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十五从军征续写(优质15篇)

时间:2024-05-18 09:28:04 作者:JQ文豪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生动的描写和精确的语言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十五从军征扩写

月亮依旧挂在天上,月光似水一般泻在大地上,星星似乎没有往日那么繁多,多么寂静的夜晚哟!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这路坑坑洼洼,路面上长着苔藓,多么陌生,又好像有点熟悉,想到马上就回到了阔别六十多年的家乡,能见到亲人了,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不禁加快了步伐。

近了......又近了......我的心“咚咚”跳得厉害,亲人,我回来了,你们可要等我啊!想起家,心中是多么温馨啊!

咦,家呢?怎么不见了,找来路人打听一下。

“请问,我的家在哪儿?”我无意中问了一句。

“你是——你是谁呀?走错路了吧?”

“不,没走错,我是十多岁当兵时离开家乡的,由六十多年没与家人相见,更不知道家乡的变化这么大,哪一户是我的家?”

“噢,唉!你自己去看看吧,那就是你的家。你家远远看过去,就像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那人用手指了指前面的院子,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

“吱——”门被我推开了,我大吃一惊:这就是我的`家吗?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庭院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我的亲人呢?难道都离我远去了?一座座坟墓告诉了我答案。

看着庭院,满目凄凉,我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望去,不禁老泪纵横,泪水沾在了我破旧不堪的衣服上,“亲人啊,你们在哪里?”

此时,仰面望去,星星更加稀疏了,原来看似明净的月亮,看起来又残缺了,夜晚,如此凄凉......

十五从军征改写

那年他十岁。

他还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每天跟着晨光起床,跟着夕阳回家,在田野之中穿梭,割麦子,采油菜,在花花草草之中,他的笑容格外灿烂。有天,回家后,母亲破了例,没给他和兄弟姐妹吃高粱面儿,吃的是玉米棒子,虽然玉米棒子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这种要卖钱养家的东西是不可以吃的。母亲笑着对他说:“五娃,你大哥要参军了。”他听了,格外羡慕大哥,在他爱看的《三国演义》里,那些穿着铠甲的将军是他最爱的人物。他笑着对大哥说:“大哥,参军是不是很好玩?”

大哥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对他说:“参军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他嘟了嘟嘴:“可是我长大了想参军。”大哥摸了摸他的头:“五娃乖,长大了你就可以去参军了。”他点点头:“嗯。”那天,大哥走的时候,他的眼里除了对大哥的不舍,还有一种叫做梦想的光芒。

那年他十五,邻国的军队进犯,军队再次来征兵,当父母还在犹豫是选二娃还是他时,他毅然决然的对父母说:“爹,娘。我要参军。”母亲的眼泪滴在了那并不华丽的衣衫上:“五娃,娘舍不得你,你要是走了,不知啥时回来啊!”他安慰母亲说:“阿娘莫哭,我会回来的。”

谁知,这句“我会回来的”却成了一句难以实现的誓言。

他十九岁时,看着自己的战友倒在自己面前,他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死亡,什么叫做一切化为乌有,他像是发了狂一样,忘记了那座普通的小木屋,只看见血腥的沙场,忘记了爱自己的爹娘,眼前只有杀不完的敌人。他为了活下去,只得一次次拿起屠刀,去杀戮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知道,那些被杀的敌人也有一个温暖而又幸福的家。

雪融了又下,草黄了又青,北方的寒冷总数会让他想起那个南方的小山庄可是,每一次回忆,带来的只是酸涩的思念,他无法给父母一个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参军,要放弃那个虽贫穷却美好的家。

一晃他就三十几岁了,要是他在农村,说不定他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可是,在沙场上,哪有什么幸福,哪有什么家庭,只有干燥的风吹动枯黄的草,掀起一阵风沙,吹进他的眼里,让他流泪罢了。

老实说,他不是不渴望幸福,这世间,有谁不渴望幸福的啊?他也曾想要离开沙场,他的心底也曾有一个做女红的姑娘,但国难当头,谁人能让他离开沙场,谁人能让他在农村娶妻生子,有一个温馨的家呢?想到这里,他将手中的酒碗摔得粉碎,自己静静的磨枪。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他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只不过一瞬。

他回到了故乡,回故乡之前,他还给村子里的小孩带了个拨浪鼓,给二姐带了个耳环,尽管他已老去,他仍然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家人,走进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他突然开始回忆,这片他偷过花生的田,这条他游泳过的小溪,一切的一切,都仿佛是昨天,可是,他早已不是昨日的他,岁月爬上他的双鬓,眼角早已有了细纹,眼球稍稍向外凸起,脸上也有几道伤疤,他已经八十岁了。

见到了曾经的发小,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家人都还在吗?”他的发小不说话,只是指了指他家的方向,便走了,他顺着指的方向望去,曾经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而参天大树之下,却是一座接一座的坟墓。

他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走向那个家,那个家却早已凌乱不堪。那座小房子下的狗洞里钻出一只兔子,房梁断裂的声音夹杂着野鸡扑腾翅膀的声音。原本平整的庭院竟长出了一根根野谷,而井旁的几棵葵菜早已变得枯黄。

他采下几颗野谷,几株葵菜,将葵菜洗净放进锅里做羹,开始舂谷,当一个个谷壳漂浮在水上时,他竟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当这个家像六十多年前一样冒出缕缕炊烟时,他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羹和饭一起熟了,他细心的盛好,端出门去,习惯性地喊一句:“爹,娘。吃饭了!”

没有人回答,只有几株小草晃了晃。

他这才明白,爹娘是永远回不来了的。他将羹饭放在爹娘的坟前,磕了几个响头,开始对爹娘说:“爹,娘。五娃不孝,我知道我让你们担心了,六十多年来,我一直都不知道你们过得好不好,你们遇上了什么困难,都说一家人要同甘共苦,可我一直都没有做到。教书先生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道理。”

他静静地躺在了家人的坟墓旁,他轻轻的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过来。

十五从军征改写

我缓慢地走在归乡的山路上,记忆中那满山的树都已经枯死了,山上一片灰白。“六十五年过去了,这儿的变化真大啊!小时候还在这山中捉迷藏呢!”我感慨的自言自语道,“也不知爹娘怎么样了,赶快回去吧!”

翻过这一座山,就是。

我的家乡。

了,我不禁加快了步伐。一不留神,被石头绊倒了。人老了这是不中用啊!我费劲的站了起来,一瞧,枯瘦的手被擦破了皮。流血了。我使出吃奶的劲这下一直输只当拐杖,靠它翻过了这座山。

终于到村子里了,我不禁一阵欢喜。我微微眯起眼睛,打量着这座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村庄:座座房屋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在村道上玩耍的孩子也少了,偶尔看到几个老人在路旁聊天。我朝着记忆中的家走去,想象着一家人团圆的情景,心中便是一阵欢喜,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路上,我遇到了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老人,心中便是一阵激动,想必他一定知道我家的情况,便走上前去,轻轻的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好!”他慢慢转过身子,上下打量着我,过了许久,他才开了口:“你是谁?”“我是村子最东北方那户人家的儿子,十五岁就去打仗了,到现在才回来。”我解释道。“原来是那户人家啊。”他摸了摸花白的胡须,点了点头,“有什么事吗?”我急切的问道“你知道我爹娘在那里吗?”他略微思考了一下,便颤悠悠的举起手指着一片松柏林,说:“你家搬到那片松柏林旁了,你爹娘就在那一片松柏林里。”我心中的希望在顷刻间就无影无踪了。谢过他后,我步履沉重地=向家走去。

终于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庭院,“吱呀”一声推开大门,里面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墙角都是蜘蛛网,灰黑的野兔在狗洞中嬉戏,一只只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天井中长满了野菜和野舂谷,水井上也长出了各种野菜。许多墙壁都被白蚁蛀空了,屋顶破了一个大洞,瓦片全被风扫了下来,整个庭院都是一片残破。这儿曾经是充满了多少欢声笑语啊!我十分感慨。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家里没有蔬菜了,我只好捊些舂谷粒煮了些手白饭,摘下一些野菜煮了一些清汤。荒废许久的烟囱和灶台才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不多时,饭和汤溢出了香味。我擦去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上的灰尘,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转身跑到客厅去叫家人吃饭,可是客厅里空无一人。这时我才想起,家中只有我一个人了,便再也没有心思去品尝那饭汤,自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直到了第二天凌晨。

《十五从军》续写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来——题记。

“爹、娘孩儿回来了”一个老兵推开院门叫道,可屋里迟迟没人回应,他边走边喊,屋里所有房间,爹娘能去的地方都找遍了,可就是没有找到。顿时他害怕极了,脑海里浮现出种种念想,想都不敢再想,这时一个老婆婆走过来问道:“你是来找你爹娘吗?唉太不幸了就在上个星期,家里遭遇土匪抢劫,东西全部被洗劫一清,他们还杀了你爹娘,最后还是大伙们帮忙把他俩抬到院子后面给埋了,老兵听完连忙道谢过老婆婆就急匆匆地走了。

文档为doc格式。

《十五从军征》续写作文

马上就到家了......我一步一步的走着,凭借那稀疏的记忆,拖着这苍老的躯壳,寻觅着那魂牵梦萦的村庄。我强迫自己不停地走着,生怕一旦停下便永远驻足于此。

看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知道,家,就在前方。当一生旅途的终点近在咫尺,我不禁开始回忆今生,我心中想道:哎,从我十五岁被迫离家开始,已过了六十余个春秋,岁月无情啊,时间真是夺走了我的一切。十年又十年,家乡的样子、父母的面庞早,就记不得了。我这年轻的身体已经衰老,当初充满活力的心灵也变得空无一物。想想这无数次随军征战,眼看着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数不尽的战友命殒沙场......想当初和我一起去参军的,唱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只剩我一个了啊。哎......

炊烟愈来愈近,已经可以望见村子了。我再次加快了脚步,生怕错过什么似的,小跑向村口。我那麻痹的心灵仿佛突然又有了活力,无数个日日夜夜,那心中的希冀就在眼前,我不禁想道:母亲见到我时该有多激动啊,姐姐妹妹们呢,是不是都嫁了好人家?弟弟应该没去参军吧,我们家是不是已后继有人了。无数种可能在我脑中浮现,希望与幸福占据了我。仿佛世事一场大梦,这么多年后我再一次体验到了这由亲情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终于,我回到了这梦中的村落。你看那依依杨柳,仿佛向与我招手,不论黄发垂髫,都微笑的看着我。我等不及回家再一探究竟,眼看迎面走来一位老妇人,我忙上前问道:“老妪呀,你可知村东赵家现在如何了呀?家中还有谁呀?”那老妇人缓缓抬起头,打量了我一会,答道:“你是他们家去参军的大儿子吧,真没想到啊。哎......那里便是你家了,早就坟冢累累了。”我朝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没有炊烟、没有杨柳、亦没有老妪孩童......

我缓缓推开家门,荒草已埋没了院子,几座坟墓七零八落的散在院中,野兔,野鸡从栅栏下、房梁上钻进钻出,院中长满了野生的谷子,早已废弃的井上遍布青苔......刚刚还年轻的心再次变的苍老......这六十余年的向死而生的经历引导着我本能的生存下去,我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饭一会就好了,可惜除了我还有谁能喝呢?走出家门,抬眼向东看去,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悲恨的泪,我不禁开始嫉妒那些战死沙场的同乡,凭什么他们就不用面对这些,他们也不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不用为自己悲哀,甚至还有人传颂他们的事迹,唱着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滴清凉的泪打在我面颊,那是天公的泪。终于,我再也没有力气坚持下去了,我倒在泥泞中,任雨水拍打着我,而我用那耄耋之年的沧桑的声音,在雨中,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唱着,唱着那属于我的,悲哀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改写

整齐的步伐朝我的耳朵传来,我心跳一下跳的好快,然而快马加鞭的跑回家中,告诉家人——部队又来征兵了。他们几乎快要疯掉。我今年年满十五,到了参军的年龄。他们连忙吧我藏了起来。

就这样慢慢的睡着了,永远的,永远的……。

初三:陈洁。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一、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二、齐读课题,了解乐府诗。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谁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预习检测。

我会读。

冢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羹 贻。

说说词意。

始:  遥:  冢: 窦:舂谷:葵: 持:  羹: 雉:  沾: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汇报展示。

2、朗读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句:读出战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

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告诉老兵。

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凉的景象读出来吗?

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痛苦。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六句:读出老人悲哀之情。

4、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兵的同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

五、拓展。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从(   )角度来写战争的。

2、这首诗主要讲述了(           ),表达了诗人(                       )感情。

七、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这首乐府诗因其独特的神韵美、形式美、内容美而被传唱了下来。《十五从军征》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滥缕、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流着眼泪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六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大部分学生能够自渎自悟诗歌的内容,但由于知识积累与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对部分诗歌的内涵领悟还有一定的难度。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歌包含的感情。3、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1、理解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导语。同学们,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战争,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

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

3)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1)生读古诗。

2)集体正音,评价。

3)检查生字词。

自学情况。

4)主人公是谁?

5)、诗中写了80岁老兵的什么事?

1)生说。

2)余生补充。

3)师点拨。

1.读了这首诗,哪一句对你的感触最深,影响最大?

(学生自由说感受,谈感悟。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相机板书。)。

2.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3.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意境。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诵读下列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积累摘抄以上诗句。

《十五从军征》教案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

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

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

生4:还学过《草帽计》。

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

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谁?(汉)《乐府诗集》。

打什么仗?

为什么打?

结果?忧------悲------泣。

改写十五从军征

“你,你们是什么人,抓我儿子干什么?”“我们是征兵的,但凡年满十五的男子皆要参军。”说完,几个兵丁威胁着亦小六跟他们走。亦小六看着阿爹阿娘说:“爹,娘,你们别担心,我会回来的,我还要吃你们做的饭呢。”

黄沙漫天,战马嘶鸣,亦小六手握长戈,看着敌人朝他奔来,亦小六心中想“我得活着,我还要回去。”

军营门口的树黄了又绿。又是一年春天,战争终于结束,亦小六在战场中侥幸存活。可此时的他已年过古稀,但是他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和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于是他毫不顾及自己年迈的身体,几经周折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亦小六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小路,他不禁落下了泪:“爹娘,儿子回来了啊!”

“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没见过你呀?”亦小六还在那儿沉思,突然一个小孩儿问亦小六。亦小六面带微笑地说:“娃娃,你知道亦家在哪儿吗?”那小孩儿一听,说:“哦,老爷爷你是找亦家啊,喏,你看,那长满了松树和柏树的地方就是亦家。”亦小六听后,高兴地从兜中掏出仅有的两个铜钱说:“娃娃,谢谢你,这钱你拿着买些糖吃。”

说完,亦小六迈开步伐向那长满松树柏树的地方走去。

“这,这就是我家?”亦小六半信半疑地看着残破不堪的茅草房推开了门,“嘭”,一扇门被亦小六这么一推竟然倒在了地上,一只野鸡扑闪着翅膀突然飞到房梁上去了,显然是受到了惊吓。

亦小六看到自己家中是这番景象,大喊一声:“阿爹阿娘,我是小六啊,我回来了。”但是亦小六没有听到阿爹阿娘的回应,回应他的,只有无声的寂寞。

亦小六寻遍全院,最终只在后院看见两个坟墓,从墓碑上面刻着的字,亦小六知道了那是父母的坟,他只觉脑海中“轰”一声,眼泪顺着脸颊流下。

65年了,亦小六真想好好孝敬一下父母,他曾想着亲手给父母做一碗饭,可是……他慢慢地收拾了一下院落,用庭院中的野谷、野菜做了一些食物,然后他满脸是泪地喊了一声:“爹、娘,饭好了。”可是,他听不见任何回应。他双手颤抖着将食物端到爹娘的墓前说:“爹、娘,儿子不孝,没能看到你们最后一面,如今我回来了,就孝敬您二老一碗羹饭,你们要是饿了,就吃点儿吧。”

亦小六在墓前陪了一会儿父母,然后在父母墓前磕了三个头后走出了家门。

但是出了大门,亦小六茫然地看着已经西下的太阳,看着它还竭尽全力地释放余晖,可是亦小六全然感觉不到它的温暖。他的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战场厮杀的场面和父母老去的样子,他的双眼噙满了泪水,那泪中充满了苦痛,一滴滴落下,浸湿了亦小六的长袍。

而此时,太阳也彻底落了下去。月亮,放出了冷酷、无情的月光。

十五从军征改写

他茫然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风吹起了他那单薄的衣襟,他用枯瘦的双手抚平,想起那盼望儿子凯旋而归的母亲天天站在家门口,希望他们有朝一日母子团圆,日日夜夜想念自己的父亲以及亲手为自己做好鞋子的姐姐。他禁不住老泪纵横,离家六十五载,从未回家一次,可能,父母双亲早已不在人世,如花似玉的姐姐也远嫁他乡,要是我不从军,如今早已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了,哎……可转念一想能活着就很幸运了,他坚定地望了望眼前的道路,蹒跚地走了下去。狂风试图把他吞噬,他迫切的想回家看看,把危险搁置一边,狂风退却了,流沙也没有勇气挑战他了。他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乡。

当他疲惫不堪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时,心中不由一阵狂喜:我终于回到家了,我好见一下亲人,向他们倾诉衷肠啊!他想着见到家中的喜悦,心中早已六神无主,浮想联翩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一个白鬓老翁拄着拐杖走过,他心一惊:莫不是他,我小时侯的玩伴?他情不自禁张开干裂的嘴叫到:“牛娃……”老翁一回头,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莫非你是……”他补充道:“羊娃。”“哦你十五岁那年被“抓丁”抓走了吧!”他欣喜若狂,忙问:“我的家呢?”老翁迟疑了一下,用手指了一下那间茅草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五从军征

整齐的步伐朝我的耳朵传来,我心跳一下跳的好快,然而快马加鞭的跑回家中,告诉家人——部队又来征兵了。他们几乎快要疯掉。我今年年满十五,到了参军的年龄。他们连忙吧我藏了起来。

就这样慢慢的睡着了,永远的,永远的……。

十五从军征

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

“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行汉无名氏,十五从军行的意思,十五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二首。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十五从军征》改写

夕阳亲吻着大地,做着最后的道别,橘色的阳光调皮的跳跃着,给一切镀上了一种温暖的金色。一条泥土小道蜿蜒曲折,没入天边,渐渐浮现出一个人影,越来越清晰他的步子很蹒跚,腰有些佝偻,一身破衣和他脸上的皱纹一样,都被岁月留下了痕迹,他仰起头,看着天边那簇红色,笑了,脸上的皱纹也因此舒展不少:六十五年了啊,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依依不舍,随军出征。如今桃花开了又败,败了再开,我终于回来了啊……老人闭上了眼睛,沐浴在阳光中,苍老的脸旁隐隐的显出一圈淡淡的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