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高中数学必修三电子版课本新教材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模板7篇)

时间:2023-09-26 07:03:54 作者:笔砚 2023年高中数学必修三电子版课本新教材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模板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

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

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

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

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

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

二、新课引入

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

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

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

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外电阻为

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例4强度分别为a,b的两个光源a,b,它们间的距离为d,试问:在连接这两个光源的线段ab上,何处照度最小?试就a=8,b=1,d=3时回答上述问题(照度与光的强度成正比,与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经济学中,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称为成本函数,记为;出售单位产品的收益称为收益函数,记为;称为利润函数,记为。

(1)设,生产多少单位产品时,边际成本最低?

(2)设,产品的单价,怎样的定价可使利润最大?

四、课堂练习

1。将正数a分成两部分,使其立方和为最小,这两部分应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内接等腰三角形,当底边上高为 时,它的面积最大。

4。一条水渠,断面为等腰梯形,如图所示,在确定断面尺寸时,希望在断面abcd的面积为定值s时,使得湿周l=ab+bc+cd最小,这样可使水流阻力小,渗透少,求此时的高h和下底边长b。

五、回顾反思

(1)解有关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需要分析问题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适当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所得结果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判断函数最值时,如果函数在此区间上只有一个极值点,那么这个极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与端点值比较。

(3)相当多有关最值的实际问题用导数方法解决较简单。

六、课外作业

课本第38页第1,2,3,4题。

高中数学必修三模块综合课件

教学目标:

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的案例分析给出如下概念:(1)回归直线方程(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5.实例分析:某调查者从调查中获知某公司近年来科研费用支出(xi)与公司所获得利润(yi)的统计资料如下表:

6、求直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作图,这些excel可以方便地做到。仍以上题的数据为例。于excel表中的空白区,选用“插入”菜单命令中的“图表”,选中xy散点图类型,在弹出的图表向导中按向导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如有错误可以返回去重来或在以后修改。适当修饰图的大小、纵横比例、字体大小、和图符的大小等,使图美观,最后得到图1,图中有直线称为趋势线,还有直线方程和相关系数。图中的每一个部份如坐标、标题、图例等都可以分别修饰,这里主要介绍趋势线和直线方程。

小结: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

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课后作业

高中数学必修等比数列教案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 作业:

p129:1,2,3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 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 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高潮,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数学必修三模块综合课件

例1两人的5次测验成绩如下:

x:50,100,100,60,50e(x)=72;

y:73,70,75,72,70e(y)=72。

平均成绩相同,但x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

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

单个偏离是

消除符号影响

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d(x):

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具体为:

这里是一个数。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

得到:“方差等于平方的均值减去均值的平方”。

其中,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计算公式。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方差描述波动程度。

返回目录

高中必修二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高中必修四第一单元数学提纲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高中化学学习要诀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化学快速提分方法与技巧

化学科目考试说明只对参考样题进行了局部调整和更换,样题变化带来哪些信号?

希望考生通过样题来理解命题专家在命题思路上的变化。

第一、侧重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性和关联性。重视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素养的检测,关注学生基础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侧重考查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灵活应用,突出学以致用,切身感受化学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传递化学正能量。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技发展的学科思想方法融入到试题中,“化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学科思想方法正逐渐演化为化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第三、侧重考查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彰显实验方法的实践性、创新性和思想性。考查考生根据实验事实和认知冲突提出假设、运用控制变量等方法设计实验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