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经典的读后感文章(通用13篇)

时间:2024-01-11 20:20:19 作者:雁落霞

读后感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通过对书中故事和人物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获得启示,也可以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以下是一些深入浅出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文章读后感经典

今天是开学以来第一次语文考试。在试卷上,我看到了《钱学森》这篇文章,我一下子就被钱学森那爱国的精神感动了。

《钱学森》这篇文章讲的是优秀的钱学森到美国留学,却不忘关注祖国,希望能回到祖国。可是钱学森却遇到百般阻挠。五年后,钱学森终于梦想成真的故事。

钱学森,我还真是敬佩你,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像你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我希望,祖国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四世同堂文章经典桥段读后感作文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红色经典文章读后感学习收获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红军战士的后代潘冬子,在红军北上抗日的艰苦生活和斗争经历。

看看潘东子,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我们应该学习潘冬子这种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读完《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我内心激动的久久不能平复,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青少年儿童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不能遗忘过去的历史,因为遗忘就意味着背叛,读史明志。

红色经典文章读后感学习收获

国庆期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读了《红色少年故事》,知道了许多的英雄人物:聪明机智的王二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少年英雄。

其中,王二小放牛时,看到敌人来到了一条山沟“扫荡”。王二小心里想:山沟里潜伏着我们后方机关,还隐藏着几千个老乡,怎么办?只有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敌人知道受骗,把王小二摔死在大石头上,后来八路军把敌人全部消灭,到现在人们一直歌唱着王二小放牛娃的故事。共产党员刘胡兰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14岁就为党工作,兢兢业业,最后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我看了故事后,真是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啊!伟大领袖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看完这个本书,我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美丽的年华换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经典励志文章读后感

想要成蝶的蛹就要破茧,想要重生的凤凰就要蘖磐,就要坚强,即使你还悲伤,那也不要去乞求怜悯,嗟来的是廉价的,赶上的是便宜的,做你自己吧,只有自己才拥有你全部的风格,谁也模仿不了,没有盗版,给自己个地盘去拓展一片疆土去开发,一个天空去飞翔,是马就去驰骋草原,是鹰就去翱翔天宇,是人的就好好做自己,生活所迫又怎样,不敢死的.就给你爸妈好好活着,你没资本死了还让他们伤心,你没资格去死,环境不好又怎样,你自己去闯,闯不出个人样就别装!

困难大又怎样!需要你自己去拼!拼不出来就找个地盘老实呆着!

这社会谁会可怜你啊!谁不是从挨打过来的,谁不是从孙子混过来的吖。

不能主宰别人就管好你自己,给自己个机会去重生吧,被逼出来的你才是蜕变的英雄,把握好这个机会,朋友在等一个全新的你,听见了吗,你身边是一片惊讶,一片羡慕。

无聊时看看书吧,孤独时找个最好的朋友聊聊吧,多疼疼自己吧,健康是一切的本钱。

人总是好奇怪得不到的偏偏想要拥有,该放的放,不值得珍惜的不要太在意,人总是被逼出来的,逼自己放下将来不会后悔,不是高山,不是江海,是一颗石头,是一棵草。

鲁迅经典文章故乡读后感

提起故乡,立即会想起童年诸多的故事,无论当时故乡给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时更多的是笑与泪。对“故乡”的情感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着个人色彩的精神感触。《故乡》一文中,重回故乡的种种感受都是建立在故乡在少年时留下的记忆基础上产生的,而那种记忆是美好的,难以磨灭的。就如同闰土的形象始终是可爱的少年,但现实却总会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后截然不同的人事带来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这样的感情不是简单纯粹的,是繁杂的,“剪不断、理还乱”,却又无从逃避,带着不言而喻的惆怅。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读,慢慢在脑海中将情丝织成一幅画。

故乡并没有那般梦幻的风景,却总被描摹成一幅画,只是色彩的浓淡不同,都始终是艺术。鲁迅用《故乡》这篇小说纪念他的故乡,但故乡实则没有什么可纪念的,终究是过去的梦幻被现实的碎成齑粉,留有悲伤和怀念。鲁迅的文字并非只是哀伤的叹息,往往对未来也残存着梦想和希望,希望后辈能够摆脱历史的禁锢,在一个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中的故乡,一个是少时记忆中的,一个是现在的,也是极其现实的。

记忆中的故乡以少年闰土的形象为中心,描绘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下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同时更是一个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与少年闰土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像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纯粹的,少年闰土也是纯粹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封建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是平等相处的玩伴,是一种友谊,而非主仆。少年闰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少爷”,少年的“我”也不会意识到将闰土当作奴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重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便可以感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闰土来到城里,“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少年“我”通过与少年闰土的谈话,也像看到了过去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总之,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那种美好的幼时友谊也无法得到永恒的维系。

文章读后感经典范文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爱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里,再次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爱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爱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爱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爱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爱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性的舒漫,使爱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笔下,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怕无源之水,爱怕假冒伪劣,爱怕刻意求工。说了爱的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爱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爱的博大、爱的坚固、爱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爱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爱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经典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

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当他们遇到妖魔鬼怪的时候,他总是很沉着、冷静,并且能够随机应变,把妖魔们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妖魔们一听到孙悟空的大名,都闻风而逃。

做为一名学生,我们除了要佩服孙悟空,更应该向他学习。在学习上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要像孙悟空那样沉着、冷静,更要像那他那样随机应变,好好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像孙悟空那样勇敢的去面对,不能逃避,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和困难作斗争。

读完《西游记》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它将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动力”,孙悟空,我会以你为榜样,争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良师益友。这个暑假,我又重读了自己喜欢的故事——《丑小鸭》。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白天鹅的过程。一。

只鸭子从生下来因为长相丑而得到别人的忽略与排斥,主人和同伴都不喜欢它。在家里,在芦苇丛里,在沼泽地里,它受尽不为人知的嘲笑与讽刺,但它丝毫没有被这一切打败,一直在不屈不挠的奋斗着,最终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了一只美丽洁白的野天鹅。

在我的学习道路中丑小鸭的精神一直不断鼓励我前进。《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在学习上也是如此,遇到困难不要沮丧,不要灰心与气馁,用它那种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困难挫折做斗争。我相信,只要我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像丑小像一样做自己心中的英雄。

《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妈妈像太阳温暖着我们,像雨露滋润着我们。母爱是多么伟大呀!为了我们吃饱穿暖,付出了很多很多。我记得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玩火,忽然间着了火,妈妈赶紧抱着女孩跑出房间,可是走到房子中间,火已经烧来了,妈妈就用力地把孩子扔出去,火越来越大,妈妈牺牲了。

一年冬天,我发烧了,高烧不退。当时已经很晚了,爸爸又不在家,妈妈背起我往医院跑,外面又黑又冷,可妈妈还是咬着牙往前奔去。第二天早上,发现妈妈坐着睡着了,而且瘦了好多。

这就是妈妈的爱,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从现在起我会认真学习,做妈妈贴心的小棉袄。我要大声的说:妈妈,我爱您!

读《绿野仙踪》有感。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关于一个人传奇经历的好书——《绿野仙踪》。这本书的情节虽然很离奇,如梦如幻,但又合情合理。

书里写了善良,美丽的小姑娘多萝茜,被龙卷风卷到了未知国度——奥茨国,又结交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它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互帮互助,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愿望。

在“飞跃绝境”中我从胆小狮身上看到了勇气,让我体会到:遇到困难不能一味退缩。在“绿色王国”中我体会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在“陶瓷国”中我体会到,我们不能欺负弱小。在“群鼠拖雄狮”中我体会到做人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其实在我的学习生活当中,我经常发生书中讲的种种事情。比如,有一次我做《一站到底》(一本益智闯关书),一开始我选择数学开始闯关,不一会就出现了拦路虎,我就又选择了语文、英语??就这样我碌碌无为,后来看到好朋友已经胜利过关了,我才痛定思痛,最终选择历史,耐心做了下去,在好朋友的鼓励下,我才克服了重重困难,勉强过关。

其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有勇气面对,有耐心做一件事,那就一切皆有可能。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六一儿童节时我因获得“尊师之星”的称号,得到了老师送的一本好书——《秘密花园》。

这本书讲的是在印度出生的女孩“玛丽”,一声突如其来的瘟疫使她成了一名孤儿,被姨父收养,姨父家里有一座被封锁了十年的花园。玛丽在知更鸟的帮助下找到了进入花园的钥匙,在花园里,她认识了迪肯,经历了很多波折,这些经历使玛丽改掉了自私、野蛮的坏毛病,成为一名勇敢宽容的孩子。玛丽在一个晚上突然听到了神秘的噪声,于是,她跟着哭声找到了柯林,带他去秘密花园,还帮他克服了心理障碍,使柯林渐渐变得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

我总是想:我和最初的玛丽有什么不同呢?只会去埋怨环境,却不想着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秘密花园,花园里栽种着快乐之花和希望之花,而打开花园的钥匙就是我们坚强的毅力,我们的勇敢、友谊??我要向玛丽学习,努力过,让自己成长。在暑假的一个晚上,整栋楼只剩下我一个人,房子黑乎乎的,只有窗户外几盏灯光微弱的路灯在闪着,从小怕黑的我害怕得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儿,我想起《秘密花园》里玛丽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我坚强的毅力告诉我:“你也能和玛丽一样克服困难的。”从此以后不管多黑,我只要想起这句话,就不会怕黑了!克服困难!像玛丽一样!

暑假的一天,我无意翻开了一本书《小鹿斑比》,有趣的名字吸引了我,于是,我就饶有兴趣地看了下去:这是一只叫斑比的鹿的成长经历,主要讲了它在森林中的种种故事,几次经历“危险”,并成功逃脱。最后,曾教导过斑比而且在“危险”来临时一直陪伴着斑比的老雄鹿王子离开了斑比,但斑比却成为了一只成熟、稳重的雄鹿。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情冷淡,要想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和自我感知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品味经典,感悟成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读经典和你成长之路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你自己结合你的人生道路去感知,去领悟。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经典。所谓经典,它不是一些死文字,更不是背诵一些古代的文言诗词,而应该是一种优良文化的精髓之体现、一种传统美德的实质之所在。阅读经典,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格。真正的学习应该提倡一种快乐的阅读理解,青少年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很快记住,像《三字经》一样,因为押韵上口,所以便于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现在的青少年对孔子越来越陌生。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中有个故事,孔子让弟子们畅谈志向。

曾点从容地把瑟放在一边,然后对老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这才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对话啊!孔子的内心原来是这样不拘泥,不沉闷。其实我们阅读并品味经典,不能下意识的把经典想象的太高深,我们只需一颗平静、自然的心去感悟,去体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品李白,我们能收获飘逸洒脱;品庄子,我们能收获自然平静;品陶渊明,我们能收获心静志明;品曹操,我们能收获激昂壮志??我们不去深究他们的功过是非,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历史的经典,过于深究,我们就像钻牛角尖,必然迷失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品味,我们才会快乐成长!我们阅读经典,还原的就是这样一种平静的方式,让我们生命和谐满足。经典源于自然,终又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为伴,我们永远年轻!与经典为伴,我们永远快乐!当我们诵读经典与其融合后,随着自己不断在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上会去读懂一些《论语》中的道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诵读经典就如同品茶,需要做到真正的用心,不急不躁,倾毕生精神,品一壶好茶!同样,我们品味经典,一定要融入我们的真情,并要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诗词朗朗上口,有节奏、有意象,它能培养我们感性的思维。所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想象力、兴趣、爱好和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重要。我们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滋养,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经典名言,最后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结为内心的力量。也就是学习经典,也就是学习怎么样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内心,就是学习怎样培养比较健全的人格。

我们分享关于经典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我们领会中国古人所走过的道路,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准则。在这种宁静中让我们看得见未来,看得见最好的自己。《论语》里曾经说,人的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你在学习上付出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时,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你的生命被成全,被提升,这就是一种悟性。感悟经典,有时候要花一生的努力。现在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一颗心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智慧是无法言说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我们能学习很多东西,能学到一些准则,但是准则在真正运用的时候,我们能说它就一定正确吗?学到的东西最后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真正的彻悟之后才能达到大境界。

我们读经典,得到的是启发,帮助的是人格的养成,感悟中华文化里的智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继续享受着边阅读经典边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悟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在大自然中平静从容地完成着千古循环中的进步。在古圣先贤的思想里,我们通过感悟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力量并对我们进行着滋养,这无非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快乐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和品味经典在我们生命里的基因比寻求外来的救赎更加重要。文化就是一种制衡心灵状态的能量。文化并不能阻止地震发生,或者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

让经典为我们充电。

当我看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时,心情真的很沉重。扪心自问,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到底几何呢?自己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上呢?总是用忙碌和琐事来麻痹自己。静下心来研读专业书籍的时候真是少之又少。自己的年龄大了,教龄长了,但学生时代看书的冲劲和愿望却几乎荡然无存,遇到难事烦事,总是耍些小聪明搪塞过去。

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对于《简爱》,早先我是完全被它的语言所打倒。如痴如醉,魂牵梦萦,有段时间张口闭口都在学那种英国式优雅的口吻。小时候图个好玩,没对情节具体参悟,在心目中这就是一部完美华丽的诗歌。是记忆花园中最后的秘藏。但是重新读过一遍之后,语言的流丽依旧,却在情节与构思中发现了一些别的。

——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究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要害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有没有人在寄人篱下时为追求平等与尊重,竟向长辈们挣扎反抗;而那时她仅仅是个寄宿于贵族亲戚家的穷孩子;有没有人在监狱般不见天日的寄宿学校里练就内柔外刚、独立冷静的处事风格,而非胆怯地服从;有没有人在家材万贯的贵族主人面前以一位贫困、微不足道的家庭教师身份昂然而立,吐露道:“难道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有这样一独立、叛逆、不羁、渴望尊重的女性,她正是夏.勃朗特笔下的主人翁简爱!简爱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要不然她不会沦落到寄宿学校过着饥寒交迫的非人的日子;她不会来去只有几套洗的泛白的粗布衣裳,不会差点潦倒在沼泽地上因身无分文近乎晕厥。但她的精神生活从不因此而贫乏,相反,她的学识、才艺甚至超越了某些上流社会的公子小姐。她的思想因外界的阻挠而断流,她的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不因身份地位悬殊或宗教礼节而就此放弃,她的锐利、睿智、大胆的目光总是穿越对方的心灵。《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比较于《呼啸》的急风暴雨,《简爱》的安静,其实倒象是装出来的。夏洛特和爱米利一样,其实是内心很tough的人。她们的心必须在疾风中飞扬,因为过于容易受伤。爱米利一飞冲天,写下了真正浩荡的文字。而《简爱》,则在某种内在情绪的矛盾下,写出了一个自己在不断斗争的故事。这一方面,有些象雨果同样自我斗争的《九三年》。

经典读后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悟空传》。

西游说起来就是一只猴,一头猪,一只妖,一匹马和一个人的一段峥嵘岁月。而今何在写《悟空传》,看似是写西游,而实际上却写出了人性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在这貌似荒诞的文字背后,始终都郁结着一种无以言说的忧伤与苍凉,关乎理想,关乎现实,关乎自由,关乎爱情。可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有些人在无奈之时的无奈之举已渐渐改变了人性,改变了自己的未来。顺应天意,却有违本心,一生都空虚与不自在。

三年前我在自己最为美好的时光里看完这本书,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小说,随便翻翻也就罢了;本以为自己看完后不会想太多;本以为我不会再拿起这本书。可是我却是用了三年去看懂这场悲剧,时隔三年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一般,总会让我在不经意间想到许多,在即使在过于沉重和虐心时我依然会再翻开这本书。一直在追逐自由想摆脱神的束缚的唐僧;刚从五行山下走出却被带上紧箍咒的悟空;因为爱情而自卑又痛苦的悟能;不会游泳却被罚在河里当妖精,就在河中的一颗石头蹲了五百年的悟净……这些悲剧总是吸引人去思考某些东西,忍耐不住去不断的重新认识,希望找到自己原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唐僧说别人修小乘他修大乘,别人修虚空他修圆满。于是他自行通悟,用一跟手指点破穹天。他做着“离经叛道”的事,不愿妥协,他去挑战如来,坚信神并不是无所不可预料的。在漫漫人间寻找,找到那个尴尬的存在的“界限”走了出去,最终却选择离开,只因他宁愿死也不愿卑贱的乞讨生活。

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咒之前是“妖猴”,却也是魔王,自称“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带领千百万妖众挑战众神。而在之后却是在成神和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在向现实妥协和改变的道路上,在失去本真后杀死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而得道最终要成佛。可最终还是挣脱不掉,所以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被自己杀死,一场谋杀也成了自杀,一只骄傲的猴子变成了一只悲哀的猴子。

书中人物很多,可在我看来最为憋屈的也就杨戬,在众神无法惩治“妖猴”之时,他奉命前去捉拿,一人与“妖猴”大战七天七夜,最终擒获“妖猴”。难怪后世常说:孙悟空七十二变,二郎神比其多半变,唯有他的能耐与孙悟空不相上下,称得上“天界第一得力战神”,连看不惯神的孙悟空也对他十分客气。可是他却选择向现实妥协,甘为“神”,甘向一群“废物”俯首称臣。所以说他与孙悟空联手必能成大事,可这一定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神自认为世间万物主宰,却也是从万物中而来,不断从万物的灵蕴中吸取能量,试想倘若世间再无活物,神也会枯萎消亡。所以正因为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而在神的字典里,所谓的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塑像。而佛就是虚无,原本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书中所言“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悉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确实如此。

这些并不是所谓的愤世嫉俗,我也不是所谓的愤青。这只是时隔三年后我心中所想。这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答案千千万万种,而最准确的却是:妥协与改变。想想伟人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可放眼望去,又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更又有几个人做到。想来向现实妥协只是因曾经饱满的斗志已尚存无几,再也“斗”不过天地,逃不过,挣不脱。因此放弃,便顺其自然的走上上天安排好的一条不归路,改变自己去适应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这条道路。就这般妥协与改变,渐渐地,最初的自己早已面目全非。

经典读后感

读了《水浒传》,掩卷沉思,梁山英雄好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扶危济贫,但其中有一位鲁达,却把一身神力用来破坏环境。

就说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的事。鲁达大闹五台山之后,被赶出师门,来到相国寺,他凭着一身力气打败了一群泼皮,这群泼皮就拜鲁达为大哥。一天,众泼皮为了讨好师父,杀猪宰羊,请鲁达唱酒。山腰上,此地杨柳依依,旁有一清泉,确是好地方。忽然,几只鸟在鸣叫,一个泼皮去赶鸟,鸟飞了,一会儿,鸟双在树上闹起来,鲁达怒发冲冠,快步走到树下,双手抱树,两脚蹲成马步,双手较劲,脚下的土开始抖动,将这棵垂柳连根拔起,众泼皮看得眼睛发直,都赞:师父真神人也!

鲁智深把鸟赶走了,得到一时快乐,但他拔了树,破坏了鸟的家园,也破坏了美丽和自然环境。

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鲁智深一样,为了一时之乐,而去破坏环境,那么也许公园里的小树,路旁的行道树,校园里的风景树早都被拔光了。

因此,读了《水浒传》,我要告诉中学生,不要砍伐树木,践踏小草,爱护环境,创建我们的美丽家园。要知道,一切好坏都源于你的手!

经典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朝读经典》,这本书写的是一些教我们立志、求学、处事的古代小故事和一些经典名言,这些小故事令我百读不厌,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学先立志”。它的内容是: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意思是:对于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志向,如果不树立志向,就像是种庄稼不植根,而是只顾着给它培土,灌溉,这样,既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还是一事无成,一无所获。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或做某一件事,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要抓住这件事的根本,否则,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会有任何收获。其次就是“一暴十寒”,它写的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春也。意思是:虽然天底下有很多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但既使让它晒一天,冻十天,它也是活不成的。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三天捕鱼,两天晒网。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小故事还要数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季布曾经是项羽手下大将,他为人正直,非常地守信用,因此,民间人民十分佩服他,所以当时有了“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守信用比什么都重要。

《朝读经典》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如:做事要坚持,做事要守信用……我以后要继续学习《朝读经典》,懂得更多道理。

经典读后感

桑桑是曹文轩先生写的《草房子》里的主人公。他的善良、诚实、坚强把我深深地感动。

桑桑在油麻地小学读六年书,六年中,他从与条件优越的同学杜小康暗中较量的得失并为之苦恼,到主动卖掉心爱的鸽子为杜小康筹得摆杂货摊的启动资金;从跟妹妹抢食吃的.不懂事,到位不是演,忍病带妹妹进城的负责中进行成长的洗礼。

现在的孩子,要么娇生惯养,要么依赖大人,几乎很少有自强自立的。要说女孩子,脸皮儿薄,说她两句就难过的,还算正常,可有些呢?批评两句就要死要活的。最说不过去的是有些男孩子,说几句就哭,说好听点,你是内向、腼腆;说难听点,你就是懦弱、胆小!还有,他们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不会谦让,总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拖泥带水,比女生都要拖拖拉拉。哪里像桑桑,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会有虚荣心,会嫉妒人,也会认真改过,会谦让别人,会害怕,也会感恩。

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没有诚信,活着还有什么用?可是很多人都在欺骗别人甚至有些孩子都丧失诚信,可桑桑不会,他做人光明磊落,言而有信,完全是我们的榜样、楷模!

桑桑,你真是个男子汉!虽然我是女生,但我仍然要向你学习,因为你善良、诚实、坚强的品质,是值得每一个人用一生去学习的!

经典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名叫《蛇和蟹》。有一条蛇和一只蟹住在一起。蟹对蛇十分真诚友好,而蛇对蟹却完全不同。有一次,蟹在外面得到了两个鸡蛋,他不是把鸡蛋全吃了,而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步一倒,一直将这两个鸡蛋搬到他与蛇居住的地方。蟹将鸡蛋拿出来,分给蛇一个大的鸡蛋。蛇不但一口吃掉了分给它的那个鸡蛋,又贪婪地把蟹的那个也吃了。然后还埋怨蟹让它吃撑着了。而蛇对蟹呢?蛇在外面遇到一条蟒,偷偷地咬了蟒一口,当蟒要回头吃蛇时,蛇急忙嫁祸于人,说是蟹咬的。对于蛇的阴险和邪恶,蟹心里非常生气,但仍劝它改正,但蛇根本就听不进蟹的话。时间一长,蟹实在忍无可忍,终于弃蛇而去。

蟹再也无法忍受蛇这样的朋友,所以弃它而去。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蛇这样的人呢?不懂得付出只会向你索取,只会占便宜而不真诚地对你。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对于别人的.善意不知感恩,反而是得寸进尺,提出过分的要求。碰到这样的人,小朋友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一味地妥协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