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时间:2023-12-28 11:00:06 作者:ZS文王

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帮助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颗钻石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作品夸张、想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重、难点:

1、爱心的神奇力量。

2、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在座位上不动,我们第一组的缪慧娟能不能和最后一组的蔡树荣拉上手?(生活动)。

(屏现):这是一篇童话,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是谁给我们带来这篇童话的呢?

(屏现):本文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他了解多少?

二、走进文本。

2、生讲故事经过。

(屏现):本文主要写的是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她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和母亲几次让水的故事。

3、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中什么最有想象力?(木罐)。

4、水罐经过了几次变化?它有哪些神奇之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生交流。读这些语句需要注意什么呢?

(屏现):a(睡着时)装满水b(跌倒时)端正正。

c木罐变银罐d银罐变金罐。

e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6、指导朗读:读时要注意突出惊讶的语气,而且每次变化时惊讶的语气应该越来越强烈。生齐读。

7、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说说你的看法。

8、(屏现):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语句?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

9、文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善良。他们的爱博大深厚,他们的爱朴素动人。

10、我们的开头结尾没有读,你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老师?自己读开头和结尾,同桌二人讨论设计一个问题,待会提问。

a开头有什么作用?(交待文章的背景,为小姑娘的精神作铺垫,)。

b结尾中七颗钻石为什么还变成了大熊星座?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含意?

(寄托着作者希望爱心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放飞想象。

1、这样的结尾体现了童话的富于想象的特点,其实我们的同学也很有想象力,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第一小节,想象第一小节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情景。一人读最后一节,想象人间的变化,给文章再续写一个结尾。

(屏现):要求。

2、生交流。

3、从大家的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神奇,其实我们身边也在发生着很多爱的动人故事,他们或惊天动地,或简单平凡,每一点一滴,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行动。

四、链接生活。

这是老师所带来的一些爱的画面,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这样的事,看,爱在行动。

(屏现):“爱,在行动”图片。

爱很伟大,爱恨神奇;爱也很平凡,也很简单。在生活中拥有一颗爱的心,我们将更美丽,更幸福。

五、传递爱心。

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我以及很多的同学们心中都涌动着一曲爱的赞歌。大家都爱听歌,对吗?大家能写歌吗?其实写歌也很简单。

请同学们自己创作歌词,听着这旋律,互相唱给对方听。

交流歌词。

一起唱自己的《爱心颂》。

文档为doc格式。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看课件,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石,象征着纯洁、永恒,是珍贵的,又是难得的。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上了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你想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七颗钻石》的故事。

二、初读,铺垫情感。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齐读课文。互相正音。

3、交流朗读情况:指名同桌一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

4、默读课文,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正确而又简单的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许多人、许多动物焦渴而死。

说说你看到这些场面后的感受。

2、认真读课文,思考:没有水,人和动物都面临着死亡。一位小姑娘的母亲病了,急需找到一些水。在这漆黑的夜里为了母亲小姑娘拿着水罐出门找水。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找水、分水、让水、水罐一次次变化)。

……。

3、小组内合作: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集体交流:各小组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先明确水罐的几次变化:

(2)、水罐在一次次变化着,故事也变得更加感人。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在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在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中蕴含的那颗真挚的爱心。

四、品读,渲染情感。

1、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变化:当世间万物在忍受着焦渴时,突然,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是什么让荒芜的大地又涌起清泉,让焦渴的人们重获甘霖?(纯洁的爱)。

3、如果没有没有小姑娘纯洁的爱心,没有母亲无私的爱心,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五、唤起共鸣,升华情感。

爱心像钻石一样美好、纯洁,但愿爱心像钻石一样永恒。最后,(引读最后一段)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愿爱像满天的群星永远升起在每一片天空。

在一首《爱的奉献》让我们去体味像钻石一样美好的爱心,让爱的星空因为你我而更灿烂!

多彩教育网。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精选】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想象、联想能力;

3、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情境进行写作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悟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爱好;

2、让学生感悟到“爱”的博大,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一课时。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爱”的博大。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自己上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人其文;

3、每人收集一则“爱心故事”。

4、教学课件。

1、(出示课件:北斗七星夜空图)师提问,指名生回答。

2、(出示课件)简介作者: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作家所写的一篇神奇而感人的童话故事,一同去感受它的魅力吧!请打开课文23、《七颗钻石》(板出课题)。

1、师:(出示字词课件),经过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比较难记?

2、指名读生字、词语,相机区别干涸与干枯的意思。

3、全班读生字、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复述故事内容,能够完整的展现故事人物和情节;

(2)有什么新问题请把它写下来。

2、交流自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价。

4、小结、过渡。

1、课件出示问题:(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

问题一: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你从文中哪些自然段中知道?

1、指名学生回答。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旱灾特别严重。

4、点评。

5、再指名其他学生说说。

6、课件出示旱灾严重图片,让学生感受旱灾的。严重所在。

7、指名学生感情读第一自然段。(体现朗诵指导的层次性)。

8、小结、过渡。

问题二:小姑娘找水过程中,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她对妈妈的爱?

1、交流(抓住“却”“找呀找”“一座座”“一滴一滴”)。

2、点评。

3、指名学生感情读第二自然段。

5、发挥想象:

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你一滴一滴的终于把水罐接满了,此时你心里想些什么呢?(指名学生说说(交流)点评、感情读句子,抓住“太好了”)。

6、过渡:这水罐从空的变成了装满水的罐,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有一次是最神奇的,请默读课文,画出水罐变化的句子。说说你认为是哪一次变化最神奇?(指名学生读句子,相机感情读、引入以下问题)。

问题三:课文中提到的过路人,他是普通人吗?他有可能是谁?

1、交流(指名学生说、点评、引导理解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2、同桌分角色朗读(一生读过路人说的话,一生读小姑娘的话)。

3、学生角色朗读。

4、师小结。

5、过渡。

6、想象:此时大地上有了充足的水了,会变成什么样呢?(出示课件,生看,交流,点评,指名读文,生点评)。

问题四: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为何水罐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

1、小组代表说说。

2、学生点评、引导学生理解。

3、小结: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

问题五:作者为何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他想歌颂什么?

1、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填表情况。

3、师生点评。

1、播放音乐,师总结。

2、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听。(交流、播放图片、音乐)。

2、请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为自己的星座来历创作一个童话故事。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钻石图片,板书钻石)。

漂亮不漂亮?你想说什么?不光漂亮,它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啊,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啊。(板书: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三)读与悟第2段。

教师过渡:小姑娘睡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

2、指名提问。(小姑娘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3、齐读文中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4、问题预设:此刻,小女孩心情如何?引导学生找文中“喜出望外”一词。

5、指名提问。(“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结合表情理解)。

6、齐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是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7、指名提问。(小姑娘得到水之后想到了什么?)。

(她真想喝个够,但更想给生病的母亲喝,于是赶回家。)。

(四)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把故事读完,并拿出预习表格相互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填写表格,并相机进行教学。(表格进行超链接,随学生回答进行学习。)。

第一次神奇变化: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教师过渡语:多么神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水罐为什么会变成银的。

(1)齐读。

(2)问题预设:为什么小狗要舔净?(回顾第一段,动物焦渴而死,让学生明白水的重要。)。

(3)教师引导:小姑娘只倒了(一点儿水),就一点儿,说明什么?女读-评价-男读。

(4)问题预设:如果小姑娘再不给它喝水,它会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水的珍贵)。

(5)问题预设:如果是小猫、小羊、小鸡她会让水吗?(扩展小动物),说明小姑娘怎么样?(对动物有爱心。)。

(6)让我们带着对动物的这份爱一起读一读。

(7)出示银水罐图片。

第二次神奇变化:

课件内容: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教师过渡:小姑娘抱着银水罐回到家,看到妈妈是什么样子?

(1)个人读。

(2)评价(语气虚弱)(再读)。

(3)问题预设:如果没有水母亲会怎么样?那她为什么不喝呢?他们让来让去说明什么?如果是爸爸、奶奶、哥哥,会让吗?这些都是小姑娘的什么人?(亲人)。

教师过渡:是的,这就是亲情之爱。

(4)师范读:听!

(5)“一瞬间”是什么意思?再换词。

(6)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亲情之爱(齐读)。

(7)出示金水罐。

第三次神奇变化:

课件内容: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教师过渡:终于得到渴望已久的水,小女孩想喝水想到了什么程度?齐读(文中找: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学生圈出来。)。

(2)“咽”字是多音字,教师带读。

咽喉(名词)。

咽唾沫(动词)。

(3)“唾沫”轻声词,师教读两遍。

(4)同学们,什么情况下你会咽唾沫?(联想饥渴感觉)。

(5)指名读——评价——齐读。

(6)问题预设:即使渴到那种程度,小姑娘还做了什么举动呢?

先填空,后齐读。

(10)所以奇迹发生了:齐读(这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1)展示钻石图片,教师过渡:钻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象征着纯洁和永恒的爱(板画爱心)就像小女孩钻石般的心。

(12)结合图片教师过渡:(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因为有了清澈又新鲜的水,小花()。

(13)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写的句子。

(14)水对于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多么珍贵啊!童话里还有一种力量更为珍贵,是什么?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感谢童话送给我们一份至善至美的爱,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15)全班起立,把手慢慢举起,齐读(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配乐)。

同学们请坐,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永远地普照人间。《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希望同学们课后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多读一读自己喜爱的童话,它会送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解童话的特点及教育意义;

二、爱心的神奇力量;

三、  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变”及变的原因;体会童话的教育意义。

难点:领会利用丰富的想像构思文章的结尾;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写作。

教学方法。

读――议――想――接。

教学用具。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曾经读过童话吗?既然大家读过这么多的童话,那童话作为一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畅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基础训练p65第二题并补充有关资料。投影显示)。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样式,篇幅可长可短,要求用接近儿童的口吻、心理去描写故事,可采用拟人、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静夜,当我们仰望星空,在那北方有七颗很亮的星,它们排成斗形,像七颗钻石,指示着北方。关于这七颗星在遥远的俄罗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就请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一讲。(板书课题――七颗钻石)。

(投影显示本课教学重难点)。

对于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了解多少呢?(学生出示课外查找的材料,教师结合课本注解一予以总结,学生完成基础训练p65第二题)。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握字音,读出感情。

干涸      焦渴       舔        唾沫          清澈(投影显示,提示学生注意以上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

本文非常简短,大家读过之后,能否用自己的话将其复述一遍呢?(学生讨论后,选派代表复述,并由学生做简评)。

现在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她的水罐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学生稍做讨论,教师适当引导。投影显示)。

爱心表现:1.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神奇的“变”1.变成水;

2.小姑娘对小狗的爱;                   2.变得端端正正;

3.母亲对女儿的爱;                     3.变成银的;

4.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4.变成金的;

变的原因:(让水)。

5.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歌颂小姑娘纯洁的爱心。(学生自由回答,体现爱心即可)。

6.课文的结尾作者意在表达怎样的美好愿望?(学生自由讨论)。

作者表达了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7.(1)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

(2)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练习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小结:本节课我们听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又知道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在童话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爱心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被那神奇的想象吸引到梦幻的世界。希望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

2.      完成基础训练p65第五题。

附板书设计。

爱心表现:1.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神奇的“变”1.变成水;

2.小姑娘对小狗的爱;                  2.变得端端正正;

3.母亲对女儿的爱;                    3.变成银的;

4.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4.变成金的;

变的原因:(让水)。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生字词。出示以下四组词语:

旱灾干涸干枯焦渴。

劳累水罐竟然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绊倒哀哀地舔净。

反正递给忍不住凑上去咽唾沫涌出。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生字中,有哪些字的结构是一样的?

左右结构:渴凑咽唾沫涌舔罐。

上下结构:累竟忍。

重点指导:“渴”、“舔”、“罐”(相同点:左窄右宽)“累”(下面不是“系”),其它的字自己练写。

3、通过上面的四组词语,分别练习复述课文每段内容。

二、以“小小故事会”的形式,练习讲述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三、续编故事。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2.指名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四、拓展阅读。

互相介绍自己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提示”内容,小组交{}流开展活动情况。

小学《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板书钻石)我这儿有几组钻石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钻石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它象征着纯洁、高尚和永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

2.学习课文。

复习词语(出示词语)。

干涸干枯焦渴而死醒来涌出。

匆匆忙忙绊倒一瞬间凑上咽。

很久很久大旱灾找水水罐变化。

指名读。谁能用最后一行的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小结:小姑娘的孝心使空水罐装满了水。

练笔:读了这个充满爱心的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

总结:小姑娘一次次拥有了水,自己却舍不得喝,把它分给了别人。多么善良、有爱心的小姑娘。正是她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一次次变化。有了爱,世间的一切那么美好,有了爱,便会发生奇迹。让我们一起做个有爱心的人。

3.作业。

把这个神奇的故事复述一遍。用实际行动爱你的父母。

板书设计:星星。

空满(木)银金。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干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的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带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七颗钻石

3.了解水罐的四次变化原因,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有爱才有幸福。

1、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给我们一种神秘感,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神话故事呢?那么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而着迷。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了解一下它的来历,你们愿意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吧!(板书,指出钻是多音字)。

二、读题质疑。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创设情境。

1、看动画,听故事(不用录音,配乐教师讲故事)。

2、交流: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吗?

四、初读课文。

3、读好词语。

4、读关键句子、排列句子顺序。

五、再读课文。

六、细读课文。

1、随机指导学生读2、3、5自然段。

2、教学第一自然段:这一切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啊?用读书的方法告诉大家。

(1)抓住重点词进行字词教学。

六、填空小结。

七、指导写字:银(动画展示,学生临描)。

八、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故事情节画成几幅连环画,并在下面用文字作简单说明。

一、读题导入。

二、来当导演:

2、速读课文并思考:小姑娘的水罐有什么特点?它发生了几次变化?

3、交流。

4、看画面回顾主要情节,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情节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三、我来当演员。

1、每一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情节,反复朗读后进行表演。

2、表演交流,评点感悟。

3、思考:什么让小女孩的水罐变得如此神奇呢?

五、课后作业。

a)制作一张爱心卡送给你想关心的人。

b)了解自己是哪个星座的,为这个星座的来历编一个童话故事。

七颗钻石

长大到现在读过不少关于爱的文章,有的把爱写得热烈温暖;有的写得感人至深。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永久铭刻在我心中,让我喜爱,令我感动,更给我深深震撼的文章一一《天堂回信》。

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一篇真实的故事一一我读了,读完以后,泪流满面……。

那是一个关于收到“天堂回信”的小女孩的故事。

6岁的美国女孩凯瑟琳失去了父亲,年幼的她始终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与父亲还在的幻想之中,无法自拔。父亲生日那天,她突发奇想用气球向天堂寄信,给父亲送去生日祝愿,还希望父亲在几星期后她6岁生日那天寄礼物给她。

她将一个画着美人鱼图案的气球与一封信一同放飞长空……。

我想你一定认为向天堂寄信的举动再荒谬不过了:人死了是不能复活的,更不存在什么天堂,当然,死人是不能寄信的。可这一切,奇迹般的发生在了6岁的美国女孩凯瑟琳身上。

冬日的清晨,在加拿大北部的爱德华王子岛上,守林人麦金农同往常一样出门工作,但这一天他没有去守林,而突然决定去附近的美人鱼湖畔散步。他发现了气球,并将它带回家。当麦金农夫妇看了信后都感慨不已:气球只花了几天就飘了这么远,来到美人鱼湖畔。我们命中注定要帮这个小女孩的。

他们写了回信,就这样凯瑟琳在生日那天收到了来自天堂的回信,她的愿望实现了。

当麦金农夫妇在美人鱼湖畔发现气球的那一刻;当他们决定写回信的那一刻,就是奇迹发生的那一刻。试想一下,即使气球被发现了,可发现它的人冷酷麻木,予于不屑,凯瑟琳会在生日那天实现愿望吗?那么这奇迹,就是爱的奇迹。是麦金农夫妇用怜悯与关爱,更是一种责任为凯瑟琳实现了愿望,为她创造了奇迹。

气球从遥远的美国飘到加拿大;印着美人鱼图案的气球飘到了美人鱼湖畔;守林人又突然决定去那儿散步,一切都那么巧合。的确,我们不否认,这是奇迹,可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爱,是这种爱在支撑奇迹的发生。

我们是否时常感叹命运的平凡?是否认为奇迹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那么,我们是否自我反省过,关于爱,它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其实每一次的关心,每一次对他人真诚的微笑,每一次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准备帮助他人时,我们就是在创造一种奇迹,一种爱的奇迹。不论奇迹的大小,那种接受未知的体贴与关爱的感觉,就如同在感受奇迹的发生。

如果你相信奇迹,你相信天堂的回信,你相信爱是最伟大的,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而到来,那么一一就多付诸一些爱吧,使生命充满奇迹,让每一天,都有收到天堂回信的感动与喜悦!

这就是《天堂回信》教育我的,它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选自。

爱是什么?

爱是付出,不求回报。

爱是什么?

爱是坚强,不会软弱。

爱是什么?

爱是伟大,绝不渺小。

爱是什么?

爱充满世界,

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围绕。

——摘自。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在北方天空有七颗较亮的星,在空中排成勺子形状,人们通常叫它“北斗七星”。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神话故事。唐代有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名张遂),小时候家里非常穷,邻居王姥姥常救济他,因此一行时常想报答她。后来,王姥姥的儿子因误伤人命进了监狱,王姥姥向一行求救,一行便命人取一大瓮,待黄昏后放到一废园内,晚上就有七只动物跑来,进入瓮内。第二天,唐玄宗急召一行询问:“北斗七星不见了,是何征兆?”一行回答说:“这是上天在警示你呀!若做好事,则可禳解。最大的好事,莫过于大赦天下。”玄宗接受了一行的建议,宣布大赦,王姥姥的儿子也就出狱了。当晚,玄宗得到报告说,北斗有一星重现,过了七天北斗七星相继重现天空。

古代的希腊人却没有把这七颗亮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星座,它们是把七颗及周围的一些暗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星座,并形象地命名为“大熊星座”。北斗七星的斗柄仅相当于熊的长尾巴,斗魁相当于熊的腹部,熊的头部和脚部的星,都是由一些暗星构成的。

在古希腊,流传着一个关于大熊与小熊星座的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雅克迪亚国中,有一位美貌非凡的卡莉斯朵姑娘。远近各国王孙公子,竞献殷勤,都希望得到她的垂青。这件事引起了神后朱娜的嫉妒,便使用法术把这位如花美女变成一头狰狞丑陋的大熊。这样,美丽的卡莉斯朵只得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凄凉的生活。

卡莉斯朵曾被天神宙斯欺辱过,生下一名男孩,名叫阿卡斯。十多年后,阿卡斯已成为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猎手。一天他在山上打猎,忽然有一只大熊出现在眼前,他并不知这只大熊就是自己的母亲,于是拔弓准备射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天神宙斯发现,以为他蓄意谋杀母亲,立即使法术把阿卡斯变成一只小熊,使他们母子成为同类,得以相聚。后来,天神又把大熊与小熊升入天界,固而有了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大熊座中较亮的星有七颗,即北斗七星。其中又以玉衡最亮,亮度近一等星。另外五颗全是二等星,第七颗天权为三等星,在北斗七星中最暗弱。

如果你在晴朗的夜晚,迷失了方向,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北方。因为北极星即小熊星座,离北天极不到一度。北斗七星也因此获得了“指路明灯”的尊称。

美丽的大熊星座,从日落到天明,不停地围绕着北天极划圆圈,它一年四季都高挂在北方的天空上,俯视着人间,陪伴着我们。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淮阴区开明中学  王修忠(223300)。

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1: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对母亲有爱心。

生2:小姑娘让小狗喝水,对小狗也有爱心。

生3:小姑娘还将水让给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对他们也有爱心。

师:好像有道理。你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水给这条小狗喝?

生2:我才不会呢!我会踢上一脚,把它赶得远远的。

师:为什么?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生1:不同意,小狗不是故意的。再说姑姑娘也有责任。

生1:我最看重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因为这说明小姑娘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师:给点水不算什么,但要看什么时候。还有哪些同学最看重对母亲的爱的。

师:怎么没有?请你们谈谈看法。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从上面师生共同的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不难发现作者不仅仅在倡导孩子们要有爱心,更是在教会他们怎样去爱。那种爱自己亲人的人伦之爱,说实在的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一种本能。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说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意思。有点文学史知识的人也会知道“托尔斯泰主义”这个说法,他倡导人类要去爱自己的敌人,文中爱小狗的事情正是表达了这层意思。当然他还要大家要有一种仁爱之心,要爱所有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泛爱主义者。另外,作者在文末让跳出的七颗钻石变成北斗七星,意图也很明显,那是他在启示人们爱的方向,要大家怎样走出一条正确的爱之路。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

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象。

2、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3、学生能通过这节课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写作、表演能力。

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的一、二两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设计是:

一、课前准备:

1、把你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找来,再读童话,感悟童话的特点。

2、开展一次以收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阅读活动,每人至少收集一则故事。

推荐资料:图书资源:《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

(设计这个课前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也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二、导入  新课: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讲有关大熊星座的动人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体裁。设计这一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三、请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请学生自读课文前,布置给学生如下阅读任务: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做简单说明。

3、小姑娘的小罐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

4、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课文。(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从读中感悟字句的意义,从读中去感悟文章内容及作者在文中所蕴涵的感情。这一环节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全班推荐同学参加讲故事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品。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3、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4、佳句欣赏。品味佳句。同学们可以几人一伙地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品读佳句。

5、师生共同交流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句子。

(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读、共赏,从而能自我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这一环节也贯穿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综合训练,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如下两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然后全班交流。

1、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2、“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要讨水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续写下去呢?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应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本文的内容较为简单,一读就懂,所以就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于是设计了想像创作题)。

五、课堂小结:

小姑娘的爱心,就想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这堂课的学习是否也在闪光的东西留在你的心里了呢?谈谈你的一堂课的收获吧。(学生回答)(通过问题的形式总结全文,使得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也能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探究:

收集关于宇宙中事物的神话传说,出一期小报,一个礼拜后交。

(语文活动设计体现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并渗透了人文因素)。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班级: 一(1)。

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主题。

二、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教学难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教学方法:听—议—想—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童话故事导入。学生讨论、总结童话特点。

二、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和童话内容。

三、分组讨论:

第一次讨论:水罐变化了几次,神奇在哪里。讨论后抽生回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课文“变”的明线,小结并板书:

变水   变正   变银    变金    变钻石、星斗    巨大水流。

第二次讨论:是什么使水罐如此神奇?让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变”的原因,领会课文“爱”的暗线——是爱使水罐变得如此神奇——爱能创造奇迹,爱能战胜灾难。学生回答后小结并板书:

孝敬    怜爱    母爱    关爱。

第三次讨论:谈谈我们身边的人最具有爱心表现的事情。

四、发挥想象:

想象小姑娘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写一段文字说说梦中的情景。

五、深化主题:

由学生说出与本文相同主体的歌曲名,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出色表现,把韦唯的《爱的奉献》送给他们,也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六、布置作业:

a)课外练习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b)阅读有关星星的童话或关于太空的科幻小说。

附:板书设计。

变水   变正   变银    变金    变钻石、星斗和巨大水流。

孝敬    怜爱    母爱    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