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中医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汇总15篇)

时间:2023-10-23 11:47:06 作者:温柔雨 最新中医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汇总15篇)

实习是大学生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我在实习期间受益匪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写军训心得范文,从中获得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技巧。

脑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目前脑内科的主流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在治疗脑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和效果。本文将结合我在跟师学习中医知识的经历,分享我对于脑内科中医治疗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医在治疗脑内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脑内科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因为脑疾病往往并不局限于脑部,而是涉及到整个身体的调节和平衡。中医强调治疗的是人而非疾病,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脑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化,适用范围广泛。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按摩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症状和疾病。例如,在我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曾接触到一位患有偏头痛的患者。根据中医的诊断,他的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我们采用了针灸和中药的综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头痛明显减轻,且症状得到了持续的改善。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使中医在脑内科治疗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效果和潜力。

再次,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平衡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关注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我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曾接触到一个强迫症患者。在中医的治疗中,我们不仅关注到他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还针对他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方面进行了调整。通过中医的治疗,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并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他的病情得到了长期稳定。

最后,中医在脑内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和演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病状比较严重的脑疾病中,中医可能需要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在治疗中进行综合考量和处理。此外,中医的治疗过程一般比较长,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调理和跟进观察,对患者的治疗纪律和配合度有一定要求。

总结起来,中医在脑内科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性。通过调整整体身体状况,中医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其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然而,中医仍然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发展,以提供更加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脑内科的治疗和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

第一段: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是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必须参加的重要活动。每月跟师可以让学习者与中医大师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师的教诲,学习传统中医理论,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并且锻炼临床实践技能。跟师也是一种传承中医文化的方式,可以让中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跟师之前,心态要稳定,必须在跟师中全神贯注,才可以收获丰硕。

第二段:

在每月跟师中,中医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传统中医的知识。中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只有在跟师中才能深刻理解其中奥妙。在跟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经方、养生保健、针灸推拿等中医知识,并且了解到中医临床治疗的方式方法,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中医专业人士奠定基础。

第三段:

除了获取中医知识外,每月跟师还可以帮助中医学生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实践,学习者可以从中医大师身上学到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了解中医的诊疗方法和配方应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学生不断地亲自进行诊断治疗,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临床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开展中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段:

参加每月跟师活动的同时,中医学生还可以与中医文化大师面对面交流。在与大师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分享经验和践行方法,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中医大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医理念,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素养水平。也因此,每月跟师不仅是一次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成长与启蒙的过程。

第五段:

总的来说,每月跟师是中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跟师中,学者能够要从中医大师那里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践行方法,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认真参加跟师活动,践行中医理念,将为中医教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每月跟师,虽然只是短暂的一次学习交流的过程,对于中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脑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

第一段:引言-发展中医的重要性(200字)。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然而,在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下,中医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特别是在脑内科领域。然而,随着人们对综合医学疗法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新关注中医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中。这篇文章将分享我在脑内科领域进行中医跟师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研究现状与意义(200字)。

在现代医学中,脑内科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我之所以选择跟师学习中医,是因为我注意到现有的西医方法仍然无法满足一些患者的需求。中医以其综合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在脑内科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脑内科疾病是由身体的整体失衡引起的,因此,通过调节整体身体状况,中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在西医中鲜有应用,因此,我决定深入学习中医以丰富我的医疗技能和知识。

第三段:中医对脑内科的应用(200字)。

在我进行中医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脑内科治疗中有许多中医的方法和理论可以借鉴和应用。例如,针灸是中医最重要的疗法之一,在脑内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从而恢复脑部功能的平衡。此外,中医的草药疗法也可以应用于治疗脑内科疾病。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中医可以为患者开方定制草药方剂,从而针对性地治疗脑内科疾病。

第四段:实践与成果(300字)。

在我进行中医跟师学习的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在脑内科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医生。通过与他的交流和学习,我学会了许多传统中医的诊断技巧和治疗方法。一次,我遇到了一位患有头痛病的患者,她在使用许多西医药物治疗无效后来寻求中医帮助。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进行舌诊和脉诊,我发现她的头痛是由气血瘀滞引起的。根据中医理论,我为她制定了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和草药疗法。经过数次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她对中医的疗效非常满意。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300字)。

通过跟师学习中医,在脑内科领域中的运用开阔了我的医学视野,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尽管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还不够稳固,但我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的价值和意义将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在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致力于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更多的脑内科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通过持续的努力,我希望中医在脑内科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总结:中医在脑内科领域中的应用虽然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它独特的综合治疗方法和个体化诊疗方案为脑内科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我发现它在脑内科治疗中的积极成果,这也使我坚定了继续探索中医的信心和决心。尽管还有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相信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中医学子在接受中医内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个阶段,学生将会跟随一位中医内科专家进行实践学习,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医生的诊疗过程,以及获得先进的医疗技能和专业诊断经验。这篇文章将会分享筆者在参加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跟师时的实践学习。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核心内容是实践学习,这包括每日的门诊观察、病历讨论与分析、针灸、推拿、扶正等治疗方法的实践操作。在这个阶段,每个学生都要遵循着导师的指引,积极参与到医生的诊疗过程中,跟随导师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与导师共同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真正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更能够了解到实践中的难点和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

第三段:导师的角色。

在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导师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朋友、甚至是家人。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诊疗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并给予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导师还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和优势。

第四段:跟师的收获。

在中医内科规培跟师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医者仁心和患者关怀的巨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无穷魅力和独特的治疗效果,也了解到中医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同时,学生也明白到了学习中医内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的必要性。

第五段:总结。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中医学生学习之路上的重要部分,通过实践观察和跟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和疾病治疗方法,增强其应用能力和认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尤其重要,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坚定其信仰和追求,为将来职业生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脑内科跟师心得体会中医

脑内科是医学领域中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诊治的一门专业,师从中医的心得体会在脑内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心理疏导和综合疗效五个方面,探讨脑内科师从中医的心得体会。

中医理论在脑内科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将脑内科疾病归纳为失常搏动、神经性疼痛、心阳衰弱、肝郁脾虚等病因。师从中医的脑内科医生根据中医理论对症下药,精准判别疾病类型,对病因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更好地指导治疗。

在疾病诊断方面,师从中医的脑内科医生注重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综合体征,并将其与中医经典著作相结合,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辨证论治,既能准确诊断,又可以找出病因,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脑内科师从中医的心得体会还表现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强调整体调理,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以激发患者的自愈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脑内科医生利用传统中医疗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精确施治,达到疗效最大化的目的。

与西医注重治疗疾病本身不同,脑内科师从中医的心得体会也体现在心理疏导方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心身一体”思维方式,注重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脑内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患沟通,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合理引导患者化解心理压力,促进疾病康复。

最后,在综合疗效方面,脑内科师从中医的心得体会在提高疗效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脑内科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多种治疗方式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师从中医的脑内科医生能够以综合的观点,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对病情的全面把握。

综上所述,师从中医的脑内科医生在中医理论、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心理疏导和综合疗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心得体会。这种带有传统医学智慧的实践经验,在现代医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为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与方向。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心得体会

随着中医药学的日益兴盛和发展,对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需求逐渐增加。规培跟师是指中医药专业毕业后进行继续教育和实践,以提高临床能力和医德医风。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心得体会,分别为培养科学精神、加强病证辨析、提高临床技能、完善医德医风和强化自我修养。

一、培养科学精神。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临床能力。在每天的规培实践中,我不断强调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严格遵循中医内科规培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在病证辨析和处方思路上,必须贯彻以证居首、以辨为本的原则,做到科学、精准、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加强病证辨析。

作为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病证辨析能力。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高病证辨析的准确性和诊断的科学性。在规培实践中,我经常利用网络和医疗院所提供的各种专业书籍,查阅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证辨析。

三、提高临床技能。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不断开拓新疗法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规培跟师的实习团队和导师都会根据临床状况、病人诉求和病例种类等要素综合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并提出治疗建议和医学思考方式,以便提高临床效果和治愈率。

四、完善医德医风。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完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即使在最为困难和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患者至上、身体第一的原则,做到悉心照顾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以便在医患关系和信任方面建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自我修养。

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自我修养。在工作中,我们总是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于自我修养要特别重视。可以适当休息和锻炼,保持心理平衡、身体健康。因为良好的自我修养能够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使我们更加自信和稳定的面对和处理各种事情。

总之,中医内科规培跟师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序和体系来去处理和解决每个病人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水准和专业素质。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临床能力、增强职业修养,才能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中医内科每月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繁杂而深奥。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习者,每个月都会和自己的师傅学习交流,借此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奥秘。这种跟师学习的方式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渊博度和临床能力日益提升,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在中医内科每月跟师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知识积累。

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了中医内科的知识十分广泛,涉及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在和师傅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会详细阅读经典著作、了解现代医学进展,并且听取师傅的临床经验和技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学到了很多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并且了解了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际操作技巧。

第三段:技能提升。

在和师傅一起实践医疗技能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理解了中医内科的特点。中医内科强调全身调理和辨证施治的基本理念,而非简单的疾病对症治疗。这种方式让我感觉到每位患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治疗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整个身体状况,并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四段:心理把握。

作为一名医生,病人的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和师傅相处的交流中,我也慢慢了解到了如何掌握治疗中的心理把握。比如说,在调理病人的心理状态时,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给予温暖关爱,帮助病人形成积极的心态。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以及病人的康复都十分有益。

第五段:总结。

通过每月一次的跟师学习,我对中医内科的知识、技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学习,也了解到真正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也意识到,学习需要一生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地积累、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会持续努力,为患者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跟随李熙贵老师一个月以来,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中医诊治疾病讲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类比之下,单纯的针刺操作技术就好比是“形”,是具体可见的;而针刺手法则好比是“神”,是无行可征的,就像是中医讲求治神一样,需要医者较高的个人修养和造诣。

对于每个医生来说,掌握单纯的针刺手法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是,会扎针并不能等同于会治病,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辩证准确,选穴合理,针刺治疗之后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手上没有真功夫,我们的针刺是有形却无神的。当然,临床中这种针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数是简单的疾病或程度较轻的疾病。由此看见,针灸的学问博大精深,远不止会用针、会辨证、会治疗那么简单。真正的针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针灸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针刺疗法不断衍生,其目的无非是丰富针灸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可是,诸多新方法很多没有被我们所真正掌握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可是会用不等于取得佳效,良好的临床疗效不是诸多疗法作用堆加的结果,相反,这些新疗法的不正当运用却影响了疗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新型疗法有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不要忘记,针灸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良性调节技术,过多过频地使用新疗法就是喧宾夺主,没有将针灸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仔细想想,我们连自己手头上的针都用不好,却着眼于穴位注射、电针等新疗法,那样岂不是辜负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份宝贝?所以,我个人提倡,应该让针灸回归传统。追本溯源,研习古代传统针刺手法才是发展针灸,振兴中医的正确取向。

针灸讲究手法,恰当的运用手法的针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针入肌肤,调节人体气机,协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治病的关键。我们用针使针下得气后,却不能让气随意行,气至病所。我们能使针下沉紧,却做不出“烧山火、透天凉”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热或凉的显著效果,原因就是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传统针刺手法根本就没有掌握,更别提很好的运用了。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正的针灸不是“插秧疗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针灸在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关注,有人提倡针灸传统针刺手法已经过时了,我认为针灸绝不能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因为它是针灸的精神内涵的精华部分。针灸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根基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忽略传统的针灸根本就是躯壳而已。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就是忘本,是与中医发展背道而驰的愚蠢之举。说到传统针刺手法,被誉为“西北针王”的郑魁山老先生(已故)便是一大代表和传承人。他生于中医针灸世家,从小博览群书,积淀了丰厚的中国古文化,继承了多种传统针刺手法,尽心研习针灸技术,行医数十年,推陈出新,在应用和传播传统针刺手法和家传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针灸“八法”,穿胛热、温通法、温补法、过眼热等多种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刺手法这一宝库。几十年以来,他提倡传统针刺手法的运用,治愈了无数病人,享誉海内外。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肩负着治病救人,振兴中医的责任。为此,我们要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积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好本专业的操作技术,不断去实践,多临床,多总结,重视我们的传统针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让我们的针灸回归传统,让中医回归传统,让中医针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忘根本,勇于创新,这样才是真正的振兴中医。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医医学生,而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掘墓人”。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5个多月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沈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沈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沈老师非常重视基础功底,因此推荐我熟读《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理论》,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疗神经官能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而影响到人的情志。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

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某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某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某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培文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培文主任成为王玉章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

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

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