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2023年论语导读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02:30:01 作者:笔尘 2023年论语导读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这本书的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认为学习《论语》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学期国学课我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论语教学反思

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教学反思

本课原先设计意图为以赏读带动字词解析,也布置过预习作业,但是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并不理想,影响上课的理解基础。

《渔父》这一节课文言重难点较多,作为公开课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设计上难度很大。

首先,上课时由于偏重于赏读情感挖掘,对重点字词以及倒装句式分析不足。

其次,在设计情感修饰语填空时,范围定得太死,学生思路无法打开。而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语段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感悟,再进行情感的修饰语概括。这个作为未来教学努力改进的方向。

再次,在引导上缺乏铺垫,所以学生的思考不够活跃;在学生回答之后,应该再加以追问。

以上不足基于各位评课老师的意见而汇总,作为自己未来改进的方向。

改进要点:

1、认真研究学生情况,放低教学要求,增强针对性;

2、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提高互动频率;

3、如何教学求实,落实字词意思与句子翻译;

4、为了补充本课的不足,接下来再专门上一节字词落实课。

论语教学反思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初中生颇感厌烦的事情,初一学生又是刚接触文言文,在本堂课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首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孔子的知识和图片,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转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觉得这个开头很好,效果也不错。

可是,要理解这篇文言文,兴趣只是个好的开端,主要的是朗读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好多学生在小学时候都会背诵,所以背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在教学过程中,读的指导要到位,示范性的朗读太少,学生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朗读也就无法达到读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个好的朗诵例子,让学生听,跟着读,然后自己反复朗读,慢慢地学生进入了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觉得这一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觉得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在于掌握主要的字词理解,把握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一点点地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试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组合作中去解决,经过这两个环节,还有不懂的问题,拿到班里来答疑,结果我发现学生参与多了,兴趣也高了,主动提问的多了,站起来答疑的同学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师去解答,学生们互相补充,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也掌握的特别熟了。我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一课的成语句子也许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读,反复的读,读出它的味道来,不是讲出它的味道来,在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播的作用。