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形式与政策论文选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六篇)

时间:2023-06-01 19:49:05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一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形势与政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xx形势与政策论文20xx字 范文。欢迎借鉴。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3.1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xx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 20xx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xx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xx年北京奥运会和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 “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xx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到现在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突破20xx0亿外汇储备,足以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效,但对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贸易逆差的态势,且逐渐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出口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科学进步和品牌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1、统一用a4纸打印。论文第一页,论文题目用3号加粗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请装订左侧。请在论文右下角插入页码。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用5号楷体,末尾的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

2、论文立足于形势与政策课各专题的学习,反映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党的政策的认识与体会。字数不少于20xx字。

3、杜绝任何形式抄袭。若为抄袭或网上下载的材料,成绩记为零。

4、 装订顺序:论文封面、正文、参考文献

5、 各班学习委员收齐本班的课程论文,按学号排序,并附上应收论文数目、已收论文数目和缺考学生名单,在x月x日前上交任课教师(学工处信息科)。电子稿由学习委员收齐打包统一发送至邮箱。

6、 任课教师需要按照考试中心要求登入教学管理系统成绩数据库,登入学生成绩,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且考察合格者,计相应学分。7、根据考试中心要求 ,任课教师需要以教学院部为单位将成绩纸质稿(一式三份)以及学生论文纸质稿于放假前交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8、成绩评定的量化标准

考核成绩评定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以百分制,分四个等级:

一等:(80分以上)切合题意、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分析深刻

二等:(60~79分)符合题意、结构完整、逻辑通顺、分析到位

备注:学生考试答题必须政治正确,否则计零分。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二

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本站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

20xx年是中国大国战略启航之年,也是中国外交展开新的战略布局的一年。中国未来20xx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仍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未来20xx年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仍聚焦在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和民生议题上。纵观报告中涉及外交、国防政策等内容,表达了中国在未来20xx年将继续融入国际社会,同时要担当国际秩序的积极建设者和负责任的大国。以为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越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为中国外交开篇布局,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新气象,勾勒出中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正文

一、我国的外交新布局

(一)中国巨大的变迁和变化的周边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xx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xx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性。

(二)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当前,中国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二、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

在20xx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xx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本质上讲,再平衡不是什么新概念,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实行战略与军事上的制约与防范,经济、地区和全球治理问题上则合作与竞争并重。前者力图以保持美国军事实力和强化地区盟国关系来制衡中国,后者则希望防止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演变为对抗。这一“脆弱的平衡”很容易因各方误判而被打破。因为只有当美国的某些盟国与伙伴确信美国将长期驻留亚太并制衡中国,这一“平衡战略”才发生作用。然而,美国政府越强调其制衡中国的战略和军事意图,日本等国就越有可能假定自己在对抗中国时会拥有美方的无限支持,并力图利用美国为其火中取栗。这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就成了一项“危险的使命”:它想成为“关键的稳定之源”,但却可能引火烧身,被某些盟国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被更深地卷入亚太地区的争端和冲突。近年来菲律宾和越南同中国就南海岛屿主权和海权问题的争端,以及去年下半年因日本野田佳彦政府搞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及其继任者安倍晋三政府更变本加厉而引起中、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争端不断升级就是典型例子。

在“亚太再平衡战略”问题上,美、日相互支持和利用。奥巴马政府在战略和亚太全局上利用日本这个“核心盟国”,以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战略同盟,既控制日本又制约中国。而日本则意图利用美国的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故坚持强硬立场,使危机不断升高,并将美国更深地卷入其中。日本安倍政府和自民党保守势力更欲乘机走上修改宪法、整军经武、“集体自卫”甚至核武化与出兵海外之路,在钓鱼岛问题上持极端强硬的立场。安倍政府还意图推行“菱形包围”战略,在东北亚、东南亚和南海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多管齐下,联手菲、越、印等国制约中国。这些无疑都严重地加剧了整个地区的不稳定。

最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在今日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导致“一损俱损”。加之战略上的“相互确保摧毁(mutualassureddestruction,mad)”,全面对抗不会有任何赢家。美国虽将中国视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在双边经贸合作、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全球治理以及众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因而双方关系就不是“零和”关系,更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在新的战略形势下,美、中两大国之间“没有先例”而又“极难处理”的竞争合作关系格局仍将继续。

三、理性认识日本右倾化动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的政局的一个基本走势就是右倾化趋势加强。

如政治方面:对待历史呈保守主义及暧昧态度,否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抹煞日本军队在侵略战争中的罪行,美化日本在海外的殖民统治,而且这种势力呈增长趋势。20xx年4月22号,包括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内的三名安倍阁僚先后参拜靖国神社。安倍虽并未前往参拜,但已以首相的名义献上了被称为“真榊”的供品,表达了日本政界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执意右倾化的明显动向。

思想文化方面:鼓吹为日本近代对外侵略历史翻案的“自由主义史观”,他们认为应在国民中间进行“对本国历史充满自豪的”以及“值得骄傲的”教育,而不是否定明治维新以来历史的“自虐史观”。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被禁止日本发行,记载侵华日军暴行的《东史郎日记》被起诉。20xx年4月份,修改教科书的事件再度发生,其意图就是掩盖日本侵略者的历史罪行,阻碍下一代了解事实真相,培养右翼势力接班人,保证军国主义的真正复活。

对于日本国内的右倾化,我的理解是:日本国内的右倾化不仅会对利于日本经济、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及外交活动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诚然,日本政治正在向右倾保守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一右转过程中也将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是反对日本政治进一步向右倾发展的重要国际力量。因此,尽管右倾化已经出现在日本的政治舞台上,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现象,受到众多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它的前景步履维艰。

四、欧盟贸易保护主义

20xx年12月3日,争论多时的欧盟针对中国产螺钉和螺栓的惩罚性关税正式表决通过,成为针对中国的最大反倾销案表决之一。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螺丝钉和螺栓生产国,其中欧盟国家是最大消费群体,欧盟为期5年的惩罚性关税首先将对双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据估算,中国可能因此每年损失4亿欧元的外汇收入,同时将丧失80万个就业岗位。而欧洲的消费者也将失去一个获得物美价廉商品的机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将变得更加沉重。祸不单行的是,20xx年12月18日,欧盟又通过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内容涉及儿童玩具的生产材料、检测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由于!中国制造∀占据欧洲玩具市场大部分份额,因此中国玩具企业成了重点监管对象,使经济危机中艰难求生的中国企业雪上加霜。

就目前的事件来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有愈演愈烈之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20xx年11月15日达成金融和经济改革行动计划并发表宣言,强调在金融不稳定时期更应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为投资或商品和服务贸易设置新壁垒,反对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或采取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刺激出口措施。但就在同一天,欧盟在其官方刊物上宣布,将对产自中国的蜡烛和非合金钢丝产品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反倾销税。随后,在20xx年11月22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成员国领导人又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各成员国领导人同意,在未来12个月内,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措施,在各领域均不实施包括刺激出口措施在内的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举措。可是时间不到1个月,欧盟接连出台了上述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频发的渊源深远,与发源于欧洲的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超贸易保护和新保护贸易等理论政策都有着密切关系。对华贸易失衡、能源利益冲突、福利水平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危机应对等经济方面的根源,说明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经济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使得欧盟规制主义思想、民主政治人权差异、社会模式不同、共同决策机制和美国制衡因素等成为政治方面的根源,反映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根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分析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根源,对于我们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反对欧盟的贸易保护,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学习时报《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作者:马小军

【2】百度文库《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评析作者:贾浩

【4】维护我们国家的海洋权益作者:李国强

【5】百度文库《理性认识日本右倾化动向》

3页,当前第1123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三

论文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经济;文化

一、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二、两岸的政治发展

早在2012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12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13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 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13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08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12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13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三、两岸的经济发展

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13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13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14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两岸文化发展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13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回望2013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不断提升。如年初在台北成功举办由学术高峰论坛、美术展、专题研讨会和两岸交流笔会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成为迄今学术水平最高、展览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美术专业活动之一。然而,相比两岸经济交流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保障,文化交流领域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2013年,两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机制,包括可以适时探讨和商签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等具体性协议。12月22日,两岸70多家媒体参与的“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表的共同倡议提出:两岸媒体应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呼吁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推动两岸早日商签文化合作协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年1月14日.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年1月2日20版.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四

一、说明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华尔街的巨头陷入了困境,曾经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已遭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被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收归国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吞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开始蔓延。伴随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市场上的不安情绪也打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而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索罗斯将这次危机称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若不能有效应对,也有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

二、爆发的原因

(一)最初的制度设计缺陷

希腊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旅游业发达,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由于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举债度日成为常态。在加入欧元区以前,希腊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国家有两种策略可用于应对政府债券可能的偿付隐患:一种是通过增发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来间接实现展期,用跨期手段为解决危机赢得更多时间;另一种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增发货币,通过货币贬值来减轻债务压力。从本质上来说,欧元区的建立由于剥夺了成员国独立解决风险的可能,实际上是把一种局部的经济风险放大为整体性的风险。

(二)高福利导致的苦果

据悉,欧洲国家的福利体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旨在平息民众的不满,实现欧洲各国的共同繁荣。在危机爆发之前,由于慷慨的福利体制和丰厚的退休金,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3岁,在发达国家中可谓首屈一指;每年还有多达6个星期的休假。最终希腊人仅靠自己的钱已经无法维系其舒适的生活,于是就开始借钱,不断地借钱。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负债,进而危机逐渐积累,逐步扩大。其他一些西班牙、爱尔兰等欧元区的高福利水平国家,与希腊情况类似。当政府宣布一系列削减民众福利的措施后,各国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和不满恰好说明此前的福利水平已经远超该国实际承受能力。

(三)欧元借债的便利性

欧元从诞生之日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夕累计升值80%之多,导致欧债广泛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应地,举债成本也就变得十分低廉。在此基础上,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诸国积累了大量的政府债务。高盛就曾帮助希腊政府粉饰财政状况以便其能够大量举债。

(四)欧元区宏观政策的不协调

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其制度架构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某些成员国无法根据本国特有情况在适当时间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同时,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关于财政赤字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的规定基本形同虚设,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没有得到欧元区国家的遵守和执行。

二、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经济的减速或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事实上,来自贸易领域的市场人士表示,虽然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数字还不错,但他们从集装箱的出货量上,看不到同步增长的势头,甚至还有较大的差异。那么贸易额数字的增加来自何处?有航运界人士怀疑,这可能是在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导致的高报出口价格所致。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3.2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据市场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日元和欧元资产大概在30%左右,而在这之中,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假如按照15%估算,则欧元资产规模大概在4800亿美元左右。如果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对欧增加投资将会迎头遇到欧债危机的冷水。

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而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洲经济,可能因为中国的支持而获得一剂强心针。但正如国内学者所分析,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目前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欧元债券,问题就复杂了。这就像中国过去大量持有美债一样,把中国与欧洲贬值的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结果一同下沉。

中国增购欧元资产,是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策略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外储“逃离”美债已成为主流观点。尤其是标普调降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之后,对中国持有美债的反对声空前高涨。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国政府外汇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已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占总金额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60%。美元资产占中国外储比重的下降,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策略的一个结果。

我们估计,近几年中国外储多元化的改革,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转向了欧元资产。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仍享受着增长的快乐,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性货币,对美元表现得十分强势,被视为有朝一日可能替代美元的强势货币。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在外储多元化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欧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部分出于“抄底”的心态,中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战略性投资,资产种类从基础设施到金融资产,欧洲多国的债券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三、中国应对之道

中国实属爱莫能助。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正在蔓延,市场开始关心中国是否会帮助欧洲陷入危机的国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中国帮与不帮,而是中国实属爱莫能助。从表面来看,中国表态支持欧盟采取措施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有正面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声誉。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欧元区内部框架存在缺陷,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欧元区货币同盟的财政政策的协调,而不是他国出钱就能解决的。

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欧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经济形势恶化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一定冲击;三是,可能引发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对人民币形成升值压力;四是,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的比重逐步增加,欧元贬值,不利于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但凡事情均有两面性,在看到欧债危机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此次危机为我国带来的机遇:一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尽快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便可以减小美元、欧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二是,可以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国内的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陷入困境之时,恰恰是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绝好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综合研判,不应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尽快成为储备货币实为中国的应对之道。由于人民币现在不能兑换,资本项仍然实行管制,尽管此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都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还是在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并只能持有美元和欧元资产,人民币仍然无法成为国际货币。我们认为,积极推动人民币的贸易和投资的跨境结算,放宽资本项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是应对欧债危机最为积极的方式。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五

:互联网为公众更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网络民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既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对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对策,使网络民主良性发展,以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了“网络民主”一词,它可以被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现代民主因其代议制形式,具有内在缺陷dd与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相比,人们直接参与政治在实际操作上是不易实现的。所以,对间接民主制的批评一直没有间断过,无论是现代民主先驱卢梭,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实行直接民主制。而在“屋子装不下”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条件下,互联网的应用使个人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信息通讯网络性能的范围普及,实现了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回归的两个条件,网络民主也由此在政治视野中兴起并发展起来。

(一)积极影响

1.增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动力,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新渠道

互联网为公众更广泛地参与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网络使政治参与主体范围扩大,令政治参与模式和途径得以创新,同时使政治参与有效性得到提高。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被学界和很多民众称为“绿色通道”、“民意直通车”。网络民主的兴起,也在技术层面上为大众的直接民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网络超越了生活中的一切繁文缛节,透过博客、网络论坛,无数民众可以绕开传统信息渠道所设置的表达壁垒,直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形成了具有深厚民意基础的网络舆论。公众话语权,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网络时代发生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可以说,网络如一夜春风,为人们的政治表达吹开了千树万花。

2.推进了政府转型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互联网使政府成为“阳光政府”,受到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快门一闪,任何东西都暴露在阳光下”。网络具有的群众监督功能,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动员力。互联网悄然改变着执政理念,使各级政治领导人重视起网络更直接地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的能力,形成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国家主要领导人上网与网民交流,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明了国家对于网络民意的尊重和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政府媒体,也都在利用网络,促进民主,下情上达。网络舆论也对政府的立法、决策产生了看得见的影响。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网络监督开始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力量;2009年,“网络问政”、“网络反腐”就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人民网更以“小鼠标扳倒了多少大贪官”作为年终新闻盘点的醒目标题;2010年d2011年,随着微博的飞速发展,政务微博的增速超过200%;2012年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有如一个大大的“黑板报”,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积极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构建电子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民意调查和电子选举等政治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渗入公共事务各领域。

(二)消极影响

1.网络民主存在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

网络民主虽然提供了这样那样十分广泛的政治参与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享有者仅仅是有能力和有意愿上网的部分人,而不具备这种条件的人,往往就会被排除在网络民主之外。也许我们可以说网络不分阶层,但将来,网络很可能造成新的两大阶层dd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即可以利用网络的一类人和不能利用网络的一类人。目前,我国网络的普及地区还主要作用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西部尤其西部农村尚未普及网络;并且上网的多以年轻人为主,中老年人利用互联网的几率却较小。这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均衡性,即“数字鸿沟”,而只要鸿沟存在,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

2.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

在网络中,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一著名黑客宣称:“进入电脑的权利应该是不受限制的,一切控制都是错误的”,这就充分暴露了网络非理性的缺陷。在网上,亿万个网民的亿万种声音可能造成“无政府状态”。再加上网络时代参与主体虚拟化特征,完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就会导致大量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产生。有学者指出,“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影响政治生活的发展状况。”由于网络民主参与主体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良莠不齐,而网络开放、自由、随意的特性,就更容易导致民众缺乏理性和产生情绪化。由网络所煽动起来的公众非理性情绪,也可能导致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及行政决策的效率。网络中的过分自由和放任,有可能引发民主政治的危机,从而使网络民主成为一纸空谈。这种非理性,甚至可能导致民粹主义,成为颠覆实体民主的“导火索”。

3.网络信息的失真可能导致民主的虚假性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互联网汇集着海量的信息,在提供真实信息的同时,也会掺杂许多虚假甚至不负责任的恶意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有效区分真实和虚假的成分,无疑是对民众能力的巨大考验。面对这些或真或假的海量信息,很多民众由于缺乏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与精力,时常陷入更加迷惑、茫然和人云亦云之中。信息失真,很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被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评判和判断就会发生偏差,网络民主的效用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甚至遭到破坏。这种立足于不实信息的泛滥“民意”,并没有推进民主政治,反而破坏了政治文明建设。

伴随着网络对我国民主政治带来的诸多影响,政府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网络民主,如何引导公众有序地利用网络参与政治,使民主政治朝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

形势与政策论文字篇六

内容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和授课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千差万别。厦门理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要点和省教育厅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理工科学生为主的特点,以专职教师为主,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基础,在学院各部门协助参与下,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在规范教学、探索教学管理和研究教改新模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厦门理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辅导员;规范化

中国分类号:c41

“形势与政策”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和授课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千差万别。

(一)教学计划与安排

1. 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以必修课形式纳入学籍管理。

2. 每学期规划教学班级,安排时间,排入课表。

3. 选派优秀老师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老师。

4. 每学期下达正式教学任务书,无论是专任老师还是兼职老师,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书。

5. “形势与政策”课授课老师要求提供基本的教学文件(讲稿、教学课件等)。

6. 定期召开“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小组研讨会,对“形势与政策”课进行集体备课,并及时修正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开课形式

1. 注重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整体性:在每个学期的期末,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召集下学期任课的老师,紧紧围绕教育部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根据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点要求,确定下学期上课的具体教学专题和教学计划。

2.专题负责人制度:每个专题指定一名负责人。由负责人管理与联系本专题小组成员。

3.集体备课制度: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出具大纲,各专题小组集体备课,并形成基础课件和授课讲义。

4.定期反馈制度:每次上完课后,教研室主任组织当天授课老师开会,了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5.适时监控制度:每次统一上课期间,由教研室主任牵头,对各班级上课情况进行听课,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任课老师。

(三)授课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这需要在短短的三个学时内,将一个专题讲深讲透,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

1. 明确考勤纪律,规定凡旷课一次或请假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学生,本课程即视为不合格,需要到下个学年再重新学习。

2. 第一轮授课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介绍本学期的专题,由学生自选其中一个专题写一篇论文或体会。在最后一轮上课时,由最后一轮授课老师统一收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