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14:08:06 作者:琴心月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8篇)

通过安全教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五年级教案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生一起测量。)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口算

23×3040×3060×70032×40

80×7090×4265×100700×2

60×7248×2037×20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全册精彩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分数哪?

生:

师:谁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生说师板书。

师总结引入新课:从以上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米尺)知道干什么用的吗?(生:测量用的)好我们一起测量我们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师量时要认真观察,看会遇到什么问题,想一想应如何解决?(生:最后测量时不够一米了)

3、教师小结:生活中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想准确表示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分数就产生了。(出示并板书:分数的产生)

3、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图,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一个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通常叫做单位“1”。

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齐读)

谁能说说自然数1与单位“1”有什么不同吗?生:………

我们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数的意义是: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齐读一遍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同学们看看看生活中的单位“1”。出示图)

四、巩固训练大闯关(看谁反应快、回答得对):

(出示练习题见课件)

1、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一1、2、3题。

五、总结: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分数也就是分数的意义,还知道分数单位及单位“1”的概念,整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太棒,就请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呢!今后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问题

提问: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解决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二、收集信息

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取信息:

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

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

3、国债也是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三、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

1、将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填在课本111页第一张表格。

2、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

3、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四、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受益最大,即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储蓄存六年。

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

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

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

五、课外测评

帮爸爸、妈妈合理存款。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课。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大:

1、重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充分把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出来。

2、注重比较,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3、注重教学的实践指导。

课后小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全册精彩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下列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习单,下面我们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首先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a、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小正方体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b、每摆出一种请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然后再摆下一种;

c、摆完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d、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反馈,学生汇报

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

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1×1

第二个:15=5×3×1

第三个:12=3×2×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4×5=160(cm3)6×2.5×10=15(dm3)8×4×4=128(cm3)1.5×10×12=180(m3)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0.2×0.2。(√)

(2)5x3=10x。(×)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8×6)+(8×7+6×7)×2=244(平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平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经历探索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过程,学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合理地进行一位数除多为数的估算,初步学会表述估算过程。

3、体会除法估算的必要性,培养估算意识,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多媒体课件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同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2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124÷3≈41(箱)

3、小结: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课堂作业本》第8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

此节知识虽不是很重要,但我独列出来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有;

1、此节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2、密切联系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良好习惯,重视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