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思考范文(21篇)

时间:2023-11-20 12:06:24 作者:雨中梧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思考范文(21篇)

创意是一种跨学科和跨界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下是一些创意交流和分享的社群和活动,希望能够为你提供更多学习和合作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从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认为开放型课堂是搞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中青年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开放型课堂;大家普遍认为开放型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一分为二。笔者认为,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应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作了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进行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当前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看,不少老师对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存在下列误区:

1.开放型课堂教学是花架子,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因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片面追求分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也扭曲了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每年的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发放等,无不以教师教学实绩为根本标准。教师呢?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语文本身的性质告诉我们,只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学生的潜能和创新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或挖掘,就会为他奠定坚实的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靠一时的记忆或许能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分数,但却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路顺风”。从较长的学习时段来考查,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学习品质发展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开放型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少数教师认为,只要一节课用一半的时间来教授新课,一半的时间用来讨论发言,谈谈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就是开放教学了。开放式语文教学并不是时间的机械分配,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并不是固定的和唯一的,要求语文教师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合理地取舍增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的技能和品质锻炼得到最优化。”所以机械地按时间的多少来评判课堂是否是开放的,显然是极端片面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引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只要能和当节课的训练目标有最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切入点。把时间一分为二仅仅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上的体现,不会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走出对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到开放呢?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视它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开放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语文,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新课程标准理念,至少应包括:[1]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词句组织、表达技巧、语文习惯及阅读、写作及人文因素的提升等)。[2]语文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作为交际工具,不通过交际实践,仅仅是单纯的学教是绝对脆弱的,因此要十分重视语文实践(包涵其他内容的实践,而非单纯的语文)。[3]语文教学贵在语文品质的培养,语文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学习方式等是支撑学生持续认识主客观世界的动力。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彻底与旧的、落后的、粗放的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决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青春与活力。

二、精心选择和组织课堂上开放授课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教本上,要了解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不但要时时关注本门学科的发展变化,也要关注其他学科的改革发展,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出发,精心选择、组合、优化教学内容。看我们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1]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2]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3]是否让语文教学与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4]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6]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7]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

三、优秀的开放型语文课堂,关键还必须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在教生字时,不是让学生记住它的部件、结构、笔画等,而让学生比赛“你是怎样来记住这个字的”。又如在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怎么怎么做”等等。既给了学生自我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又能与课文密切配合,更能让学生融入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交织之中,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因此只有抓住抓好“情感”这个联接点,语文开放才能不偏不倚,恰入其分,提倡多年的愉快教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才能真正实现,才能收到应有的功效。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这才是我们开放式课堂教学所真正追求的。

【参与文献】。

2.开放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广西教育》06期;

3.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村教育》01期;

4.融入生活让语文更精彩,《新课程(小学)》期。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小蝌蚪》这一课选自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七课。这是一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绘画表现能力的课目。教材以清晨小蝌蚪们排队出发开始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来展开故事,引导学生在这以特定的情景中去思考、想象、创造性地参与绘画和学习。

《小蝌蚪》这一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能认识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造表现;能做到将简单的相似形排列组合成具有一定美感的画面。能根据特定的情境推理思考,在绘画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中,采用展现图片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想、说、将学生带入小蝌蚪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拓展学生自由想象和绘画的空间。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语言描绘自己特别的想法,然后鼓励个别学生在全班大胆阐述,教师适时出示范画,引导学生思考:画中有许多小蝌蚪,一群小蝌蚪在做什么,另一群小蝌蚪在做什么,还有几只在做什么。通过“群”和“只”的概念向学生渗透相似形的排列和组合。

在《小蝌蚪》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面”与“度”,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嘴,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展示评价延伸:学生之间先互相交流欣赏,给同桌讲讲画中的故事,然后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语言描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予以引导,并对展示的作品从故事情节、绘画表现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适当的小结。最后对全班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认识小蝌蚪最后变成青*,鼓励学生做ai护环境、保护益虫的好孩子。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脑。采用通过故事情景进行创作表现。学生通过看看、画画、想想等方法,进行造型表现,并从创作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这节课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短暂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的画面都很理想。在本课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看、画、讲故事相结合,以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幻灯片和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玩、看、练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发挥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就会充满情趣。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课堂......

发布者:赵广荣发布时间:2011-12-2418:17:51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

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

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初中的作文教学一直陷入困境,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作文课上学生愁眉苦脸。怎样使学生爱上写作文?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游戏作文法是我一直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我想通过此课进一步检验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而丰富与深化这一实践做法。此课是一节送教下乡课,备课时我根据送教地点的实际特点,把教学内容定为景物描写指导。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这样的梯度设计让学生有一个接受和学习的过程,教学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学情灵活把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课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手法进行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写景时融入感情。爱文字才能爱写文字,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采用游戏作文法充分营造快乐的氛围,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一件很难很枯燥的事情。

【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文字接力。

b.它像(写一个比喻句)或它(写一个拟人句);。

c.我仿佛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填一种感觉);。

d.我的心情也(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内容为例,导入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二、认识描写。

1.说说你了解的描写;2.品评投影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全面认识描写。

三、添枝加叶。

1.继续以学生板演内容为例按要求修改。

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看谁能让描写更生动!

2.边修改边总结出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并板书。

四、名家引路。

欣赏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总结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当运用修辞;(4)调动多种感官;(5)注意描写的高低、远近的顺序;(6)适当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

2.重点强调: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参照例文任选校园的一处写一写校园冬雪,200~300字即可。

问题: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他(她)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讲台前板演游戏过程,一会儿我们要拿志愿者同学的板演内容作为讲课的例子,哪位同学愿意配合?(一名学生举手)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乡图片)。

师:把你观察到,你认为有用的都记录下来备用。(生观察图片,记录图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继续观察你记录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态?写一个比喻句或者一个拟人句。(生观察图片,按要求写句子。)。

师:继续看图片,发挥想象,透过静止的图像我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有着怎样的触感?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三步。

师:下一步,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写出来。(生迅速写出自己的心情。)。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配合,请回到座位。请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戏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再读读黑板上的内容。

(生读完自己的语段后齐读:从图片上,我看见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我的心情开朗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起来是一段景物描写。

师:对了!可是这段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生动。

生:不精彩。

生:描写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让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这个描述感受到。生:描写就是画画,用文字画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形象。让我们看一看文学上对于描写的定义(大屏幕出示描写的定义及分类),请一名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生读。)。

师:好,认识了描写之后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学的语段为例,参考你本子上的内容,通过添枝接叶让这段描写生动起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计划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有28个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止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学生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美术教材共有4课,分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二)、教学总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智力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教学的主要措施:

1、教师方面: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示作品。

2、学生方面: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三、方法措施:。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注意美术科的特点,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全面贯彻新课标,更新教学手段,引进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全面了解学情,既面向全体,也要兼顾个别差异,对于特长生和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知道。适当降低专业难度,提高全面素养,作好学科整合。

3、课堂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经常开展美术作业评选、书画展览等活动,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四、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因为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注意卫生,自调颜料比较难把握,应该注意课室卫生,用品的清洗。

总之,美术教学活动在遵循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兴趣、经验、知识的发展为目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美术技能和美术创造意识为教学的目标,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满意之处: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二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课改后,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参加课程实验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本课,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读一读。

“爱读书,多读忆,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乐意地去读书呢?为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我采用了“自由读、欣赏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中去。

二、记一记。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本课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有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只选择一些简单的生字来记,对于个别较难记的生字(如“鼻”“鹿”等字)无法识记,没能在“记”上动脑子。

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有些胆子小的同学不敢演,没能进入角色之中。

改进措施:

l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鼓励学生课外多识定,并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在《荷叶圆圆》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然的表演,听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这堂课中,我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有了学生争先恐后自主学习的体现。

二、合作读演,共享阅读的快乐。

在课堂上,我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合作读书、表演、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我还抓住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互相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如引导学生邀请伙伴一起读书,创设导演导戏的情境,开展“最佳合作小组奖”评比活动等。

三、开放拓展,让快乐走出课本,飞身课外。

本课节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只凭教材进行教与学的现象,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自我调节,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到课外,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中我感到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夏夜多美》是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童话故事,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满意之处: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老师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帮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就会时时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来指导老师这一片段,学生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被调动起来,争相向老师挑战,小导演的指导声情并茂,谈得有情有理有节,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于弹性而开放的课堂,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情绪,对难点的理解用色彩鲜艳的动画来演示帮助,头饰的设计,音乐与课本剧表演相得益彰,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深远的。课后我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密切了,小伙伴们懂得互相帮助,心贴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强了。

不满意的是:实践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如果能增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短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就更好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平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3、“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基于上述认识,并且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的“生命性”这一观点,我严格按照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实施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1.平等、和谐的课堂主体。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要确立资源分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确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模式,使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

2.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

教师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使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师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模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固有的模式,得到解放。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追求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追求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材料,就得渗透更多的元素。比如说,可以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开放型语文课堂中,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而活动(包括讨论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却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材料的最有效形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教师讲解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致使绝大部分学生处在被动听“问答”的状态。然而语文教学不应模式化,而应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师要把各种新鲜、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教师就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表演,学生听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体会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轻松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达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小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根据教学所需,扩大学习场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去思考、观察和实践,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拓展课本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时,学生对昆虫的世界充满了兴趣,我就利用一节课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校园里观察自己喜欢的昆虫,并做好记录,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回来后写出了一篇有又一篇精彩的文章。

3.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战胜困难的肯定和创造性想法的支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在开放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赞美学生:“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挺喜欢你!”“说得真好!感谢你!”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并且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

1.学习语文知识,开拓广阔视野。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又丰富了课堂形式。积极开展有效的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有了清楚正确的掌握,还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无形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这种财富是灌输式的传统语文教学无法给予的。

2.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创造能力。

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让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这就促使学生把“教”建立在“学”上。这种开放型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更造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提高思考意识,优化学习习惯。

开放的课堂,“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转化为教规律、教方法。这样在无形之中,教师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渐渐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今后的语文学习都是至关重要和有益的。

总之,我们应该以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主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我们先来剖析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难怪学生换一篇文章又读不出什么来,或说不会读。像这样,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我们再来看封闭性课堂如何处理教材。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思想整体性。现代教学论强调整体发展观。就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只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局部――整体”,入手着眼于整体,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对局部的剖析建立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例如《内蒙访古》的教学,首先应当理清内部的相互联系,塞外风光、大青山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大青山南麓沃野的战略地位,赵长城的修筑原因、位置及遗址现状等,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如果一开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争执不休,诸如某个动词使用好坏,这个段落是引用史料,那个段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等,那么,即使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当然,我们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并不等于拒绝细节分析。开放型课堂教学也注重词语的品味,语句的涵咏,只是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或者说,开放型课堂教学在细部问题的探究上为学生提供更阔大的空间,教师只是作宏观上调控。

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封闭性的课堂追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其信息流向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我们看那些观摩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少之又少,整堂课都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开放型课堂教学不是不要教学环节,只是不那么死板而已,它与封闭性课堂有本质区别。

首先,开放型课堂的信息流是多向的,其中当然有师生之间的,但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其模式应当是:

教师。

学生。

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挑起矛盾,引发碰撞,作出评判等方面。其次,开放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互动的,教师的点拨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努力又具有能动性,师生双方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第三,开放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他们或答题,或争辩,或演示,或质疑,或诵读,在思维的碰撞中击出耀眼的智慧火花。第四,开放型课堂上应该而且鼓励“意外”出现。这“意外”是针对教师的备课设计而言。有许多课因“意外”而精彩,教师的素质高低也往往在处理这些“意外”的过程中得以显现。所以,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教材处理的自主性。开放型课堂教学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为他们留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这就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封闭式的“满堂灌”或“满堂问”因为要把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从段落概括到主旨归结,从结构的分析到表现手法的评价,这就迫得教师唱“独脚戏”,也不允许课堂出现“意外”以打乱教学部署,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了,什么都没抓到。开放型课堂教学视过程的需要,或增添内容,或删除环节,决不拘泥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这些常规的教学内容。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段落的内容概括上展开辩论而淡化主旨的分析,也完全可以沉浸在情感的体会中而放弃对表现手法的评价。开放型课堂对教材的处理体现充分的自主性。

当然,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自主性要与学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也要与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授课计划乃至学年教学计划联系在一起,是在整体计划中的自主。各堂课的教学重点合在一起,应当涵盖学生语文素养的各方面。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突出了人文性,目前语文界虽然对人文性的理解各有编向,尚未取得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坏,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性。人文性是很难通过分数来衡量的,它完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有的甚至在三年内不见得有明显效果,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显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树立长效的评价观。此其一。其二,既然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性格、兴趣、天资、爱好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以单一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整齐划一,那么就像有的漫画所讽刺的那样,学生的个性没了,好像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一样。此其二。其三,文学作品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完全可以按个人的能力经验解读作品,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创造性”,往往在与众不同的理解环节中得到培养。硬将多元化变成一元化,不仅违背文学作品的欣赏规律,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其可取之处(从他的能力层次上来判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可取因素,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和谐地发展。

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开放型课堂教学要求设计的提问是开放的,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公元前2,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的兵力击溃秦军20万大军,何等威风,四年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项羽狂妄自负,他不听范增意见;他胸无城府,供出内奸;他为人不仁,沽名钓誉。有学生还从刘邦方面寻找项羽失败的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顺便点拨课文中相关语句,最后归结出项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最后提出一问题,祥林嫂在旧社会是那样无奈,假如她现在来到你们当中,你们打算怎样帮助她?一石击出千层浪,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劝她再嫁,有的要帮她上法院,夺回被她大伯收去的房子,有的说帮她寻找工作……点子层出不穷,教学出现了高潮。以问题为引导的局部开放形式,已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得以实施,而且常常涌现出动人的情景。

以课题为中心的全局开放。全局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只布置学习、研讨的内容,既不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也不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是以学习的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间。例如某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课前把自己手头所有的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材料全部印发给学生,课上叫学生自学,然后发疑问,谈心得,例如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为什么诗人选狗与鸡,而不选牛与马。他的问题引发了同学的争论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统一意见,诗人写狗与鸡,更能体现农村生活的闲适、安逸,如果换成马与牛,就显得太热闹,好像写的是集市或劳动场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含笑注视学生,不轻易表态。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上述的课例,其开放性还是局限在一篇课文,那么,以课题为中心的开放教学还有另一层次,即“跨课”研习,“跨课”是指课题牵涉到几篇不同的文章,从这几篇文章中概括提炼,形成观点,这已经接近论文的写作。例如“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如果只读《荷塘月色》是不够的,必须读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及有关的评论文章。这样的教学开放性更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的新春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我们为取得的成效感到振奋,另一方面,又感到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依然不少。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创造热情还没有得到彻底的释放,一些教师在师生交往、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作业布置等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在新课改大力倡导的“简练、真实、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加强“零”思考,实施“零”改革。

一、备课需要“零”教案。

教案,是教师备课中预先的教学方案,也是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分析学生情况后,所形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文本形式。在新课改快速向前推进的形势下一些学校仍就沿袭着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片面坚持“量化管理”的思想,追求所谓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教师陷入了“格式化”教案的泥潭,刻意追求环节的完美、内容厚实、字边工整、效果美观。写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了“以抄代备”的不良现象,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备课过程的高耗低效使得教师长期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境地,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解放教师头脑、解放教师手脚”相差甚远。此种背景下,备课就需要“零”教案改革。所谓“零”教案,就是教师可以不写那些有着固定套路的“纯文本”教案,也不再为完成任务而照搬照抄、费时费力。要解放教师,还教师最大的热情和潜力,赋予备课更大的创造性,使教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注重实效的备课习惯和风气。

实施“零教案”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一切教案,只是不再写那些机械烦琐的以应付检查的教案。“零教案”更不是“零备课”,该做的工作还是仍然要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由选择备课形式。如:读一读,即读那些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和一些报刊资料等;划一划,即在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有独特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进行批注;谈一谈,倡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所教班级学生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一搜,即充分利用网络,分享各地同行的经验体会以及成熟的资料;记一记,即把教学框架和思路记到课本上,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力图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改一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贴一贴,即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留心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图片,制作成卡片贴于教科书之中。时间长了,这些都会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交往过程”,新课改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过程,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应该是一种“零”距离交往。这种“零”距离不是一般意义的“亲密无间”,其实质是,尽可能地消除过去师生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观念上、行动上的阻隔因素,达成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和谐态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摆脱对讲台的依赖。教师不能再把讲台作为“永久根据地”和身体的支架,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样,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可以多起来。通过走下讲台,教师可以找到融通师生感情的结合点和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切人口,这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提高。

二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接纳,是一种宽容和包含,它会减少师生交往中的误会和冲突,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捕获学生言语背后的思维过程;倾听还可以体现教师的热情期待,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到思维共振和心灵的敞亮。正如专家所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三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不仅要做信息的发布者,更要体现信息交流的平台价值。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为此,教师应有一种“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师生之间的交往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情感相悦,互相包容,达成共识,进而实现经验的共享,共同成长。

三、教学方式“零”霸权。

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带有“霸权”色彩,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专制横行,教学方式变成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许多教师试图用自己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充斥着“霸权”的氛围中,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成了沉默的听众和匆匆的过客。

今天,新课改所弘扬的“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正在深入课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零”霸权。所谓“零”霸权,并不是简单否定教师的教学权威和对教学的主导、统领作用,而是要积极建立一种课堂教学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转换角色。以往,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坛霸主,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课堂变成了教师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上的表现为无所不知;在对学生评价中,教师仍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不知不觉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最大阻力。今天,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住在“导游、主持人、导演、顾问以及平等对话的首席”等等,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二要消解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师的权威和专制主要来自于对教科书的先期“占有”和绝对信奉,以及不能容许学生对教科书和自己的怀疑。实际上,“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当前,新课改正在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组成课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三要正确对待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内容解释,都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没有预设答案,因为文本的学习是由师生对文本的扣问、质疑、延伸来完成,是对文本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过程。过分强调“标准”进而推行思想的专制,实质上是对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一种“封杀”,这样只会遏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权威辩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名家、教材和教师自己提出大胆质疑,这对以往学生学习中的盲从、服从、全盘接受,导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现象无疑是一种纠偏和矫正。也许学生的观点显得幼稚、简单甚至错误,但这些欠缺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欠缺,这些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日本学者认为“课堂是个试错的场所”,我国当代教育家孙维刚先生也主张坚持课堂“无错原则”,所谓“无错”并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而是认可它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效果“零”泡沫。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假自主”、“假合作”、“假提问”、“假表扬”等泡沫现象。透过这种由课堂泡沫堆砌的“虚假的繁荣”,我们感受到不少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动和浮躁”。

课堂教学泡沫的存在,扭曲了教师对课堂价值的正确理解,助长了教师的教学功利行为,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顺利进展。在加快新课改进程的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要尽可能实现“零”泡沫。所谓“零”泡沫,即教师要避免教学的形式主义做法,消除投机行为,正视师生生命成长和课堂生态的存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常态化教学境界。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教师以生为本,去除演练做假的成分。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应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正如课程专家吴刚平教授所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二要教师珍视教学生涯的真实历程。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师生的一种生活体现,是一段生命历程记录。笔者以为,教师上课,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取悦于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流倜傥,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互相促进,这45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无论精彩与否,留下的脚印都是生命的写照。

三要教师应敢于承认教学瑕疵,追求过程的动态生成。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这教学瑕疵本身就是课堂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甚至是一种美丽点缀。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目标的达成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应当允许实际课堂与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矛盾和意外而这一切又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生成性教育。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教师与学生在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成长。

五、课外作业“零”负担。

当前,新课改对作业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应是课堂的“附庸”,而是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对照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我们的课外作业要实现“零”负担改革。这种“零”负担,不是彻底取消作业,而是改进和完善作业的形式,实现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生长”的价值功能。如果说作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的话,那也是思维在挑战未知事物时而产生的兴奋感和紧迫感。作业“零”负担改革,其目的是积极寻求减轻学生负担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点。

一要摒弃无效作业。那些只是为记忆、为应付考试的作业,尤其是惩罚性作业,其出发点是狭隘、短浅、盲目的,它强化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带给学生挥之不去的压抑、焦虑和敌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烦、逃避甚至抵触,正是因为繁杂苦涩的作业抑制了他们对待学校生活的热情,致使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转变为失望最终到绝望。所以,实现作业“零”负担,首先就要摒弃那些对学生身心成长无效的作业。

二要培养学生的作业自主能力。教师对待作业的策略,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确立“人人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查一查、演一演、编一编、议一议、试一试等方式自己的作业,允许学生采用自主创作的方式,把原来千篇一律的作业本变成个性化的语文作文集、数学习题集、物理化学实验报告集,让学生在每天的写作业过程中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要改进作业批改方式。从减轻教师负担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考虑不同形式的学生组合,以组长为核心对部分作业进行批改;从范围来看,可以实行“免检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对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使作业评改成为一种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总之,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的“零”思考,不是绝对化的“推翻重来”,而是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是一种“尽可能达到”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努力撤除那些困扰教学改革的羁绊,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最大热情和创造力,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显亲和,师生交往更平等、更融洽,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作业负担更小……倘如此,我们的课改步子就会更顺利,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就会更健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语文教学,如让学生仅凭书面语言理解课文,一则无趣,二则浮浅。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诸如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

感情自然,自觉、主动地去理解课文,挖掘深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是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即是语言教学,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等,让它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分秒秒、每个细节,使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思考;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在细心观察和静心思考之后,我又似乎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强调形式,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现象颇令人费解,值得思考。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者,更多地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角色。这一观念早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理解存在着偏差,认为只要教师讲解、示范就是错误的,甚至学生在遇到困惑、迷失前进的方向时,教师还缩手缩脚,并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淡薄。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对的,但这一环节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很有限,他们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脚,同时“放”又应该是有限的,当点拨还需点拨,当讲解还需讲解。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能放任。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的做法是不对的。

时下,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部分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似乎讲了就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就没有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怪谬”的现象。某学生遇到困惑时,仅仅让其他学生讲讲而已,教师对其中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视而不见,想方设法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等等。

试想,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经常处于走马观花,感悟、理解能力又如何提高呢?教师“讲”的多少是相对而言,应该讲十句的,讲九句也不够,应该讲一句的,讲两句也多余。该挖掘体会的,必须挖掘体会,必须恰当精要地讲,既要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又要反对追求形式。作为教师,只有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即自主性学习,但自主学习决不能“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然而,一部分教师因循课标,盲目实施,流于形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宣布自主学习开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气氛也十分活跃,可这里有多少“南郭先生”却难以预料,更有甚者,把“自主”完全变成了“自玩”,漫无目的,白白地浪费时间。

如何能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呢?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首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目的,使每一名学生都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进而学生才会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自主变成自流,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名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探索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投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改革中,在刻苦探求的同时,也应多一分理性,进而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三中学校)。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随笔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很灵活,我希望能通过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堂瓶子的制作课。为了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完整的表现瓶子,我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制作方法——“撕”,像撕纸这种方法,既简单快速又能够在撕撕玩玩中,感受“不整齐”的美感,还能远离利器,对孩子也是一种安全保护。用这种方法完成制作和美化瓶子,那么最富有冲击力的就是色彩,所以我选择了彩纸和皱纹纸,颜色鲜艳、好看,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制作时会很积极的参与到制作中,激发孩子的兴趣,用彩纸制作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将瓶子美化,再用手撕各种形状花纹装饰瓶子,这样,其实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为了让孩子去感受色彩搭配的美妙感觉,我设计了一个“精品屋”都是色彩背景,孩子自己觉得什么样的颜色搭配好看就可以自由去搭配,在比较中去选择。

为了能使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意境,好像是个童话世界,给人想象的空间,我将自己装扮成瓶子世界的大使,接待每一个学生,就好像动画片中的“奇遇记”一样,新鲜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先给学生介绍这是瓶子世界,这里是瓶子教室,黑板上还贴着个大瓶子,所有的设计都紧紧地围绕着瓶子展开,为《漂亮的瓶子》的进行做好铺垫。我在教室中挂出了各班学生“瓶子”的优秀作品,有大有小,造型不同、颜色不同、制作方法不同,但是,所有的瓶子都是对称外形的。用瓶子装饰教室不仅可以创设一种童话中的瓶子世界,孩子可以提供给孩子视觉上的美感,给孩子的感觉是瓶子很美丽、漂亮。新奇而美丽的瓶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通过这种无声的更有影响力的'教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还可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美不仅可以用笔画出来,还可以用很多方法表现出来。

一节课的导入如果搞得枯燥无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就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在课的设计上我动了一番脑筋。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活动,所以我先出示一个对称的瓶子,左右颜色不同,让学生找特点,理解什么是对称。然后引入新课“这节课就是要制作对称的瓶子”,从而讲授新课。

“听,鞭炮声,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瓶子商店开张了,走,我们也看看去。”先放一段鞭炮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带领孩子欣赏各种瓶子,找瓶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就好像是有奖竟猜,奖品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摘取教室中他最喜欢的瓶子作品,“如果你能回答对聪明屋的问题,就可以随便拿走一个你最喜欢的瓶子”,让孩子去总结这一课的难题:“你知道怎样制作对称的瓶子吗?哪种方法更省时间?你知道在一张纸上怎样制作出最大的瓶子吗?你知道怎样让对称的瓶子更好看吗?你知道怎样节省材料吗?用完的碎料能随便扔吗?为什么?”在游戏中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聪明屋有各种色块,告诉他们“每个色块后面都藏着一个问题”问学生“你想回答哪一个?”这时,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师奖励瓶子作品鼓励。在动手过程中促使多种感官一起参加。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提供充分感性认识,作为抽象思维的依据,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加强了理解和记忆。

在制作过程中,我准备了欢快的轻音乐,减少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快乐的制作。“把做好的瓶子贴在‘瓶子精品屋’中,屋里有很多颜色,比较一下,哪个颜色会衬托出你的瓶子,能够使瓶子显得更好看,你就可以把它贴在哪儿。(让孩子自己感受背景色的衬托作用,也许,孩子在颜色上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比比看,哪个瓶子做得最大?哪个瓶子做得最有创意?哪个瓶子颜色搭配或图案最好看?”小结讲评作业的时候,让学生来选择,贴小五星,评价说说“哪张好,哪好?对不足的瓶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对学生来讲,别的同学评论自己的画时,他的注意力会格外集中,对他来讲也是一个提高。最后呼吁大家“保护大自然,重视环保”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随笔

片段一:美术课下,我照例去教室里转转。还没进门,就有孩子向我飞奔过来。

“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画……”

“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

“老师……”……。

那一刻,我被这些画纸包围了。“慢慢来……恩,真漂亮!”“我进教室看好吗?”……。

进了教室,发现黑板上也早已贴满了孩子的作品。又是一批人冲过来。

“老师,你看,我的画在这里。”

“老师,这是我画的小池塘”……。

我示意他们不要拥挤,这才仔细“欣赏”起这些作品来。眼前的这幅画挺“抽象”的,说句实话,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画的是什么,便让孩子给我解释。他饶有兴致地开始介绍:“这是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许多小鱼,还有鸭子在游泳……天上是彩虹,有七种颜色……”简简单单的一幅画,他却介绍了好半天,厉害!

“你这个池塘为什么是粉红色?生活中有这样的池塘吗?”我纳闷极了。

“老师,你不知道,这是被施了仙法的池塘,里面的水是甜的,所以它是粉红色的……”

哦,原来如此!

片段二:思品课上,我在讲到如何进行课间活动时,便让他们说说自己课间最喜欢干什么,也可以说说同桌喜欢干什么。最后,我让孩子将自己的或者同桌的课间活动用书写或者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只见他们纷纷埋头开始动笔。可是,才一会儿功夫,可爱的小胖墩就举手了。

“怎么了?”

“老师,她画我。”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同桌,“她画我课间出去奔跑、追逐打闹,那是我以前课间做的事情,我现在已经不跑了。”

同桌女生反驳道:“才不是,我刚才就看到你跑的。”(因为我跟孩子们强调,为了安全,课间是坚决不允许追逐打闹的,估计小胖墩是害怕挨批评)。

“我没有跑,我以前喜欢奔跑,现在不了。”他一脸无辜地望着我。

我示意他先别出声,向他的座位走去。我暗自在想:这个女孩画画本领真是了不得,居然还能把同桌奔跑的事情画出来,得好好看看。

“老师,给你看,这就是他。”

“哦?”我硬是将快要脱口而出的笑声忍了回去,指着画,故作平静状:“这就是你画的同桌啊?”

“是的,这是他,他在跑。”

小胖墩也附和着:“老师,看,这就是我在跑,可是我今天真的没有跑……”……。

从图画来看,女孩的绘画本领真的不高,因为我压根儿就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画上是有个人,但我看不出那人是不是在跑,也真的看不出那是谁,跟小胖墩相比,差别还是挺大的,可这两个孩子就认定画的就是小胖墩了。嗨,他们说是就是吧!

众所周知,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出现不懂就问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和想象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但就是他们生命中的那份透明的天真感染了我,使得我也在努力去向他们靠近,我觉得自己都越发年轻了。记得杜威曾强调成年人和成年社会应该重视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我认为一点不假,孩子的世界较成人的世界,要清澈得多、单纯得多,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他们的天真,让他们美好的天性自由飞扬,也许,那才是教育的意义吧。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随笔

美术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过程的铺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和谐气氛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小事而触发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瞬间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淡忘,令人后悔不已。如果利用好了,你会发现教书育人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第一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担任了二四年级六个班的美术老师,接触了那么多的学生,其中有两个二年级的学生很让人头痛。记得有一次我一走进教室,就传来一阵嘈杂声,同学们满头大汗,有的在说话,有的在喝水,我一看,原来上一节课是体育课。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调整好自己,可是偏偏有两位学生的行为,马上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同学都已经在做准备了,只有他们两个,竟然走出自己的座位,一个坐在第一排一个坐在最后一排,别提有多显眼了。其实接触了一个学期,我早就对他们两个有所了解,都是老师头痛的对象。

小阳,人长得很高,不爱卫生,看到他时时常挂着鼻涕,性格外向,好动,课堂上时常会走出座位,不专心听讲,爱讲话,每次上我的课时不是看漫画书就是趴着睡觉,我也没有理会他,心里想:反正他也是各科的“全差生”,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

小楠,小个儿,调皮,又很粘人,常常在课上走到讲台,靠着你攥着你的手说:“吴老师,我能不能……?”实在让人又爱又恨。我询问了其他同学,原来他在其他课上也是这样的,但是数学考试成绩都很好。于是,在他粘着我的时候,我就搂着他,摸着他的头说:“老师知道你这次数学考试考得很好哦,是不是啊?考了几分啊?”他一听数学成绩,马上表现得无比自豪:“我考了一百分了!”“哇,你那么厉害啊!那数学老师肯定特别喜欢你!”他听着满脸童真的微笑。我又说:“你那么聪明,能不能想办法让吴老师也喜欢上你呀?”“嗯,能的。”一段简单的对话后,他开始把手放好,人坐正,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以后的美术课上,是稍微认真了一点,但还是时常粘着老师撒娇。

两位同学时常不专心上课,讲话也就罢了,还会在课后相互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平时中午督班也不敢轻易放松,生怕闹出什么事情,真是让我头疼的孩子啊。

又是一节美术课,我踏着铃声走进教室,教室又是一片嘈杂声,小楠和小阳友竟在讲台旁边打起架来,一下子火气上来了,但为了正常上课,我只好硬把他们两个拽开,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坐好。课堂上要求学生画老牛和小牛在一起的画面。我准备了老牛和小牛的对比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找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这时又看到满脸不服气的两个调皮蛋,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让他们来当一回“老牛”和“小牛”呢?“现在,我要请两位同学站到前面来。”下面刷一下举起一片小手,“我要请小阳和小楠上来。”两个人站在一起,身高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问:“看看他们俩的身材,你们发现了什么?”“小阳比小楠要高!”“就像老牛和小牛在一起,一个高大,一个矮小。”教室里立刻一片笑声。我慢慢开始引导,“牛妈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小阳也举手了,“会照顾小牛,不被其他动物欺负。”我立刻对他的回答表示肯定,“所以小阳那么高大,是不是也要照顾好班级里弱小的同学?就像牛妈妈保护小牛一样呢?”小阳听了马上直起了背,说道:“是的。”“那小楠,你觉得呢?小牛和牛妈妈会不会经常在一起吵架的?”“不会的,他们关系是很好的。”我又一次肯定了他们的回答,“我们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亲人’之间都应该相互照顾,相互爱护呀!”

只是简短的课堂环节的互动,然而加入了“机智”,它就有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进学之功,贵在心悟。”在以后的几堂课上,突然感觉教室安静了很多,一看那两个调皮蛋都在安静地画画,第一次看到小阳也带来了绘画工具,小楠也没有跑出座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是课堂的生命活力之所在,它需要教师用“心”领悟才能形成,要用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我们教师不能只做课堂的权威者和发号施令的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领路人和朋友,多给孩子一点成功的鼓励,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和利用,它或许是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许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许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后记:通过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深受启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如何去发掘,需要教师用慧眼观察课堂、用慧心领悟课堂。

浅析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步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今的小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门功课都要兼顾,所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应从内在优化和外在优化两方面着手,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整个小学美术课堂保持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氛围,让学校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美术;教学;优化

诸多的科目中,美术课能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进行自由的表达。剪剪贴贴、涂涂画画,大概是所有小朋友的天性,因此,上美术课时,小朋友的热情都很高,很喜欢动手做一些手工,或是用彩色的笔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可以说,美术课是很有趣味、很科学的一门课,它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我认为,小学阶段的美术课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小学美术课在其所有课程中,始终处于被忽略的角色,被认为是副课,没有太大的意义,恰是因为这种习惯和偏见,小学美术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之相应的教师主体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跟上,导致了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尴尬现状。近些年,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真正要把小学美术课上好,仍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完善。笔者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从外在和内在这两个方面谈如何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外在的优化就如同计算机的硬件优化,显而易见,是对外在的辅助条件进行改善。小学美术课堂外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具和教学环境两方面。

2.1教具的优化:笔、纸、泥塑等美术材料的运用

在本人所实习的小学,学校发给学生的是一个普通的图画本,学生的美术课基本是围绕这个图画本去实现。如果学生一个学期都在图画本上进行绘画,美术课堂就失去了新颖性、创造性、多样性,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由沃尔特等人对2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对学业不感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兴趣是除努力之外促使学习优异的第二重要原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可见教具的重要性。比如,在美术课上,绘画用的笔除了普通的铅笔还可以用碳笔、木炭条、彩铅(普通和水溶性的)、油画棒和彩笔等,纸除了普通的纸还可以用卡纸、刮画纸、刮沙纸、水彩纸等。小学美术课上可以适当地采用这些材料丰富教学。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教师需从正规美术院校或学前教育毕业,或有相关的学习培训经历,具备一定的教学素质,这个在文后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家长对美育的认识,才能在美术材料方面支持孩子。

2.2教学环境的改善

何谓教学环境?从狭义的角度看,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管理、认识水平、教学设施、艺术氛围、人文精神、师生关系等。

2.2.1专门的.美术教室

自从国家教委批改发布《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通知后,很多学校重新修建,学生们拥有了宽敞的教室,教室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大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美术教室,从而改善了美术课堂的教学环境。

2.2.2营造布置美术教学氛围

在我所实习的小学,美术课一般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二节。学生一天中学习最有效的时间都在上与考试有关的科目,神经是紧张的,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所以,当我们去接触学生时,首先要想怎样才能让美术课吸引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美术的一席之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美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诱因。如何吸引他们呢?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墙上可以贴学生、教师的优秀作品,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作品,名人名画的复制品等。课桌可以分成组摆放,让学生面对面来完成作品,使学生不感到拘谨,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协作。

课堂教学的内在优化就如同计算机的软件优化,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优化。

3.1教师能力的提高

3.1.1专业的美术教师

在我实习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是由一些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与美术老师的思维能力、想法、教学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的获得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通常用“快、静、齐”来衡量课堂教学氛围,用学生的听话来代替学习中的主动和活跃。而对于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碍于学习的进步和人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还有就是美术这一门学科包含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能力,其他科目的老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对色彩、构图等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艺术这一领域没有一定的眼界,必然不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实习的时候,一位英语专业的教师兼任的小学美术,这位教师一般不做示范,照着教学参考书完成课堂教学,对作品完成的形式没有创新,简单的色彩平涂使美术作品失去创造性和新颖性。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之前,美术课直接上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导致美术书上的内容没有讲完,抑制了学生美术知识的获得。因此,应该是美术专业毕业、具有美术素养的老师从事美术教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美育,更好地上好美术课,使学生从中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2培训学习少儿美术教育

学校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准,教材内容不能随意改变,教师一直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从而约束了教师创作性的发挥。新课程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在一些课程中,教科书中介绍的作业形式只有简单的一种,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采取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有些课程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进行,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如何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更为创新的少儿美术知识和技法,开拓眼界,运用到教学上。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他的学生子贡解释他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其意思是说,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体现了优秀教师仁与智两种至高无上的品德,接受新的知识从而做到严谨治学。这对刚踏入小学的美术教师尤为重要,美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少,仅仅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不定期地通过进修学习等渠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3.2教学方法的优化

为了避免小学美术课堂的枯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授课。

3.2.1竞争机制

儿童争强好胜,教师根据这一点可引进竞争机制。小学美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两节,美术工具很难保证所有人都携带齐全。教师可将班内的人分成几组,每个组都有组长,提示组员携带工具。采取奖惩的方法,携带齐全的发小红旗之类的以授表扬,以图示的方法在全班公布。从小的方面讲,使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们喜欢的小礼物在学生面前展示。制作独特的表扬卡,以获得三张表扬卡兑换一个小礼物为标准,使获得小礼物成为学生的动力,发放表扬卡也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

3.2.2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拓展思维

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完成优秀作品有辅助作用。有的学生平时观察得少,见得少,脑海里的形象少,创造力较弱,所以,在讲授每一课时多准备有关教学的图片,至少展示两件实例作为参考。范例的使用越得当,学生作品的完成效果越好。范例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他们对范例盲目模仿。同时,对实例进行探索分析,从而吸取优秀的元素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3.2.3延伸户外观察实践

在课堂上让学生画一些小动物或花草,有的学生会呆那儿不知怎么画或只是一种形态没有变化。在生活中观察得少,见得少,脑海里没有更多的形象,画不出来很正常。对学生多进行户外写生课,观察事物的形象、色彩,也有助于学生的创作。创作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具有实物形态的美术作品允许创作者对其进行构思改进、回溯和延伸,更加客观地加以考虑并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调整。因此,可以根据上课的需要,在不同的季节针对所规定的课题带孩子多去户外写生,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3.3教师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理解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创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培养目标上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特别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总之,美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久发展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受到局限,影响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部、学校、教师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小学美术教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美国)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第一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任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宁夏教育科研,2012(2).

[5]杨晓霞.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13(2).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美术学

美术课是中小学义务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美术教学的一般任务是要促进学生的感官、观察力的发展,使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1)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有些教师就偏离了美术课自身的特点。2)三维目标该如何设计?三维目标写进教案但教学效果为何并不明显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3)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或教育内涵却变得有些淡薄了。4)课堂教学评价已成为常规,为何却往往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呢。5)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呢?以上种种突显出来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明确、清楚、切实可行,对每堂课的教材、教法、教学活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直接导向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创造出一堂堂既充满活力又学有所用的优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内容还是体裁上看都可谓“百花齐放”;从层次上看,又可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应将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三个年级的教材优化组合成整体结构,用控制论原理来实现整体快进。

从大目标上来看,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三种表达能力。第三阶段(第三、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大目标明确后,我们就很容易地把握每册书的“中目标”。如语文第四册是进一步学习记叙与议论、说明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重点是培养学生议论能力。具体来看本册八个单元中,每一单元突出一个小目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议论的作用,以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第二单元又突出一个小目标: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在《大自然警号长鸣》这篇文章中,说明是基础,议论是作者的主旨,充分体现了说明、议论文所有的基本类型。将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文的三要素、驳论的方法等等逐一交代,清清楚楚,构成了议论文的系统知识。五、八单元为文学体裁的两个单元,教学特点抓住了,重点应突出小说三要素,诗歌的语言及意境。

有了上述的目标分析,就有了指向,也就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再采取比较阅读法和单元并举法,就能实现用时少收效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双向和谐的发展。

小学美术创意教学论文

摘要:当今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本身只是一种途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教学总目标,使美术教学诸元素可见、可触、可摸、可体味,让学生真实体验微妙的生活韵味,感受美的生活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创造生活,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特性。

关键词:人文素养;课堂实践;人文特性。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美术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价值、尊严、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思想,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具备浓厚的人文性质,可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小学生的身心。

1.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扬艺术精神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弘扬艺术精神从娃娃开始,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要让他们从小接受对事物、社会,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理解,为他们今后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如,我讲授了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中的一节课,内容是“威武的盾牌”。在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盾牌功能,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手段,较好地让学生了解了盾牌的功能和特点,知道了盾牌是古代士兵用的一种防御性的武器;并且知道了盾牌威武是为了让敌人见了胆战心惊。学生通过学习能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威武的盾牌,特点突出、表现完整。通过教学,我完成了课前设计的所有教学任务,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2.注重学生人文史观的培育,在提升人文情怀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我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都坚持让学生收集整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赏析。通过美术课堂,教师在陶冶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弘扬了人文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美术教学。如,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八课“彩墨游戏二”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欣赏是欣赏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从艺术大师吴冠中早期画的江南水乡中初步了解彩墨画的语言——点、线、面,它们把画面表现得美丽多姿……(边播放课件边进行描述)图1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仿佛刚从春雨蒙蒙之中苏醒过来……图2垂柳飞燕,红男绿女,为水墨江南增添了无限生机,图3寥寥几笔,流水人家,既准确地塑造了形体,也精细地分割了空间;图4流畅的线条,活泼而丰富的彩点,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乡村美景。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进知识融合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在美术教材在体现美术学科社会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展现美术学科的实用性和人文性,为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联系音乐、文学、历史、媒体艺术等人文学科外,还特别注重架起美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光芒四射的花灯”将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彩灯,通过欣赏、感知联想、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我国传统灯饰、灯节产生一种亲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觉,丰富学生的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研究。

4.注重学生情感抒发的培育,在感悟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再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在当今,小区规划讲究格调,居室布置讲究情调,穿衣打扮讲究别致,服装配饰讲究协调。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正悄悄融入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世界中,并以多样的形式滋润着社会文明。因此美术课堂教学不应仅垂青于历史,只注重单一的、理论化的专业知识,而应与时俱进,使人文精神和美术文化进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让美术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提高。

总之,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为美术课程增添了新的生命力,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心灵的滋润是潜移默化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升华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出自xxxx版xx年级(上/下)册第xx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主要内容是_(课文内容)xx,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创作xx_(具体创作的对象)xx__,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体会创作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六年级的学生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对于造型元素、表现方式、形式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题材,进行构思创作。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还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所以我会在学生创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住事物的内在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本课的重点是:……(创作技能,手法等)。

难点是:……(情感态度的培养等)。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法(展示法),提问法,实践练习法....(可以适当调整)。

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课堂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范作、挂图、ppt、幻灯片、视频文件、纸张、粉笔、毛笔及其他笔、颜色、墨、胶水、图钉、刀剪……)。

我让学生准备(各类笔、各类纸张、画板、颜料、刀剪类、胶水……)等学具。(选择课堂上需要的。)。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视频、实物展示、情境设置……)等方法,展示xxxxxx_(或者营造xxxx_的氛围),并且提出思考,让学生来说一说xxxxxxxx__进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激发他们对于xxxx的兴趣。

(二)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xxxxxx_的特点,我会通过ppt展示xxxx_的名作《》,并且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2、……欣赏完毕之后,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具体分析:

而后,正对本节课的难点(可说具体),我将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继续思考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学生交流时,我会适时抓住学生的亮点,带领着学生一起从xx__、xxxx_、xxxx_这几个方面去总结这幅作品的绝妙之处。这样做,是依据了美术学科可视可感的形象性,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形像刺激下,体会出作品的美丽,既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四)示范讲解:

接下来,对于如何创作……,我会在课堂上进行示范讲解。

1.……。

2.……。

3.……。

4.……。

5……。

在示范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_(使用技法,色彩搭配……),并对自己的技法(其他方法)进行讲解。

通过示范,体现了直观性,学生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到xxxx_的创作过程,对于要注意的方面,印象也更加深刻,并且还可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师示范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创作一幅以为主题的(作品)。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且适时指出学生的易错点。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巩固课堂上讲授的方法与技能,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实践展评。

学生创作结束之后,我会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此时,我会引导学生从(的创作创新程度是否新颖,运用色彩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我会对每个学生报以热情、积极的期望,并从各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六)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创作。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务实”与“求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从务实的角度讲,教师最要紧的要把教学扎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求活”的角度讲,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课堂学习气氛要活跃,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教法要灵活多样。为此,教师要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实活相济。

1.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务实求活和谐统一的基矗2.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主要要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定向。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要恰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而有方。(2)质疑。要设计少而精的问题,激疑启智,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3)交流。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议论纷纷,相互切磋,由“求其对”向“求其好”发展。

(4)总结。师生要在教学结束时,对本节课输出的信息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5)反馈。反馈要形成网络,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可通过提问与形成书面练习当堂评改,及时进行矫正。质疑问难也是一种反馈方式,为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这五个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与学的转化、教法与学法的转化、主导与主体作用的转化。

3.优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很难为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即幻灯、电影、录像、录音等)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乐学、想学、要学的心理趋势,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平时从书本上、生活中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感性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多种器官的功能。

二、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联系与发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年级之间、课文之间与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有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有听说读写之间联系,还有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应从知识点、方法点寻找联结点,使课堂教学构成立体化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联系发展的过程,注意与重视语文教学的联系性与发展性的研究。

1.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联系旧知有利于降低新知的难度,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可以从联系中发现规律,促进知能的转化。

2.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学不要“让能力与知识关系失调”。学习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是终身受用的。例如识字,在进行音形义的教学中,教师要渗透识字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养成了自觉识字的习惯,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才是识字的宗旨。知识发展为能力,是学习的质的飞跃,没有这个质变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死知识。因此,知识的传授必须以会用、有用为目的。

3.要处理好课内外的关系。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既是联系,也是发展。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张志公先生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我的知识三成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七成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展示阅读效果,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获得一种对创造精神的把握,也可以有效地汲取读物中所蕴藏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从联系发展中发现与掌握规律,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运动都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的两种状态,我们要运用这个规律来研究与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1.要提高讲解的效度。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繁琐讲解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也会吸收越多。笔者以为,如果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的需要,讲的再多也是无效劳动。

教师的讲解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2.“多读”应以有效为前提。“多读”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指课堂上读的频率。这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复内容的讲解而提出的。

但多到什么程度,读到什么“火候”?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读的度。读的目标一经实现,就得转移目标指向。二是指课外阅读量。我们提倡多读、博览厚积,这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举措。

3.课内外的作业练习要“少而精”。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业多,就其本质讲,教师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做事单凭个人良好的愿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写字来说,一个晚上让七八岁的儿童写字,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难保证写字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坚持“少而精”,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练习练在点子上。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努力提高作业质量。

四、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而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方法长于知识形成的结果,而短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知识形成的结果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让学生获得孤立的知识为目的;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同时在求知中训练综合思考,使学生把握研究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探求知识形成的结果,同时,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知识形成的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一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把教材内容中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动态的作用对象。教师要讲解精当,给学生多留下独立创造性思维和联想的余地,从而更好地去体验知识,而不是单向地汲取结论,为学生发现问题和开阔思路提供更多的支点,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综合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处理好知能的转化过程。

语文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而且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的步骤选择与安排,不但要用是否有语言价值去衡量,还得用是否有思维价值来衡量。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要把单一的语文知识训练变成渗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将知识的获取寓于能力形成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三是重视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转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启动者,其作用在于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教师这种主导作用也不是不变的。当他在传授知识与启发时,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但当学生投入自学或质疑问难时,学生便是主导者,起支配作用,因为老师的释疑解难是受学生支配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摘要: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今天,毋庸置疑的是: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既然如此,坚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那么,如何在来自社会的压力、人们观念的束缚中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开放型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此有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