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健身房工作计划(精选5篇)

时间:2023-09-07 07:01:21 作者:HT书生 健身房工作计划(精选5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健身房工作计划篇一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积极落实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抓实我校体育教学和课余竞训工作,切实提高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使学校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

1、以强化课堂教学常规为抓手,切实有效提高我校体育与健身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以课程标准和上海市高中体育与健身学习评价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制定完善我校高中三个学段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工作计划。

3、继续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主线,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4、组织参加20__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

5、完成20__学年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数据的测试、汇总、上报工作。

6、加强教研组教科研活动的氛围,提高全组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7、进一步抓好课余竞训工作,规范管理、科学施训,精心组织参加市区级各级各类体育竞赛。

8、加强学校的群体性体育活动,组织好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大力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和活动,提高全校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积极性。

健身房工作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v^、^v^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三)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五)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积极发挥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七)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健身房工作计划篇三

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确保春节期间施工现场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及物资偷盗事故,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此方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落实工程建设各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和规章制度,认真解决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1、春节期间的岗位巡检工作

2、施工现场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现场消防保证措施

2月10日,工人退场后,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各分包队伍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消防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采用阻燃帆布对易燃物进行覆盖,要求覆盖率达到100%,检查灭火器材的配备情况,对灭火器失效或配备数量不足的情况及时更换、补充,防止春节期间因烟火爆竹燃放引起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对现场消防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消防器材配备到位。春节值班人员针对现场易燃物的覆盖情况、危险品存放库房及现场的消防器材、设施进行每日巡查,消除施工现场火灾隐患。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针对现场临时用电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分配电箱全部做断电处理。配电室及分配电箱张贴封条进行封闭。春节值班人员对现场临电设施进行每日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确保春节期间临电安全,无事故发生。

(3)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对沿线各个工作面进行巡检,半填半挖段应拉红线挂彩旗,比如d标段k17+300—k21+850路段挂彩旗。填土因下雨发软地段及时处理,(在k17+450清理路边堆土,保证道路畅通宽阔;k19+400—k19+700清理路标石渣,铺平路面。k22+000—k20+060排路面坑洼积水填石渣压实;k20+710—k20+730清理路边石,理平路面通行,k21+780—k21+850石渣填平压实。)放置标志牌,原老路挖除部分处放置标志牌,指引车辆通行,如k17+300—k21+850路段处。针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进行上述防范处理措施后,着重告知各个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重点巡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3)现场物资安全保证措施

严格落实保安及项目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制度,对物资存放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并上报领导小组,确保不发生物资丢失现象。

2、生活区安全保证措施

项目节点完成后,组织工人有序退场,并对生活区进行全面检查。值班人员对生活区封闭情况进行每日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上报领导小组。

(1)工程发生安全事故后,值班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伤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2)事故发生后,值班人员应及时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具体情况及人员伤亡情况报告领导小组,按领导小组指示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同时间上报监理,业主单位。

(3)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值班人员应当查明事故原因,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健身房工作计划篇四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xxx、xxx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确保基本、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三)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体育健身提高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五)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全民健身活力。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积极发挥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龙头示范作用。加强各级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有效扩大增量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乡空间的二次利用,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六)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健身消费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健身房工作计划篇五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到20xx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xx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