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新闻联播广播稿(精选6篇)

时间:2023-10-05 18:34:50 作者:QJ墨客 新闻联播广播稿(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新闻联播的心得体会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之一,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名忠实的观众,我从新闻联播中汲取到了许多知识,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看新闻联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每天19点钟准时开播的新闻联播总是给我以极大的满足感。这一小时的新闻节目中,既有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最新动态,还有社会热点、公益活动等内容,每天的新闻总能带给我许多新的信息。

第二段:全球视野,深入了解世界

作为一档国家级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总能给我带来全球的视野。无论是国内外政治事件,还是经济形势、文化交流等,节目都能以客观、中立的态度给观众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看新闻联播,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动态。

第三段:以人民为中心,传递正能量

新闻联播的报道总是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重点,经常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感人的故事等。这些报道传递了正能量,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例如,新闻联播中常常报道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让我们看到了改善生活的希望。

第四段:新闻准确性,传媒职责

作为一名传媒工作者,新闻联播对于新闻的准确性十分重视。在报道过程中,新闻联播总能提供具体的数据和事实,确保报道的真实性。我作为观众,对于新闻准确性的把关也更加放心。这也提醒了我,在传播新闻时应该严谨客观,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第五段:受众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新闻联播以其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一种社会教育的力量。通过新闻联播,观众能够了解到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展趋势、政策的变化等,进而加深对于国家发展的认知。同时,新闻联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媒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总结:

看新闻联播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启迪。通过它,我深入了解了世界的各个方面,获取了最新的国内外动态,还得到了正能量的熏陶。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新闻的责任和传播的重要性,希望自己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看新闻联播的心得体会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承载着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的使命。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每天都能通过电视看到新闻联播,这无疑是获取时事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新闻联播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以及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感受到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新闻联播,我们能够对世界了解得更加全面,思考得更加深入。

首先,新闻联播的权威性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旗舰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任务。每天晚上7点整,我们都能准时收看到节目,这种规律性的出现让我们相信,国家和党对新闻的发布有着高度的重视和监督。同时,新闻联播报道的新闻多是国内外重大事件,比如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国两会的新闻、国内外重要会议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动态,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走向。

其次,新闻联播所传递的信息准确可靠。作为权威的新闻平台,新闻联播严格遵循新闻传播的原则,尤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报道时,新闻联播会尽可能地提供准确的数据、事实和观点,以确保观众对新闻的正确理解。而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样的新闻,这时新闻联播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再次,新闻联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新闻联播不仅关注国内外大事件,还对社会民生问题有所报道。无论是国家政策的调整还是普通民众生活的改变,都能在新闻联播中找到相关的报道。此外,新闻联播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纸媒报道,还有配图、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报道。这让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接收、理解新闻,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最后,新闻联播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不容忽视。作为国家级媒体,新闻联播所报道的新闻不仅仅是新闻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引导和教育。新闻联播经常报道国内外的重大灾害和事故,这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和防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新闻联播通过报道一些典型案例,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新闻联播的影响力超过了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它成为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见证。

总之,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收获到大量的信息和思考。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媒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进步。新闻联播鞭策我们关注时事、关心他人,反思自我,并对社会问题提出思考和解决方案。让我们继续通过观看新闻联播,保持对新闻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联播心得体会

春节前一夜晚上,爸爸妈2113妈和我一5261起在看新闻联播,突然看到一4102个镜头,温爷爷到了江西一1653重灾区,在和乡亲们一起吃饭,还亲切地问候与关心着这里的人,不仅是他们,虽然隔着个电视屏幕,我们全家也一起感受到了这份温暖,如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国家的关心,党和政府了解民生,执政为民才有了那么快的发展速度,奔向了小康生活,看着新闻上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功,经济建设、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取得如此的成功,看着中国一点一点的崛起,我的心里不禁为祖国而感自豪。

中国的成就离不开人们的努力,看着人人都为着祖国而努力奋斗着,我不禁感到惭愧,整个寒假,我都是玩电脑看电视到晚上十二点多,早上十一点多才起来,每天昏昏沉沉的度过一天又一天,真是浪费了大好时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多奋斗奋斗,不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俗话说得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于是我便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终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现在起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新闻联播观后感

看完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我们的2019》,不禁对里面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有了很深的敬佩之情,2019年对他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对我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一年。经过上半年的省考我有幸“上岸”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一名党政办工作人员,本来以为是“松了口气”却发现只是刚刚开始。

学习《我们的2019》活到老,学到老。备考和工作最大的曲别是,前者可以照搬别人的方法和技巧,而后者要自己去亲身摸索和学习。党政办工作离不开公文写作,虽然有过乡镇工作经验但对于这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常常碰壁。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绞尽脑汁写的材料被外号“一支笔”的同事拿去稍作修改后焕然一新,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差距。弄清了自己的短板,在之后工作中就格外注意累积素材,比如密切关注时政,阅读精选文章等,丰富自己的信息库,信息库“大”了笔杆子也就“硬”了。通过累积,渐渐掌握了主要常用文种的写作基本要领。

学习《我们的2019》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党政办是一个工作相对繁杂、任务比较重的部门,不仅要做好公文上传和下达还要档案保密和后勤服务等工作。既要对内也要对外。这十分考验工作协调能力,面对大量的日常性工作和领导临时交办的事项,只有充分发挥办公室所属人员的职能作用,做到积极沟通和及时反馈,才能高效、圆满、妥善地完成任务,为正常开展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学习《我们的2019》细节决定成败。基层干部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注重群众的细节,做好群众工作,要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细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在群众中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公仆”形象;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哪怕公文写作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也要做到准确无误,它能体现一个部门的整体素质;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在生活中加强个人修养,做到正直、自律、乐观,小小的细节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这三个多月的工作中有收获、有感悟、也有不足,但我不会就此止步,我相信接来下的我会是更好的我。

文档为doc格式

新闻联播随笔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王x、刘**)大熊猫,和剑齿虎同龄,存活超过800万年,有动物界“活化石”之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就在不久前,纽约时报评出了2015年全球52个“必到的旅游胜地”,中国只有两个城市上榜:成都和周庄。而成都之所以入围,除了美食,就是大熊猫。

“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推荐的编辑这样写道。

事实上,人类为什么会喜欢大熊猫,这可能是个连很多科学家都说不清楚的话题。不过,让很多成年人都意识不到的是,也许从孩提时代起,人们就对大熊猫这样憨态可掬的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一项调查称,在众多动物类型玩具里,圆脑袋、大鼻子、外形憨厚的熊类玩具最受儿童喜爱,这其中,有着黑眼圈的大熊猫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大熊猫可能是少数几种能给世界不同种族的人民普遍带来快乐感觉的物种,萌起来可谓是天下无敌。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爱萌本能。动物学家认为,对大熊猫这一萌物的喜爱之所以能超越种族,来自于人类的护幼本能。按照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仑兹60年前的假说,大脑袋、大眼睛、短鼻子等具有“幼稚特征”体态的动物,往往容易引发成年动物的护幼行为。好吧,喜欢和保护大熊猫,是本能,人类你躲不掉。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保护大熊猫还因为它是个“外交神器”,与国际社会在自然保护、社会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上,大熊猫无疑提供了让彼此更好沟通的契机。

更深层次上看,从物种保护的角度而言,保护好大熊猫,其实就是保护了更多物种以及保护了这些物种所处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生物学上大熊猫被称为旗舰物种、伞护物种。旗舰,顾名思义,就是领头舰。领头舰跑得好,后面的舰船自然也跑得好。伞护物种,则更多体现出它对周边环境的意义。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让这个可爱的动物留存于世,同时还因为它的栖息地庇护了成千上万种其他的动物、植物、菌类等等。把大熊猫保护好,把这个伞护物种的“伞”举得好,“伞”下的其他物种以及空气、水源、土壤也就保护得好。

大熊猫的保护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我们的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基因库,如果某一种动物消失了,这个动物特有的基因也消失了,那么由这个基因所引起的效应也就消失了。打个比方,也许这个基因可以产生抗癌物质,可如果它消失了,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此种抗癌药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人类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让我们站在人类自身演进的角度上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有研究认为,大熊猫是一种“模式动物”,对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可为人类物种的延续提供更多可观察的视角,可从中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不要小看“模式动物”,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模式动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胆等低等动物模型的出现催生了现代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果蝇模型的建立大大推进了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进展。

那么,人类能从大熊猫800万年演化进程中窥见自己的命运吗?能从它们的濒危抗争史中领悟生命的启示吗?这一切,恐怕在人类尚没有走到灭绝那一天均未可知。不过,大熊猫进化过程中所暗藏的演进密码,对与之共生数万年的人类,想必总会有其宝贵的借鉴意义吧。

此外,大熊猫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也密不可分。多年来,国人对大熊猫经过了猎杀与禁猎、商业砍伐与禁伐、大型工程开建与禁止立项等环节。在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小心翼翼地试着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脆弱平衡。可以说,对大熊猫的保护,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新闻联播随笔

9月1日中午13点38分左右,江苏大剧院在建工地外立面突发大火,现场浓烟滚滚,火势异常凶猛。相隔4个月,坐落于南京河西新城、堪称当地文化地标建筑、有“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剧院”之称的江苏大剧院再次发生火灾。

目击者称,9月1日中午13点38分左右,江苏大剧院在建工地外立面突发大火,现场浓烟滚滚,火势异常凶猛,大量消防救援人员赶到,多名建筑工人紧急撤出。

当日下午3点27分,“南京消防”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火灾发生后,南京消防中心调集了8个中队及供水泵组赶赴现场,已将明火扑灭。

记者多次致电江苏大剧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截至发稿前,火灾原因尚不明确。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大剧院于2012年底奠基,2014年10月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计划于2016年启用。

资料显示,江苏大剧院建筑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包括2280个座位的歌剧厅、1001座的戏剧厅、1500座的音乐厅、2711座的大综艺厅以及780座的小综艺厅,能够满足各类大型演出需要,“具备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

据公开报道,江苏大剧院是目前江苏省境内最大的文化工程,建成后将“与北京国家大剧院南北呼应”,“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大剧院”,以及“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2016年5月底,江苏省国际招标公司发布了一则招标公告,称“受江苏大剧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委托,就江苏大剧院安保安检与消防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中标单位为徐州精诚特卫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徐州精诚特卫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一位张姓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江苏大剧院安保安检与消防项目仍在筹备之中,预计要到9月15日以后启用。该公司驻南京的一位傅(音)姓负责人表示,江苏大剧院在建期间的消防服务应该由承建方负责,不由该公司提供。

澎湃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江苏大剧院的承建方——位于南京的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其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30日晚上,江苏大剧院工地就曾出现过火情。附近业主称,当晚22点45分左右火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消息。

本次火灾发生后,迅速引起网民热议。有微博网友表示,同样的事情发生第二次,“有关部门应该关注江苏大剧院及周边的火源安全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