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

时间:2023-07-09 11:35:07 作者:曹czj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开展调查研究,基础在调研之向、关键在调研之法、核心在调研之用。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研方法,着力问题解决,推动各项工作,“水落石出”开展好调查研究。

坚持滴“水”穿石,涵养调研定力。调研之道,重在实,要在准。调查什么,研究什么,是开展调查研究前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直奔问题而去,明确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调研的方案,保持调研的方向,做到眼睛向下,保持对问题的敏锐“嗅觉”,真正扎进问题堆,扎进矛盾和问题集中之地,不被问题表象所迷,不为问题“多头”而误,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和定力,做到拔云见日,刨根问底,把问题找准、找实,弄清问题根源所在,为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着眼“落”地生根,遵循调研规律。调查研究是一种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的过程。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准把握准调研的方向,充分了解上级要求、工作需求和群众需求,弄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搞明白调研的对象,合理安排调研时间、调研方式和调研群体,提升调研精准度。要坚持身入心至,多看“风景”不看“盆景”,多访群众少翻资料,多听“逆耳”少听汇报,真正走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真正把功夫下在查实情、办实事、出实招上,推动调研走深走实。

挖掘金“石”之策,把握调研方式。调查是为了认识问题,研究是为了认清问题。要准确把握事物规律,掌握问题的要害所在,对调研收集到的素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解剖麻雀”,抓住问题主要矛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注重回应群众呼声,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谈问题、想办法,汲取群众好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带着问题下去,带着办法上来,建立问题台账,对症下药、科学决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实招、妙招,解决好群众所盼、所急、所需。

注重推陈“出”新,提升调研质效。调研,调研,最忌调而不研,也忌调而无果。当前,面对新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愈显紧要。要明晰调研责任、强化调研成果转化,杜绝“调研多,落实少”“深入基层调研不够”等问题发生,消除“空中决策”,防治“政策打架”。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消化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金点子”,尽心尽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调研成果更具可行性、更有生命力。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党员干部要想用好这一“传家宝”,还需下“绣花针”功夫,写“下马看花”报告。对于调查研究工作而言,实现“绣花”般的精细推进,关键在于要将“针尖”真真切切地对准“疑难杂症”,将“针脚”实实在在地织得更细更密,这样才能绣出政通人和的好前景。

思想认识突出“真”,杜绝重“表面”轻“源头”,在“走好群众路线”的“脚力”上下“针”功夫。“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需要在“顺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得民心”上下足“绣花针”功夫。“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只有抓住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点,树牢群众观点,才能突破难点、创造亮点。“经验在基层,智慧在群众。”我们要从群众手中获得“一手信息”,真正实现通过调查研究摸透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党员干部只有把利民小事当成是施政大事,听实话、察实情,才能真正让大兴调查研究依靠于民,惠及于民,让调研成果的分量更足,质量更高。

精细研判突出“准”,杜绝重“现象”轻“本质”,在“落实深查细究”的“脑力”上下“针”功夫。调查工作“千条线”,“绣花针”作用当下立现。党员干部要做到“入深山采好药,临深池钓大鱼”,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蜻蜓点水,要层层科学布局,以“点”的突破带动“线”的连接,以“线”连接带动“面”的探查。要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不拘形式地拿准“民声脉搏”;要听得懂“言外之音”、看得到背后的“风景”,敏锐接收好民生诉求的“第一信号”、精准定位到百姓需求的“第一导向”。坚决摈弃“开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找个现场站一站”的调查方式。要想看到真问题、听到好建议,就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在百姓地头说收成、炕头送冷暖、灶头悉富贫。

整改落实突出“深”,杜绝重“留痕”轻“实效”,在“突出问题导向”的“效力”上下“针”功夫。研究工作要深入分析思考,进行全方位“透视”,不让“调研之风吹之即散”。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逃避、不遮掩;既报喜也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力求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观点。要把群众想法纳入工作谋划、将群众难题纳入工作课题,下“绣花针”功夫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兴调查研究收获最大成效。党员干部要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巧心,久久为功,绣出独具一格、值得称道的“惠民实招”。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12个重点方面内容和6个步骤要求,为全党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倡导并实践调查研究,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专门有一章节列举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调研要带着问题和纲目,深入到明了问题情况的人群,针对问题“刨根问底”,还要亲自出马、亲自记录。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要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不仅要重视调研,更要懂调研、善调研、精调研,真正使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第一步,调有主题。调研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因此,开展调研要针对涉及领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直击工作痛点,从小的切入口入手,找寻大面经验。《工作方案》中提到了发展新形势下11个重点聚焦领域,还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对于这类问题,要把握调查研究的契机,把问题摆上来,把靶立起来,集结群众的智慧,为“老大难”把脉开方、聚力击破。

第二步,查之有道。调查研究讲求群策群力,要真正踏入基层,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等方式,确保收集的一手资料范围领域够广、数据基数够大。调查研究也要有所侧重,要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摒弃千篇一律、模板套路化调研,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向重点场所和目标人群做精准化调研,更好地找到问题、察到实情、寻到办法。

第三步,研之有理。调查研究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即把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充分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具体实践中,要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坚持问题导向,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建议、经验分门别类地筛选、提炼,让经验规律和破题思路随之浮现。

第四步,究其根本。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那一纸报告,而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根据矛盾根源,因病施救、对症下药,能修缮的喂以补剂,沉疴则施以猛药。同时,还要强化跟踪问效机制,定期对调研对象进行回访,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重视、逐步解决,提出的建议落实落地、变为现实。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们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这是做好调研工作包括其他一切工作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的思想武器,有了这个思想武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性,坚决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抓住实质,搞调研做结论,才会有科学性、原则性。

二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其次在每次调研之前都要学习与调研课题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专题调研的专业性。确保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高度、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真正起到发现问题促进工作的作用。

三是树立人民意识。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生动体现,在这方面,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们在日理万机、操劳国事的同时,总是到基层去体察民情,到人民群众中问寒问暖,使百姓心中始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可见“人民”二字重千斤。人民政协作为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代表,更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经常深入实际,了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直接服务对象,找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信号,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

二、围绕中心展开调研

一是围绕重大课题开展调研。(1)围绕中心抓调研。在经济发展中心上,调研人员要唱好三步曲。一是始终关心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突出战略性调研,回答好“下一步做什么”的问题;二是始终注意对县域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把握主流和趋势,回答好“当前怎么做”的问题,为县委、政府进一步调整完善决策提供依据和思路;三是始终瞄准未来,对县委、政府一时还未注意到,但必须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先做一些了解、研究,促成领导的重视,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突出重点抓调研。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和突出全县的工作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如针对涞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实际,组织人员采取深入农村,与种植户座谈等形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抓龙头、带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更新观念,规模发展,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等调研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大突破;加大资金、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向高科技高品质要效益;内引外联,发展龙头企业规模要效益”等建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认可,并在县委《决策参考》中全文转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3)针对问题抓调研。我们围绕全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针对近年来涞水大部分乡镇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组织政协委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农户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的《科学利用、有序开采,推动农村集中供水站建设》调查报告,被县委领导批转全县,水利部门和乡镇认真研究调查报告中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农村实行信中供水站建设做了更好的规划。

二是突出出台政策开展调研。围绕县委、政府工作思路抓调研。思路决定出路,如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我们积极展开调查研究,写出了《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得到县委、政府领导的认可。在此基础上,2004年我们又撰写了《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几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建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调研报告被市政协全文转发。

三是围绕成果转化促进调研。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我们始终抓住“融、扩”两字不放松。融,就是融进去。我们在对农业产业化调整的过程中,坚持把调研内容和提出的建议融入农户、村、镇乃至全县发展规划中来,真正达到促进作用。在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调研后,我们积极通过关系为明义乡大力发展食用菌项目引进1000万元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该乡食用菌基础建设。扩,就是扩影响。有的调研报告,内容重要事关全局,提出的思路、对策、措施对全局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性。由于我们在调研工作上始终坚持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抓一个全过程,抓就抓深层次,抓就抓高质量,形成了一批有份量、有指导全局作用、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调研报告,以及与之共生的办法、规定、意见等,对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调研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一)要深入耐心。政协组织调研很难,有关部门和人员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有时还会碰钉子。要采取多种办法,促使问题解决。一是走出院门,深入基层搞调研。我们要经常抽出时间,深入乡镇、农户、企业、学校搞调研。根据实际情况,下企业、下后进村组、下困难农户,解决农民缺种子、缺电、缺油、缺水的忧心,企业调整缺信息的忧愁,农民增收缺门路的忧虑,通过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困难企业和贫困村农民解“扣子”、指路子、出点子、挣票子。二是 跑出县门,到先进地区学经验。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办公室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三是挤进书门,搜寻观点促调研。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多读书看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著名经济学家的最新观点,领会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介绍,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调研水平。

(二)要抓住时机。争取较快地拿出调研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要注意克服只调查不研究或只研究不调查的倾向。搞调研有一个时机问题,如果能够及时提出一些好的办法和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会较快地进入决策系统,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否则,等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焦点转移了,你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报告,即使你写出的调研报告再全面、再系统、再深刻,得到领导的关注和在实际中可能起到作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搞调研写文章,要讲究时效。特别对那些领导督办的一些重要调研课题,要咬住不放,集中全力,不分昼夜,一气呵成。

(三)要精心写作。讲究词章,熟练驾驭文字。这是写好调查报告,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条件。一个好的调查报告,首先要有独到的见解,其次又要条理分明。调研文章是用来指导工作的,价值如何,不在于用了多少华丽语言,抄了多少名人警句,编了多少顺口溜,关键在于与实际工作贴近度如何,针对性如何,超前性如何,可靠性如何。怎么写能让大家看得懂,注意看,看了以后还津津乐道,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总之,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只要我们从讲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夜以继日的干劲、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调研任务,为党委、政府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地有价值的情况和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好政协的参谋、助手作用。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调查研究实质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所谓调查研究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了解,以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各种材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科学处理,以获得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严格地说,调查和研究是两个环节。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收集各种数据和素材,进行感性认识的过程,实质是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抽象、概括、整理、归纳、升华,这才能叫研究。

一、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条件、内容、手段、工作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要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认清事物本质,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提高统揽全局、驾御局势的能力;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需要,掌握群众的愿望,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一)从大的方面讲,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事物的现状、性质和发展趋势,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强调要扎扎实实搞好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讲过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离开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江泽民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的认识,不是到书本里面去找,而是到现实中去找。他亲自调查,亲自动笔,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文章,他的调查研究活动,贯穿于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罕见的。正是有了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他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党和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认真调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伟大创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的新概括,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知道群众想什么,需什么,盼什么。要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而知民心、顺民意、解民困,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要真正服务好人民,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就要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情,吃透民意。只有全面了解了社情,准确吃透了民意,我们的决策、政策和各项工作才不会失误,才能有效地达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目的。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密切党委、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各方面人士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心同德,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动先进文化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给党委、政府,使党委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更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更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从调查研究的本质和现实意义讲,是服务决策、服务工作,推进科学决策和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是做出决策靠调查研究。无论是改革措施的研究制定,还是经济发展、干部管理等工作思路的形成和各项措施的出台,都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落实决策靠调查研究。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落实决策是否有力有效,就在于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判断是否准确,执行是否正确。如果对实际情况不作深入的调查分析,若明若暗,情况不明决心大,一味从“本本”出发,或者简单地照抄照转,都会使工作发生失误,甚至对事业造成损失。我们要始终牢记这样一条道理:实现正确的领导,取决于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有赖于对客观实际全面准确的了解;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有赖于深入周密地调查研究。三是修正决策靠调查研究。任何决策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决策也要随之而变。这种变化,必须建立在对变化了的新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上。修正决策,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使自己的工作始终处于主动而又有力的地位。

二、如何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调查研究工作根据内容可分为综合型调查研究、重点调查研究、政策性调查研究、临时事件的调查研究。

1、综合型调查研究 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对所要调查的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些地区、部门或单位全面情况的掌握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全面的、有利于全局发展的总体方案。这样的调查研究一般涉及面广,内容多。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是基础调查研究,是办公室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只有对基本情况摸得清,分析研究得透,为领导决策提供的参考意见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2、重点调查研究 一般的形式有专题型调查研究和典型型调查研究。一是专题型调查研究,是相对于综合型调查研究而言的,是针对某一问题,特别是当前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不是以人或单位为对象。它要求把点和面上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这样才容易使调查研究有深度,分析问题针对性强。如关于工业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调查等。二是典型型调查研究。同专题型调查研究相比,主要是调查研究的对象不同。专题型调查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对象,而典型型调查研究则是以单位、人为对象。这种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在对一定范围的事物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或人作为典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借以由此及彼地认识所要调查事物的总体情况和发展变化规律。典型调查研究以客观事物的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为方法论基础,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结果具有说明一般、指导全局的作用。由于调查对象数量较少,可以集中时间和力量对典型单位或人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从而比较深刻地认识问题。进行典型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是选好典型。怎样选点?人们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了“择中选点法”、“划类选点法”、“择优择劣法”等有效方法。典型调查研究的缺点是容易带有偶然性和局限性。因此,典型调查一般是和综合型调查研究配合进行。这样既可保证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又能保证其深刻和说服力。

3、政策性调查研究 政策性调查研究一般分为宏观发展战略型和微观局部型。宏观发展战略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未来中长期发展战略而进行的。通过宏观发展战略调查研究,能够为一个较大范围的地区或系统制定宏观战略规划,进行全局性的部署,确立长远目标,做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宏观发展战略调查研究一般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在组织上应有统一的领导,即出一个部门或领导牵头主持,组织有关方面的人员参加,分片分组调查。调查完后,统一汇总情况,统一分析研究。这样的调查研究由于调查的面宽,人员多,可靠性也较大,一般在宏观决策部门采用得多。微观局部调查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前面临的局部性的,并且相对独立的问题,调查的范围比较小,问题比较单一,如通过对一个单位的调查研究,比较丰富地掌握这个单位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微观局调查研究可以为宏观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提供具体详尽的参考资料。

4、对事件的调查研究 即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为尽快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这样的调查研究突发性强,时间紧,因此要求调查者必须深入现场,直接向事件的当事人或目睹者了解情况。如某地区遭受严重洪灾,就应该马上派出人员对该地区遭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很快调查清楚情况,并上报领导,同时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供领导参考。

(二)调查研究工作的程序 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逻辑性条理性很强,因此,应该有它自己的程序,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调查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程序,这就是:准备工作、了解情况、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练。

1、准备工作和了解情况 首先是调查目的准备。调查研究是有目的而进行的。在起始调查研究之前,就应该对本次调查研究的动机,意图和任务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每次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吃透调查研究的目的,搞清下去调查什么,研究什么,当然,目的准备不是让调查者钻领导的框框,目的准备只能是下去调查研究的一个方向,不应成为调查研究的结论要求。其次是调查对象的准备。在确定调查研究的任务之后,就要对调查对象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成果和目标要求,如萌芽期,就是事物发展初期,调查的目标要求是讲清其性质和发展方向,指出应肯定还是否定即可,不应确定总结经验的目标。生长期,就是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已经清楚,应当讲如何使它进一步发展,即主要讲思路、讲措施、成熟明,应当讲如何使它进一步完善提高。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事半功倍,避免无效劳动。第三是知识准备。调查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调查研究者本身对某一问题没有较深的知识,就不可能做好对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前,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指示以及有关业务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习,可以明确调查研究的方向,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做好与调查内容、调查对象有关的材料收集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已有的调研成果,以免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当然,这些知识是不可能在调查研究之前就一下子全部掌握的,主要还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掌握,到了临近调查研究时的再熟悉一次。知识的准备一般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的内容有关的上级规定、制度等文件;二是传阅有关研究成果和报刊资料;三是学习和掌握与调查研究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第四是组织准备。调查研究是一种开放型工作,除一些极单纯的问题接触人少以外,一般的调查研究涉及的人员都比较多。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一方面是调查研究人员的组织准备工作。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大小,确定参与人数。如果一个单位承担难以完成,可以联合其他单位一起搞。如果参与调查研究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就必须首先确定牵头单位和负责人,然后根据人员多少和素质确定分组,并对调查的时间、步骤、方法、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调查研究的经费、交通工具等作出详细计划。另一方面是调查对象的组织准备工作。一般的调查研究都是上级对下的,因此调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调查单位提出调查提纲要求,以便调查对象有充分准备。被调查单位一般应根据调查提纲和要求,对调查对象进行安排组织,比如什么时间、什么人参加座谈会,什么时间现场参观等。在组织调查对象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史挑选报喜的人,而把那些有头脑、平时爱报忧、甚至持不同政见者排除在外,即使有些人的意见不顺耳,是错误的,但听一听,分析分析,使问题更加明确,还是有好处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进入调查阶段了。了解情况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情况吃得透,问题摸得准,就为整个调查研究工作打好了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接触有关人员,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掌握的情况越多,对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就越有利。

2、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练 其实,这在调查了解情况的阶段就开始了,因为在收集情况时,不可能像是录音机一样不用费脑子,而是一边听情况,一边就开始分析研究了。分析研究是了解情况阶段的升华。了解情况阶段的工作,只有通过分析研究才能成为成果。这一阶段包括:一是调查报告提纲的准备,二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经过分析研究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楚了,但这并不是调查研究的结束,还要经过一个综合提练阶段,即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因为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在综合分析中,要有步骤地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调查材料中剖析事物的本质,找准主要矛盾,确定所有提出和回答的中心问题;二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找出带规律的东西,并沿着这个规律研究得出有关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三是再按照这些基本观点,从调查材料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进一步加以论证,使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三)调查研究工作的方法 是指调查的途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调查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方法外,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方法。

1、会议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 会议调查法。是调查研究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召集一些了解详细情况的同志,用座谈或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谈谈某些问题的情况和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出建设性意见。开调查会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比较详细的情况,效率比较高,而且由于参加会议的同志是比较熟悉情况的,因此掌握的材料会比较可靠。开调查会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选定适合参加调查的人员。参加调查会的人员应是熟悉情况的同志。如果对情况不熟悉,就不可能谈出真实的情况来,甚至会把调查者引向事物的反面。二是参加调查会的人员应尽可能挑选各个层次、各个行业或部门、不同年龄的人员,这样便于更广泛地了解各方面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三是调查会要有活泼、畅所欲言的氛,主持调查会的同志要善于用坦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轻松的语言、活泼的手势等谈话艺术,解除与会者的紧张心理,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四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调查会的规模大小以及分几次开还是一次开。有时事情情况较复杂,发言人较多,可以分开两次或多次,让参加座谈的人员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由于一些领导或权威人士的参加可能会使参加调查的同志紧张或拘束,不利于发表意见,主持人就可以分层次召开或个别征求领导及权威人士的意见。五是将调查的内容提前告诉参加会议的人员,请他们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调查会开始才提出议题的做法。实地观察法。是指调查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手段,直接考察正在发生的经济或社会现象。实地观察法是搜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首选方法。实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调查者能够在实地直接感和客观对象,所获取的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实地观察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文献调查法和民意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指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摘取,以获得关于调查对象的信息。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信息资料,是调查资料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等,文献资料就可能成为首要的资料来源。文献调查法的目的作用,在于充分了解事物的背景与概貌,以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文献调查法往往是一种先行的调查方法。一般只能作为调查的先导,而不能作为调查结论的现实依据。民意测验是一种充分体现民主精神的调查方法,可以充分了解群众对某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民意测验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走访调查。调查者通过抽样法,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通过同他们面谈或电话联系等,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意见。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与调查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其缺点是容易使被调查者产生一些拘束,不愿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来。民意测验选的对象越多,了解到的情况就越接近真实,民意测验挑选对象时应注意不要单调地选一种人,而应从年龄、职业、收入、政治面貌、种族、性别等不同的方面选出不同的人来,这样才能保证民意测验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二是书面调查。一般采取无记名方式,调查者提出一些题目或调查内容,通过卡片、信函和问卷等书面形式分发给一定数量的群众,由群众自愿填写,然后收回,进行统计分析,由于采取无记名方式,群众没有任何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可以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来,因此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群众真实的心理和看法,对改进工作很有帮助,而且由于这种调查面广,增加了解调查的材料。

3、访谈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与被访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情况的方法。访谈调查法要求访谈者不仅要做法访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而且要善于进行人际交往,与被访谈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感情,熟练地掌握访谈中的提问、引导等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面谈。资料调查法。即通过收集有关现成的书面资料,查阅各种历史档案,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尤其对于不容易接触的东西或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得一定的情况,资料调查法的缺点是收集到的资料是第二手资料,有时会由于其记录者的水平问题,使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进行资料调查时,要认真核对资料,尽可能地掌握完整的资料。

4、统计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是利用固定统计报表的形式,把下边的情况反映上来,通过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由于统计报表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可能通过报表分析出某项事物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势,如通过每月报表,可以分析出某个企业逐月产值完成情况,并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减情况,还可预测出下一步的趋势。运用统计调查法,应注意几点:一是统计口径要统一,否则是不可比的;二是应以统计部门的数字为准,否则分析的依据难免有误;三是报表分析和实际实际调查相结合,不能就报表进行单纯分析,如对产值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报表中难以反映出来,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实验调查法。是指经过特殊安排,适当控制某些条件,使一定的社会现象发生,以提示其产生原因或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控制某种条件,较准确地了解有关现象的变化,深刻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尤其是取决于对实验因素的控制和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调查法通常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目的,即检验一定的假设;二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实践目的,即对新的政策、措施或社会形态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5、综合归纳法和问卷调查法 办公室工作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可能会接触到很多零碎繁杂的情况,如果把这些情况不加整理地全给领导端上来,就不能达到整体研究的目的,因此,必须对这些情况加以整理,整理的办法之的就是综合归纳法,所谓综合归纳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通过考虑得到普遍性的、有规律的东西,形成多样性的统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综合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并不是事物各个方面的各个部门的简单相加。综合归纳离不开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时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调查资料便于汇总整理和分析,资料较为可靠,能够用较小的人力物力消耗收到比较大的效果。

6、回溯分析法和典型调查法 回溯分析法一般用在对某项决策效果的调查研究中,即在某项决策面临失效的情况必须重新决策时,就需要对原有决策的产生背景及决策本身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过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纠正失误。回溯分析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从原有决策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按事物发展顺序来进行,通过对当时决策背景、决策实施的每一步的演示,找出问题的症结。二是从决策的结果开始,倒着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先摆出失误的后果,然后找出引起失误的原因,再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终的原因。回溯分析必须以充分的事实说话,不能想当然搞假设推理。典型调查法,是指在定范围内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这是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是选择部门对象进行调查,但这些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也能够达到认识事物总体的目的。典型调查必须注意对象的选择,如选择的对象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就很难得到对事物整体的正确认识。这就要求调查者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详细了解所有调查对象的概况,认真加以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只有这样调查才能具有全面的代表意义。以上介绍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只是一般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调查研究中使用时,并不是单一运用的,而是互相交错运用的。因此,办公室人员应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灵活运用。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经过本次调查实践,可谓收获颇丰。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话不假。当穿梭于乡街巷道,或停足与人们畅谈,总会收获许多想法。而这些想法也只有切身的经历和实践过才能被激发出来,学习确实贵在实践。对于此本次我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学习实践之后如果不及时思考整理,所得就容易忘却。因此我觉得学习实践之后还得有一个反思总结的过程。

那,都收获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对社会、农村发展、人们生活心理等许多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想过得就更加的不容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会遇到和面对一些困难,都有自己的累。社会也好,农村也罢,其发展应当是动态性、长期性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谁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简单的自然发展,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而且我发现在发展过程之中,这几十年来人们的思想与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淳朴善良和谐的主流不断受到冲击,人们思想更加多元化。又由于缺乏一定素养和辨别力,缺少自己的见解与主心骨,容易受到误导。人们无论富裕还是贫农都有着自己的渴望,都需要能够不断改善生活,他们对于各方面的要求都不断提高。这种希望改进生活的渴望与社会发展和其个人发展都产生着矛盾,矛盾又不断推动着社会和其自身的发展。

另外,我通过这次实践有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解决了许多以前困惑我的问题。比如,很久以前我就在一直考虑人存在的价值。看着每天周围的人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就想知道他们如此忙碌辛苦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于是他们都在努力着,奋斗着。于是我也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好几年。也许我现在找到的答案将来也许还会改变,但至少是给了我一个答案,让我有了存在的理由。因为母亲养育了我,我需要存在来报答母亲。国家培养了我,我需要存在来报效国家。社会和人们帮助了我,我需要存在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我愿意活出真正地自己。

其实,无论是实践结果如何,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认真的去做,总会有所收获,这远比任何一个口号都要响亮的多。我相信,世界最终会变得更加美好,国家会更昌盛,人民会更幸福,一定会。

最新调查研究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新后的评价具有了发展性的特点。然而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日常接触最多的也就是课堂的随机评价。以下结合几个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来说明自己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看法。

一、关注学习兴趣,准确评价。

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随时从教师那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成绩或存在的问题。特别在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时,应尽可能地使用委婉的语言,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我们的课堂中,“好极了”“你真棒”“读得好”“真不错”这种评价不绝于耳。这样泛泛的评价,学生听起来茫然不知所以然,甚至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也报以“你真棒”的虚假的评判,这种狭隘的“尊重”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我们教师的评价应让学生中明白成功的原理,对学生发展的有所启发。

教例:第三册《识字7》中的教学片断。

有的说:“美丽的小鸟是黄鹂。” 有的说:“小羊插上羽毛会飞翔。”

教师的评价语言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学生高兴中有一种成就感,其次教师的评价又启发其他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点,打开了思路,有更精彩的发现。

二、创设课堂氛围,幽默评价。

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的幽默会拉近师生的距离,解除尴尬的气氛,课堂中的幽默则令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所以每当学生有较佳的表现时,教师不能以一句“不错!”、“你讲对了!”来评价学生的回答。

教例:21《从现在开始》。

这是一个童话,在朗读指导时。师:谁来扮演狮子大王来想动物发布命令。一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但读得轻轻的,没有大王的气势。我幽默地说:“这只狮子大王年老了,没力气了。可我们文中的狮子大王可不高兴哪,他说‘我虽然上了年纪,可王者的威风可不减呀!’谁再来演演狮子大王?”同学们纷纷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另一位同学读的铿锵有力,神气极了。我高兴地赞誉:“大家看,多么威风的狮子大王站在大家面前,还不快快尊敬地喊他一声‘狮子大王’”听到同学们齐声称他狮子大王,那学生高兴得脸上笑成了花。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儿童都是喜欢童话的,他们很容易进入童话情景,与童话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教师的评价也在童话情景中进行,借狮子大王的话来指出朗读存在的不足,还模拟狮子大王亲临现场的场景,学生处于这样一个童话世界里,唤起了丰富的想象,自主快乐学习的情感,在这种情感刺激下学生始终处在“我想读”“我要读”的积极状态,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建立学生信心,机智评价。

一篇课文包孕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又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现在推崇的赏识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与肯定,不仅使学生心里愉悦,更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反面的批评,往往没有正面的赞扬效果好,与其对一种错误现象的指责,不如对正确健康良好的现象的赞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鼓励、纠正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一位学生站起来吟唱。由于紧张和不熟练,他的音调走调了。此时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暗暗发笑。我对此视而不见,故意问一位笑得最欢的学生:“你在笑什么?”他回答道:“他走掉了!”“没有啊!”我故作惊讶,“你不知道,走调是情感丰富的表现吗?”学生们听此一说,纷纷鼓掌向那位学生表示祝贺。再看刚才那位吟唱的学生,原本低垂的脑袋,终于抬了起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四、拓宽学习途径,丰富评价。

在上《古诗二首》一课时,一位学生朗读准确到位,我抚摸着她的小脑袋许久,说:“我陶醉了!”学生们顿时响起阵阵掌声,这为学生也兴奋异常,在这节课上,这位学生是举手次数最多的一个。贾老师曾说过: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与即兴,但却植根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与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口语素养,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其中包括了语文能力。而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得以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新兴的教学活动,整合了语文学科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一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实践性和主体性是它最大的特点。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与课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以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生活,加强体验

“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要使语文之溪涓涓长流,学生必须要在生活中具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信息积储。学校只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特殊时空区域。学生要通过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步丰富了自己的认识,增强了感悟。平时教会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让学生眼能及物、耳听所闻、心中有感。比如:在校园,发现了哪些新鲜事?电视中最近的新闻是什么?茶余饭后,家人常谈论的是什么?春节家家户户贴上了哪些优美的对联?街头巷尾,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把每天的心得体会出来。

生活之书内容丰富,生活世界,处处学问。让同学们以《找春天》为题写作文,首先组织学生在春日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给大家听,最后写在作文本上。师生共同评选优秀作文,在全班范读,共同讨论优缺点,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和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教材,拓展延伸

教材是训练学生的凭借,教学中要联系教材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

1、抓住教材中的异议点,组织开展辩论会

2、结合教材中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导游”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黄山奇石》、《秋游景山》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游一游本地的景点,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三、课外阅读,积累提升

语言文字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在400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古诗阅读量大于80篇。这就弥补了现有教材中量的不足,为学生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鲁迅先生对多读书作过十分形象的比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学生书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实,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都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又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俗话说:“诵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名篇佳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材的每一册上均有大量几篇古诗,同时教师还在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中介绍更多的诗歌,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古诗活动,是一项很有实力的活动。可以个人朗诵、小组朗诵、全班集体朗诵等,也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画配诗,把诗文写成散文、办小报等。

三、兴趣活动 尽显其能

成立写作小组、办手抄报、建红领巾广播站、演课本剧、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手抄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班内或校内编辑“优秀作文选”是激励学生积极作文的好方法,每次作文都推选一部分,或进入学校宣传栏、或装订成册,在全班和全校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将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让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让一个孩子受冷落,是语言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为激励学生发展特长,使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并获得成功,以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力求获奖面广,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以体现基本素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关键是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充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出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环境。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