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07:00:04 作者:JQ文豪 最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模板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园地。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激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就说明,孩子不良的性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来自于不恰当的教育。鉴于许多家长在教养子女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期望过高。

所谓的期望过高,指的是家长给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较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越大。但如果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等,把自已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家长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了上进的勇气。这样易造成儿童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造成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认为自已的现状(职业、地位、收入)已无法改变,便寄厚望与子女,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所以对孩子过高要求,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还有些家长自认为自已社会地位高,怕孩子不成器给自已丢面子,影响自已的形象,这是虚荣心理。还有些家长存在着攀比心理。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心理学研究当中表明,在某一限度内,人的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当超过了这一限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随着动机的增强而增强,反而降低。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过高期望,过高期望就会引起孩子过强的动机,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在对儿童提要求时,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确保他“跳一跳、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早期定向培养。

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才能成为专门人才。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家长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对儿童早期定向培养是受家长预定模式的影响。一是家长的自身模式。父母是科学家、艺术家、画家,就认为子女理所应当走父母之路;二是家长羡慕的模式。

孩子小时候,其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朝三暮四、变来变去,家长这样按固有的模式按自已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孩子特长,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3—7岁)主导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心理过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的游戏,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之后,再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

三、过度教育。

指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的教育。表现在:

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

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

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家长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家长不懂教育科学,把“提前教育”、“强化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

二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迫切、攀比心理作怪,使孩子成为全才、超人、想一步登天,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

三是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

认为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避免过度教育,家长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要得到一些知识也只能是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成人交往中。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未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所以,家长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另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加快学习进程、大搞突击便可以奏效的,它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孩子还没到那个年龄阶段,心理水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没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即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秩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已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已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常言道,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这样的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见,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其实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归根结底,就是来自什么样的环境。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又在各方面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一个优秀的子女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智力的遗传限理论显示,个体生长环境越好,在智力测验上所表现的智商,将越接近其遗传限的上限,反之亦然。可见环境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深远的影响的,即使有相似的遗传特质,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而发展迥异。而家庭作为个体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受教育熏陶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又决定着孩子身心发展的高度。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决定孩子智力发展的上限,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则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尽可能地趋于该上限。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高素质的父母的地位不可忽视。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则相应地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这一客观前提促使了父母能够主动地关心孩子学习,注意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自身视野,而父母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情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智力发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根据心理学上对儿童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在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需求,且这些心理需求应得到相应的满足,且与之而来也同样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危机。若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成人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如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等等。因此作为孩子生命起点的地方,家庭环境在体察孩子内心需求发展之时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自我效能感缺失的情形时,父母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及时的引导,表示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行,这样能让孩子逐渐摆脱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而变得有活力。而若父母采取严厉的批评或忽略,则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在心理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孩子心理上走进盲区时,能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正确的关怀,从而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家庭教育现状

而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太多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学之前,能在知识水平和技能养成方面大大赶超其他孩子,将家庭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相等同。

在家庭教育中提前向孩子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孩子心理的需求与发展。

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是一件合理科学的手段,是孩子在身心状态和基础条件上均能达到入学要求而非一些家长认为的提前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具体的知识内容。在孩子知识接受水平尚未达到的阶段,强行逼迫孩子学习,而不能够循序渐进,其实这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做法,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家长完全把控孩子的学习,而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这不仅会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的过程,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往往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有度的,可以提供方向,但是不能一手大包大揽。

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越发富足,家长型和溺爱型这两种教育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两种小孩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小孩子身上越来越常见地被贴上冷漠、自私的标签。

而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破碎家庭。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感受到恐惧和无助。在孩子潜意识的身体作用下,通过生病等症状来维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而父母的争吵对于将来孩子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1.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中国的'谚语里的”知子莫若父“,《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等,都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2.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是指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当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很少过问。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3.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有一句口号误导父母,甚至误导教育界,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容易造成”拔苗助长“的情况。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的话,那只会适得其反。天才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适用。

4.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一、教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她模仿的目标。

呵,这么说吧,自从生了果果,我再也不敢随地乱扔纸屑了、不敢随口骂三经了、也不敢从车里往外扔垃圾了,等等等等诸多的行为,都被我摆在了文明、有礼的准则之上。带着果果坐三轮车,坐公车,下车时我甚至都会和司机说谢谢。(这里申明一下:我没生果果,也是很文明的,但生了果果后,就更加注意了!嘿嘿)

带着果果外出,制造出了垃圾,找不到垃圾桶,我一定是先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到了有垃圾桶的地方,再取出扔掉。

我告诉果果,不环保,就是可耻的!这一点,她奉行的相当不错,呵呵。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性。

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让她自己做。

提起一些稍有难度的事情,许多家长总是说:这个不行,他(她)还不会!然后一手包办了。结果就是,孩子真的一直都不会!

我觉得,没有什么是孩子不会做不能做的,只有不愿意放手给孩子动手做的家长。

果果不到一周岁时,我就让她自己坐在小椅子上吃饭,其实就是玩饭,吃得满脸都是米粒,我婆婆说,还这么小,她怎么会呢。可我还是坚持让她自己抓着吃。没过多久,她可以很自如的用汤匙打东西进嘴巴了。

果果一周岁多一点,出小远门的时候,我就让她自己背她的小包,里面装着一小瓶她自己喝的水或奶、小玩具、小零食啥的,加在一起,鼓鼓囊囊的也挺有点份量。朋友说,你太狠心了,这么小就让她背个这么重的包。我说,你看她背得动,那就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孩子都是非常精明的可爱家伙,她要是察觉到她撒撒娇耍耍赖就可以让家长代替她做许多让她更省力更轻松的事情后,她会乐此不疲,并从此养成惰性!反之,你态度非常坚决的要求她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件事,她的行动,一定会让你惊讶的-----原来她什么都会!!而且做得比你想像的还好!!

三、最初,一定要给最正确的。

这句话,是爱尔贝于春林老师在第一次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并作为我的教育航灯,时刻警醒我正确的方向!

果果每个新出现的毛病,我都会及时的制止她,保证她在第一次出现某种错误的时候,就让她深刻的了解,那种行为是不对的。无论她哭,她闹,我都坚决不妥协。我的果果,从来不曾出现在超市里为了索取一件玩具或某种商品,大哭大闹撒泼打滚耍无赖的行为。因为她明白那样的行为是行不通的。

是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大人就是作画的画家。这张纸最终是一幅美丽的作品,还是乱七八糟的一张污纸,全看大人给予了孩子些什么。

我一直非常重视在三岁以前给果果养成一些终身的、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习惯的养成,是在我无数无数次的重复再重复之下养成的。现在,虽然偶尔她偷懒不想干,但在她的理念上建立的规则习惯已经牢不可捍了!比如不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大声喧哗、不能用食指指着别人说话、不能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纸屑垃圾等等。呵,这里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细节好习惯----她和我回到家,会把换好的鞋子整齐的摆在鞋架上,还会监督我把鞋子摆好,我有时故意叫她帮我摆,她会小大人似的说一句:妈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热爱阅读-----从果果愿意坐在我的怀里,和我一起阅读绘本开始,我们基本上没有中断过阅读这个好习惯。现在晚上睡觉前,果果说得最多的就是,妈妈我想听故事。果果非常喜欢倾听我叙述故事里的各种内容,这里说明下,讲故事,并不是照本宣科的把故事念一遍罢了,我尽量的选择绘本,让孩子用眼睛看,耳朵听,大脑思考与想像。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尽量让她和我一起合作讲完这个故事,哪怕有时候她就只回答我一个词汇或一句短句,但时间长了,积累下来的词汇量也是相当丰富了。而且这样做对孩子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许多妈妈们喜欢拿零食作为某件事情的奖赏,而我的奖赏,在许多时候都是增加晚上的故事个数,多讲一个故事,就让果果很开心了~爱尔贝的老师经常说果果的语言表达很象个小大人,我想,这和阅读脱不了干系的。(我和果果约好了:七岁之前,我给她讲故事;七岁以后,果果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

丰富情商-----晚上睡觉前,我一定会她手拉手的睡觉,在她额头上亲吻,并很温柔的告诉她:宝贝,妈妈爱你。现在,有时我忘了这么做,她也会爬起来亲我一下,并轻声和带点羞涩的和我说:妈妈,果果爱你。这样的甜蜜,我想,是每个母亲都愿意品尝的吧。

想从孩子那儿得到些什么,就先看看你对她付出了些什么。坚持了,就会胜利。

四、孩子是在重复中长大的

给孩子建立规则也好,给她讲故事也罢,需要的,只是不停的重复。

五、让她做个孝顺的孩子。

或许孩子还不理解孝顺是什么含义,但你可以告诉她实际和确切的做法,让她了解,这是非常有爱的行为!是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许的。

我想,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才能正直,才能善良!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果果的爷爷一直在老家照顾九十多岁的太爷爷,我很认真的告诉她,因为太爷爷年纪太大了,不能自己做饭干家务了,所以爷爷要在那里照顾她。爷爷是个孝顺的孩子,等以后爷爷老了,不能自己做饭干家务时,我们也要好好孝顺和照顾爷爷!结果有一天,我生病躺在床上不会动,果果端了杯水,跑来和我说,妈妈,你吃点药吧,我来给你喂药,吃了药就会好了。不要怕,要勇敢哦。。。我当时真的流泪了!!

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孩子。谁都可能有着小瑕疵小缺点(用我的话来说,那叫缺陷美,呵呵)只要不脱离大方向,坚持大原则,一切顺其自然就ok。

每个孩子的属性不同,不必苛责你的孩子必须达到某个你认为是好孩子的标准,别拿她和别人对比。只要她诚实、善良、乐观、积极向上,我觉得就足够了。

不要给自己强迫性的灌输着孩子必须成龙成凤的观念,只要引导着她往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正确行走就可以了。(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将军固然很好,但将军毕竟很少,那么我们就做个在将军路过时热烈鼓掌的可爱小兵吧,其实也不错,呵呵)

陪伴孩子快乐而充实的顺利渡过仅有一次的童年,陪伴她一起快乐的成长,才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范文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七.表扬是塑造好性格的妙方

八.父母冲动的行为会让孩子性格逆反

父母应该认识到,逆反是青春期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总和孩子“顶牛”多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九.学会宽容和忍让

宽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能够宽容和忍让别人缺点和错误的人,确实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便是人世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宽容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宽容伤害自已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只有不断地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才能让仇恨没有容身之处,宽容不仅需要广阔的胸襟,更需要很高的智慧。

十.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十一.避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放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将来即使上不了大学,也能够自食其力。

十二.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

家长总爱将教育孩子当成风筝,任其高飞,线绳终端不离手心才踏实,而孩子却愿当只小鸟,渴望飞翔,家再温暖,也总是孩子练飞的首站,而不是他飞翔的天空,不能将其终生关在小天地里,家长的双手不是用来使劲捆绑孩子手脚的,而应该是用来磨练孩子翅膀的。

十三.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心得体会

孩子具有模仿性。孩童呱呱坠地之时,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而他一切技能的获得皆来自于其父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而儿童在模仿方面的天赋是远远高于成人的,且其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验。家长行为文明,举止优雅,孩童大多也是举止文雅之人,若家长举止较为粗俗,则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很不文明的举动。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一样,皆是通过大量地、反复地训练、练习才最终获得了新的能力。因而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通过日复一日复刻父母的行为而领悟学习而来。这充分告诉我们孩童天生的模仿本能,而这种天生的本能也促使着家长需要起以身作则的作用。

家庭原生环境伴随个体一生。家是孩童成长开始的地方,是一个人一生旅程航行的起点。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刚刚产生意识的孩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孩童的举止、行为、思维无不都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而家庭既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又是伴随一个人一生。同样地,家庭教育从孩童呱呱坠地时到孩童的长大,都一直伴随着孩童,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所以家庭这个载体对于孩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性格。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自信积极,而那些家庭氛围不太融洽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比较偏激;那些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是不可一世的“小皇帝”、“小公主”,而那些民主氛围下成长的小孩,常常较为独立,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善于处理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诸如此类,都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些父母习惯于包办一切,小到洗碗铺床这种生活细节,大到专业、职业的选择,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忽略孩子自身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只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小孩,因为缺少自己做决定的经历,性格通常较为懦弱,遇到事情通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健全的性格导致不健全的人格,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小孩欠缺必要的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困难的。

同样的,有些家庭,家庭关系极为紧张,父母动辄打架,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拳脚相加。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这种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长期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下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极其匮乏的。父母无法给予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关注度,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以及担心被抛弃的状况下,难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往往是充满恶意的,因为缺少应有的关注,内心长期被放置于阴暗的角落,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消极的,习惯以恶意去揣度他人,长此以往,终是会变成一场恶性循环。

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期待在现如今的中国,教育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况且个人追求的教育目标并不一致,探求统一的教育之法也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有一些道理则是共同的:

教育方法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性格,有些天生腼腆害羞,有些人则外向好动。如果家长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暴力压制,简单粗暴,首先既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孩子正常的个性诉求被压制,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育目标不应是培养天才,而是良性温暖环境的塑造,以让孩子充分开掘自身潜能。比起直接帮孩子做好一切,将自主权交给孩子。家长则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肯定孩子的自主意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帮助孩子独立,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或者当独立意识萌芽之时反抗父母,规避战争,开掘潜能。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控系统和辨识能力,父母有时简单粗暴地施压,会导致孩子正常的压力系统崩溃。而引导孩子兴趣,引导他们的主动性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要尽量协调自身观念。伴随观念差异产生的碰撞本身会降低孩童的安全感,而父母之间观念的不协调甚至于争吵更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从而引发孩子叛逆。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抱有足够的求知欲与毅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性有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