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小河的哭泣教案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3-10-08 16:39:08 作者:字海 小河的哭泣教案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走进文本,做到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一课中字词也是教学重点,对于易写错笔画的指导以及一些书写的常用写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按笔顺练写,教师做好指导、评价以及纠正坐姿的责任。

第二课时主要精读课文,感悟课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走近文本,在课文中学会做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草茂盛的美好环境。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从中领悟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精读中,我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实现重、难点目标的实现: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分别是怎样对话的?从“抱”这个字理解课文情感,体会小草和小河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谦虚等美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应该善于倾听。身教甚于言教,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倾听同学说话的好习惯。

二、注意课堂调控,培养有纪律的班集体,塑造有纪律的课堂。

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用具的使用,尤其是语文书。本节课,因为紧张,所以学生都没有读到语文书。

四、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全体学生,字体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会看到。

五、注意教师的教态,要端庄、大气。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掉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小河与青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感知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知道做人要谦虚,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

因此,我设计环节是分两次对话内容学习。第一次对话是小河感谢小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然后让读小草的小朋友说说能看到小河底下都有些什么,从而突出小河的清澈见底。再利用做动作知道读好“紧紧抱住”。在指导理解“浑浊”一词时,演示了在装有清水的杯子中放入泥土,清水变浑浊了,中间训练说话:小河变浑浊了会怎样?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小草的帮助,河水就会变浑浊,指导读好小河感谢小草的话。第二次对话是小草感谢小河,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读一读,出示“碧绿的小草”和“碧绿碧绿的小草”体会后一种小草更惹人喜爱。知道读好小河的话。再问,小草长这么绿要感谢谁呀?知道读好小草的话。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我采用了多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逐段教学注重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如: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强调“看到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强调“一眼”说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够清的。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教学小草和小河的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高潮。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小草青青 亲近童心——执教《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教育是“慢”的艺术,再好的东西要在适宜的时机给孩子。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与学生经历的一个个语文课堂,在那里我是否慢慢地把一些好的东西给了学生呢?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炼的“三味课堂”的理念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她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融“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为一体的课堂,教师要全面地理解、把握语文课程的面貌,夯实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这“三味”核心应该“儿童味”,应该通过儿童把三个味串联起来。所以,我希望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能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有力的磁场,能有更多的孩子释放灵性,生成智慧。

这学期我给了自己一个挑战,选择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河与青草》作为本学期的教研课,向全市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开放。开课时,借班上课,面对的学生是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自己也多年未教低年级,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所幸,总是有热心的同行默默支持,为我指点迷津的同时,更有真诚的鼓励,所以,几易其稿,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就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趣味盎然  唤醒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情感场

“儿童是天生的情感王子”。在语文课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学习情感的情感场,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去,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轻负高质的语文课非常有帮助。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复习导入”的环节:要求学生默写“小河”“青草”这两个新词。起初的设计很直接。

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今天我们再复习一下。

生:听写“小河”“青草”这两个词语。

师:板书、纠错

生:读课题

这样的开场白,并没有什么错,但师生营造不出一个很好的氛围,缺少情感的交流,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默写词语时翻本子、拿铅笔等动作成为了一种学习干扰,课还没上,学生的心已经不怎么“在”了。

后来,稍作修改,环节未变,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瞧,他们又来啦——(出示“小河”的图片)

生:(兴奋)齐声说道“小河”

师:拿出笔,写在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纸上

生:(兴致勃勃)默写词语“小河”

师:这是——(出示“青草”的图片)

生:青草,把它也写下来。

师:(板书:小河 青草)看看黑板,你和老师写的一样吗?写错的赶快改过来。

师:(提醒学生)轻轻地把纸和笔放在一边。

兴趣在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努力,而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努力是建立在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基础之上的,这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却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天桥。课未始,趣已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场,课堂就像一块磁石,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进而走向理想的境界。

二、读想结合 滋养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言语场

语文教学的本能就是依据言语实践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创设一个有效的言语场,让孩子首先从语言出发,然后穿越语言,最后再回到语言。所以孩子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增量决定了语文课的效益和质量。

课中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体会“碧绿碧绿”这个词的表达效果。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读不好这个词。起初的教学设计是:我一遍又一遍领读,个别读、齐读、比赛读,读了半天我累了,学生烦了,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后来的教学设计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进而有所意会,有所感悟。

师:谁来读一读小河的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小河眼中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生:碧绿碧绿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出示词卡)碧绿

生:(分组读)碧绿  碧绿碧绿

师:这两个词,哪一个更绿、更美?

生:碧绿碧绿

师:天上的云朵——

生:雪白雪白的

师:太阳——

生:火红火红的

师:池塘里的荷叶——

生:碧绿碧绿的。

师:小河眼中的小草和荷叶一样,是“碧绿碧绿”的。

师: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生:(有声有色地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景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而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创造适合他们的“言语场”而不是生硬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读”。显然,后来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从文本出发,通过读句子,发现“碧绿碧绿”这个词,然后引领学生穿越语言,懂得“把词重复一下,颜色就更美了,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最后,老师又和孩子一起回到语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刚获得的经验,把这个词语,乃至词语所在的整个句子都读得有声有色。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由他们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的,在浓浓的“儿童味”中,还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和真实朴实的“家常味”。

三、身临其境 启迪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生活场

无可否认,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场”,在这一特殊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要营造更多适合儿童发展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小河的水之所以这样清澈,是因为小草把岸边的泥土紧紧抱住了。”这个道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的,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起初的设计采用的是“图片示意”法。

师:出示图片“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好奇地)嗯——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似懂非懂)哇——

师:如果小草不这样,小河里的水早就脏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认认真真地读。

这样的课堂很累人,我觉得自己讲的很卖力,换来的只是学生的“一知半解”,甚至是“置若罔闻”,究其原因很简单,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生活场”。

后来,这个环节改成“实物演示”,让学生在置身于一个“仿真”的生活场景之中,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师:出示实物“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激动地)哇——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若有所悟)哦——

师:(实验展示,将泥土抖落入一只盛有清水的杯子里)要是小河边的草不把泥土紧紧抱住,泥土就会一点一点掉到到小河里去,河水就会变浑浊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确,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为了儿童的发展。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科学练习不忘“语文味”,尊重儿童凸显“儿童味”,有效实用充盈“家常味”,真正体现语文学科以言审美,以言体情,以言育德,以言立人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小河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首先,我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指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复习时设计了认读词语到短语,为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教多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逐段教学注重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如: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强调“看到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强调“一眼”说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够清的。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教学小草和小河的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高潮。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表演读给家长看,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其次,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浑浊的泥水”,我取了点清水装在矿泉水的瓶里,告诉学生:“这瓶里的水是老师在这条小河里取来的,看了这干净清澈的水,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们畅所欲言,“这水真清啊!”“这水真干净啊!”“一眼能看到底呢!”

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都能读出小河的清澈。接着,我把事先取来的泥土装进瓶里,瓶里的水立刻变得浑浊起来,学生们看了都赞叹不已,不用老师过多解释,学生们都已经懂得了“浑浊的泥水”。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我充分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学习“碧绿碧绿”,我让学生仿照说话“‘小白兔是雪白的’可以怎么说?”。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了,更增加了知识。此外,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比如“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等,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累内化,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

过小河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的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适时组织、引导、点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读入手,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如:学习本课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可是,课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

2、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

让学生读有所依。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使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快活的小河教学反思

在精读环节,我首先提出“这条快活的小河,唱着歌儿流呀流,他都遇到了谁?发生什么事呢?”这一问题,是想抓住人物的对话,来使同学们在故事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体会小河的虚心、快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感受到:大山对小河的鼓励,泉水、瀑布的勇敢无畏,以及他们对小河的真诚帮助,还有小河正是从朋友身上学到了可贵的生存品质,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这是一条快活的小河”为情感线索贯穿始终。在读小河和大山的对话时,使学生体会到小河在大山的帮助,他是快活的;在读小河和泉水、瀑布的对话时,使学生感受到小河能和坚强的泉水、勇敢的瀑布成为好朋友,在他们身上学到坚强和勇敢,小河是快活的;小河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他更是快活的。

对突出泉水、瀑布优点的两个语段,我重点抓住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泉水、瀑布,坚强、勇敢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

读大山说的话时,我采取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同桌对读等方式体会泉水的坚强。读第六自然段时,学生一时之间还读不出瀑布的勇敢,于是我在这里适时地出示了一段关于瀑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壮丽和勇敢。学生看过之后,瀑布的这种勇敢的优点自然而然地就彰显出来了。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本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师生共同配合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并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学习小河和大山的对话时,教师抓住“抱怨”一词,体会小河的情感变化,也就是小河由快活到不快活的原因,从而抓住朗读的训练点,使学生充分体验小河的情感变化,为大山的宽容和慈祥做了铺垫。接着,教师引到:面对小河的.责备和抱怨,大山宽容地笑了,他是怎样说的呢?引出大山说的话,这里重点抓住“多少”和“从来”两个词语来体会泉水坚强的品格,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真切地体会泉水的坚强和大山的慈祥。

在处理第六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切的体会瀑布的品格,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更”、“一点儿”、“高声”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瀑布的勇敢。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整节课紧紧围绕“这是一条快活的小河”这一情感线索,通过对话的有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使学生逐渐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