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热门20篇)

时间:2023-12-28 16:28:06 作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计划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益。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1.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2.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语言 化石 告诉 发现 说话 人们

镶嵌 山巅 汪洋 那是 这是 蝌蚪 逗号 粗心大意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4—12段。

三、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含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

3、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金黄

认读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诗歌

挂图、音带、大字、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叶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线上活动

看动作猜词。教师将春天在奔跑中的大字卡依次摆放好,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们,其他幼儿猜词,并寻找大字卡,幼儿反复进行。

2、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若干片,谈话、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教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诗歌。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夏天呢?引导幼儿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等。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幼儿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各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重点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哪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引导幼儿理解含义。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幼儿小声跟读,阅读完教师收书。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小邮递员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关于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2、在交流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1、学具:大自然语言ppt、相关自然界照片,大黑板两块。

2、经验准备:有四季典型(动植物,天气变化)特征以及常见天气典型特征的经验。

1、交流“语言”,引出话题。

教师用动作示意幼儿起立,鞠躬问好,并用动作示意幼儿坐下。师:“刚才老师用嘴说了什么?我还用……”悬疑的语气停顿的同时动作表现起立坐下。

(过渡:除了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信不信?

2、交流课件,唤醒经验。

(1)播放第一个视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2)播放第二个视频:蚂蚁在干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

(3)播放第三个视频:这是什么花?这是大自然在说……”。

(过渡:大自然的话很多很多,远不止这些,还会说什么呢?)

3、看图说话,运用经验。

(1)教师观察全体幼儿,再巡回观察指导个体。

(2)组织幼儿交流分享,关注倾听。

(3)选择2-3名读懂画面内容的幼儿分享交流。

(4)利用差异,引导互学交流。“有没看懂得吗?谁能帮帮他?”

(5)出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六大类背景,幼儿自主摆放。

(过渡:看,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多,怎么读才能读的更多,我们边玩游戏边学习)。

4、砸蛋游戏,巩固经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

(1)教师讲述要求:一个金蛋一个题目,三个金蛋三个题目。

(2)教师组织游戏。

1号题:这是什么季节?

2号题:是晴天还是雨天?

3号题:这是什么?这是大自然在说什么?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的是奇妙的,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有用吗?)

(3)教师讲故事,帮助幼儿建立“读懂大自然语言很有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学会8个生字,相识8个字。相识米字旁。

2、能抄写指定词语,用“告知”写一句话。

3、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4、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爱好。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相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相识8个字,相识米字旁。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培育学生的识字爱好。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课后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抓住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吗?大自然中的每一个景象,每一种事物,都似乎在用无声的语言告知人们新颖的学问,你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出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指导学习生字“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音节把课文读精确)。

2、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节课的生字挚友,并划下和它连着的词语)。

3、检查生字读音:小组之间相互读一读,指名读,自愿读,领读。

4、指名读课后的词语。

5、这回大家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快试一试吧。

6、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小组一起学习喜爱的自然段中的生字。

7、学习汇报,抢答。(自愿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8、大家有不同看法吗?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三、指导写字:

1、先视察,说说写这些字时留意什么。师个别指导。

2、先描一个,再写一个。

四、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2、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异,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相识,指导较难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

1、学读第一节。

(1)看书中的图片。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探讨:通过看插图,你发觉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齐读第一节。

2、学读其次节----第四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

1、揭题激趣范读。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组词:雁()编()逗()。

燕()偏()豆()。

抽读课文,正音。

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4、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3、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 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 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 本6。

5、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l、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拍手对答:“它读什么它读x”(去拼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学校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简洁懂得的科学。而本文在文中尽量削减专业术语,运用漂亮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学问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说明文是八班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要重点引导同学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学问的把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同学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熟识和把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学问的进一步熟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好玩的语言会调动同学的乐观性,有利于同学对说明文的学习。

一、学问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学问。

2、了解物候学问。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精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力气。

2、把握文章的说明挨次,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挨次,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精确严谨、生动漂亮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1课时。

搜集一些农谚。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搜集一些农谚。

欣赏图片1 欣赏图片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用拟人手法,“沉睡”与“苏醒”对举,形象生动地写大地回春。

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

用摹声的手法写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段三个例子都是将贴切的比喻与巧妙的拟人融为一体,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布谷鸟的例子未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而是用错综修辞法,避免了呆板无味,使句子错落有致,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对它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农谚。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欣赏图片1欣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二、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交代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1、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上讲台板书】。

2、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五、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六、课堂小结: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a(学优生):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b:(中等生):识记说明文知识。

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卷。

反思:

板书: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朗读6—10段,思考: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小结: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b:(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反思:略。

板书: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