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诺贝尔读后感演讲稿(实用5篇)

时间:2023-10-06 16:09:13 作者:雁落霞 最新诺贝尔读后感演讲稿(实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诺贝尔传读后感人间正道是沧桑诺贝尔的传记

是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句

全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现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近日我怀着对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万分崇敬的心情,读了《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真实的对话,通过简单的问答帮助孩子建立逻辑性,通过平等的讨论保护孩子自由的思考,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与感受,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常常以一个故事引出问题,几个孩子进行讨论,老师做出适当引导。

有时虽然马修斯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如果当时孩子们讨论得正起劲,他也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发言。最后,孩子们的发言会被记录然后写进故事,这一点充分尊重了孩子,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马修斯就这样将哲学与儿童联系起来,从这些幽默生动的故事中,我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能感受到马修斯对儿童的耐心与爱护,令人敬佩。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没事干,脑子里出现了许许多多,非常奇怪的问题,向大人提出来,他们也总是没有个准确、稳定的答案,但是这里可以帮你回答这么多问题中的一部分。你们想听吗?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1+1=2?你们一定以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一个加上一个,就是两个了,连一年级小朋友都知道,但我认为不一定,如果比一大1的是3,那1+1=3也是对的。比如这里有一个碗和许许多多的枣。我放进碗里一个枣,算式就是0+1个枣;再放进一个枣,就是1+1个枣;又放进一个枣,就是2+1个枣……加1得1;加1得2;加1得3;加1得4……数学家们认为2只不过是1的继承数,就像3是2的继承数一样。数学的区域非常大。比方说我告诉你:有个人他在书店里,穿着牛仔裤,在看一本《稻草人的故事》的书,你马上就知道我说的是谁。要是我只告诉你有个人他穿着衣服和裤子,你就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这说明数学不是一个单数项,是有很多连在一起的关系。有了这些原理,我们就可以推理出别的定理来,那就是数学定理,它可以证明为什么1+1=2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别看平时很简单的算式,数学家们是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的。

这里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和答案。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因为土豆条之前被人在工厂里削皮,切条,先预先烧好,再冷藏,后来,在小店里解冻,在油锅里反复地煎炸,很不新鲜。你长吃会对身体不健康,缺少营养,甚至生病呢。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是由一种东西——原子组成的。布丁中的原子比较稀疏,就软了,石头中的原子比较多,排的比较密,所以就硬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又知道了很多,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翻阅完整本书籍,很多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快乐”这一章节中,马修斯由一个故事引发问题,与孩子们讨论“花到底会不会快乐”。虽然短短半个小时的讨论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却有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多样化的观点。的确是这样,在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中,往往过程重于结果,我们更需要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付出与努力。最后,马修斯根据孩子们的讨论编写了故事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都很满意,但是却有一个十岁半的孩子唐纳德明显不满意,并且提出了质疑。然而唐纳德并没有要求马修斯帮他解决问题,想要自己处理。这让马修斯很感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这样,要鼓励孩子的质疑精神,让孩子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胆发问。无论故事如何完美,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或者基于不同角度的思考而引发的质疑,这很自然。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

在“欲望”这一章中,马修斯又提出了“植物是否有想法或欲望”的问题。这一次是拿两组课堂讨论做了对比。一组是在波士顿由二十位成人做的,一组是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由七位小学生完成的。事实证明,小孩子能比成人更自由地运用想象力。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儿童拥有浩瀚的想象世界,也拥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而作为教师应该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保护他们自由地想象。

“帆船”这一章特别有趣。文章中唐纳德和达波的辩论最是精彩。不仅趣言妙语不断,而且还能够出色地利用各种类比来反驳对方。没错,有时候孩子们的言谈总能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与他们交流,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思想或许更加深入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