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6 23:17:24 作者:书香墨 六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及评析大全(16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写作思路,并且提供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使文章更加得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八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求证直角三角形角c=角a ,bc=a,ab=c,

教师留时间学生自行思考,教师讲解做法。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课本19页例题讲解、20页例题讲解。

习题1.6

学生活动:

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总结。

2、学生自行画直角三角形并与教师所做图型进行对照。

3、学生对于定理的理解与记忆。

4、例题中困惑的知识点的提出,教师点评。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只需要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相等。 能通过定理的简单理解求证三角形全等。

本节课设计连贯、容量较少,学生易于掌握

八年级上数学听课记录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样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样怎样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我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我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6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刘艳玲(解放小学206班)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

6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1、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2、送字宝宝回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师划出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还多、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评:通过划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由浅入深。】

2、谁能用你的朗读,表现鲜花很多?

指名读。

指导朗读。

3、出示图片

这些鲜花美吗?美在哪里?

生自由说

(五颜六色、多彩多姿、花的海洋……)

【评:学生在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后,自然有表达欲望。只是有些表达不够准确。】

4、你能把这么美的诗句朗诵出来吗?

自由背

指名背

指名表演背

指名上台表演背

【评:背诵指导很有层次感,同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过度: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办法学习第二部分吗?

5、生自由读

谁读懂了?

指名读,指名说

出示星空图,谁能美美地朗诵?

出示句式:数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学生大胆想象,天真而有童趣,真是本课的亮点!】

6、背诵课文

7、拓展延伸

(1)出示图片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美好的事物?

(2)试着填诗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3)课件去掉“多”

学生再填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

【评:内容丰富,发挥的空间更大,但是难度也相对加大了。】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指名读

2、教学“几字头”和“十字头”。

出示偏旁卡片认读。

仔细观察,这两个偏旁和原来的生字有什么不一样?

师范写偏旁,生书空。

3、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自主识字。

4、范写“真”

强调“三横”的位置。

范写“最”。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写字。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读来琅琅上口,留有余香。诗歌是通过比较,来赞美美丽的满地的鲜花,满天的星星。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情感体验,才能吸收原汁原味的精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以学生的观察、朗读、想象为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灵性,洋溢着生机。譬如说,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时,闪耀出的思维火花,让人不禁叫好。“数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跳上星星,和他们说悄悄话”,“我真想借来一颗,送给盲人孩子,让他们看到美丽的花”,“我真想用星星照亮我的家,既美丽又省电”,“我真想变成其中的一颗”……语文课不是呆板的说教跟读,让学生的思维闪出火花,课堂自然生机勃勃。

有了开放的对话,活跃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就要少而精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客观的指导,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学生的朗读更加准确到位。在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的时候,我们教师又为什么要受到束缚呢?解放学生,解放自己,跟孩子一起去想,给孩子大胆的评价,那样一定会锦上添花。

数学一年级听课记录

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字了,黑板上的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把手举起来,哪只是你的左手?哪只是你的右手?它们可以帮助你做什么?

请说出左、右手有什么作用。

2、在我们身上,像这样分左右的朋友很多,请同学们摸一摸,说一说。

3、游戏(机器人听指挥)。

要求:听指挥,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摆一摆。伸出你的右手摆一摆。

(2)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3) 拍拍你的右腿

(4) 左手拍左腿

(5) 右手摸左耳朵

4、学生互问互答

如:我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我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自己再完整地说一遍。

5、找朋友的游戏。

甲学生:每排从右数第4个是我的好朋友。乙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第一排、第三排向右转,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你们握的`都是右手吗?为什么?

6、游戏(同动作和反动作)

三|巩固练习(图片出示)

从左数我排第三,从右数我排第四,我们这排一共有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可是要上好并不容易。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左、右”这节课的内容贯穿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平等,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适时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朋友和一群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的美好画面,教学效果良好。不足的是,学生在做脚下动作时,大家没法看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不能很好地进行点评。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地点:

五小多媒体教室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 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7”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2、这节课的课题只是在课件上出现过,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有再出现过,所以一节课的课题还是很有必要板书出来,因为孩子看在眼里,才能记在心里。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听课心得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和近期听的公开课,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公开课要想讲出新意,就要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引起老师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于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用的教学课件非常特别,新课伊始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几何王国,从几何王国里面让学生说一说遇见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然后出示角,提出疑问,引出课题“角”。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通过红角和蓝角比大小直观形象的展示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叉开的开口的大小有关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问题,也不敢吭声,总认为教材不可能出错。有的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乔老师的《循环小数》一节课,让学生仔细听火车行驶时发出的“咔嚓”声,发现了什么特点,出示了一年四个季节,通过这样一个个的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循环的本质,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加深了对循环这一现象的理解。也为这一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往前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规范与影响下,学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更不敢越出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卢老师的《比大小》,刘老师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都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学生在游戏中可以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性的情感体验正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游戏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张军超老师的《几和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苹果这一实体教具让学生分一分,并且当做奖品奖励孩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来的找朋友更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了所学习的新知识。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收式的为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纵观整个展示课,我感觉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反思整个展示课,我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下面以宁晓英老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宁老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老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1、老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老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对比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老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而没有设置对比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1、谈话。

师:

同学。

们,现在是。

什么。

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 52÷2= 42÷2=21。

3、揭题。

生1:可以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知道结果,可以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

学习。

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么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么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多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起后再平均分成2份。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么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

格式。

让学生订正。

2、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桌互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辨析学生中出现的错题。

3、学习例1。

师:大家刚才口算出42÷2=21,现在你会不会用笔算来解决呢?

试试看,把竖式列在本子上。

个别学生板演后,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点名同学来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生2:第一步除后十位上怎么没有拉下来的数?

4、看书内化。

师:刚才这两题在书本第19、20页,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还有哪儿不明白的?

比较一下,这两题在笔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例1的被除数十位上除以一位数后没有剩余,例2有剩余。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自己说说看。

师:这两题还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交流并小结算法。

1、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36÷2、36÷3、36÷9。

比较它们的不同点(被除数十位上被除数除够除还有剩余的、刚好整除的及不够除的三种类型)。

2、辨析练习:“判断对错,有错就改。”书本第21页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

3、自选练习。在5分钟之内自选以下习题,再评出计算之星。

85÷5  91÷7  55÷5  64÷8  56÷2。

出示综合应用题。

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大约有84人在食堂吃中饭,食堂总管张师傅准备了。

9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6人,够用吗?如果不够,还要再准备几张?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计算教学课,它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下计算教学的特点和本真,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洞开了一片可供学习和欣赏的天地。

1、选择教材中热。

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图片作为本节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笔算除法的知识。在学习笔算前,允许学生用估算、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解决52÷2=,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1、可以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今天的算式和算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认识。

2、试商的方法主要看高位,而不是看个位。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并加以拓展讲解。

六年级的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时,顺口而出两个字――“大师”,的确是真正的大师!“师”之所以为“师”,在于他们的不断追寻,不断探索之中,他们永不停歇,将教育当做了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试想,孙双金教师对李白研究得多少透彻呀!“李白是仙”――“李白是人”,让我们跟着先沾了沾仙气,而后,又去体味人间的情思(朋友情,做名人的孤独……)。坐车很累,可坐在这样的课堂上丝毫也感觉不到疲惫,只是拼命地睁大眼睛,努力地聆听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巧妙的过渡,精彩的点评,在他们的教案空白处,密密麻麻地记着,有时竟然沉醉其中,忘了写了!

首先,他们都是语言素养很高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而薄发,为了一堂课,往往要查找很多的资料,阅读大量的书籍,在课堂中得心应手,妙语佳句信手拈来!

其次,他们对于教材――文本吃得很深很透,每一字,每一句,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从文本中读出画面,悟出诗情,品出哲理,一切都那么有滋有味!

他们研究,他们探索,他们思考,才会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沉醉,让我们享受!那样美妙,那样诗情画意!

二、把握好“度”

25日下午,听了崔峦先生的专家报告《提高实效性――语文的不断追求》,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崔峦先生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提出了要求,指出了问题与原因,以及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他指出,当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偏向人文性,重内容,轻语言;重感悟,轻训练,层层拔高要求等等。语文即是语文,不能叫做××语文。

我想,专家的.报告是提醒,是告诫,是语重心长的教诲。报告中,崔峦先生细致地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做法,对我们的教学的确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就像给大海中的船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不能偏离。

当前,语文教坛可谓“百花齐放”,正如文艺界一样,教育界同样也允许“百家争鸣”。“诗意”语文,“情智”语文,主题“教学”语文……他们实际上都是语文,只要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其中得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他们都是有效的语文,只是,我们在提倡这些特色的时候,不要一味跟风,夸大其中“诗”、“情”、“智”等的成份,而脱离了语文的本来面目。

那些提出了这些说法的专家们,他们把握好了这个“度”,我们如果盲目模仿他们的表层,便会偏离航向。所以,崔峦先生的讲话如警钟,给了我们提醒――“要掌握好这个度”,还语文本来面目,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在把握了“语文”这条主脉的基础上,提倡“百花齐放”,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身的风格!

我们在不断学习中思考,在语文实践中探索,博采众家,吸取多种营养,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为“有效”!

总之,学习是浸润,是提升!

六年级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xx年3月4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至六年级的新教材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使我感到,教师的成长之路应该是一条学习之路,收获之路。下面就六年级下册新教材培训的感受总结如下:

修订后的教材清晰地体现了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要求,设计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路径或方式,确实使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也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新教材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呈现、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有以下几方面:

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如负数的引入以学生熟悉的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对气温的表示方法、日常生活中对收入与支出的记录方法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感受和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负数的含义。教材还注意在练习中提供应用负数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负数的理解。这样的编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数系扩充必要性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逐步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既体现了《标准(xx)版》的要求和所提倡的数学教学新理念,又突出了比例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突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正是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本册教材改进了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正比例,原来的标题“成正比例的量”改为“正比例”,情境由原来的观察一组相同的圆柱形杯子中水的体积与对应的水的高度之间的关系,改为观察文具店销售彩带的总价与米数的关系。加强利用图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线性关系。反比例,原来的标题“成反比例的量”改为“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都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呈现,加强了知识的逻辑性和探究性,突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函数思想。

本册教材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百分数中的成数增设例题,增加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圆柱的体积增设解决问题的例题。

教材同时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增加了“绿色出行”和“北京五日游”两个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对“整理和复习”单元的编排优以下几点改进:

(1)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把原实验教材“数与代数”的“数学思考”独立安排为一节,重点复习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增加体现演绎推理思想的例题。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将努力践行课标新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师:今天呢,黄老师给一(1)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看它是谁呢?(课件出示)

生:机器人!

师:对了,是机器人!第一见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机器人想对我们大家说什么?好吗?

2、倾听机器人的“话”

生:欢迎!

师:好,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贝贝的到来!

1、感知分类

师:学习之前,我们得先陪机器人贝贝买一些学习用具,听说啊,小鹿文具店里的文具挺多的,而且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先让我们和机器人贝贝一起逛逛小鹿文具店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师:我们知道,小鹿文具店之所以整齐、美观,因为它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那么像小鹿文具店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做分类。(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类。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8页。

1、说一说

师:刚刚我们逛了小鹿文具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参观小熊文具店。

生:东西多、乱。

2、帮一帮

师引导学生把小熊文具店的文具归类。

师:那么在摆放这些文具之前,我们得先把这些文具归好类,现在请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好呢?请一位同学来帮一帮小熊。

3、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内互相交流是怎么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3)汇报交流(每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请2—3组就行了)

(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启发学生:4辆车是同一类的。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同桌可进行相互交流,使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1、整理马大哈水果店

生:好(并说出原因)

师:真积极!那么下面请小朋友们再次开动你们的脑筋,用我们刚刚学的分类知识想一想,待会请你来回答。(指明一名学生)

总结出——相同的物品一起。

2、分小组,给平面图形归类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归类?

(总结出这些平面图形是按照形状分类)

3、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1、请生回答(表扬: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孩子,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

生:对。

生: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和后面的老师们说再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整节课我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突出了我们数学的研究课题。如:完成教材第52页的“练一练”出示图片,板演这个环节中我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经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应该教师说,教师说了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学生板演时“可不可以按颜色分?”

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货架上物品的分类让学生自己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复习巩固过程中学生答错的问题应该当作错例来分析、指导如:5比3少几时有几个学生答5减2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听课心得数学六年级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苏州吴江市_中学的听课学习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瘦弱颇多。

用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能概括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加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抓住机会,明白学生学习,将“渔”的潜力教给学生,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而且能使学生“会学”,让学生了解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发展思维,构成潜力,能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渔”的方法我觉得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在刘朱刚上的诗歌鉴赏这以复习鉴赏课中,方法的教授体现得尤为突出。刘朱刚老师在上课的开始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这样就到达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当学生应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时,刘朱刚老师又渗透着诗歌鉴赏的方法性,渗透着方法性教学。

第二位老师是顾老师的课,她的课思路很清晰,环节流畅,她讲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二课时。刘老师抓住重点“始得”并贯穿全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可见刘老师的课扎实有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她上课也比较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值得我去学习!

这两位老师的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十分突出,自我扮演着主导主角,她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听了她们的课后,我深刻地反思自我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自我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她们比,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没有到达必须的高度,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成绩没能到达预想的效果。听了她们的课,我学到了很多,今后自我必须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尽快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

听课心得数学六年级

我很荣幸和学校的领导去庐丰中心小学参加“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活动时间虽然只有半天但我却学到了很多:

首先授课的是上杭临江城西小学的陈宝香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5画风》第一课时。

说来很巧,这节课在龙岩学习时听过,前段时间自己也开了这一课的公开课。当知道陈老师要上《画风》时,我有点不敢坐在座位上,我怕自己上的远不及陈老师,怕自己会自卑。我带着畏惧和学习的心态坐了下来,在听课过程中,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陈老师的本次教学活动是以“提升写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专题,针对写字教学,我想谈谈我的收获:

一、陈老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是时时刻刻的,是细节入手的,是贯穿整堂课的。在板书课题时,陈老师就引导学生一起书空,注重学生平时的一点一滴。

在我的课堂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跟着老师书空,我会让学生边书空边将笔画说出来,我认为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无法做到时时这样、刻刻坚持。在听了这节课后,我将总结经验,将有用的教学模式不断在课堂上体现。二、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先认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写字前充分地让学生识字。如,各种形式的读、创造性的字理识字、组词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会认的基础上会写。

低年段的生字教学基本环节都是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生字,然后再组织学生书写。虽然环节大致相同,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字理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识字却是少之又少。有了陈老师的引导,我将不断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做到“先学后教”,做到胸有成竹。

三、写字过程层层递进。

本堂课课件出现了七个需要写的生字,这七个字中陈老师又分为两组,第一组四个字,分别是“涛、丹、显、丝”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主笔横,陈老师在教学这主笔时有自己亲身范写,有电脑老师范写。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主笔的关键。第二组三个字,分别是“陈、忽、艺”这三个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有钩。“陈”重点在“横撇弯钩”、“忽”重点在“卧钩”、“艺”重点在“横折弯钩”这三个钩都不容易书写,在教学时,陈老师对这三个字分别作了分析和对比,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融汇。在生字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还不断地给学生编口诀,让学生在有节奏的顺口溜中记忆生字。

好的课堂决定着学生好的发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重点,陈老师的细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在教学中,我也应该将生字的识记和书写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让生字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二节课授课老师是上杭实验小学的邹翠金老师,她所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6桥》第二课时。

邹老师的课真可谓是淋漓尽致,让我大饱眼福。就这节课,我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邹老师课前的图片、录像、背景音乐都与文本相吻合,有利于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这些图片、录像能让人体会到情况的危急和扣人心弦。

二、在本堂课中,邹老师充分体现了高年级同样需要注重写字教学。邹老师在写字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抓住了含“口”部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规律,让写字教学扎实而又显得高效。学习“祭奠”时更是通过字理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邹老师通过品味动作、语言、神态,让学生感知老汉的形象。其中更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汇,如,动作词“站、盯”;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神态词“冷冷地”等。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在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后,邹老师让学生把人们祭奠老汉和他儿子的场景写下来,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这环节真可谓是“水到渠成”啊!

邹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明白了先学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先学后教”不能仅仅是解答联系的枯燥过程,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过程。

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感触深刻,讲座内容丰富,具体深刻。他针对写字教学这一块做了详细的解说。第一,他对写字教学中出现的状况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认识模糊,对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写字教学枯燥无味;。

三、急功近利,重视特长生的培养,护士全体学生的整体提高。

第二,张老师对学生握笔的姿势做了示范及演说。在学生写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一样的写字姿势,其中最常见的有:直线型、错位型、扭曲型等。回到学校上课时,我特意让学生摆出自己平常的写字姿势,发现真的大部分学生的姿势都是错误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时刻提醒并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三,张老师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达标要求做了比较系统的概括,让我重新温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第四,张老师将他对写字指导方法的研究和我们分享,内容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他只和我们分享了“木字旁的写法”、“日部的写法”、“米字旁的写法”、“目部和月部的写法”以及“宝盖头的字的特点”、“托底字的写法”、“以左半部为主体的字的写法”、“以右半部分为主体字的写法”等。这些类型字在日常书写过程中自己会去注意,但是在教学中运用却少之又少,学生对字形结构的处理做不到有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学习丰富的经验,让好的方法融入课堂,让课堂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课堂气氛展现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