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比一比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9:12:56 作者:笔砚 比一比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1个偏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要依据课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做到认字和学词相结合,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诵读韵文中熟悉量词的用法,逐步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本课12个生字`,在字音上,“苹”是后鼻音,“少”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确。“杏、桃、苹”等字的偏旁和字义有关,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特点,感知生字的形义联系。结合认“堆”,让学生认识这个偏旁。

(3)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巩固识字,如,摘苹果、用字卡摆图形(老师读生字,学生用字卡摆加号、拱桥……)、用大转盘识字。

2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书写“牛、羊、小、少”四个字,书写指导要重视范写,重视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发现写好字的基本规律:四个字的竖画都要压在竖中线上,竖画两边的部分基本对称。结合“小”字的书写指导,使学生认识这个新笔画。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少”和“小”的写法。

(二)朗读感悟

1词语的朗读首先要强调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中后缀字的变调,比如,“鸭子”、“桃子”、“杏子”中的“子”要念轻声。在读准词语的字音后,要让学生连起来朗读图下的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语音和谐押韵,意义有机整合,适合读得轻快、跳跃。在读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动物名称,第二行词语都是果实的名称。

2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应及早让学生接触韵文,朗读韵文,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3朗读适宜采用多种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赛读、同桌互读、一边拍手一边读等。

(三)实践活动

教学中可结合课后练习“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练习,还可以通过提供实物或图片等方式进行拓展性训练,比如,一堆土豆、一个青椒、一块蛋糕、一颗葡萄、一袋饼干;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利用谈话或情境图创设一个农家小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

3利用词语卡片认读词语,并认读其中的生字: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二)尝试朗读,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韵文,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2说说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通过自学认识的生字,并交流记字方法。

3认读生字:边、多、少、群、颗、堆。

4再次自由朗读韵文。

(三)朗读韵文,体会韵味

1练习朗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2个别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指导读出节奏感。

3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韵文。比如,当作拍手歌来读,配上动作读,伙伴间对读。练习之后进行朗读展示。

(四)拓展运用,自编韵文

1说说课后练习“我会说”中的物品,要用上量词。

2看看农家小院里还有哪些东西?用上量词说一说。

3引导学生自编“比一比”的儿歌。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1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朗读教师选编的带有本课生字的句子和儿歌。

3指导写字。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二类字,读准字音,会组词。重点学习“堆、群、颗”,通过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它们的意义,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作用。

2、培养孩子正确使用量词的意识,体会运用语言要准确。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4、学习写“小、少”,通过比较知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处,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准确美观的书写。

【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一比》这一课,回家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老师要考一考你预习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座农家小院,漂亮吗?

生:漂亮。

师:请你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图上有一头黄牛

生:还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

师:你真了不起,能用上恰当的量词。请大家一起重复一遍。

生:一只花猫。

生:老师,你错了,书上的花猫是趴着的,可是你画的猫却是立着的。

师:老师把这只猫的姿势变换了一下,这就是创造。

生:一群鸭子,一个桃子,一堆杏子。

生:一只小鸟,一棵苹果树,一棵红枣树。

师:树上结着红红的苹果和红红的'枣。

生:还有栅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栅栏把牛、猫和树围了起来。(明白栅栏的作用。)

(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词语:黄牛、花猫、鸭子、小鸟、

师:老师要变魔术(去掉图片),只剩下生字词了,谁会读这些词语?

师:(去掉拼音)拼音没了,谁还会读?

师:老师接着变魔术,(去掉熟字)这回谁会读?

师:老师打乱顺序,谁还会读?

(有层次认读生字词)

师:(出示动物和水果的图片)请你看图说一说图上都有哪些事物,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你在说的时候要用上合适的量词。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相关的数量词组。)

生:这是一头黄牛。

师:(出示一头黄牛)你真了不起,说话真完整,就这样说。

生:这是一只猫。

师:请你再仔细观察,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

生:这是一只花猫。

师:对了,用上花字就更具体了。

生:这是一只鸟。

生:这是一群鸭。

师:(指群字)请你读一读这个字。

生:老师,你写错了,群应该是二声,你却写成了一声。

师:对不起,老师昨天检查又检查,还是出现了错误,看来还得再认真些。

(指群上的拼音)我们赶紧把错误的音节擦掉,别让它停留在这儿。

师:(在黑板上出示qun,把群字的生字卡片放在下面)请你借助拼音再读一读这个字。(指读、齐读,强化记忆。)

生:这是一个桃子。

生:这是几颗杏子。

生:这是一些杏子。

师:你们说得都对,真了不起。还可以怎么说?

生:一堆杏子。

师:说对了,请你看这个字(指堆),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生:这是一个苹果。

生:这是一粒红枣。

生:这是一个红枣。

生:念颗。

师:现在老师把他们搬家了,搬到哪了呢?

生:搬到卡片上了。

师:对了,看把他们搬家后你还认识不认识。(出示群、堆、颗)

师:(出示群字)这个字有的同学还不太熟悉,请你再认一

认。

师:现在老师把所有的字放在一起,看你还认识吗?(出示所有的字开火车认读。)

师:打开书,找到生字表,两个小组的同学互相考一考,看看有没有困难。

(师巡视,发现两个同学“颗、堆、群”还有困难)老师发现有两个同学这三个字还有困难,我们再教一教他们。

师:生字我们学会了,看看下面的内容你能不能学好。

师:仔细观察,一头黄牛,一只花猫比,应该比什么?

生:比大小。

师:出示大小一词。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大小来比?

生:人和地球。

生:大人和小孩。

生:地球和宇宙。

生:地球和星球。

师:应该是地球和月球或地球和太阳比,因为有的星球比地球大,有的星球比地球小,这样就具体、准确了。

师:杏子和桃比,苹果和枣比,他们是比什么?

生:他们是比多少。

师:比多少比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生:它们比的是数量。

师:你真了不起,这么难的词语你都能概括出来。

师:请你们看颗字,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

生:一颗种子。

生:一颗沙粒。

生:一颗石头。

师:石头还有大有小呢。应该说是一颗石子。

师:想一想天上闪闪的是什么?

生:是一颗颗星星。

师:我们每个人心中跳动的是?

生:一颗心。

师:是一颗火热的心。

师: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形状、形状,你发现没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很小,圆圆的。

师:是呀,圆圆的、小小的、粒状的东西都可以。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识字2》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教材以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这一中心内容,将一组组词语组成韵语歌,读起押韵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配以相应的插图,图对照,不仅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认识了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

我将这节识字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1个生字,其中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常规的意识。识字2的内容都是孩子们身边的,几乎是每天都要做的事的,所以小诗的内容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由于内容的压韵,读起顺口,所以在小诗的读和理解上掌握得还算可以。而识字和写字是本的重点,也是识字起步的难点。

识字的关键在于建立字形与音形的联系,我充分发挥教材看图识字的优势,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平日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边看画面边识字、学词,并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和扩展词串内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带的快乐,提高识字的效率。

由于《识字2》是学生书写汉字的起步阶段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坚持手、口、脑并用,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记忆字形,掌握常见的基本笔画名称及笔顺规则,让学生在描红、读帖和临写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如我在教“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字型,然后让他们自己说像什么?很多小朋友都把撇想象成鸟的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鸟的身子,最后一横是小鸟的腿,整个鸟字就好象一只小鸟,用这样形象的方法,他们很快就记住了,效果不错。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有关内容,引导背诵反义词歌,复习学过的反义词。生拍手齐背:“反义词有许多,大家来唱反义词歌,远对近,来对去,白对黑,高对矮,笑对哭,晚对早,有对无。”

2.课件出示篮球、足球,说说图中有什么?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再出示足球和乒乓球,说说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出示1个篮球、3个足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再出示3个足球和8个乒乓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通过这两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可见大小、多少、长短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

二、观察图画,认识事物。

课件出示插图――农家小院。

三、自主识字,教给方法。

1.谁能借助图画或声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课件中图片一一闪烁,图片的旁边出示相应的词语,同时配有黄牛、小鸟、鸭子的叫声。)

2.离开图画你能读出来吗?怎么办?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

3.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的生字。

4.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纠正读音。(“黄、杏、苹、红”都是后鼻音,“边、群”是前鼻音,“少”是翘舌音。)

5.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用生字组词。)

四、学习童谣,积累量词。

1.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我们会读了,它们名字中的生字我们也认识了。让它们之间比一比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播放课件,学生自由说谁和谁比,比的结果。)

2.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在作比较,听听他怎么说的。(播放童声录音)多好听的童谣呀,你们也想学会说吗?自己读一读。

3.检查读。评读。

4.练习说话,理解句意。

5.强调“群和堆”两个量词。

课件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是什么?再出示许多只鸭子,有多少只鸭子呢?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说是“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大雁……)

出示一个杏子,看这是一个什么?再出示一堆杏子,想想这要怎么说呢?还可以说“一堆”什么?(一堆土、一堆萝卜……)随着课件出示“堆”字,认读生字,认识“提土旁”。

6.讨论探究:“颗”的适用对象,与“棵”的区别。

出示图片:一颗黄豆、一颗纽扣、一颗珍珠。随着出示,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用量词“颗”。)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课件出示:一颗(),有的同学说“一棵树”,小组讨论一下是不是这个“颗”字?为什么?课件出示:一棵树。

7.同桌之间背诵童谣。边拍手边背诵。老师参与其间,和学生拍手背诵童谣。

8.扩展练习:课件出示图片或动画,学生说出事物名称及数量。以抢答的形式开展。

五、游戏拓展:我指你说。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枝铅笔。

生:这是什么?

师:这是一块黑板。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找你的伙伴去做这个游戏吧。(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六、指导写字,重在激励。

出示汉字,引导观察。

读一读:牛、羊、小、少。

1.逐个练写,落到实处。

(1)指导第一组:牛、羊。

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牛:描一描,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并且要长一些。)

教师据学生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仔细看老师写。

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自己先圈画出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

识字二比一比的教学反思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尴尬或惊喜,用时下最热门的话来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产生的矛盾现象。由于预设过多过细,而使我们的课堂进入前者“花不开”的困境。反之,如能在预设中留足可生成的时空,并能很好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时不时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二》,是一篇描写学生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三字歌。教学时,我采用了小卡片的教具,将课文展现在黑板上:

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

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

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

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

因为“弹”和“养”是本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在学生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后,为了巩固认字,并练习对这两字的运用,我按照预设中的安排,用剪刀将“钢琴”和“鸽子”两词从词组中剪下,问学生,“你们能照样子补一补词语吗?”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弹棉花”、“弹琵琶”、“养小狗”、“养鸽子”等众多词语。看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正准备进入下一预设环节,不料,一位平时就爱标新立异的小家伙把手高高举起,嘴里还嚷嚷:“我还想说!”我只好点了他的将,看他又出什么新花招。果然,他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能把‘花草’、‘电脑’这两个词剪下来说一说吗?我不忍挫伤孩子的积极心,同意他这样做了。于是,“栽树木”、“学儿歌”等词层出不穷。更带劲的是孩子纷纷要求上黑板剪词说词。很快,黑板上的一张张小卡片上只剩下:

练画下

弹拉唱

栽喂养

做学观

一个个词也不断地从孩子口中脱口而出:“练嗓子”、“画风景”、“拉小车”……孩子们的劲头是前所未有的高,争先恐后地说出一个个三字词。一把剪刀剪掉了一排字,却给孩子们剪出了一对对想象的翅膀,一片片想象的空间,孩子们的思路更广阔了,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说出自己喜欢说也有能力说的词语,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收获远远超过了我当时预设的“弹”、“养”二字上。也许是说到兴头上了,另一个孩子向我提出了建议:“老师,我们不如把黑板上的这些字拿掉,贴上刚才我们剪下的,咱们换一种形式说说。”是呀,学生能运用这些动词了,能不能给词组换一换动词呢?于是,在孩子门的建议下,黑板上出现的是:

书法图画象棋

钢琴二胡京戏

花草鸽子金鱼

航模电脑天气

越是新鲜,孩子们越感兴趣,又一轮抢说开始了:“老师,我会说‘写书法’、‘看图画’、‘买象棋’……”“老师,老师,我还会说‘擦钢琴’、‘藏二胡’、‘听京戏’……”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波未平又一波起。看着孩子们说得如此兴致勃勃,就连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那个小个子,今天也连着站起来好几次,脸上再也看不到以往害羞闪烁的`眼神,有的只是兴奋和自信。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如果咱们把刚才所有的词语全剪下了,你看该怎么办?”聪明的班长拍拍胸脯说:“别怕,有我们呢,我们自己来编三字歌。”孩子们就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小组讨论后,纷纷编出了不同主题的三字歌,有的是打扫卫生的三字歌:擦黑板、摆桌椅、扫垃圾;有的是上课的三字歌:读课文、认生字、动脑筋、答问题;有的则是环保三字歌:种花草、护小苗、清垃圾。真是丰富多彩,津津乐道。

上完这堂课后,我的心里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我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振奋,也为自己的“忍痛割爱”而窃喜。

这节课,我的整个思路都被孩子们打断了,完全抛弃了自己事先预设的教学方案,而让孩子牵引着变更自己的教学环节。可就因为这样的突破,孩子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他们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有了更为广阔的的思考空间,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如果当时我在那个孩子提出要剪另外一些词语的时候,给予否定,那这一个个精彩的词语,一段段生动的三字歌将被一遍遍的朗读取而代之。

在孩子们需要处找到生成点,是这两个教学片段出现高潮的缘由。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是课堂精彩的展现。老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创造性地学,更能激发老师创造性地教,是为教学相长也。课堂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需要,不能一味按着自己的预设的教学方案赶着孩子,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惑、以及新的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找到新的生成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新的生成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自主愉快地收获。

我们的课堂需要生成,生成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在课堂中留足一定的时空给孩子们,在孩子们的需要处开发我们生成性的课堂,因为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