类课堂语言弊端很多,拖沓,重复,语焉不详,更糟糕的是还不懂装懂,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直到这位学生上了大学还对老师的答案坚信不移,后来在事实面前才真正搞懂,“茶砖”并非将砖块浸在浓茶中,而是茶叶轧制成了砖块的样式。可见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出现错误就会贻误后代,铸成大错。

简约的语言干净利落,要言不烦。1、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2、根据学生的特点,讲述他们容易接受、领会、理解的话。3、清楚无误,不瞎绕圈子,用尽量短的时间传递尽量多的信息。

二、声情并茂。

语言要有音乐性,表达的情感应充沛动人。

1.要注意语调变化。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的人,并且能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则要求,对于同样一句话,作为教师应该能用25种不同的语调表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导致人的饥饿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科目不同,内容不同,所传达的感情不同,语调也不应相同。

2.要有节奏感。

“节奏是课堂的.命脉”。

课堂教学语言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的“讲”和学生“听”如果不协调,就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不能使学生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

3.要融入老师的真挚的情感。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结和意志流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艺术的教学语言应是教师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应是能有效感染学生的“催化剂”。

三、形象典雅。

教学语言是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语言,要通俗明白,但又不同于一杯“白开水”,一览无余毫无滋味,应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口语,又是优美形象的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远在天涯为近在咫尺,化艰深难懂为明白通俗,其“优美典雅”洋溢在字里行间,而非刻意雕琢与粉饰,时时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不仅能得到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能驱动学生想象,受到美的感染。

四、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及至17世纪末,才有人在近代美学意义上运用“幽默”这一概念。《辞海》认为“幽默”属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列宁把幽默说成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

对“教学幽默”,有的学者这样界定:“它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学艺术形式。”课堂教学幽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情节幽默、动作幽默、语言幽默、板书幽默等。但教学幽默主要是一种语言行为,主要是诉诸听觉。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一种对事物高超的把握,是对知识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材料的透彻的认识。总之,它体现和凝聚了教育者高度的智慧和极高的审美内涵。

王北生在其专著《教学艺术论》中认为,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以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经过提炼的口头语的合金。

我想要驾馭课堂教学语言这门艺术,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愿每一位老师的课堂语言越来越艺术,教学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艺术教育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调节剂。开展主题活动《我是红军城的孩子》时,讲讲红军的故事,讲讲家乡的发展、变化,最后唱唱《打靶归来》,衬托主题活动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开展,这首歌的作用是诱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也可以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手段,为主题活动的完满开展提供多种幼儿喜爱的途径。如:做小班的《蛋宝宝》主题时,让幼儿做做歌表演《小鸡出壳》,画画彩蛋,这些活动起到了为主题活动服务的目的。在主题活动中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中介都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综合艺术教育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即如何在发展幼儿观察、探索、思考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

总之,艺术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教育过程,教育科研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但愿我们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进步,在一次次地研究探索中收获喜悦,分享成果,体验辛酸与快乐。让艺术教育活动犹如涓涓流水,细细长长流淌在幼儿的心田,让艺术教育之花盛开在每个校园。

中国画的艺术美教育论文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第三,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

艺术鉴赏教育论文范文优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一)凸显地区区域特色。

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并鼓励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现这种差异。我国民族众多,各地环境地貌和发展水平不同,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既要保留并体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其区域性的典型环境风格,如湘西吊角楼、苏州园林等等。

(二)凸显学校特色。

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特色毫无疑问是一种优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尤其要体现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打造独特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学生。要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凸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以教育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在长期的坚持中会使高校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校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第二,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学科的特点,学校要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相适应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方法,用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来凸显学校特色。

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多类型的教育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设计人才,还要注意培养熟悉设计文化、经济和管理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在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中由于只注重对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管理型人才和决策型人才的缺乏。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培养一大批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其次培养一批既具有设计能力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

当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层次大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开设博士课程的大学很少。由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不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例如,博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学术建树的高级科研人才;硕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学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进行设计、制作、经营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的人才;专科课程主要培养在第一线进行具体设计与制作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三)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史论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学科交叉化是个未来高校教育的趋势,我们应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尤其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实践中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各学科知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这种对多个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在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它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因此,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建立多元创新与“实验性设计”教育模式。

自然和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多元性,设计对象不同对设计思维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眼光,具体来讲就是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想象。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引入“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设计作品时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当下公众的要求,而只专注于无限制地探索人类想像力的极限。这种颇为大胆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环节,对学生真正理解理论、领悟实质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实地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大量引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积极性,如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参与创意设计竞赛、实地参观等。2.情景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生动有趣的建筑设计元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打好基础。3.启发式教学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通过重新演示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总之,理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做深层次的探讨。技能部分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实地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用建构主义原则指导教学。

为在环境艺术教育中培养复合交叉型和创新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将建构主义原则引入到教学方法中来。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倡导“合作学习”。传统教学大都运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教育原则的“合作”理念则强调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建立起互相协作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运用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被整体所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它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新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替,教师和外界环境只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结合,教师提出目标和问题,学生自己来理解概念和原理。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答案最好不要固定,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该凸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供动力和源泉;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尝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制造摇篮;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转变课堂形式,采用合作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事物的能力,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中国画的艺术美教育论文

中国画一路走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思潮和风格的碰撞、交融。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这样的时代风潮,我们“80后”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批人处在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带,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一个群体。

由于“80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中国画系的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规范、模式、感受、基础等一系列的东西,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考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素描、色彩、速写,而报考中国画的考生却并未被要求加试任何与中国画专业特色相关的科目,这似乎有些让人感到不解和尴尬,这无疑是忽略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人们可以问:学好了西方绘画就一定能学好中国画吗?或许有些人说可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这个时代里占有极大市场的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西方造型艺术影响的扩大,在现今的高校中国画系里普遍注重基础造型等等技法的训练,而此处的基础技法训练大都以西方绘画中的训练方法为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历史、文化修养却少有提及。

中国画处在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教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但是正如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条件。传统的中国画一直都维护笔墨的尊严,坚守着似与不似之间的那块领地。而它就是凭借着它的“传统”特性,独树一帜,不成为其它艺术的附庸。当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中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毋庸质疑,不充分地了解传统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即使你是一个“反传统”,如果不熟读传统,就是落入前人彀中,也浑然不觉。

而“80后”和中国画的现状一样,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困惑和不安情绪,致使很多人困在其中无法抉择,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发展。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前提下,恰恰是我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我们出新出奇。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画界的先辈们的技巧总结,是历史、体会,更是方法论,是中国画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不了解传统的人如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不了解旧的人又何谈新,何谈创新呢?传统还警示我们:学画要先学会做人,其人品高,画品自然高洁。学画还要重视学识的.积累,文史哲兼修,深厚的学养必然会浸润他的画风。这是经验,是劝导,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视传统为大敌,深怕掉进传统的泥潭无法出来,所以在还没完全走进去时就急着出来,这造成了一种普遍浮躁的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敢走进传统,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却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觉得,与其养成这样的陋习,还不如“归去”。从传统中打出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不沉入传统却无创造可言。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努力,要有丰厚的学养和无数的创作实践的积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80后”的进退既关乎到中国画艺术在转型期的进展,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在这条大道上各显神通,而我们在当代中国画的情境下,如何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是一个很深刻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