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

时间:2023-06-22 14:53:05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一

时光如流水,冲刷着年轮一圈圈扩散开来。儿时记忆渐渐与岁月揉合发酵,生发出浓浓的乡愁,连绵悠长,令人回味。

乡愁是村前的长街和坑塘。虽然是土路,但长街硬而平直,它以东西方向从村前穿过,南边靠坑塘的一侧,是白杨,高大直立,我们两个小孩子合抱也牵不到手。与白杨为伍的还有布满坑涯大大小小的柳树。夏秋的晚上,我们把草苫子铺在长街上乘凉,或听大人们讲故事,或猜谜语,也没觉得怎么难熬,伏天就过去了。

村南的坑塘与村子等长,村西的坑塘与其相比,短而窄,但它们由坑嘴子相连通,形成对村庄的半包围。春天,黄河水从村东的沟渠涌进。放水的几天犹如过节,是快乐的日子,我们追逐着蛇一样的水头,目送它与坑塘里的水亲吻融合,然后慢慢涨起来。村庄随即平添了几分生机。青蛙比我们小孩子还高兴,用歌声庆贺,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大人们说,青蛙打哇哇,四十天喝疙瘩。意思是离新麦子下来尚有一个多月的光景。

总觉得儿时的雨水很勤很大,夏秋时节,水近坑沿,坑塘与南边的洼地相连,一片汪洋。于是,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从早到晚泡在水里,借着洼地里的苘麻和高梁作掩护,捉迷藏、打水仗。累了倦了,再来一番表演,或扎猛子看谁在水下憋的时间长、或看谁扎的猛子远,或将身上涂上泥巴,麻溜地爬上歪脖子柳树,来个滑稽的亮相后旋即跳进水里。秋假快结束的时候,水已清冷冰凉,即使嘴唇冻得发青,还仍在坑塘里玩耍。

印象中,儿时的冬天要比现在的冬天冷的很。当坑塘结了厚厚的冰时,我们在上面抽陀螺、打滑溜,乐此不疲。

乡愁是热闹的老家庙。家庙位于村子中央,一排北屋,还有一排东屋和一排西屋,青砖瓦房,古香古色。据说,家庙是供奉家神的地方。但从我记事起,家庙就成了学校,我就曾在这里上过小学。这里除了朗朗读书声之外,还有喧天的锣鼓和优美的唱腔。不过,这大都在冬闲的晚上和小学放寒假时才有。大人们在这里排节目、演样板戏。

我们村排演的是《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邻村排演的是《红灯记》。两个村有时晚上同时演出,暗地里叫劲,都使出浑身解数。有好事者来回窜动,看哪个村戏台下的观众居多。但总是听大人们说我们村赢了。有的说我们村管事的人负责,演员认真,吹拉弹奏和打锣鼓的卖力,配合的天衣无缝;有的说我们村唱的河北梆子,在四外八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有的说我们村的汽灯明亮。总之都有道理。

正月十五前后,家庙还有两项热闹的活动,是孩子们特别期待的。

放云灯一直是我们村的习俗。有个叫胜叔的手特别灵巧,都是由他来操持。用细铁丝扎制一个直径和高度都近一米的桶型框架,外面罩上白纸。里面中上部放置用柴油浸泡的废旧鞋底做动力燃料。点燃后由两三个人按往口沿,待气压足够时慢慢松开,只见云灯迅速升到夜空,像一颗星星随风飘动。往往不等欢呼声达到高潮,一些人便甩开步子去追灯。燃料越足、风速越大,追逐的路程就越远。因此风大时是不宜放飞的。我也曾几次随人群去追灯,但每每回来均遭父母训斥,不是因衣裳弄脏溻湿,而是困乏的尿炕。

揉花是我们村的独创。把两个牛笼嘴扣在一起,里面充满木碳和生铁片,然后用绳子系在装有轴承的木杆上,点燃后摇动木杆,随着火球的迅速旋转,融化的铁片甩出,撞到墙上,火星四溅,满院金花,引来众人的一片喝彩。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二

多少年过去,多少次重现,读你千遍无人说厌倦。桃花开,云雨散,清明时空远近浓淡,水彩般描绘,愁绪风干纸上,江山依旧,美不美,人间天上。

与时光并行,有些去处经久不衰,有些情景终生难忘,有些人,无论走多远,最初的那段林荫路径、那条浅浅清溪、那个柴扉虚掩的小院、那处木门紧闭的土屋,总在念想的近处、取向的首先。

静静的修竹亭亭玉立恭迎来者,弯弯的土路拖延春天的过往,翠绿掩映村居,远足踏青的城里人忘却了归途。

这一片古老的村落将岁月酿造,把时光打磨,精致、闲散的生活在静静流淌的水道沟渠中,被漫游或抢食的红鲤搅乱了视线。

和合之声源远流长,一曲悠扬的民谣在暮色中渲染,淅淅沥沥春雨落下,润滑的巷道石板上拾遗,一枝莫名的花清香漫溢,缱绻了春思。

土木青瓦老屋里,生活的后人依旧生活着明清先祖的家训,宅院天井内敛而开放,接纳外面七彩绚烂的阳光,雕花木窗镂空走漏老宅秘史,悠悠古风穿过窄巷卵石铺垫的道路,行走中回眸,前世今生已然未辨。

村外不远一处古寺,礼佛香火经久不衰,击打木鱼的声音将圣旨传递千年,吃一顿寺内食堂自助素歺静心养颜,院外一株桃树枝上含苞待放,和煦清风吹遍初春的田野。

乡愁不止于青山与绿水,更是雨点敲窗鸡鸣犬吠的声音、晚风习习石拱桥下水边浣衣的情景,乡村不止于出发和励志,更是回归和抒情。

芳菲如云,荡漾眠不觉晓的幽梦,春风静止,诗已飘向远方。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三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中国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中国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缥缈虚幻,令人惆怅。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四

老屋,旧时光,时刻行走在心头,萦绕在青石板的那个巷口……

我生在最美四月天,屋前花香绕膝、万物凝绿,门前有一株老槐,树冠大如伞盖,它是我儿时的乐园,三月槐花摇铃蜂蝶翩翩,我和小伙伴们捉蜂扑蝶,母亲此时会端出香香的槐花饭来慰劳我们这些小调皮。

院内有母亲亲手栽的六棵梧桐树,树冠大,叶子宽,夏天整个院子都笼罩在树荫下,清凉极了。

南墙外是母亲的小菜园子,那里长着一家人吃的蔬菜,也长着母亲对家人的爱。

我恍然明白了,一些岁月的旧与尘,如今忆起便是暖、是爱、是情深……

老屋藏着深深的母爱,藏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记得小时候我最高兴的事,下雨天时,母亲不用下地劳作,父亲不用披星戴月地跑生意,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做在饭桌旁话着家常。母亲永远也闲不住,手里依然纳着鞋底。

因爷爷去世早,父亲母上有老爷爷奶奶要养,还有二姑、小姑、叔叔他们要嫁要娶,那些岁月的风雨一并刻在了父母的白发间和额上。记得叔叔生病的那一年,父母一夜间就添了许多的白发。

此刻想起,那时的父母何等的有担当,何等的重情重义,这是留给我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五

这个晚上,正是中秋节,系里特意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准备了一个篝火晚会。火堆设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阔地上,夜幕刚刚罩住蓊蓊郁郁的树木的时候,火堆被点燃了。火苗一截截向高处蹿,火光一点点明亮起来,映得许多陌生的面庞像是涂了细腻的油彩,比白天更为生动。正在这个时候,隔着细密的柳枝,我看到不远处的楼顶托起一轮圆月。

这轮圆月恰如烤炽通亮的烙铁,“哧啦”一下就烙在我心上。从来没有感受过想家的感觉会是疼的。其实,此前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家。现在隔着遥远的距离,才觉得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不只是自己的栖身之所,也是心灵的寄托之地。此时,想那小院应是沐在清亮的月辉里,一个苍老的身影站在月光里,正是我的老父。

原来,家在心里,心在疼处。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六

又是一年中秋,岁月就像齿轮,再一次滑到了这个月圆的夜晚。

独自坐在一个城市的角落,没有思绪,只有淡淡如月光一样的记忆。看来,这个中秋也得独守浩渺的一轮圆月了。

白天,看着满街摆放着的月饼,虽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可还是从这些各式各样的月饼世界中,看到了时光的曼妙。

这是一个特殊时刻,就像生命中绚丽的云彩。你想不想起,都会如约而至。在一种孤独的环境里,这种思绪更能激发起更多的记忆。

有时就像生活,人越走越远,可那种回忆的愁思却越来越近,有时近得就像眼前的月色,又像自己出气呼气的声音。

于是,就会记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这个节日来临,夜晚总不能寐。看着如纱般的窗棂,就像思绪慢慢淡化一切一样,轻轻在眼前不停的飞逝。

似乎随便你走到哪里,这个季节来临,总会和故乡联系起来。因为这种联系,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不自觉的感动,也是一种心间的向往。

想起一个个中秋,想起中秋带给人生的感动,就像故乡沉甸甸的谷穗,也像山里山外蠕动的家乡人的背影。回忆总是那么悠长,想象总是那么沁人心扉。

想起中秋,就像人生路上偶遇的十字路口。一个年头一个年头的抉择,也一个机遇又一个机遇的错过。如今,面对着繁华的街市,似乎就像第一次走出家乡一样的感觉。那一天,也是十年前的一个中秋。

靠着从故乡的泥泞的小路上走出来,月圆依旧,只是多了不少豪情,也掺杂了更多的青春元素。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心中没有香甜的月饼,只有一个梦想,如月亮一样的圆而亮。

可是,奋斗多年下来,似乎如月圆一样的梦还有很远很远。只是岁月留着的沧桑,却多了一些奋斗的模样,虽然没有走出故乡那时一样的抖擞,可经过了生活的太多,却多了更多的成熟。月亮虽然没有变,可有一种感觉“生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不管身处何处?也不管如今落地何方?中秋来临,就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相聚,不管故乡有多远?也不管亲人能否聚一聚?我们都可以看着外面圆圆的月亮,一次次给他们祝福。

或许,每个中秋节日,有每一个节日的寓意。因为时代不同,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可来自于内心的那一片向往。对于故乡的哪一种期待,任何时代,任何形式都无可替代。

离着故乡越远,乡愁就会越浓,岁月过得越快,乡愁就会更加体现悲欢离合。

祝福中秋节的人们快乐,全家团聚,乡愁变得美丽、幸福!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七

江南的风,吹醒了塞北的梦,蒙古国戈壁的盛夏,也悄然停留在炎阳高照戈壁的渡口,几声布谷鸟清脆的啼叫声,唤醒了漂泊游子无限的思念,犹如夏日蒙古国戈壁的野草,疯狂地生长、蔓延!

因为自己醉心于远去的脚步,唯有挥不尽的一抹乡愁,在心中徘徊、回荡。身处异国他乡,每当业余时间,对祖国黄土地上的故乡眷恋,永远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只能合一缕和煦的暖风,让乡愁的心儿,停留在异国戈壁夏日炎阳高照的路口徘徊!

一个人若从来没有离开故乡半步,永远体会不到那种乡愁的滋味!乡愁,是一种浓烈的酒,随着时间越长,越能散发出浓浓的醇香;乡愁,是劳累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每当进吗, ,入梦乡,痴痴的相守;乡愁,不论四季更迭,是永远停留在季节深处,像夏日的季风,只有在梦境的空间里,穿越距离的时空,停留在故乡每个熟悉的角落,与家中的亲人一起共婵娟、迎来朝阳、送走晚霞遥望的守护!

可惜,风来梦醒,无情的打湿了相思的停留的渡口,只好揉揉睡意朦胧的眼睛,从新开始了新的一天艰辛的拼搏。

每当在异国他乡,孤寂无助时,喜欢借一支素笔和一张素笺, 诉说一路走来点滴欢笑和拼搏的泪水,无拘无束的挣脱世俗的烦扰和权利的禁锢,尽情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在爱好文学的这片沃土上自由的驰骋,演绎着世人不知的角色和秘密,让乡愁化作一杯清醇的米酒,在寂寞的异国他乡的黑夜中,温暖自己,明亮自己艰难的处境与困顿。

夜里,每当拖着疲惫的身躯,沉睡、进入甜甜地梦乡的时候,梦见自己躺在祖国温暖的黄土地怀抱里,感觉到那么温暖、舒适和温馨。此时、此刻的故乡,鲜活鲜活的展现在游子眼前,故乡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木,都显得是么亲切!还有生存在黄土地上面心底善良的父老乡亲、娇妻爱子,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绘成了一幅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清晰似在身边;同时,也仿佛听到了黄土地母亲呼吸的声音和黄土地心跳的韵律,就像佛经中超度苦难的梵音,如此惟妙惟肖,每时每刻,教诲着黄土地上的人们,让那一双双慈祥的眼睛和善良的心,善待人世间的每个生灵和每件事!

自从踏上这片异国他乡陌生的土地,在今天掌握政权的势力眼皮下,过着小心翼翼、胆颤心惊,藏匿着自己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日子,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无奈和孤寂,就连平时下班的业余时间不给报酬的兼职岗位,也被今天执政者无情的剥夺了,充分的利用起来!听到那些走狗们使劲的“咚咚”敲响我寝室门的时候,让我厌倦至极,可是那些走狗们是当今执政者的连襟,我无能为力反抗,惹不起也躲不起,只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极其反感的情绪。因为他们无情的打乱了我创作的思维与思绪,我只能掩卷搁笔,让记忆编制的梦,等待时间一点点消逝。

凄凉、无助两应同,此地只有笑淡怨恨明月中。对于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来说,只有对祖国故乡的惦念和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却一如既往,就像蒙古国夏日戈壁里的野草,一样疯狂的生长、蔓延!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八

母亲在电话里絮叨着家里的每一件小事,小到父亲炒菜少放了盐,小到母亲多吃了一碗饭。但无论是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中,都能算是一种调味品,都足以让他们吵闹欢笑好一阵子。她无意中提及,父亲感叹家里少了孩子,总是称不上完整。我在电话这头,强忍住心中的酸楚,想起少年时,家境虽然困难,那小小的屋子却永远是温馨的。

儿时,父亲从城市里归来,总要跟我讲上几段有趣的事。如今想来,那些事也未必便有趣,只是因为出自父亲的口,只因我那颗幼稚的心,它才变得有趣起来。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想着,能够到父亲口中的城市去看看。到真的离开家时,除了欣喜、好奇,还有一丝离愁在心中萌芽。

我离开家的那天,并没有下雨,可许多人的心都已经被淋湿了。

走了几个小时的山道,这才到了附近好几个乡村共有的一个车站,每日也只有一趟车,真正拥挤起来,车里一个座位挤两个人,过道上能够蹲十来个人。要是碰上逢年过节,车里的过道上才是真正的热闹。村民把自家养得肥大的鸡、鸭、猪、羊放在过道里,一旦车子发动,没有坐过车的动物们开始狂躁,那时才是真正的鸡飞狗跳。为了避免它们从窗口逃出去,还得紧紧关着窗子。汽车里除了汽油味儿,便是鸡、鸭、猪、羊的粪便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了。

父亲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用他的身子将我挡住,避免“鸡飞狗跳”伤害到我。

刚开始一个人在学校寄宿时,总是不习惯的,况且彼时我也只有十岁,无法自理。父亲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就要回去忙碌农活了,那时我对新环境的好奇还未消退,觉得父亲的离去也没什么,反正周围已经令我满足了,新朋友的可爱,新班级的欣喜,早将什么乡愁抛诸脑后。

到后来我才知道,所谓满足、可爱、欣喜,永远是与遗憾、可恨、歉疚在一起的。

开始意识到我不能离开父亲生活时,眼中含着泪寻到了老师,开口便问:“我爸爸去哪里了。”老师自然是不知道的,我便一个人往大街上跑,心里想着父亲带我住过的宾馆,于是凭着记忆去寻那家宾馆。一个人在错综复杂的街道上穿梭,我努力的去回想父亲带我走过的路,觉得某条巷子没走过,又退回来,到大街上重新思索。最终也没能找到那家宾馆,但好在没有迷路,居然又回到了学校。

当我终于清楚的明白,我已经是个无家可归的人的时候,那股浓郁的乡愁才爆发出来。夜间睡在寝室,同寝室的孩子们轻声啜泣,我也才明白,原来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想家,在思念家乡、思念父母这方面,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好在我家的地址是记得很牢的,那时也没有手机,我就给家里写信。说得动人一些,就是“家书”,但若按照内容来看,我写的是“诉苦书”。我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食堂打饭,餐票上写的是繁体字,数字“壹、贰”我都不认识,排队时见别人手里是红色的餐票,我也就拿出一张红色的。见到另一个拿着白色的,我就开始迟疑。四处张望,心里暗暗统计,手里拿着白色餐票的人多一些,我这才决定要拿白色餐票去打饭。食堂大妈也不识字,稀里糊涂就打了饭。后面才知道,我在食堂的第一顿饭竟只花了五毛(红色的餐票为两元,黄色为一元,白色为五毛)。

我讲故事的能力一直挺强,去食堂打饭这个事在家书里写了两次,每一次都是厚厚一叠。最为重要的,母亲总是将我写的家书不厌其烦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我暑假回家,五个月重见母亲时,她竟然能将家书背出来。我向她讲述我在学校的奇事,她也能全都知道。

人这一生,很多事是必须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的。路途再远再艰难,你再瘦弱无能,也只能独自默默地摸索。

我独自走过了十多年读书生涯,对我而言,是青春时光的逝去,是我的身体、心智从小变大的'过程。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而言,是家书愈来愈短、愈来愈少的心灵上的折磨。而这些,我是无法察觉的。

自从我自以为长大了,就很少回家。回家也是独自拿着书读,拿着手机一遍又一遍的刷微博。当闻到家中飘出的香味时,自然就回去吃饭,吃完就又出来。很多朋友都说回家去无聊,包括我在内。可我们都没发现,当我们终于回家时,父亲母亲的笑多了,桌上的菜多了,家里也开始有生气了。

现在回乡,以前和父亲为了赶车顶着月亮走的山路已经没了,以前打闹嬉戏的沙滩没了。多了一辆辆快艇、汽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进步,但我知道,在某方面,这是十足的落后。很多地方,很多事情,也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果时间一长,连回忆也模糊,这些地方就真正消失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在故乡码头上船,回头去望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腰不似以前那么直了,他们周围的风景,也更加萧索。

有朋友去过我的故乡,回来后告诉我:“山很大,天很高。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白的云,站在山顶上,云好像就在头顶,但你不敢伸手去摸,生怕把蓝色的天给捅破了。”我马上就开始喜欢他了,就因为他对我家乡的这句形容。

紧接着,他又说:“但是你变了。你已经不像是那座山里的人了。”

我的心好像有什么被点燃了。是的,每个山里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要走出大山。但当他们真正走了出来,才发现,他们穷极一生,只是想要再回到大山。

我多害怕,当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片本来最亲近的土地,却把我当成了一个陌生的异乡人。

(夜很黑,在像哀歌似的雨声中,没人能察觉出我的不安。)

最新乡愁散文 乡愁散文诗大全篇九

乡村是我散文写作最厚实的根基,是我生命最初的源头,我用了全部感情把日渐荒芜的田园筑成了我最无法走出的梦乡。

——题记

岁月斑驳,轩窗玲珑。

诗一样清新婉约的婺源,以她秀美的姿态、婉约的气质让我心生一份爱到不能收的江南情结。当得知景德镇市作家协会与“景德镇在线”网联合举办一次百名作家“讲好景德镇故事座谈会”,并赴婺源观摩学习 “大型自然山水实景《我在老家等你婺源梦里老家》演出时,婺源,这个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再次奢华而有质感地在我的心中流淌起来。

会议结束,天色已黄昏,我们一行即奔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

秋雨濛濛,江南的烟雨是美丽的,浪漫的,也是忧愁的,保留完美的明清徽派古建筑,烟雨中露出了它淡泊素雅、丽质天成的轮廓。一丝薄雾在村前屋后如白绢般萦绕,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粉壁黛瓦的古村落点缀在古树幽篁之间,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画。一首田园诗就这样不经意地写上眉梢: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缠缠绵绵的烟雨中,想象那份清幽的美丽,做着一生的江南烟雨之梦,真想给我一个梦里老家,梦里不再回首。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

天街仿古,梯田花海,乡风民俗,还有温润的江南雨下的石板路……数不清的禅意,透出旧时光的痕迹,还有什么比这更诗意的呢?!

想起自己为了生计困顿在城市中,已经很久没去田野里走过了,但我始终没忘却少年时代在田野里的劳作和嬉戏,没有忘记月下追逐流萤赶好几里路的辛苦和欣喜。“半壕春水一成花,烟雨暗千家”故乡,永远伫立在灵魂深处。我想我被投入这苍茫的天地间,也许就是为了与这种宁静的慰藉偶遇吧。

今夜,穿过湿漉漉的石板路,沉迷,恍惚,只想把自己写进烟雨中,写进文字里,把伤感的美丽散落于如烟似雾的雨中。不去梦想着邂逅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而是想让连绵的秋雨带我走进大型山水实景《梦里老家》的演出现场。在这里,什么荣华富贵,都恍若烟尘,什么恩爱情仇,都一笔勾销。

由上海翼天集团斥资2.3亿元倾情打造的实景田园风光《梦里老家》凭借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融合当前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目前最先进的大型可移动舞台技术,展现“隆隆而来”的环绕声响和“从天而降”的光影效果,再现古代诗词歌赋所描绘的“梦中家园”。演出中融入了具有婺源特色的徽州传统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徽州、梦中的婺源,实现心灵上的回归。恢宏的气势,唯美的情节,将“乡愁”和婺源的四季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台融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

整个演出气势恢宏,情节跌宕,分雪韵、枫韵、荷韵、蝶韵四部曲。

枫韵——红叶记录了少年与少女朦胧的情思,见证了五百进士衣锦还乡的历史。

荷韵——年轻的农夫想娶美如小荷的姑娘,一个种田人用五千年墨香推开荷香荡漾的洞房。

蝶韵——无边无际的油菜花让天下人眷恋,蝴蝶飞舞着梦里老家的悠闲,诉说着梦里老家一个个美丽的寓言。而我唯独记住了“雪韵”,记住了故乡母亲的凌寒守望。这些文化记忆,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只有引起人强烈共鸣的,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传承。

人们只看到富甲天下的婺商,却看不到他们漂泊异乡对家乡的守望。他们的祖先在某年某月游弋到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有过战争,有过饥荒,洪涝频繁光顾,天灾人祸不计其数,王谢旧族一样逃不脱没落的命运,也许并非一直现世安稳,经世经年的静好。他们世代劳作,走出去,又回来,无数个打拚的夜晚,浊酒一壶,望窗前明月,刻骨的思念化作一行清泪悄悄滴落他乡。

乡愁,深藏内心的一个温暖而忧伤的词语,无数次涌上他们的心头。

这么多年,我心中的乡村是寂寞的,色彩斑斓的村庄一直生长在童年的画面里,随着时光的逝去,她已斑驳得面目全非,所谓“清晨爬高山巅顶,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晚上在树下喝酒聊天,直到夜色和露水清凉,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大凡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的人,故乡一缕炊烟,一声乡音,都会勾起对家乡亲切的怀念和浓浓的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里说: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乡愁是无以排解的愧,是风尘不变的情。一个失落了乡愁的人,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 今夜,在这里,在婺源,在梦里老家,面对大爱如梅的母亲凌寒守望,我灵魂深处的思乡之情顷刻被打回原形。

漫天的雨丝打湿了舞台和演员的衣襟,也淋湿了我们浓浓的乡愁。走出演出现场,华灯闪烁。想起20世纪初,面对俄国当时工业对峙乡村,破坏对峙自然的境况,叶赛宁 发出了“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慨叹。今天,面对古老而又崭新的梦里老家,我们不做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因为还有田园未芜,因为还有故乡可归。

你听,香樟树上的青鸟唱歌了。

你看,老家婺源的枫叶红了。

你蓦然回首,灯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