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7 06:46:31 作者:紫衣梦

教案中的练习和评价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进度进行选择。接下来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32×12=答案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投影片、课件。

一、故事导入。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7×0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19×0=?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三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5、6、7、8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

3×86710×2532×44×563×825×678×2310×3。

二、专项练习。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时间有关系)。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有关系)。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数有关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5×8×2=80(人)。

那么5×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8×2(再乘2)解决了什么问题?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第36页例3、“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理解与表内除法相应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和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类推等思维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18divide;424divide;212divide;3。

2.填空。

210里面有()个十,

1200里面有()个百。

12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个十。

1.教学120divide;3。

(1)学生摆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样想?

(2)把12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3)说一说120divide;3你是怎样想的`?

(4)口算。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4)出示1200divide;3。

说一说,1200divide;3口算要怎样想?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算出得数。

指名口答是怎样想的?

1.练习七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练习七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圈一圈:能穿5串。

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调整补充意图。

课前口算。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12&&&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12&&&。

三年级数学《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65—66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说到竖式时板书。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四、巩固练习。列竖式计算:

192+58=432—153=646+354=542—169=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书67—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615—457=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

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个人补充意见。

7、认识1千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

设计板书。

认识克与千克。

克g。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作业布置自主练习1、2、3题。

课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查资料看课本了解1吨有多重?2、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克5000克=()千克。

()千克=8000克()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xx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个人补充意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3、自主练习6指名说说图意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4—7题。

设计板书。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

课前小研究设计自主练习10题中的前4个小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个人补充意见。

6、自主练习13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8—13题。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练习。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学习乐园。

课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前小研究设计1、看教材第10页情景图回答问题。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个人补充意见。

个人补充意见。

练习题设计。

学习乐园。

设计板书。

克、千克、吨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在春游中会遇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例3。

1背氏中畔。

出示例3画面。

教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参加春游的人可以看成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已经开走的和已经坐好没有开走的车都是准载45人,可以合在一起看,一共坐了12辆车,算出车上的人,再加上没上车的,算出总人数。

三、课堂活动(第23页)。

师:请大家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2220,1820,2020=400(人)。

b2930,3130,3030=900(个)。

c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三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借助11题对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0÷207×920÷584÷6。

2、计算。

(说说运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观察101页2题画面收集数学信息。

2、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说出理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汇报)。

四、汇报交流。

对于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鼓励。

五、教师提升。

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示:。

1、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找出问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

六、及时反馈。

解决练习二十三9、11、12题(结合11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七、学生谈收获。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辩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辩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位置与方向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第8页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请9名学生面向北按如下形式站在讲台前面。

a   b   c。

d   e   f。

g   h   i。

3.(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语言)说一说,b、d、f、h分别在e 的哪个方向?a、c、g、i分别在e的哪个方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分组讨论:你们认为a在e的什么方向?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可能有以下几种看法:

1a在e的北面,因为a在“d—e—f”的北面。

2a在e的西面,因为a在“b—e—h”的西面。

3a在e的西北面(或北西面),因为a既在“d—e—f”的北面,又在“b—e—h”的西面。

……。

(3)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提出借助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做最终裁判。请e同学拿着指南针宣布最终结果,教师说明:我们通常说“西北”而不是“北西”。(板书:西北)。

(4)开展猜一猜活动。

a.谁能猜猜g在e的什么方向,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西南)。

b.谁再猜猜c在e的什么方向,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东北)。

c.谁愿猜猜i在e的什么方向,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请e同学手拿指南针宣布猜的结果。(板书:东南)。

2.辨认生活中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1)指一指,教室里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你的东、南、西、北面分别坐的是哪一位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的相对性,如a在b的西面,在d的北面。

(3)说一说,你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坐的是哪一位同学?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相对性,如a在e的西北面,e在a的东南面。

3.辨认地图上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例4的挂图,标明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删去人物及话语。

(1)引导学生根据太阳的方向确定东面,根据东面确定其余的七个方向。

(2)说一说,教学楼、图书馆、大门、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3)议一议,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4)想一想,操场在多功能厅和食堂的什么方向?

三、巩固练习。

1.第8页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2.练习二第4题。

(1)找一找,地图上标出了我国哪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适时教育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2)圈一圈,在地图上圈出武汉的位置(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3)说一说,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3.练习二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北、东南、南北、西南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题。调查自己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纵观全课的流程:开放导入,引出策略;核心推进,感知策略;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

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

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

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意图:在备课时,看到这道练习题就感觉有很多内容可挖,可以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完整思考过程的训练,即“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着手解决——回过头来看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枚举法”策略的渗透,培养学生有序、完整地思考问题,所以就把它进行了修改,作为一个例题教学。

1.出示例题图,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图,想一想: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以知道一共有7个人要租船;

问我们该怎么租船。

2.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租船方法?

学生回答:可以全租双人船,要4条;

可以全租四人船,要2条;

可以租1条四人船,2条双人船。

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没有了。

3.指导列表: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用一张表格清楚的表示出来,先请大家看一看表格每项代表什么意思,再自己填一填。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学生独立尝试,填后可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填法更合理。

反馈:比较一下下面的两种填法,你认为谁的填法更合理,为什么?

填法1。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40。

方法二02。

方法三21。

填法2。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40。

方法二21。

方法三02。

学生回答:填法2更合理,有规律;

可以看出双人船条数慢慢减少,四人船条数慢慢增加;

这样填不容易漏。

想一想:还有别的合理填法吗?

填法3。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

方法一02。

方法二21。

方法三40。

学生回答:可以先全租双人船,然后慢慢减少双人船的条数;

也可以先全租四人船,然后依次减少四人船的条数。

5.进行选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会建议大家怎么租船?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双人船,因为双人船坐着舒服;

我会建议大家全租四人船,因为四人船只要租2条,费用便宜;

我会建议大家租2条双人船和1条四人船,因为可能有的人愿意坐双人船,有的人愿意坐四人船。

想一想:我们一般是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该怎么租船的?

学生回答:从费用的角度。

那我们算一算:三种租法各要付多少钱?(把表格补充完整)。

租船方法双人船条数四人船条数总共费用。

方法一404×4=16(元)。

方法二214×2+7=15(元)。

方法三022×7=14(元)。

现在,你知道该选哪种租法了吗?

学生回答:选第三种租法,这样租费用最便宜。

6.延伸:出示第2个问题“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1~13题。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除法和减法、除法和乘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等学习过程,感受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习自信心。

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

能灵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自学书第103到105页第10到16题。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2.描述情境: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有时也涉及到减法、乘法。大家要灵活运用。(板书课题)。

1.练习二十三第11题。

(1)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订正。(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3)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

(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2.练习二十三第12题。

(1)读懂题意,怎样判断“买哪一种便宜?”

(3)交流、订正。

(4)本题通过计算单价,用比较的方法可以确定哪一种便宜。

不需要两步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处理。

3.练习二十三第13题。

(1)读懂题意,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解答。

(2)所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想一想: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合理、合算)。

1.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买哪一种便宜?

(1)读懂题意,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就是4块要16元。

(2)分析:买哪一种便宜?只要先算出甲种香皂的单价就可以了。

(3)甲种香皂每块的价钱是16÷4=4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

因为4元460元,所以买甲种香皂便宜。

2.小红每天早上上学,中午回家,下午上学,晚上回家。两天之内一共走了2880米。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多少米?(考察学生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1)学生独立读懂题意。

(2)分析:小红一天走几趟?(4趟)。

(3)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先解决一天走多少米?

2880÷2=1440米,再解决一趟走多少米?1440÷4=380米。

(4)小红走一趟的路程就是她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80米。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快乐吗?

2、希对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想一想:周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两步计算就解决的。

《作业本》第52页。

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自制课件。

一、复习。

1、口算。

12÷48÷214÷724÷635÷7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多媒体课件。

例4情境图。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